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慈法师答:执着
2014/9/7   热度:204
衍慈法师答:执着 问:平时有人说,做人需要有理想、信念和目标,学佛也一样需要理想和目标。但佛经说,不要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论善恶,都不要执着。那么,我们学佛时,应不应该有个目标呢?是否有了目标,本身也是一种执着呢? 答:佛法是有事有理两个方面。对事来说,无论做甚么事,必须要有理想与信念,理想是目标;信念是愿力,是一种推动力,这样比较容易达到目的。学佛亦然,如修净土法门者,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没有信与愿,今日念佛,明日参禅,后天修密,因为没有目标与愿力,行动左右摇摆不定,很难有成就,结果就是一事无成。所以目标是需要的,它把方向锁定,令你不会走冤枉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中枢。只因娑婆世界上的人,心喜欢有所住,有的住在男女爱情上,有的住在名利富贵上,有人住在喜欢别人赞扬、夸奖、虚荣上,也有的人住在怨恨上!总之思想不是住在过去,就是住在未来的事,成为自己烦恼痛苦的根源。《金刚经》说,应无所住,是破凡夫之我法二执。不论善恶,都不要执着,即是善恶都不应住,这是对理方面而言。学佛应该事理圆融,这也是我们学佛应持之态度与目标。 ---------------------------------------------------------------------------------------------------------------- 更多衍慈法师佛教问答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留给后人的遗教,除四依法之外,还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做的生活示范。生活不要过得太富裕,清苦一点好,为什么?常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生活太富裕,对这个世间产生贪恋。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这世间很快乐很好,还不想去”,机会就错过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