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2014/9/3   热度:523
《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狮子,神德无量。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愿我做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好,这个偈颂一共有二十偈,共有八十句。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总的赞叹世自在王如来的功德;第二大部分有四个偈颂,陈述自己的心愿;第三个部分有三个偈颂,祈请世自在王如来的印证。 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部分,赞叹世自在王如来的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作为一个弟子能够认知、了解自己的师父——佛的功德,并且以无碍的辩才能够说出来,说明这位弟子所证悟的境界也是不同寻常的。也就可以看到他前面“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就是发大菩提心,马上就显发了甚深的智慧。这个“寻发无上正真道意”,也就是四十八大愿愿王的一个来源、一个依托之处。所以发无上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福德、一切智慧、一切愿王都要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没有这个大菩提心,一切出世间的这些善根、福德、智慧是没有办法去显发出来的。 好,那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光颜巍巍”:他的光明显赫,他的容颜非常庄严。“巍巍”有高山仰止这样的一种形容。那这个佛的身相光明透显出一种威德,是无有限极。“威神”——威德、神通、功德,无有限极。这里仍然把这个“威”显发出来了。你看《无量寿经》常常会把这个佛相“威”的特点显发出来。于是我们这次在造阿弥陀佛中稿像的时候,我也在注意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阿弥陀佛像一定要具有一种威的特点——不仅仅是慈悲。所以加了一个要素,慈、悲、威三者整合。但“威”要在哪里表达?从他方脸的角度,从他的鼻梁这个地方显发他的威。 但现在我们很多众生可能对这个“威”很隔膜。因为随着时代往后,众生越来越陋劣,他那种自信的原则性很难起来,所以普遍的怕得罪人。他为什么怕得罪人呢?也怕自己有些东西抓到别人手上。“你跟人家过不去,到时候人家跟我过不去。”于是大家都不要过不去,大家都好好好。所以现在具有威德的人、具有原则的人越来越少,包括我们僧团有些执事:“唉呀!我不想干,怕得罪人。”如果有威德的话,他为了更大的一种原则,为了更大地利益众生,他不怕得罪人。得罪人,实际上是对他的慈悲——是对当事者的慈悲,更是对广大的其他人的慈悲。所以佛要有一种威德,折服那些刚强难化的众生,甚至那些大菩萨示现大国王,要用酷刑来折服。当然酷刑的这些对象——可能他会变化成一个众生来受苦,但是他必须要用严刑拷打。那么佛这个威神,实际上是慈悲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 所以佛的这种炽盛的光明——“炎”,就像这个火焰烧得很旺。这样的“炎明”,是一切世间天人的神光没有办法比拟的。在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的光明,还有摩尼宝珠的光明虽然炽盛,但是这些“日月摩尼”的光明放在佛的光明面前,就被佛光所“隐蔽”,好像你的光明就成了一堆墨汁一样——“犹如聚墨”。你看这个佛的光明有多炽盛!原来有一个老比丘尼,她说年轻时候看到佛,她一顶礼,头上的这个黄金首饰掉在地上,她想找,找不到。因为佛光太炽盛了,她看不到自己的黄金首饰在什么地方。所以黄金首饰在佛光里面“犹如聚墨”,看不到——全都隐蔽了,就叫屏蔽了。这说明佛的法身光,超胜世间一切业力的光。 世自在王如来的光颜容貌超越世间一切众生,无与伦比。法藏比丘赞叹佛的这种法性的光明、这种身相光明,实际上就是赞叹佛的法身功德。为什么呢?由于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法身的功德,是寄寓在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里面的。所以透过佛的相好光明,能够了解佛心。你看这个法藏比丘能够了解这些,他就把握了佛心,把握了法身的功德。 下面就赞叹佛的口业功德和意业功德。世自在王如来契证无上正等正觉,显发他的身相光明,自然以他的悲心愿力,以他的如来的梵音讲经说法,这是“正觉大音”了:是从他的无上正等正觉里面显发的大的音声——就是大乘佛法的法音。这个“响流十方”,传响于十方无量无边的微尘数佛刹。这就显发正觉实相所发的音声:无作妙用,不可思议。那进一步赞叹如来的意业功德。一切如来的功德都从六度里面生发出来,这里谈世自在王佛在他的因行也是这样过来的。“戒”,世自在王佛也要持戒止恶防非,先调伏身口意三业——由持身自在到持心自在,得到清凉。这个“闻”就是博闻强记,了解一切经教,作为利益自己、利益众生的资粮。闻即信受,闻此,行此所闻之正道及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就是“精进”。由这个精进,摄心在正道和助道的善法当中,与诸法实相相应,就契入到“三昧”——三昧禅定。由这个三昧禅定就能得到般若“智慧”。由这个般若智慧他就无知而无所不知,就能够成就佛果的“威德”,这个威德是超胜一切世间天、人的威德,所以没有跟他相提并论的,就是“无侣”——无有伴侣,就极为“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这是指世自在王佛自证的功德。“深”就是深切的思惟,“谛”就是谛观内明——向内求。深思谛观,觉照自己的自性本源。自性本源具足慈悲、愿力,这些都是善的念头,所以佛在念头上是纯善的。由这个“深谛善念”就能契入到法性真如之海——这法性真如之海叫做离垢真如,就能平等普摄一切众生。那么世自在王佛对这个法性真如海可以穷极它的奥妙,探究它的边际和深浅的底源。 好,那么佛是无明、烦恼,全都断尽。欲望——对五欲的寻求,瞋恨的心:佛是永远没有,不仅没有正习,连余习都没有。所以这就是“人雄狮子”,就是人中之大雄,就像狮子王无所畏惧。“人雄狮子,神德无量”,说明佛是具足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无边不可称说的功德。那世自在王佛以这个威神功德,来普度群萌——离生死苦得究竟乐,这样的自行化他的“功勋”,非常“广大”。所以佛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也就圆成了自己的德能,他的自性般若智慧也就深邃妙绝。由禅定三昧引发的光明威神之相,能够令三千大千世界震动。这个“震动”,觉照众生的善根,也会表达这种八相成道之相。所以这一段就用这些赞叹世自在王佛由本垂迹、由实开权、种种度化众生的妙德难思。 下面就是表达自己的菩提愿心——愿菩提心。“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就是法藏比丘见证到世自在王佛这么无量深广的功德——由于他知道佛德的这种殊胜,也生起了一种无限的向往。所以他誓愿作佛的这种菩提心更加坚固,就发愿:“我要像世自在王如来的功德一样齐等——等同。自己能出离两种生死之海,得大自在、大解脱,也要令九法界众生都能得到这样的大涅槃解脱之乐。”“靡不解脱”,他讲自己过度生死之流,也要让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不能解脱的。他的心量是平等普度的心量,不留一个众生的,所以就“靡不解脱”。 好,虽然发了这样的一个总愿,但怎么去做?还是要从六波罗密做起。你看这个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的因行的功德赞叹,谈了六度,自己讲要圆满这个大愿——圆满作佛,也谈这个六度问题。“布施”——六度之首: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个布施扩大,对治众生悭吝的烦恼。这就是调伏自己的那种悭贪心。要持“戒”,要修“忍”辱,要“精进”,要得禅定“三昧”,最后是般若“智慧最上”。六度,般若智慧为眼,前五度如盲。前五度为福德,第六度为智慧,所以福德智慧就是六度。 好。这个法藏比丘他是发誓——发出了宏深的誓愿,要平等地行这个“此愿”,“此愿”就是自利利他的菩提愿。这个愿的核心就是要给一切众生作大安乐。为什么要给众生作大安心、大安乐?是由于法藏比丘深感九法界所有的众生都生活在恐惧当中——“一切恐惧”呀!所以恐惧的众生他最渴望的就是安心、安乐,这是作为所有众生本能的一种求助的宗教心理。就好像大海的渔民为什么要信妈祖,他面对那种浩瀚的大海——深广莫测、台风暴雨,他感觉到自己渺小,所以他要找到一种依托,希望有一种更大的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帮助他——从对大海的无知、不能把控的这个恐惧当中拯拔出来。 一切众生都生活在恐惧当中,由于他无明的心,对很多事情他感觉到不能把控。不能把控,对他来说就是恐惧。自己在这工作,说不准稍不注意被炒鱿鱼了。对于这个东西,他也胆战心惊哪:“一炒鱿鱼我这个吃饭问题、医保问题、房子要交贷款问题……”这些东西一下子都形成了,他很恐惧,所以他为什么在单位上老老实实啦,毕恭毕敬啦。所以管单位上人,比管出家人好管——出家人他没这些恐惧,你抓不到。但是他上有老,下有少,他得要胆战心惊——他饭碗没有了就完啦。这就是饭碗的问题,还有一个心理上的种种恐惧问题——对于这个未来不可测的问题。 所以这个法藏比丘开始的一个总的意向,要给一切恐惧的众生——只要在轮回里的众生都是恐惧的,无一例外,所以要给他大安心、大安乐。这是以后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的一个核心的眼目;这是他最高的一个理念,最后是把这个落实到四十八大愿具体的每个愿里面去。所以每个愿里面都是让一切众生离开恐惧,给予众生安乐,这就是法藏比丘的大悲心的结晶。这种大悲心,他刚出家不久初步地汇报自己修行的这样的一个心得就具有。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这个法藏比丘可不是今生才发心修行的,他就有可能是由果向因的一尊古佛。所以包括后面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距离我们只有十劫,难道只有十劫吗?在这一期的应化里面是十劫,在无量劫的应化当中,他就是不可思议的劫。所以在不可思议的劫里面所数数应化的他,都要把“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作为他大愿的眼目。 那么这样的一个愿心,他是从意志力方面来强化。假令: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刹,有无量无边的像恒河沙那样的诸佛,你对诸佛做种种供养——种种香华、种种乐器、种种七宝、种种宝盖,去供养这么多诸佛。你说他的福德是不是无量无边呢?但是这样无量的福德、功德,跟我建立这个大愿相比、建立这个大愿来求证无上正觉之道而且坚固不退却相比,那么这样发心的功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功德,比前面供养恒河沙诸佛的功德都来得大。 实际上这里是赞叹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华严经》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发心必能成正觉,是故我礼初发心。《华严经》很多的地方都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弥勒菩萨赞叹善财童子那二百四十多个偈子,赞叹发菩提心功德是非常完备。“发心”就是你初发菩提心,“毕竟”就是最后你毕竟成佛的那个心,这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这两者相比,初发菩提心更难。因为你发了无上菩提心,就必定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于是要礼敬很难的初发心。那么法藏比丘在这里就初步陈述他初发心的功德: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的功德,不如求菩提愿的功德来得大。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啦。原来我们常常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小沙弥跟着他的师父后边行脚——帮着拎包。他的师父是阿罗汉,证了阿罗汉果啦。这个小沙弥拎包,看到田野当中很多耕种的农民,他觉得很苦,于是他就发了一念:“哎呀,这个农民太苦了!我要成佛度他啊!”发了要成佛度这些苦众生的愿,这个心一发出来,他的师父把他的包背在自己身上,请他走在前面。这个小沙弥:“师父叫走在前面,我就走在前面。”但是看一看,走一走,又想想:“哎呀,这个众生太难度了!还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吧。”好,这一念起来,他的师父说:“哎!等等,等等。”把这个包放在他肩上:“你跟我走在后面。”走在后面,这个沙弥也不知怎么回事。他又看到一个场景:“哎呀,我好不容易发了心,不能退转哪!我还是要发心,再难也得要坚持啊!”又起这个念头,他的师父把他的包又拎到背上,请他走在前面。这个沙弥说——他就是很奇怪:“怎么师父今天一下子让我走前,一下子让我走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因为证果阿罗汉有他心通了,所以他动什么念头都知道,他的师父说:“你是我徒弟,你当然跟我要拎包,要走在后面。但是你发了一念要成佛度众生的心,啊,这不得了!你要成佛——你是菩萨的种性,我还是一个声闻罗汉,你得要走在前面,我跟你走在后面。忽然你退转了,你想要做自了汉。那对不起!自了汉,我是到家的人,你还刚刚才开始,你得跟我走在后面。就这么一个道理。” 所以这个发心不同,这个种性就不一样。这个种性是决定你未来的高贵和低贱的一个依据。你如果投在王宫里面作太子,你的种性高贵,虽然你现在还没有能力,这些宰相见了你都要毕恭毕敬。因为他毕竟是臣的身份,你是君的身份。所以你看,如果我们发心念佛到极乐世界成佛,你说这是什么种性?所以一切天人、一切声闻,都要恭敬这个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得要走在前面了,我得给你背包啊,我得为你服务哇。”是这样的。 这个法藏菩萨——你看在这个时候——他把这个菩提愿放到了这么一个高度来赞叹,而且对这个事情他认知得非常清楚。所以进一步地他发愿,就是:“我为了这样的菩提愿的实施,我永劫以来的精进努力,它所产生的威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由于这是从他的大菩提心里面产生的一个巨大的力量,那这种力量就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大事。所以他了解了这个菩提愿的功德之后,他就敢发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愿。发什么愿呢?发超胜诸佛的愿:“我以后要建立的净土,是十方无量无边刹土当中最尊第一。”——“国土第一”,你看。“我这个国土当中‘其众奇妙’”,就是往生的众生容貌、颜色、神通、智慧都是非常奇妙的。依报的环境,它的这个严净光丽穷微极妙也是第一的。 “那么我建立的净土,他的特点是道场。”“道场超绝”——修道的场所、证道的场所。所以这个概念就告诉我们,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去享乐的,不是去旅游的。有很多人说:“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还很贪心嘛!你是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想那里的黄金嘛!”我们到那儿去还要黄金干嘛呢?那里没有货币的流通——钱,没有这些东西啊!所以这个极乐是修道的道场:断烦恼,显佛性,证佛果。它这个见闻觉知,一切都能够让我们趋向无上菩提道,这样修道的种种增上缘具足,十方刹土中超胜卓绝——建立道场的概念。我们在这个地球也要建立道场的概念,如果你把寺院作为一个庙店,卖门票,搞这个搞那个,那就不叫道场了,那是搞经营性的东西了。 “国如泥洹”,这个他最初发的愿以后都实施了,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国土的体性是涅槃的体性。他用个“如泥洹”,这个“如”就是它的本体是这样的。但是众生所接纳的过程有一个唯心所现,所以它就有四土的差异。虽然有四土的差异,他的国土的体性是“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四德——常、乐、我、净,所以国土无衰无变啦,天人相好庄严啦,寿命无量啊,法性土啊,这些,包括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啦,都是这个“国如泥洹”——如涅槃的国土的德能所显发出来的。那么国如泥洹的这个特点,也是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当中,没有跟它相提并论的,它是超绝第一的。 那么发这个愿,法藏菩萨的悲愍在什么地方?“我要哀愍一切众生,我要度脱一切众生。”他所有的发愿都是全称表述:一切。不是部分,不是局部,不是限定在有缘,而是一切——“我当哀愍,度脱一切”,九法界众生全都要度脱。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就对于往生的身份要建立一个正见。如果说定性声闻、缘觉不能往生的话,那你的“一切”怎么体现?九法界当中缺了两个法界,能称得上一切吗?这个“一切”:九法界众生就是在自己的这样身份的本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都能往生。不需要你声闻、缘觉一定要转小乘心为大乘心,才能往生。当然转为大乘心,你就是菩萨的种性,那当然往生没有问题。但问题就是声闻、缘觉的定性还没有改变的时候,能不能往生?具足信愿持名照样往生。这才符合着“度脱一切”的概念。 好,那么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信愿持名,生到我的刹土——“十方来生”,他都是带着欢喜的心。那么往生的是净土,他是带着一种非常超越的——出世间的心,所以他是“心悦清净”的。只要到了我的国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能得到无限的“快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就能得到安心、得到安稳、得到安慰、得到安乐——“安隐”,找到了最终的归宿。所以这些话,都是后面提纲挈领的话: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好,那最后的三个偈子就是祈请世自在王佛来印证,就是向世自在王佛禀白:“我发出这样要作佛——而且发出国土第一、道场超绝、度脱一切众生的大愿。那么唯有佛才能印证我这个心愿是不是讲大话,是不是能实现。只有佛的印证才能让我心安,才能让我得到这种勇猛精进的动力。如果能得到佛的证明和加持,我就要坚固自己这个菩提愿,我就要不退失这个大愿,我就要由这个大愿引导我无量劫的大行,我得要不疲不厌、勇猛精进地修持,直到圆满大愿为止。”那这个大愿,他发出一个非常震撼的一点,就是发誓: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就是纵然我到了阿鼻地狱这个最苦难的地方,遭受这样的苦毒,如果有人说“你放弃大愿吧,你就从阿鼻地狱出来”,都不放弃,我一定要把这个行持坚持到底,忍受阿鼻地狱种种的剧苦我都不后悔。这就是把自己推到极端的一种誓言。世间上最苦的不会像阿鼻地狱那么苦吧?纵使身止阿鼻地狱的苦都不终止这个愿。 这就以发誓——重誓的形式,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偈颂。这样法藏比丘通过赞叹世自在王佛的身、口、意三业,来向佛的功德齐等——把这个菩提心给它发出来了。那么法藏比丘为使如来的种性不断故,为度脱一切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众生的三世智故,为了知一切诸佛的平等境界故,发了这个大愿:所以这样的一个悲愿现前。未来的愿王的出现,未来圆满大愿的行持的这种推动,最后圆成“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德能,都从这里开始了一个起点。所以我们都要把这个愿作为自己发菩提愿的一个楷模。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扩展阅读: 大安法师佛教文集 大安法师佛教问答 大安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妄想,不理它就没事,你愈理它愈多,愈惹愈麻烦,你生活在这个虚妄的大千世界,只要你不理它,什么事都没有,所以妄念发生,就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与时空没有关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