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答: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
2014/9/7   热度:409
益西彭措堪布答: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或者是指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 答:这一颂指点出了现量照见究竟实相。就在这实和无实都不住心前的这个时候,再没有其它所缘的相,因此这时没有任何耽著所缘,极为寂静。但是初学者如果没有深入领会这些教言的意义,仍然会对样殊胜的教言误解到“无边”,而进入到错误的无分别歧途之中。 因此提问中提到的两种情况,要具体分辨,对于已经对法界实相获得了思慧的修行人,则按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正确地契入到无有任何戏论的法界实相,但是对于还没有对法界实相获得思慧的修行者来说,则上述两种情况均执著了“无分别”这个所缘相。 那么真正的无分别智应该是怎样趋入,执于无分别的歧途会有哪些呢? 对此,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作了明确的开示:“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 其中“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别的念头”,是误入了第五种——执息念。执息念是心里一直在执著“什么也不执著”,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 “对一切万法都不分别、执著、作意”是误入了第一种“不作意”。即以根识见闻觉知到了万法,但不在第六意识用语言去对应它们。凡夫的人法二执有俱生与遍计两种,俱生执是累世形成的执著习气,遍计执是后天形成的执著。一般而言,凡夫对于见闻觉知到的万法,都会有俱生法我执,不以第六意识去用语言对应,只是不生起遍计执而已。这种状态,就像还没学会说话的婴儿一样,安住于了俱生执之中,根本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 这五种误区,在《辨法法性论释讲记》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讲解,请大家对照自相续,认真进行研读。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问答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福慧二足尊”,他的福报跟智慧都是圆满的。但他过的是什么生活?就是我们中国人讲过乞丐的生活。每天沿门托钵,他过这个生活。他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他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对于这个世间丝毫贪恋都没有。人到无求品自高,生活节俭一点,生活苦一点好!我们在六道里的时间太长,过去真的是无量劫搞生死轮回。我们凡夫烦恼习气非常之重,所以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生活苦一点好,为什么?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情执也要淡一分好,太重了就产生恩爱,佛在经上明白地告诉我们,“爱不重不生娑婆”。生活简单清苦,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对这个身体也没有留恋,将来佛来接引,走得痛快,走得潇洒,没有一丝毫牵挂。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