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脱道次第 序文
2014/9/7   热度:288
“阿含”为梵语的译音,原意是“来”、“传来之圣教”的意思。佛陀在世时代,佛陀的诸弟子f以佛陀亲口所说,传承于弟子间的教授、教诫,称之谓“阿含”。
佛陀的弟子及信众,为了方便记忆,将佛陀亲口宣说的教法,用简要式的诗偈及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诵下来。佛陀般涅盘后的第一个夏季,由大迦叶发起聚会,大约有五百阿罗汉聚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以大迦叶为主席,由阿难尊者诵出经,优婆离尊者诵出律,经过大家公开确认而成《四阿含》: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此时“阿含”成为佛教“圣教集”、“圣典”的同义语。佛陀般涅盘后一百年左右,根本的佛教开始分裂成为大众部和上座部,然后又再分出许多部,依据“异部宗轮论”的记述,学说不全一致的大概有二十部,根据资料的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到了今天,只有南方上座部的经典完全保存下来,共计有五部,它们是用巴利语书写的,就是“南传五部”。
北传的阿含则汇集了其它诸部的经典,系以梵文书写,成立了《北传四阿含》。在四部阿含当中,南传的“相应部”相当于北传的《杂阿含》。佛法不断的流变分裂,到大乘经典大量出现后,大众部为排斥上座部,因此,将上座部所信受而代代传承之圣典称为“阿含经”,而将自己所信奉、新编的经典称为“大乘经”。从此之后,不明实相者竟然误将“阿含”看轻为“小乘经典”。事实上,“阿含”是佛陀在世时流传之“教法”,是佛陀入灭后所结集之“圣教集”,师生之间代代相传承,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
佛法流变时久,后来有些求佛法者,因为缺少“阿含”及“大乘经”集成的流变过程资料,且在接触佛法时,正好是大乘经发扬的时代,因而将“阿含”判做“小乘教”,致使此后就很少人重视《阿含经》。由于近代各国学者的研究,发现“阿含经”原来不是什么小乘经典,而是现存最接近佛陀原始教说的典籍,是探究佛陀根本思想所不可缺少的教材,因此,《阿含经》很幸运的又被重视了。
虽然《阿含经》有被重视的现象,但《阿含经》是用简要的诗及散文方式写成,因此,没有耐心的人就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加上现代人放逸心的习性,研究《四部阿含》就变成难事了,要将内容修行次第一一厘清也不简单。空海一心为正法,经过长期的实修及研究《阿含经》,有很深入的心得,发心将《阿含经》内容的解脱道整理出次第,又加上本身经验解释,对有心修“阿含”解脱道者,是一件难得的宝藏,也是永续正法的明灯,人人只要依次第修行必获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达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愿众生证悟涅盘、脱离众苦、安详自在。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我们用心如镜:外面的境界明明了了,内心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佛的境界。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就能入佛境界。心中一念不生,就是知足。知足修圆满,就圆成佛道。念念为别人想,念念帮助别人,念念利益众生,这是佛菩萨的存心,这是觉悟人的心性。不让心中有贪嗔痴慢,不让心中有七情五欲。面对一切境界,不生七情五欲,就生智慧。真正健康之道是:身心清净、心中没有贪嗔痴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