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答:在“于能诠大乘教断诤”中,从“若断惑解脱”到“故应修空性”的这部分内容,辩论的对象、内容、目的,
2014/9/7   热度:444
益西彭措堪布答:在“于能诠大乘教断诤”中,从“若断惑解脱”到“故应修空性”的这部分内容,辩论的对象、内容、目的,与前文有什么不同? 答:辩论的对象,从之前的从傲慢声闻,转向了非傲慢声闻(包括从资粮道到无学道的所有入小乘道的声闻);辩论的内容,从之前的指出对方认为大乘教非佛说的理由不合理,转到指出圣者阿罗汉尚没有获得究竟解脱;辩论的目的,之前是为了接引傲慢声闻,建立暂时分三乘时也需要证悟大乘法无我空性的部分,这里是为了接引非傲慢的入道声闻们,进一步需要圆证大乘般若诸法无我的大空性而获得究竟的解脱。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问答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普贤行愿里面讲的,礼敬诸佛。别人为什么不持戒?人家身心清净,已经达到圆满,他是佛、菩萨、他是示现的,像济公活佛一样。我们不能跟他比,我们把他当佛菩萨看待,这样自己的功德成就了。这些道理、这些事相、方法,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但是我们就是做不到;一遇到现行,心里面烦恼又生起来了,这就叫做业障。所以一念瞋心起,觉悟的种子没有了,又迷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