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养儿育女的重担及喜悦——《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2014/9/3    热度:230   

 

 

  倘若我们没有对他人的服务表示感谢,那么又怎么能期望自己的孩子对我们怀有感谢之情呢?

  家庭是世上最古老的社会单位,事实上,它是缩小的社会模型,而且传递文明的火炬到下一代是每一代的责任。

  大部份的父母珍爱其子女。没有一个父母不愿牺牲、不满心怀著爱的为自己儿女的幸福著想。不幸的,受现代唯物论的影响及压力,使得父母的负担比以前沉重许多,甚至遭到家庭分裂的威胁,而远在人类文明之初,家庭即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怎能轻易破裂?

  父母的压力

  压力的来源有很多。首先,在近两百年来,经济型态剧烈地从农业转向工业,家庭不再是农业社会上的经济单位,父母外出工作,只在下班时刻才回家,孩童被称为钥匙儿童。他们工作的性质是分秒必争、且靠工作表现领取报酬,在经济不景气时,更濒于被解雇或是减薪的威胁中。

  而小孩也生活在各式各样的期望中。由于受到学校同侪及广告媒体的影响,孩童也暴露在各式各样的期望、消费和需求之中。另外,父母有时还会因为自己教育水准不高,而遭小孩批评与轻视。父母甚至与孩子没有共同的话题,而造成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

  这些转变带给父母极大的压力,很多人似乎无法应付孩子心理的需求。除此之外,许多人皆经历过本世纪两次令人颤栗的世界大战,他们改变对神的看法,过去人们认为神是仁慈的,他的关爱对世人一视同仁,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里,由于人类自身的经验与科学现象的发现,许多人开始对宗教质疑。

  子女的压力

  很多父母本身有俗世的期望,倘若孩子没有依照他们的标准生活,便会感到失败及无助。对于孩子的世俗成就寄以厚望,与亲友、邻居街坊互相比较,完全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价值。于是,子女成为这些心理压力下的牺牲者,自幼即被灌输种种观念,如必须在功课上力求表现优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登上金字塔的顶端,以及尽其所能囤积财富,但是很多父母忽略了子女的品德修养,例如感恩、诚实、正直、仁心、体恤及宽容等美德。对父母而言,追求财富及世俗的成就远比品德重要得多。

  由于这种社会压力,无论是非,不管后果,父母一味地鼓励孩子甚至强迫孩子认真工作,为所谓的‘成功’奋斗。他们强加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于小孩身上,期望子女聪明伶俐、受人欢迎,出人头地。父母认为功成名就代表竞争、征服、与压制对手,却忽略了培养一个人内在和谐的必要性。

  不论小孩是否有兴趣,让他们参加电脑、音乐、芭蕾舞、游泳等才艺班,父母错认为这些活动对成功与快乐极为重要。但是,假如孩子有兴趣并具相当的天份,或父母想丰富小孩的自我意识及见闻,那么,追求健康的活动并没有错。陶冶心性及培养技艺的活动对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是必备的,而体验生命之美会帮助孩子更懂事、更富同情心、更能欣赏大自然的曼妙之处。

  父母自子女身上反映出自己的容貌及性格是很自然的。

  ●

  我的美貌和你的智慧:萧伯纳曾遇到一位风姿绰约的年轻女演员,有一天,她在萧伯纳耳旁轻声细语的说:‘假如我们结婚的话,生下来的小孩有我的花容月貌及你的聪明才智,不是很棒吗?’萧伯纳是个称不上英俊的人,他回答道:‘亲爱的,这实在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但假如我们的孩子有我的相貌及你的头脑呢?’女演员听罢,赶紧逃之夭夭了。

  ●

  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是很重要的。成功与快乐不只靠上才艺班学习这些技艺而已,父母不应让孩子处在这种压力下——能力不足却被要求有辉煌的成就;尚未具备领导能力时骤然领导他人,或成为一个明星选手却没有运动细胞。在这种不实际的目标下,小孩太早被迫进入大人充满压力和责任的世界,结果造成孩子总是疲惫不堪,导致对一切事物心灰意冷、漠不关心,而使他们无法享受快乐逍遥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要把自己的野心转移到小孩身上,夺走他们应得的快乐童年吧!

  发掘潜力

  父母应该透彻了解自己孩子的潜力,小孩将来才能依他的方式,在最好的时段达成愿望。由于小孩还不够成熟,无法筹画自己的未来,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小学生计画大学、决定职业或安排婚姻,然而,有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天份,都有潜力。在学校成绩较差的小孩或许是天生对机械很在行、或是个极具天份的厨师。因此,去了解小孩专精之处为何、性向为何,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要多留心子女的才能与天赋,并鼓励孩子为社会谋福利及自我理念的实现。依据小孩的心性,培养与训练日后谋生的专长。

  ●

  一套有效的口诀:在先前关于佛陀的本生故事当中,有一则消遣性的故事。从前释尊是位有名的老师。他传授知识、指示那些领悟力较高的学生,毕竟在当时几乎没有高级的学校,智力高的老师习惯短期留宿些学生,分别教他们艺术、语言及其他重要科目。他们较集中于道德修养、宗教性的知识,并传授如何成为一个不具攻击性的公民,因为学生十分关心日后的职业问题。释尊观察到一位学生,在读书上很不得要领,老师为此十分烦心,但却不给他任何压力,相反的,他设计出一套方法让这位学生能够具备谋生的技能。

  有一天,他召唤这位学生来到跟前,并和气的告诉他已学有所成,此刻该是他投注于家计谋生的最好时机了。随之,释尊教导他一个十分有力的背诵口诀以备不时之需。学生看到老师的殷切神情受到极大的鼓舞,便向老师辞行,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及信心。时时刻刻留心于他所学的,他更加专注于老师所传授的口诀,而不做其他任何事,这口诀根据不同的状况,会有不同的意义。

  有天晚上,他睡在屋外,听到附近有人挖地的吵杂声。意外的,他醒过来并开始背诵口诀,诵词的意义是‘挖呀挖!你究竟为何而挖?’听到这声音,在挖洞的那人丢弃他的工具慌张的逃走了。感觉这般骚动,他起身出去查看究竟发生什么事,惊喜的发现一个金币盒。小偷显然早已埋藏前晚偷来的金币,现在正想把偷埋在地下的钱挖出来时,一听到吟诵的声音吓的魂不附体,拔腿就跑了。年轻人很幸运的拥有这些金币。国王耳闻这位年轻人有一套法力高强的口诀,一吟诵便可赶走所有的盗贼,便邀请他睡在宫殿大门旁。

  有一天,当他睡在宫殿门旁时,突然被窃贼挖掘的声音吵醒,他立即开始吟诵他的口诀:‘挖呀挖!你究竟为何而挖?’盗贼本想穿过宫殿围墙掠钱财宝物,一听到诵词马上放弃挖掘赶忙跑开了,门警及侍卫听到骚动,在宫中抓住盗贼并将他们绳之以法。门警及侍卫都知道是年轻人的吟诵口诀帮他们抓到盗贼,在国王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后,便邀年轻人住到宫中来,并指定他当国王的贴身护卫。

  年轻人受到鼓舞,非常快乐且勤奋尽责的在工作岗位上坚守职责。国王早已耳闻他吟诵口诀的法力,要求年轻人教他,国王把口诀深记在心,且每当有空时便朗朗上口。在偶然的机会下,有段事故发生了:军中最高指挥官欲行刺国王,图谋篡夺王位,便要求理发师在替国王刮胡须时趁机割断国王的喉咙,并答应付给理发师一笔优渥的报酬。翌日,理发师如往常般带著他的用具欲替国王刮胡子,并磨亮刮胡刀,如指挥官唆使的,准备割断国王的喉咙,当理发师用石头磨利刮胡刀时,国王恰巧开始吟诵口诀,意为:‘磨呀磨!我知道你为何磨刀。’理发师吓了一跳,双腿股战、跪地求饶。然而,国王对于刺杀一事毫不知情,便问理发师怎么回事,他又是怎么了,出乎国王意料之外,理发师揭发他是如何被最高指挥官教唆行刺国王的秘密,国王立即传唤他的内阁议员并判最高指挥官死刑,而那位教国王口诀的年轻人则代替指挥官的职位。

  ●

  倘若老师及父母尽心去了解孩子心灵的承受力、精神本质的习性及潜在天赋,那么,要培养孩子成为好公民就不难了。

  父母必须重新评估自己处于上位的态度,父母们彼此互相比较自己儿女在学业上的成就早已蔚为风尚,纷纷尽其所能鼓励孩子在成绩上有优异的表现,我们必须接受原来本质的他,而非期望中的他。不过,此为所有父母不知不觉犯下的错误,但也并不意味著父母可以任由孩子成长,而忽略养育之责或最高理想的追求。父母在考虑到孩子的天资、性向及能力之后,鼓励孩子达成目标,所有人并非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因此,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潜力,并帮助他们朝这方面领域发展。

  父母应认清孩子的自然本性,而不是一味强加自己的观感于他们身上。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工程师或医生,只要给予鼓励与支持,自然能发挥能力并展现最大的潜力。

  ●

  天才儿童:从前有个男孩在写诗方面天赋异禀,却出生在贫穷的家庭。即使与人闲话家常,他也能不由自主地吟起诗句来,他的天资让许多人啧啧称奇,唯独他的父亲因不曾受过教育,无法欣赏孩子的天赋。有一天,他的孩子以诗句回答他的话时,他十分愤怒并开始鞭打小孩,小孩遭藤条鞭打时,以诗句回答父亲:

  慈爱的父亲,假如您必须鞭打我,

  请动手吧;

  然而诗句是我出生的礼物,

  并非我强求得来的赠品,

  亦非我能放弃的;

  慈爱的父亲,允许我,至少让我运用它。

  ●

  父母须确实提供小孩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具备合宜伦理与道德规范的指导,只有靠良好的伦理及心灵上的修养,小孩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发掘自己的潜在本能。佛学作家法兰西斯.史多瑞说:

  知识是世界上的成功之钥,

  沉思是领悟完美幸福的良器;

  而道德则为二者所需。

  父母教育领导小孩,不应只靠告诫来约束,亦应以自己为榜样,教导他们如何尽一己之责及实行义务,并对长者或父母表达谢意,唯有父母身体力行,孩子才有效法的榜样,才能学得更好、更刻骨铭心。

  ●

  把篮子拿回来:从前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与公公同住一堂,公公的脾气暴躁、不时抱怨,让夫妻俩心烦不已,最后惹得他们想摆脱老人。于是,先生把父亲装进大篮子中背在肩上,当他正准备离开屋子时,他十岁的儿子问道:‘爸爸,你要把爷爷带到哪里去?’年轻人解释道,他要留老人在山中一段时间让他自力更生。男孩静静的看父亲离开,突然大喊:‘爸爸,别忘了把篮子再拿回来哦!’年轻人吓了一跳,并停下来问儿子原因,小男孩答道:‘嗯……当你老的时候,我需要用这个篮子来装你呀!’年轻人赶紧把老人带回家中,从此细心照料,供给老人一切所需。

  ●

  有些心胸狭窄的父母常做些缺乏道德的事或在家中言谈粗俗。

  父母应特别注意在小孩面前所做的事。以下的诗对于抚育小孩的艺术有实际的帮助:

  倘若小孩活在宽容中,

  他便学会忍耐。

  倘若小孩活在鼓励中,

  他便学会自信。

  倘若小孩活在赞美中,

  他便学会赞赏。

  倘若小孩活在公平中,

  他便学会处事公正。

  倘若小孩活在安全中,

  他便学会忠诚。

  倘若小孩活在肯定中,

  他便学会喜欢自己。

  倘若小孩活在接纳与友谊中,

  他便学会在世间寻找‘爱’。

  很多肤浅无知的父母允许自己的小孩为所欲为,而不灌输任何道德规范的实例。父母在子女长大成人后能否成功的教育子女,实在备受争议。不应镇日神游太虚,应给予孩子正面的榜样,教他们仁爱、尊敬与和谐,以为世界的公民。

  父母忧虑的来源之一是子女不够听话或顺从。他们担心以后老了,不能得到子女的照顾。他们也惧怕自己的小孩会因自己错误的行为带来羞耻及不愉快,因此败坏门风。然而父母的爱远比孝心来得伟大,没有人会期待未成熟、毫无经验的小孩像父母对待子女般尽责及充满爱心,直到他们也为人父母,才会明了父母的价值及他们那份毫不保留的爱。

  有许多父母尽其所能的教育子女,施予他们良好价值观的范例,然而这些努力都因为孩子顽固、叛逆的本性而付诸流水。还有些无可救药的小孩出生在父母条件极佳的家庭。在此类事件中,父母毋须感到悔恨,因为自己毕竟已经尽了为人父母之责,父母应该做他们所能做的,否则只好接受他们无法改变的事实。纪伯伦写了几句意义非凡的话,提供父母细细酌量,也相同的给子女品味一番:

  你的孩子并非属于你的,

  他们拥有自己的生命与生活,

  他们藉著你来到世间而非源自于你。

  虽然他们还是与你共处一室,

  但并不代表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

  却无法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努力像他们一般,

  但别冀求让他们如你一般。

  释尊在《法句经》中谈过同样的事,一个智慧有限的人可能以为他的孩子及财富都属于他。然而,即使是他自己也不完全属于自己的,还谈什么孩子或财富呢?财富与子女都会改变,他怎能自以为拥有他们呢?

  有些父母会向他们已婚的儿女提出种种要求,这些儿女已有本身的烦恼,而且处于社会莫大的压力中,但当父母抱怨儿女不知反哺报恩时,儿女因此产生罪恶感与羞愧感,父母子女的距离只会更加遥远。然而,假如父母培养情绪保持平稳,不致过度要求子女,父母与子女之间会有更多的亲密及谅解,并造就家庭中最渴望的团结一心。

  现代社会中的父母

  现代社会中最悲惨的莫过于小孩处在高度工业化国家中,缺乏父爱母爱所遭受的痛苦。当一对新人结了婚,总会计画生一群小孩。一旦小孩出生后,父母便尽最大的能力在道义上负起照顾儿女之责。父母不只要看小孩是否在物质上获得充份的满足;精神和心理方面也同样重要。

  父母亲对子女的慈爱及关心相较物质的供给更为重要。我们知道有很多父母不是出生于高尚的好家庭,却也付出许多心血把小孩一点一滴的拉拔长大。反而,许多富裕的家庭提供小孩所有的物质享受,但却剥夺孩子本应拥有的父母之爱,这种小孩将来长大后,一定会缺乏任何心灵及道德的修养。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不肯吃亏的人,别人用妄心对我,我也用妄心对他,别人堕三途地狱,我也跟着去,这不吃亏?不吃亏的人搞六道轮回,堕三途地狱;吃亏的人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作菩萨。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