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江扎西仁波切答:上师们的“分别心”
2014/9/7   热度:193
昂江扎西仁波切答:上师们的“分别心” 问:顶礼上师,弟子有幸接触过很多上师,也很留意观察了上师与弟子之间的相处,发现上师们都会选择性地对某些弟子很亲近,而对另外一些弟子似乎表现得不是很在意。请教上师,这种现象是否真实存在?还是由于弟子自身的分别心在作怪?或者说,师徒之情原本与世人之间的友情、亲情一样,都是由彼此之间缘分的深浅来决定的,请上师仁波切开示! 答:首先,不排除师徒关系之间有亲、疏现象的真实性,也不排除个别所谓的“上师”为了贪图自身的名利,有意图地亲近那些有钱、有势、有名的弟子,而对那些平民弟子连表面敷衍的时间似乎都抽不出来。对于这样的“上师”,我们是很容易识别出来的。因为这些“上师”所注重的往往是形式上、场面上的法事活动,传弟子最多的恐怕也就是咒语,他会把身边的弟子们都哄得很开心。而无论跟随这样的“上师”多久,也很难在教法上得到完整、系统的引导,这些“上师”以贪图为目地,有分别心的对待自己的弟子们。 而具德上师也同样以“分别心”对待着自己的弟子们,而这种“分别心”恰恰与弟子的信心相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缘分,这个缘分可以分为“因”之缘分和“果”之缘分。“果之缘分”是指师徒之间具足前世之宿缘,无论彼此身处何种境况,都无法阻挠彼此间亲密的缘分。就弟子而言,即便听到、遇到再大的障碍,对上师的信心也坚不可摧。“因之缘分”则为大多数师徒之间的缘分,这种师徒缘分的亲疏主要有赖于弟子对这份法缘的希求和努力程度。就具德上师而言,他们从不为荣誉所驱,不被权势所使,就像太阳的光芒普照大地,而人们只因自己所站的角度不同,或感炽热、或感温暖、或感柔和、或感清凉、或感寒冷,由于自身的分别而觉受各异罢了。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向上师求法,同时对上师具足信心,才是真正能得到具德上师亲密摄受的行为。具德上师们以教化度众为己任,他们不会依弟子的身份地位、财富权势而赐予教化,而是观察弟子之信心随缘度化,自然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那些对法、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弟子身上,所以有时候从表面上看他们也会显得很无情。《宝积经》云:“若不信之人,不生诸白法,犹如烧种子,不生根芽等。”我们经常说佛法要去求才能得到,这个“求”其实就是对我们信心的考验;就弟子而言,就更应该从“因”上面尽量为自己创造与上师之间缘分,并好好把握、珍惜与上师的缘分了。我们依止上师,就应该主动地去亲近上师、承侍上师、想尽一切办法向上师请法,以自己坚定的信心去建立、加深与上师之间缘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给我们讲世间的战争,叫刀兵劫。刀兵劫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杀生来的。如果这世间人统统不杀生,就可以避免这一切战争的灾难。所以说战争的灾难是杀业的果报。我们决定不能够杀害一切众生。但是无意当中杀害的,这是过;你有意去杀它,那是罪。所以杀生这一条戒,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世间凡夫,对待佛菩萨是供养;对待一般人,他只是布施。普贤菩萨对佛供养,对一般众生也供养,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心是清净的。 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跟看佛没两样,他对佛怎么礼敬,对蚊虫蚂蚁也那样礼敬。没有减一分,没有增一分,那是普贤大士之德。礼敬是我们自性当中性德的开显,我们能够修礼敬,那是性德的流露。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也可以这么说法;“一分诚敬得诸佛如来一分加持,十分诚敬就得诸佛如来十分的加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