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故事的主题特色及创作技巧


2014/9/7    热度:416   

摘 要
  佛教经典故事,有如佛教森林里最美丽的花丛;当人著
  迷于它的姹紫嫣红时,已不自觉地走入更深的林中;因此它
  可以说是进入佛理奥义的方便法门。而其本身的缤纷光华,
  上天入地的奇幻曲折,更是人类故事文学的一大宝库。本论
  文即试著从掀开佛经故事宗教说理的外衣后,直接就文学的
  角度,来探讨其所展现的主题特色;再就文学与宗教遇合的
  角度,重新回归诠释其所含摄的宗教意涵。此外,并探讨佛
  教经典故事的创作技巧。
  论文研究方面,所采用的经典,以大正藏中的阿含部、
  律部、本缘部中的诸经典为范围。在主题特色方面分为:(
  一)历劫的试炼。(二)生命型态的互渗。(三)他界游历
  。(四)圣者的允诺。(五)魔术的法力,等五个子题。皆
  就其故事所展现的文学特色及宗教意涵加以分析。在创作技
  巧方面,首先分析佛经故事的组织结构,其次分析其修辞技
  巧。兹就:(一)人物的塑造: 以形象、语言、动作、心理
  、配景等五项来分析其人物的塑造。(二)相类事件的叠陈
  。分析佛经故事,常以平衡相类的形式与内容,来描述人物
  情节的推进手法,其优缺点之所在。(三)具体数字的?#092;用
  ,指出此亦为佛经故事的修辞特色。
  由佛教经典故事主题特色及创作技巧的分析,吾人可知
  佛教经典故事,展现了瑰丽繁复而多样的佛教文学,使得文
  学与宗教得以遇合,得以相互辉映。
  壹、前言
  佛教经典故事,主要指佛经中为诠释玄妙佛理,而用来
  巧譬善喻的种种故事。它们在佛教经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阿含经中,婆罗门居士就曾赞美佛陀是“善喻善证”者
  (中阿含经卷四,廿经);而弟子们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
  ,也会请求佛陀“说喻” (杂阿含经卷三四,956 经 )。因
  此,自阿含经以来的各大小乘经典中,处处可见到佛经故事
  的踪影。
  页266
  这些多采多姿,瑰丽奇幻的经典故事,它们赋予艰涩抽象的
  佛理,以具体的血脉肉身,能直接触动人的宗教情怀;且让
  人以欣赏故事的闲适心情,不如不觉中走入佛理的殿堂。所
  以佛教经典故事,是以文学的手法,担任著连结世俗理解与
  佛理奥义的沟通桥梁。
  本论文即是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佛教经典故事所展现的
  主题特色及创作技巧。所采用的经典以大正藏经中的阿含部
  、律部、本缘部中的诸经典为范围,亦即以小乘佛法的经典
  为研究范围。佛教经典浩瀚庞大,至于大乘经典的部分,则
  习于他篇进行研究。
  贰、佛教经典故事的主题特色
  在佛教经典故事中,由文学的角度观之,可以发现其展
  现的几个特殊主题,及其所含摄的宗教意涵,兹述于下 :
  一、历劫的试炼
  历经劫难试炼的故事,约可分为三种型态 :
  (1)历劫而后新生
  如火生长子,其在母胎时,就饱受母服堕胎药、母腹被
  蹂躏,及母死尸被焚烧之苦,然此种种劫难并未使火生死去
  ,并在其母被焚尸时,火生坐生青莲花中从母腹迸裂冉冉上
  升于火中, 后被佛所救长大出家修行证阿罗汉果 [注一] 。
  又如莲华色女尼先所嫁夫与己生母私通;再嫁夫婿竟又娶己
  与前夫所生之女;莲华色再嫁一夫竟是己子,而此儿婿复又
  娶己所生女;遭此种种人伦变故后,莲华色羞愧交加后得机
  缘出家证阿罗汉 [注二]。 又如瘦瞿答弥女,夫遭毒蛇蜇死
  ,一子为野干所食,一子溺水而亡,父母亲友皆遭雷霹,后
  再嫁又被迫自食子肉,且每嫁一夫其即遭横死,瘦瞿答弥受
  此打击心乱颠狂,后得世尊指引出家修行证阿罗汉 [注三]。
  以上三人皆是历劫重生之例。
  在故事的描述中,火生是经历本不可能幸免于死的灾难
  而从火中坐莲华出生;由此种戏剧性的张力,突显出“火中
  红莲”的意象,象征生命经由试炼结晶出精纯庄严的品质。
  而莲华色女、瘦瞿答弥女她们历经人世最不堪的天伦错乱与
  变故,受到命?#092;的拨弄嘲讽,这些都意味著达成生命最后的
  超脱与升华所不可或缺的历炼;在历炼中前进,展示生命积
  极而热烈追求终极光明的精神力量,因为愈是用超乎人理性
  所能建构的苦难世界,愈是设造人的情感所负载不了的灾祸
  来予主角以历炼,才能显示人类精神的伟大崇高一一冲破一
  切的不确定、恐惧、疑惑、困苦的情况,去证实无限希望的
  可能(生命的超脱与升华)。
  (2)新生后的历劫
  如小军比丘、迦留陀夷比丘、绀容女皆是已得到生命解
  脱与升华的圣者 [ 注四 ], 然而他们在故事中都被安排重
  新让灵魂与肉体同时经历历炼,在这历炼中,肉体牺牲而精
  神不死。这样的情节变化,似乎在指出绝对完美的生命本身
  ,是不容许仍有丝毫缺憾的部分,一
  页267
  切的不完美都要经过再消除筛簸,然后生命才能再次昂扬凌
  升于更广阔无碍的境界。
  (3)诅咒的历劫
  如妙光女的故事,出生即被相师预言其将与五百男子交
  通,而使其乏人敢娶,后嫁一商人,趁夫出海求宝与沙门交
  通,后遇急病身死尸弃林中,遭五百?#092;人行YIN,而其人死后
  堕在恶道为YIN龙 [ 注五 ]。 妙光女今生命?#092;难堪的困境在
  出生时已被注定,且死后的命?#092;仍依命定的轨迹被继续愚弄
  ,这样的历劫可说是受到诅咒的历劫,是绝望而无生机的历
  劫。这样的故事结构,将陷生命于最黑暗的深渊饮泣。
  然而(1)至(3)的故事情节,都是建构在一个基本的
  宗教理论上:在长远的因果时空中,人自己亲手铸造出自己
  的命?#092;(自业自受)。 因此在历劫的格局中:( 1 )类型
  故事中的主角,为自己塑造了既跳脱不出历劫的格局,也不
  毁于历劫中而在劫难之后获得新生。 ( 2 )类型故事中的
  主角,则必须在己证入圣界之后,重回到历劫中偿还生命中
  过去一段尚未消除之杂质,再重返圣界,方合乎自然界的因
  果法则。 ( 3 )类型故事中的主角,由于生命本身的不断
  盲动,而造成生命在不断制造与承担错误行为的格局中,再
  三历劫而无救赎的悲惨命?#092;。由上三类型可知,命?#092;中的美
  好与舛厄是不能互相抵消的,只可圆满那美好的,付清那舛
  厄的;命?#092;只能去完成。
  就宗教的意义而言,历劫的不同类型,提醒人们注意命
  ?#092;的多变性,检查自我意识中可能产生倾向那种类型行为的
  趋向,并了悟命?#092;的锁是紧握在自己的手中,也就是佛陀再
  三叮咛的“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
  自受。”
  二、生命型态的互渗
  在自然律则里,人是不可能与其他生物的生命,经由任
  何形式而产生互渗;然而在贤愚经中有二则女子与其夫交好
  而生下“卵”,再由卵”生子的故事;一是毗舍离女生三十
  二卵,每一卵中出一男儿,每一儿长大皆是力敌千夫的大力
  士 [ 注六 ]; 另一是苏曼女生十枚卵,卵自开敷生出十男
  ,皆为大力士[注七]。此外,杂宝藏经中的二则故事主角--
  莲华夫人。[ 注八 ]、鹿女大人[ 注九 ],都是雌鹿舐婆罗
  门修行人小便中的精气因而受孕所生之女。而莲华夫人与国
  王结婚生五百卵,每卵生一子皆是大力士;鹿女夫人与国王
  结婚生“千叶莲华”,每一叶莲华中有一子,共生千子皆大
  力士。这种人与兽,人与卵、人与叶的生命型态的互渗,似
  乎在显示世界是充满洋溢著生命,生命具有个体性,不论是
  人、动物或植物均如此,于是不同的生命型态可以互相渗透
  、变化,形成神异的粘合。
  生命互渗所形成神异的粘合,似乎都有其神异之特性,
  如雌鹿与男子精气所生之女,能步步生莲,具超凡俗之美感
  ;而女子可产卵,产莲叶,由卵或莲叶生子,所要表达的意
  念,一方面在取卵与叶的量多(不似胎生之有限),藉卵生
  、叶生可自由驰聘其想像力一一生十子、三十二子、乃至五
  百子、千子;而由量多象征生命充沛的创造力。另一方面由
  生命互渗粘合所生之子,皆具有力大无穷的特质。因此人生
  卵叶而生子的传奇,似乎暗示人类对生命
  页268
  自身的“力”与“量”强度扩大的渴望。
  三、他界游历
  佛经中有藉著人的迷路而误闯不同时空他界的描述,如
  杂宝藏经中叙述慈童女商主入海采宝回程迷路,见一山中有
  城遂前往入,历经绀琉璃城、颇梨城、白银城、黄金城四座
  美丽的城堡,受多位天女的服侍享受天福;后舍四城入一铁
  城地狱,在中受头载火轮之苦。狱卒并告慈童女受福受苦皆
  由其在人世孝顺或忤逆父母而造成的结果。慈童女在地狱中
  发大愿愿代彼中众生受一切苦,由此大愿即时命终出地狱而
  再生天上 [注一0]。
  根有律皮革事中叙述亿耳游饿鬼世界的经过。叙述亿耳
  人鬼城首先见到为饥渴所逼之五百饿鬼,皆是色如烧焦木柱
  般墨漆,长发覆体,咽喉如针般细,腹大如山,且全身节节
  出火不断炽烧;亿耳离此鬼城渐次前进,天欲暮时见一幻现
  的天宫,中有一天子四天女共相嬉戏享乐,然天明日出时天
  宫隐没,四天女变为狗啮食天子,至日暮时分则一切又恢复
  原来旧观。亿耳遂问天子何以白日受苦黑夜受乐,天子言己
  前世为人时白日杀羊卖肉,夜间持戒而受此果报,并拜托亿
  耳转告其在世家人勿再屠羊,并以其屠羊处地中埋有一瓶金
  为证,告家人宜信亿耳之言,并请亿耳将瓶金以其名供养圣
  者迦多演那,祈求灭罪;亿耳复又前行,又见一幻天宫,白
  日天子与天女共戏乐,夜晚则天宫消失,天女变成大蛇啃啮
  天子脑髓;日出复还原状。该天子告亿耳己因在世为人时,
  白日守戒夜晚行邪YIN故感此果;并如前天子般拜托亿耳一切
  事项。亿耳复次前行,见一园苑中,有一妇人坐狮子座上,
  座四脚下各压一饿鬼,分别为此妇人间中的夫婿、儿子、媳
  妇、女婢;其夫及子曾阻止妇人供食沙门并恶骂沙门;其媳
  及婢尝偷食他人之食,抵死不承认并发恶咒诅咒自己以表清
  白,四人由造恶业故死后堕饿鬼道;妇人虔?#092;供养沙门本应
  生帝释天,然以对四亲人恶言:“汝若受业,我当眼见”,
  亦由发恶愿而堕饿鬼道中。此妇人如前天子般拜托亿耳返人
  间后的一切事项。后亿耳入睡时,诸饿鬼以神力送其重返人
  间,亿耳睡醒已在家乡 [ 注一一 ]。
  毗奈耶出家事中,叙述比丘僧护商队入海寻宝回程一人
  落单迷路入饿鬼界中,经历三座庄严华美之寺庙,见到诸僧
  平时威仪具足,然每至食时则发生洋铜灌囗,或众僧被焚等
  等怪异现象。此中众僧语僧护皆由昔在世为比丘时,每至食
  时互相诤斗所致。 后僧护以神通力飞越饿鬼界重返人间 [
  注一二 ]。
  以上这三则故事,有几个共同特色 :
  ( 1 )主角都是人间的人;进入异于人间不同时空领域
  的理由都是因海上寻宝回程迷路而误闯进入。
  ( 2 )人间的人进入不同的时空,不能在其中逗留太久
  ,如慈童女住一城就是几万岁以上,则无重返人间的可能;
  而亿耳、僧护则停留不久方可重返人间。而返回人间的方法
  皆要依靠神通之力,不能按图索骥以人的双脚走回;这意味
  著「不同的时空”是不能循一定的轨迹进出的,而只是机缘
  会合时的偶然乍现。
  页269
  (3) 不同时空中的生命,他们的世界隐隐有线索与人
  世息息相关。基本上他们都由人变化,异质于人的生命存在
  。他们曾经在人间为人,死后则进入不同的时空领域,以另
  一种生命型态而存在。而他们的生命型态或是享受人间所不
  能享受之福 (如天福 ); 或是遭遇人间所不能忍受之苦 (
  如饿鬼的饥渴之苦 )。
  ( 4 )不同时空中的生命,他们享福或受罪苦,皆决定
  从前在世为人时行为的善恶;享福者由前世之孝顺、布施;
  受苦者多由前世的嗔恚骂詈、悭吝、不孝、杀生、邪YIN、恶
  愿等;也就是说不同时空的生存者,其本身正是其时空处境
  的构造者。因此因果业力自作自受的消息若隐乍现。
  综合以上四点, 从文学的角度,这几则故事构思精巧、
  描述生动,开拓了多层时空的宇宙观,予人好奇与幻想的本
  性以驰聘的园地。而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几则故事是高明
  的宣教手法,没有说理式的教条,但藉著故事与教理间松弛
  的联系,却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圣者的允诺--授记的故事
  佛经中有一些授记故事,如撰集百缘经、法华经等中皆
  有;而最美的授记故事,应是增壹阿含经中有关释迦牟尼佛
  过去生中,尚未成佛为超术梵志时,蒙定光佛授记的故事 [
  注一三 ]。叙述年青英挺而博学擅论的超术梵志,闻定光佛
  将至钵摩大国,心生欣慕向往之情,想以他所赚来的五百两
  金买花奉佛,然所有的花都已被国王预定献佛了。超术四处
  求花不得,来到城外,见一婆罗门少女手持五枝华茎,立刻
  请求少女卖花给他。在与少女对答许久之后,少女终于了解
  超术梵志买花供佛的目的,也了解“佛”的意义与可贵。于
  是少女对超术说:“假如你允许我生生世世与你做夫妻,我
  便卖花给你。”超术说:“我已不愿意陷入情网中。”少女
  说:“我不求今生作你的妻,但使末来世作你的妻。”超术
  答:“我所行的菩萨道,是于己无有丝毫爱惜的,你作我的
  妻会破坏我的心志。”少女答:“我永远不会破坏你布施的
  心志,甚且你持我身施人也无怨无悔。”于是超术允诺了少
  女,二人共发誓约,超术持花离去。超术持花来到定光佛前
  ,虔?#092;恭敬的以花献佛,并请求佛为他授记一一允诺他将来
  必当成佛。定光佛告诉他:“梵志,不可以五枝华求授记。
  ”超术遂求佛为他说菩萨法,佛告诉他菩萨为了布施当忍亿
  劫苦且不惜身命及妻子一切所有。超术听已即发出庄严的誓
  语:“即使是如炽火烧燃的大山那样沉重苦痛的负荷,经历
  亿万劫的长久时光我都必能承载,永不退失行菩萨道的心志
  。请佛为我授记,记我将来必能成佛,如您般无有差异。”
  然后超术披散自己的头发在污泥地上,虔?#092;地对定光佛说:
  “若如来授我决者,请以足蹈我发上走过。”佛静默地凝视
  超术观察他的心志,终于允诺超术,为他授记:“你将来当
  作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
  这篇故事的叙述,笔触优美生动,?#092;用许多对话的技巧
  ,真切细腻的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精神风貌。充分表达
  了超术为追求宗教理想所表现出的虔敬、热烈与庄严;以及
  少女浪漫深情,生生世世无怨无悔以身相许的伟大盟约。超
  术终得圣者的允诺为他授记成佛;而
  页270
  少女追求情爱的奉献,其实也是另一种的宗教情操,也由于
  这分情操,使她亦得到一位高贵灵魂的“授记”一一生生世
  世可为他的妻,与他同伴同行,而在他成佛之时,少女亦终
  必获度。宗教与爱情有著本质的差异,却融合于一个故事中
  ,超术梵志的叙述是以宗教之笔写宗教;少女的叙述则是以
  爱情之笔写宗教,这样的故事有著动人的浪漫与崇高。
  就宗教的观点言,“授记”是属于“佛”这一修行最高
  层次者,由“彼岸”带来神秘讯息。是唯有佛能宣说的预言
  ,当这种权威而具启示的语言临现在某一仍是凡夫的弟子时
  ,则此弟子已被允诺在圣界的范畴中预定了一个位置一一即
  使这是要经历长远时空才能兑现的允诺;但在这段时空中生
  命已得到保证将不会堕落下堕,只会前进上升;因此授记对
  一仍是凡夫的弟子,是予其以生命品质的最高肯定,也会使
  他产生莫大的鼓舞力量。吾人也可说佛的授记是一把唯一的
  钥匙,解开本是圣界隐藏的密秘。而佛所以会言说,应是基
  于弟子们心灵的超越活动想聆听超越信息的一种肯定的回应
  。因此授记,不应视为被授记者被动性的接受,而应是修行
  者心灵活动的主动倾向,决定了他是否能成为一个被授记者
  。毕竟,授记的作用是为了照明而非为了附加。以上可由授
  记的故事得到印证。
  五、魔术的法力
  魔术的法力是佛弟子证阿罗汉,得到神通所展现的随心
  所欲的变化能力。对于神通境界的描述,有的有一定的模式
  , 如对神足通常用“如人屈伸臂顷”(即已到达) [ 注一
  四 ] 来形容神足的快速。 又对入涅槃前展现神通的罗汉,
  有固定的描述:
  “,从初禅起,飞在空中坐卧经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十八变神足变化。 ,” [ 注
  一五 ] 此外, 也有各式各样繁复多姿的神通展现方式:如
  增壹阿含经中须摩提女请佛至其夫家受供,佛为了度化其信
  奉外道的夫家,令已证罗汉的弟子们各自展现神奇法力并以
  神足飞去,弟子们有变化出五百头青牛的;有变化出五百只
  颜色斑烂璀璨的孔雀的;有变化出五百只勇猛的金翅鸟的;
  有变化出五百条七头龙的;有变化出五百只纯白鹄鸟的;有
  变化出五百头老虎的;有变化出五百头狮子的;有变化出五
  百株繁花似?#092;的大树的;有变化出透明的琉璃山的;且各自
  结跏趺坐在变化物上;又大迦叶坐在自己变出的五百匹尾毛
  朱色,有著金银饰物的马上,他的四周并飘散著朵朵天花;
  大目犍连坐在自己变化出的有著金银饰物的五百头六牙白象
  上,空中有悬缯幡盖在他头顶随行,天花满空天乐悠扬,目
  连全身放大光明,全城都沐浴在金色晃耀中。最后佛亲自出
  场了,但见佛在最最中央阿难手执拂尘紧随在后,四周被一
  千两百位由佛的神足弟子变化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天神紧紧围
  绕一一毗沙门天王为佛执七宝之盖,梵天王随侍在佛右侧;
  释提桓因手执拂尘在佛左侧;密迹金刚手执金刚杵随侍佛后
  ;此外还有日天子、月天子等大大小小神祇层层环住;虚空
  中回荡著如百鸟朝凤般的仙乐, 缤纷的天花在天空飞舞 [
  注一六 ]
  又增壹阿含经中有叙述目连的神奇法力 [注一七]。叙述
  目连奉佛令以神足飞到东方七
  页271
  恒河沙奇光如来佛土,彼佛土众生形体极高极大,蔑视目连
  如只小虫,目连变化成巨大无比的身形,左脚登须弥山上右
  脚踏著梵天,并以他的钵盂盛奇光如来佛的五百位比丘高举
  至梵天;后又将此五百比丘送至人间释迦牟尼佛所,然后再
  送返东方佛土。
  又如贤愚经中被佛渡化的除粪人尼提,在证得罗汉后,
  曾在轻蔑他的国王面前展现;以其身“入石如水,出石无孔
  ”如此自由自在,出入石头的神奇法力 [ 注一八 ]。 又如
  根有律毗奈耶中的愚路比丘,虽已证罗汉仍被人歧视为愚人
  。在一次与佛同受领养时,愚路比丘表现他身不移动,伸展
  手臂有如象王的鼻子般,延长至世尊桌上收钵“注一九 ]。
  又贤愚经中记载富那奇及其兄请佛来家供养,佛大弟子
  们各显神通的飞去:其中如憍陈如坐在扛著庄严宝座的千条
  巨龙上,巨龙雷吼震天,每一龙囗喷出七宝如雨注地。大迦
  叶则变出一间光彩夺目的七宝讲堂;大目犍连变出千头六牙
  白象,每一六牙白象的六根牙头有七浴池水,每一池中有七
  株莲花,每一莲花上有七位玉女婷婷伫立 [ 注二0 ]。
  又如根有律药事中,记叙有一耕田的婆罗门以自己的粥
  供佛,佛为使他信服,就将粥倒入干涸的枯井中,顿时井中
  溢满香粥且取之不尽;婆罗门回头又看到自己田中的麦苗都
  已成金麦 [ 注二一 ]。
  以上故事,对宗教而言是“神通境界”的展现,就文学
  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魔术法力的描绘。在吾人连续而同质的
  时空中,每一个位置都是清楚固定的,自然是有秩序有轨则
  的。面对自然律则庞大的控制力量,人与万物都显得渺小无
  比。然而“人定胜天”的心理,使人,心那甘终久臣服于此
  一律则? 于是在文学的园地中,文学家驰聘其强烈而独创的
  幻想能力, 赋予人魔术般的法力,使人能:( 1 )无中生
  有。 ( 2 )任意的组合创造自然律则中所不可能产生的形
  象。 ( 3 )突破肉体的限制,随心所欲地操纵肉体,人的
  身体可以自由的变大缩小,也可以自由的飞来飞去,甚至可
  以飞到他方非人间的世界中。以上三个特色在佛经“神通境
  界”的魔术法力中均有淋漓尽致的描绘。在其中吾人看到纵
  观天地横扫寰宇的创造性幻想力,例如描绘佛受须摩提女及
  富那奇邀宴时,佛弟子魔术法力的展现场景:十几个弟子一
  个接一个展现他们神奇的法力不但变化出各式各样的动物,
  且都是一口气变出“五百”这样众多的数量,让人感受他们
  真是法力无边;而“琉璃山”、“七宝浴池”、“天花”、
  “天乐”等都是人间所无之物;尤其是描述佛弟子中神通第
  一的目连,一会儿他变出的千头象,不仅是纯白的,且是奇
  特的“六牙象”,而每一六牙白象的每一牙前端都有七座浴
  池,而每一浴池中有七株莲华,而每一莲花上有七位玉女。
  一会儿目连又纵身一飞瞬息间到了距离人间极远的东方奇光
  佛国,那里的人都是巨人;于是目连变成比他们更硕大无数
  倍的巨人,大到他的一脚踩著人间的须弥山,一脚跨在梵天
  上;而奇光佛土的人竟然相形之下小得可放入目连的盂钵中
  。这样的描写真可谓神奇广大,奇丽壮盛、复杂丰富,令人
  魂飞肉动心神俱驰。
  由上可知在魔术法力的园地中,文学家像只灵敏的猎犬
  ,驰聘在幻想的原野,追赶寻觅出最特殊的野味;他们以无
  比的幻想活力,创造出自然所没有的形象,呈显一幅幅予人
  视觉
  页272
  上听觉上立体的全新的画面。使人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使自
  我得以驻足于一超现实的世界中,暂时遗忘人的有限与渺小
  ,尽情享受神秘无限的感觉。这有助于松弛人世的现实与紧
  张性。因此就像磁石藉著看不见的威力把铁环连在一起般,
  魔术法力的故事以其神秘的吸引力,攫获了读者的心。它对
  人类的心灵予以充满情感的回应与抚慰。
  从宗教角度观之,“神通”是依修禅定而得到无碍自在
  、超人间、不可思议的密契经验。[ 注二二 ]。证阿罗汉者
  具有六种神通力(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
  [ 注二三 ]。对于佛经中神通境界的密契景观的描述,吾人
  应视为是一种宗教语言的?#092;用;所谓:
  “宗教语言是奇特语言。使用不符合正常期待的语词来
  描述一个处境时,听者或读者被迫察觉它与相关经验处境不
  同。” [ 注二四 ]
  神通的描述是一组奇特的宗教语言,使读者被迫性地察觉出
  那境界与一般经验的不同,而醒悟到圣者境界与凡夫境界的
  不同。又由于罗汉是实证的境界,圣者的境界又怎能用世俗
  的语言予充分的、全面的、如实的表达呢? 因此有关圣者神
  通变化千奇百怪的描绘,吾人只可视为遥指契景观的宗教象
  征,所谓:“宗教象征绝对无法充分表象它的超越内容。它
  只能藉著象征与内容之间松弛的关联来“指向”这种内容;
  这样的关联在未经启蒙的人看来,不仅无法理解,而且甚为
  怪异[注二五]。”因此神通变化的描述,不必具有真实性
  具体性的意义,它只是做为宗教象征;用某些的图式与范畴
  做为一组密码,要信徒感受在它之外的意义。一一也许就像
  观览大海波涛激荡气象万千的表象时,是否会想到它深处的
  永久宁静?惊讶于神通变化的光怪陆离,是否会对一个伟大
  而凝定的心灵力量,油然生出高山仰止的向往?
  参、 佛教经典故事的创作技巧
  一、结构
  佛经中譬喻故事的结构,约可分以下三点而言:
  (一)多为短篇故事。
  (二)每则故事多由两组 (或两组以上) 故事组成。 且
  两组故事的主角,通常是同一人,只是在时空身分上有所不
  同。这是可由譬喻常与本生、或本事、或因缘、或授记相组
  合而看出。
  (三)有时会有两个主题相关,但主角毫不相干的故事
  合成一则故事,如众经撰杂譬喻经第六二则。有时则是两个
  主题与主角皆毫不相关的故事并列为一则,如杂譬喻经 (道
  略集 ) 中。然以上的情形在譬喻故事中并不多见。
  (四)有时会有所谓葡萄藤式的结构: 即在大故事中套
  小故事,就是把一群故事安排在单一叙
  页273
  述的结构中,在同一附属于另一故事的故事中,也可再插入
  别的故事。如根有律毗奈耶药事中的圆满比丘故事则是。在
  叙述圆满比丘的生平事迹中,又加入与主题相干的圆满比丘
  三兄长供佛及二龙王来听法之事;以及不相干的佛的本生事
  、及目连救母之事。然此结构在譬喻经中并不多见;而巴利
  文的南传佛本生 (Jataka) 则是以佛的前生为骨架,汇集成
  数百个故事而成的葡萄藤式结构的大书。
  二、修辞技巧
  (一)人物塑造
  对人物的塑造,形象、心理、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
  四大基础 [ 注二六 ]。 此四大特点,在塑造人物时,有时
  单用其中任一项,有时则是多项并用。兹就佛经譬喻故事的
  人物塑造来研究:
  (1)形象:
  ( a )有时是描绘具体的形态,刻画出人物的容貌
  轮廓。如描述佛相“诸根寂静,行不错乱,有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犹如澄水无有秽浊,光明彻照,无所恚碍。亦如宝山
  出诸山上。”[注二七]以此塑造佛容仪的庄严特出。又如
  贤愚经中描述丑女“其女面类极为丑恶,肌体粗涩犹如驼皮
  ,头发粗强犹如马尾。 ” [ 注二八 ],从描述金刚女肌肤
  头发的粗糙硬涩来显出她的丑。而同经中描述有一人生来“
  其身浑沌,无复耳目,有口无舌又无手足,然有男根。”以
  这样怪异的造形, 来突显人物生而具有的缺憾 [ 注二九 ]
  。
  ( b )有时是描述其人某一突出特征,来塑造人物
  。例如在撰集百缘经中,有描述人物生来额顶上有摩尼宝珠
  、 或有真珠鬘; 或生来即有一双会自然有钱在手的宝手 [
  注三十 ] ,以此突显人物富贵的特质。
  (二)心理:
  复杂的心理变化,是突显人物特质的重要写法。因为人
  的内心有无穷的冲突与矛盾、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道
  德与罪恶的对立彷徨,当面临抉择之时,人必须对自我的内
  心做一番剖析。因此心理过程的描述,通常指向一个具体的
  行动,做为此心理过程总结的实践;在其中人物鲜明的个性
  ,伟大或卑陋的生命情操都已呈显。佛经中常以“便作是念
  ”或“作如是念”这样的套话开始人物心理的活动,如大庄
  严论经中穿珠师与比丘的故事,当穿珠师见国王的珠子不见
  了,而他没有看到是鹅吞了珠,就向唯一在现场的人物一一
  比丘索取,这时佛经如此描述比丘的心理活动:“尔时比丘
  作是思惟:今此珠者鹅所吞食,若语彼人将必杀鹅以取其珠
  ,如我今者苦恼时至,当设何计,得免斯患。”一一描述比
  丘非常苦恼,无法想出两全的方法一一既不伤鹅命又证明自
  身清白;然而心理活动所推向的动作是一一比丘既不说是鹅
  吞珠也不承认己偷珠而任由穿珠师殴打,而由此彰显故事的
  主旨一一“宁舍身命终不犯戒” [ 注三一 ]。 又贤愚经中
  ( 25 )则的故事中,当长者受到其妻以杀子胁迫要求其作
  为伪证时,描述长者的心理活动一一“长者闻此譬如人噎既
  不得咽,亦不得吐。自念唯有此
  页274
  子,若其当死财无所付。若从是语,今则不为人所信用。将
  来当受无量苦恼迫蹴不已。”一一描述长者如鲠在喉,非常
  矛盾的心情,在利害的抉择下,长者终于选择了“伪证”的
  行动, 为他的罪行将在未来世偿付做了伏笔 [ 注三二 ]。
  又如四分律中描述佛度化迦叶的经过,当佛降服了迦叶降服
  不了的毒龙,佛经中如是描述大迦叶的心理活动:
  “迦叶念言:此沙门瞿昙有大威德神足自在,乃能降此
  毒龙无所伤害。此沙门瞿昙,虽神足自在得阿罗汉,不如我
  得阿罗汉。[ 注三三 ]。”
  此中描述迦叶非常惊叹佛能降服毒龙之事,然而心中仍未完
  全佩服佛,仍自我安慰自己才是真正的大阿罗汉。但由这样
  微妙的心理活动后,迦叶仍做出了邀请佛住下受其供养的决
  定。
  因此心理活动的描述,一方面呈显人物内心深处秘密的
  起伏与真相,使人物的浮雕由内而外更加清晰,一方面也是
  为了人物下一步行动做一伏笔或诠释。
  (三)语言:
  在故事中让人物自己说话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以第
  三者旁观的立场,无论如何绘描,总是隔了一层不够亲切,
  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使人物自己说话,使他的特殊性,鲜
  活真实的赫然突显。如在释迦牟尼佛前生为超术梵志的故事
  中,他与持花女子的对话,就很生动地表达了超术追求佛道
  的笃志热烈,以及女子的浪漫痴情。两人的性情特点,藉由
  对话已自然浮出 [ 注三四 ]。 又如长寿王的故事中,当梵
  摩达多四处宣告要捕捉隐匿在民间的长寿王时,长寿王父子
  有段对话:
  “是时长生童子寻随父后,或在左右而白父曰:天王勿
  怖! 天王勿怖! 我即于此必能拔济,必能拔济。拘娑婆王长
  寿告曰:童子可忍,童子可忍,莫起怨结,但当行慈。” [
  注三五 ] 这一段对话中,长生用两句复句来安慰父亲, 很
  能传达做儿子对父亲深切的关怀;一方面长寿王用复句“童
  子可忍”来回答长生,除了表达他个人崇高的情操外,也为
  故事情节的发展预留伏笔。尔后,当情节进行到长生得到复
  仇的机会时,有一段长生心理波涛起伏的描述一一经文中用
  “于是长生博士复作是念”,开始写长生想起父亲被冤杀切
  成七段的悲惨,愤怒的复仇怨火熊熊点燃,于是长生“作是
  念已”(决定了报仇的念头)就将刀黏贴著梵摩达多王的颈
  项,然而这时长生又“复念是念”一一他在心中想著:我这
  样做是不对的,因为父亲临终时训诫时我要忍耐,要行慈不
  可结怨。当长生在心中想完了,他就将刀入鞘中决定不复仇
  了。这时梵摩达多王从恶梦中惊醒,非常害怕地告诉长生他
  梦见长寿王的儿子拿刀抵著他的脖子,于是长生告诉梵摩达
  多王,请他不要害怕,因为他就是长寿王的儿子,并且说:
  “天王,我作是念:加赦国王梵摩达多酷暴无道,彼取
  我父无过之人,夺取其国仓库财物,怨酷枉杀斩作七段。而
  于今日已在我手,但当报怨。天王:我拔利刀著王颈上,而
  作是语:我今杀汝我今杀汝。天王,我复作是念:我为不是
  ,所以者何?忆父昔日在标下时临终
  页275
  语我:童子可忍! 童子可忍! 莫起怨结,但当行慈。忆已举
  刀还内鞘中。” [ 注三六 ]
  这段话语让长生在心中的独白,说出来给梵摩达多王听,这
  其中可以感受到长生内心错综复杂的情绪一一想想啊! 自己
  的父王被凭白杀成七段,这怨结怎能了呢? 但又蓦然想起父
  王临终殷殷的叮咛;若是连被杀的父王都已原谅了他的敌人
  ,为人子的我若不能遵循他的遗志,是真孝吗? 一一长生终
  于放弃“复仇”这一最自然的抉择;而封刀入鞘。践履了难
  行能行神圣伟大的孝行一一以慈心宽容杀父之敌,也非常冒
  险的将自己的生命交入梵摩达多的手中。
  由于?#092;用长生心理的独白,及长生对梵摩达多王说话的
  描述技巧,不但酿造出长生的情绪变化,也推进了故事的情
  节;且使长寿王故事在接近尾声时进入了高潮,流泛著感人
  的气氛。
  这种用说话推进情节及酝酿情绪的方法,在旧杂譬喻经
  中亦可见之;
  “昔有夫妇具持五戒事沙门,有新学比丘不知经,至其
  门乞,夫妇请道人前坐,作饭食已毕,夫妇具下地作礼言:
  少小事道人未曾闻经,愿开解蔽阇不及。比丘低头无以答曰
  :苦哉苦哉。夫妇心意俱解,言世间实苦,应时俱得道迹。
  比丘见两人欢喜,亦得道迹也。、” [ 注三七 ]
  藉由比丘的一句回答:“苦哉苦哉”产生两种情况,一是比
  丘腹笥甚窘无以回答夫妇而自难“苦哉”表示处境甚苦,一
  是夫妇误以为比丘指示他们人生是苦,因此一句“苦哉”制
  造出相当幽默的气氛,令人莞尔又点出人生是苦的教义。实
  在是高明的对话。
  (四)动作:
  描写人物在各种情况中的动作反应,也是突显人物某一
  特性的好方法。如增壹阿含中描述跋提长者的悭吝,在叙述
  到当阿那律、迦叶等以神通突破了他家门严密的防锁,突然
  冒出在他的面前时,由于他太惊慌了,只好无奈又心疼的给
  两个沙门“少许饼、少许鱼肉”,而当迦叶、阿那律离开后
  ,跋提非常嗔恚地骂守门人,并骂迦叶等人是“秃顶沙门善
  于幻术狂惑世人无有正行。”;而在此时长者妇乃就迦叶,
  阿那律舍高贵富豪的家世出家之事,对长者分析二人绝非如
  其所想真想来贪食的 [ 注三八 ]; 由此明显的种种行为动
  作的描述与对比,跋提长者的悭吝已是跃然纸上。而后来当
  跋提为目连渡化,于是入自家库藏中想取一件“不好的白毯
  ”来给目连,更是画龙点睛的道出跋提的特性。而跋提的姐
  姐,这个与跋提同样悭吝的难陀老母,在宾头卢向她要一个
  小酥饼时,竟遭她一连串恶言一一“设汝眼脱,设汝空中倒
  县,设汝举身烟出,设汝举身出水,设汝在我前死,。我终
  不与汝饼。”后老母不得已给宾头卢饼时,又嫌以往自己所
  做的饼都太大了,于是想另外做一个“极小的饼”给宾头卢
  [ 注三九 ]。以上也是由老母的言行举止非常生动地刻画出
  她的悭吝。由此可知对于刺激的反应,正是表露性格的时刻
  。 在行动的必然性里,人物的性格就突显出来 [ 注四十 ]
  。
  (5 )配景:
  除了从形象、心理、动作、语言塑造人物,有时亦用“
  配景”的搭配来烘托人物的特
  页276
  性,视配景为人物人格特质的外延,所以写外在之景,是从
  旁衬托暗示人物的性格。如增壹阿含中,在描述跋提长者的
  悭吝时,先叙述他家的富足一一“金银珍宝砗渠玛瑙、真珠
  虎魄、众马车乘、奴婢仆从皆悉备具。”如此富有的人家为
  防乞者来乞食,“有七重门,门门有守人”;又“以铁?#092;络
  覆中庭”为的是怕飞鸟来至庭中;跋提的房屋其实就是他自
  己的外延,在描述他家的门禁森严中就已将他的悭吝很巧妙
  的刻画出来 [ 注四一 ]
  (二)相类事件的叠陈:
  这是以平行相类的形式与内容,来描述人物推进情节的
  手法,有其优点及缺点。
  (三)优点:
  以平行相类的内容与形式反覆出现,描绘出叠沓炜烨的
  意象,突显出所要强调的对象在某一特质上的宏伟巨大。
  如增壹阿含中佛受须摩提女之供,佛及弟子们一一展现
  神通前往赴宴的描述 [ 注四二 ] 是一场场平行而相类似场
  景的重复,且在重覆中又有逐渐加强的对比性,因此相对于
  佛的其他声闻罗汉弟子中,对于佛的十大弟子如大迦叶、目
  连的出场,类似的神通描述中形式与内容都加长了:至于佛
  出现时,场景则铺排地最为繁富盛大。这种对比性能暗示出
  佛及弟子们神通的高下。且藉由神通景象的反覆推类的铺排
  ,正可显现神通力量的巨大与丰富。
  又如佛渡大迦叶的经文中,描述迦叶请佛前往就食的句
  子有:
  “明日迦叶往世尊所,白时到可往就食。佛告言:汝并
  在前吾寻后往。尔时世尊遣迦叶已,诣阎浮提树,如来往取
  阎浮果。先至迦叶座上而坐,迦叶后到见佛先在坐,见已白
  言:云何大沙门先遣我前来,今云何已在前至耶? 佛告迦叶
  :我发遣汝在前已,我诣阎浮提取取阎浮果,先来至此。此
  果色好香美,汝可食之。迦叶报言:止止大沙门。此便为供
  养我已。大沙门自食,此是大沙门所应食。迦叶念言:此大
  沙门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罗汉,不如我得阿罗汉,时世尊食迦
  叶食已,还本林住” [ 注四三 ]
  与此相类的描述共出现四次,其中只是世尊所飞之处所取之
  物不同而已,然都是飞到极远处取极珍贵之物。此外,亦有
  其他相类描述的句式如:
  “其夜四天王持供养具来诣世尊所,皆欲闻法供养。夜
  暗时放光明照四方,犹如大火聚。时迦叶夜起,见彼林中有
  大光明照四方犹如大火聚。明日清旦往如来所言:时已到可
  往就食。 又问:大沙门昨夜云何有此光明照四方如大火聚?
  佛告迦叶,昨夜四天王持领养具来诣我所,欲听受法,是其
  光明照四方非火也。迦叶言:甚奇甚特! 大沙门有大神力,
  乃使四天王来听法。大沙门有大神足自在得阿罗汉。虽尔,
  故不如我得阿罗汉,时世尊食迦叶食已还诣本林。 ” [ 注
  四四 ]
  如此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铺排夸述,主要在突显世尊有
  巨大无比的神通变化能力;也暗示著迦叶的崛强难度化,及
  世尊度人的权巧方便及持久的耐心。
  由上可知,用同类事物的推求排比,同类文字的变换侈
  饰,形成平行相类的形式与内
  页277
  容,而呈显广裘铺张庞大的意象,强烈地暗示所要描述的特
  质。
  (B)缺点 :
  相类事件的叠陈所以并不显得单调枯燥,主要在笔法的
  缤纷繁富光怪陆离,且全体是在组织缀穿成一体制宏伟单一
  主题的故事。若是单一主题而各别的短小故事,却也借由相
  类事件的叠陈来连缀成一单元,就会变成依循固定的叙述模
  式,稍加变化人物及因果的拙劣描写方式。如撰集百缘经中
  卷五、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各卷中常是相类的各别小故
  事的叠陈,且连叙述的句子文词都相当固定地循同一模式撰
  写,令人殊觉乏味。兹举卷七第六三则为例加以说明:
  “(一)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树下,(二)时彼城中
  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三)选择高门聘以为妇,(
  四)种种音乐以娱乐之。(五)其妇怀妊足满十月生一男儿
  ,(六)身体柔濡颜色鲜泽端政殊妙,见者爱敬,远近信伏
  。(七)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照耀如百千日,
  (八)心怀欢喜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即为说四谛法心开意
  解得须陀洹果。(九)归辞父母求索入道,父母爱念不能违
  逆,将诣佛所求索出家。(十)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
  自落法发著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
  八解脱。诸天世人皆共敬仰。(十一)时诸比丘见是事已,
  白佛言:世尊今此威德比丘宿殖何福?身极柔濡颜色鲜明,
  又为众人所见敬仰。遭值世尊出家得道。(十二)尔时世尊
  告诸比丘:汝等善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十三)乃往过
  去九十一劫,波罗捺国有佛出世号毗婆尸,教化周讫迁神涅
  槃。(十四)彼时有王名槃头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宝塔,高
  一由旬而供养之。(十五)时一人值行往到,见彼塔上有诸
  花尘土坌上,即取萎花拂拭使净还用供养,发愿出去。(十
  六)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颜色奕
  奕有大威德,受天快乐。(十七)乃至今者,遭值于我故有
  威德,出家得道。(十八)欲知彼时拭花人今威德比丘是。
  玺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注四五 ] 这则故事,可
  将之区分为十九小段落,而几乎卷七中的故事叙述都符合这
  十九小段落进行的情节秩序与模式;画竖线的部分表示连用
  词遣字均相同。由于几乎每则小故事的雷同部分太多使得全
  卷显得单调无趣味。
  (三)具体数字的?#092;用:
  佛经中对于“数字”的?#092;用,通常以明确的数字表达出,较
  少用约略数或虚数表示法。如形容量的巨大或时间的久远,
  虽然也有用“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抽象形容;但如所谓“
  三千大千世界”虽常用来形容宇宙之大非有所实指,然其原
  义则是以明确的数字组合而成一一是指以四大洲及日月为一
  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
  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并提则称三千大千世界 [ 注四六 ] 。
  又如撰集百缘经卷七中,每当提及故事主角本生中之事,都
  以“九十一劫”具体之数描述主角过去生中常在天上的时光
  “注四七 ]。又如二十亿比丘的故事,亦叙述其过去生中曾
  有“九十一劫”如此长远的时间生天上人间且有足不蹈地的
  福报 [ 注四八 ]。 又如描述末来世界弥勒国土人民的岁数
  云人民寿命有“八万岁”,此时女人“五百岁”方出嫁[ 注
  四九 ]。又阿那律比丘回忆其过去生中曾“七
  页278
  反”生天,“七反”生人间 [ 注五十 ]; 又佛与舍利弗观
  飞鸽宿命及未来世事时,舍利弗只能观此鸽“八万劫”的事
  ,过此则无论过去或未来鸽之事则不知 [ 注五一 ]; 又如
  称赞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非泛说而是有所实指 [
  注五二 ]。 又如杂宝藏经 7 则故事中,慈童女长者子,当
  他在琉璃城中时,有“四玉女”相伴,渡过“四万岁”的时
  光;在颇梨城时有“八玉女”相伴,渡过“八万岁”时光;
  在百银城时有“十六玉女”相伴,渡过“十六万岁”;在黄
  金城时有“三十二玉女”相伴,渡过“三十二万岁”的时光
  [ 注五三 ];这则故事中对数的描叙是以“四”的倍数递增
  ,甚为有趣。由上所学之例可以发现,佛经中?#092;用数字,除
  了喜以具体的数字来指示数量或时间,并且喜欢用巨大的数
  字 [ 注五四 ] ;或许巨大而具体的数字,较易产生令人相
  信的说服力。
  肆、结论
  佛教经典故事有些是刻意创造出的宗教寓言故事;有些
  则是将民间的神话传说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它们在创作技巧
  上,常是以强烈夸大,出人意表、突显部分的笔法;或是建
  构突破生活实态,突稽荒谬的虚构情节;或是自由自在地接
  拼,让生物与无生物都有了人的灵魂;或是描写一切人都成
  了某种品格符号,命?#092;类型的故事。这些具有独特性、多样
  性、丰富性的充满想像的故事,带领我们贯穿现世,上穷碧
  落下黄泉,遨驰在无垠的时空中,观望那在现实生活中彷似
  突稽荒谬,却又隐隐暗藏真实的大千万象,而乍然觑见佛教
  奥义最明亮的暖暖之光。于是,在授记的故事中,我们聆听
  生命庄严伟大的誓愿,以激越昂扬的心智力量去冀望与终极
  真理的契合;而圣者回应的允诺,也唯有信仰的钥匙,才能
  启开它的启示。在神通变化的故事,我们看见接通超越界动
  脉的生命,在其心灵重返其绝对根源后,所展现出的气象万
  千,波澜壮阔,自由无碍的生命风姿。在历劫的故事中,我
  们觉察业的巨大不可思议的力量,它塑造众生的命?#092;成为既
  是主动又是被动,既是因又是果的形态;且在轮回流转的段
  落中,环环相扣,休戚相关,无始无终。历劫,像是千万条
  铁栏,困束生命于其中,每一反身,铁栏依旧。然而因缘际
  会时,心灵眼帘的乍然撩起,一个伟大的意志,灵敏的光明
  ,无数的锁刹时俱开,无明与幻化的业顿然消隐,涅槃的甜
  美毕竟呈显。在他界游历,与生命型态互渗的故事中,我们
  看到一种汪洋宏肆,无边无际的生命观与宇宙观。
  在创作技巧方面,我们看到佛教经典故事,以丰沛的想
  像力,精心?#092;用多回响多丰韵的修饰语言,注入宗教的奥义
  中,使文字媒介和讯息深刻互动,建构浮雕出直觉的形象,
  而开掘出内蕴的意旨。
  综上所述,可知佛教经典故事,展现了瑰丽繁复而多样
  的佛教文学,亦是人类故事文学的一大宝藏。使宗教与文学
  得以遇合,得以互相辉映。
  页279
  注 释
  注一: 根有律毗奈耶杂事卷二一三,大正二四册,第 210
  页下一一第 217 页中。
  注二: 根有律毗奈耶卷四九大正二三册,第 897 页上一一
  第 899 页上。
  注三: 根有律毗奈耶杂事卷三零,大正二四册,第 352 页
  中一一第 357 页上。
  注四: (a) 小军比丘,见根有律毗奈耶卷六,大正二三册,
  第 654 页下一一第 658 页中。
  ( 迦留陀夷比丘,僧祇律卷一七,大正二二册,第
  362 下一一第364页下。
  ? 绀容, 根有律毗奈耶卷四七,第 886 页上一一
  第 893 页下。
  注五: 十诵律卷四零, 大正二三册, 第 287 下一一第 288
  页上。
  注六: 贤愚经卷七〈 37〉 梨耆弥七子,第 397 页上一一第
  402 页上。
  注七: 贤愚经卷十三〈 65〉 苏曼女十子, 第 440 页上一
  一第 441 页中。
  注八: 杂宝藏经卷一〈 8 〉“莲华夫人缘”, 第 451 页下
  一一第 452 页中。
  注九: 杂宝藏经卷一〈 9 〉“鹿女夫人缘”, 第 452 页一
  一第 453 页。
  注一零: 杂宝藏经卷一〈 7 〉则,大正四册, 第 450 页
  下一一第 451 页下。
  注一一: 根有律皮革事卷上, 大正二三册,第 1048 页下一一
  第 1053 页下。
  注一二: 根有律毗奈耶出家事卷四, 大正二三册,第 1035 页
  中一一第 1037 页下。
  注一三: 增壹阿含卷十一〈 3 〉经中,大正二册, 第 597 页
  上一一第 599 页下。
  注一四: 增壹阿含卷二十九〈 2 〉经中, 大正二册, 第 709
  页上。
  注一五: 增壹阿含卷十九〈 9 〉经中,大正二册, 第 641 页
  下。
  注一六: 增壹阿含卷二十二〈 3 〉经中, 大正二册, 第 662
  页中一一第 663 页下。
  注一七: 增壹阿含卷二十九〈 2 〉经中, 大正二册, 第 708
  页下一一第 710 页下。
  注一八: 贤愚经卷六 35 经,大正四册,第397页下。
  注一九: 根有律毗奈卷六,大正二三册,第802页上。
  注二零: 贤愚经卷六〈 34 〉经,大正四册,第 395 页中一一
  下。
  注二一: 根有律药事卷十二, 大正二四册,第 52 页上一一第
  52 页下。
  注二二: 佛光大辞典“神通”条五册, 第 4251 页下一一第
  4252 页下。
  注二三: 同二二注。
  注二四: 见“人的宗教向度”一书中第五章 “语词之符号系统
  ”,第 203 页。
  注二五: 同同注二四书,第一章“宗教经验之过去与现在”
  ,第 32 页、第 33 页。
  注二六: 丁平“散文、 小说的写作技巧”一书中第一辑第三节
  “人物”第 58 页黎明出版公司 73 年 8 月版。
  注二七: 增壹阿含卷十一〈 3 〉经中,大正二册, 第 599 页
  上。
  注二八: 贤愚经卷二 (8) 则“波斯匿王女金刚”大正四册,第
  357 页中。
  页280
  注二九:贤愚经卷五 (25) 则“长者无耳目口舌品”大正 4 册
  ,第 382 页上。
  注三零:撰集百经经, 卷七 (69) 则“顶上有宝珠缘”大正四
  册第 237 页。
  卷八 (77) 则“额顶上有珍珠鬘比丘尼缘”大正四册
  ,第 241 页中。
  卷九 (83) 则“宝手比丘缘”大正四册,第 245 页中
  。
  注三一:大庄严论经卷十一 (63) 则,大正四册,第 319 页中
  。
  注三二:同注。
  注三三:四分律卷三十二,大正二二册,第793页下。
  注三四:见结论第二节圣者的允诺一一授记第8中所叙述。
  注三五:中阿含卷十(72)则,大正一册,第534页上。
  注三六:中阿含卷十七(72)则,大一册,第535页上。
  注三七:康僧会“旧杂譬喻经”卷上 (9) 则大正四册,第 512
  页下。
  注三八:增壹阿含卷二十 (1) 经,大正二册, 第 646 页下一
  一第 649 页上。
  注三九:同注三七。
  注四零:李乔“小说入门”书中“人物描刻”,第 163 页,时
  报出版社 75 年 8 月。
  注四一:同注三七。
  注四二:见第二节“魔术的法术”中有关神通境界的描述。
  注四三:四分律卷三十三, 大正二二册, 第 793 页下一一第
  794 页上。
  注四四:四分律卷三十三,大正二二册,第794页中。
  注四五:大正四册,第235中一一下。
  注四六:佛光大辞典“大千世界”条,一册,第 751 页上一一
  中。
  注四七:同注四五。
  注四八:摩诃僧祇律卷 23 , 大正二二册, 第 415 下一一第
  416 页上。
  注四九:中阿含卷十三(66)说本经,大正一册,第509页下。
  注五零:同注四九。
  注五一:大智度论卷十一, 大正二五册, 第 138 页下一一第
  139页上。
  注五二:“三十二相”,见佛光大辞典一册,第 507 页中,第
  510 页下。 “八十种好”, 见佛光大辞典一册, 第
  268 页一一 269 页中。
  注五三:大正四册,第451页上一一中。
  注五四:中村元著, 许明银译,“东洋人的思维方法”一文中
  , (A) “印度思想”中云印度人有玩弄巨大数字之观
  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大乘经教里说,六道从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虚幻境界,是从我们错误的见解、思想变出来的。你把事实真相看错了,造不善业,就现这个境界;看错了、想错了,就有这个境界。你的看法、想法正确,看到事实真相,这境界就不见了。三途六道都不是真的,是业力变现出来的境界,如同作梦一样。梦中境界很清楚,但在梦中我们不知道那个境界是假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不是真的,就跟梦境一样。所以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就是有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真正觉悟过来,这六道就不见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