鸠罗摩什《十喻诗》赏析
2014/9/7   热度:379
鸠罗摩什《十喻诗》赏析
作者:祝振玉
十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
既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
这是后秦伟大的佛经翻译家鸠罗摩什现存唯一的一首诗。原载《艺文类聚》卷七十六、《诗纪》卷三十七。这篇作品极可能是这位高僧当时说佛唱法的偈颂,因它的句式韵步有类五言古诗,故被后人收入诗集。题云“十喻”,但已不知其指为何。佛教为弘扬经义,力求众人知晓,其说法多用比喻。如著名的《百喻经》就是用了一百个生动有趣的比喻来说明佛教经义。《大日经》有“十喻观”,其中用幻术、梦、影、水月、浮浪等十个比喻说明世上万物皆是因缘而生无自在性。此或用其义。
首二句讲了一个“空”字,“空”是佛教对人生宇宙,世上万物的基本看法,认为世上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而生、刹那生灭的,也没有质的规定性与独立实体,因为一切都是假而不实,故谓之“空”。但佛教各派对“空”的具体阐发上,亦各持己见。作者尊奉大乘空宗,他认为的“空”,并不是虚无,而是非有非无,无生无灭的大乘无常之妙旨。大乘空宗的主要论著有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的《百论》,此三论之学,特别强调扫一切相,断言语道。即认为一切妙义真谛是只可自己冥契意会,难以言传的。但是,为了传播佛教的精义,又不得不借助言语比喻,等明瞭了其中的真谛,就应当得意忘言,做到不为言语名相所拘,达到通脱无碍的境地。所以次二句“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就是说明这个道理为自己用语言比喻作一番解释。下二句中之“长罗”含羁约罗网意,而“住此无所住”亦是作者佛学的重要内容,他反对小乘有生有灭的无常义,强调大乘无生无灭的无常义。认为“住即不住,乃真无住也。本以住为有,今无住则无有,无有则毕竟空也。”(《维摩经注》)在否定一切现象的实在性(住)方面,他比小乘派更为彻底。以上六句是陈述作者的佛学要点。最后二句是收束全篇,大意是告诉人们如能明白以上精义,其心性就能如明鉴映照无碍,世上万象在此面前,即不存在什么来去生灭。
印度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以后,渐与中国文学发生密切关系。一方面,佛经的翻译、介绍需要借助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体式与语言,另一方面,中国的诗歌也因为佛教的传入,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作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导,他的这首诗无疑体现了这种中外文化的交融,为后代诗歌开拓了新的意境。
按“吟咏情性”、“赋、比、兴”的儒家诗教,这首诗也许是淡乎寡味的。但它的价值并不在于一唱三叹的诗情,炳焕绚丽的辞彩。作为一个原籍天竺(古印度),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的高僧,这篇《十喻诗》以其思致缜密,语辞简捷显示了他驾驭汉语的娴熟技巧。他另有一篇赠东晋慧远的偈:“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不(否)。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不(否)。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神智慧,是法性无照。虚诳等无实,亦非停心处。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亦用五言诗体。《高僧传》称他“硕学钩深,神鉴奥远。”以致能够“手执胡经,口译秦言”(慧观《法华宗要序》)。作为这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汉语言文学才能的见证,以表彰他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这首诗的保存、赏鉴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祝振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随喜的含义就是看见人家礼佛、供养、忏悔业障,乃至做种种好事,而生大欢喜心,这能消除你的嫉妒障碍。诸佛菩萨、阿罗汉修行成道的一切善行,乃至人间的善事你都可以赞叹随喜,以此来忏悔对治我们无量劫来的嫉妒障碍和不平等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