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一 观去来品 第二


2014/9/3    热度:402   

观去来品第二  
 
外人有个疑问:你说诸法无自性,诸法不可得。但是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过去是已去,未来是未去,现在是去时,就是三世流转,他认为应该有法。
 
这是外人疑惑。怎么叫外人呢?外人不是外道,不入二谛理的叫外人。凡夫也叫外人;小乘也叫外人;中乘也称外人;大乘不入二谛理的,也是外人。
 
这里边说出有两个空来,一个是「因缘空」,一个是「对待空」。《金刚经》说,十方微尘皆是假名,这是因缘空。这品说的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流转,也是假名相续,是对待空。因为说现在即非现在是名现在,说过去即非过去是名过去,说未来即非未来是名未来。
 
怎么知道呢?先讲过去,过去是不是现在、未来形成的啊?有现在、未来才有过去,没有现在、未来那有过去?那么说就不对了,有现在、未来才有过去,第一个,过去为什么不叫现在,为什么不叫未来?第二个,那么说起来,过去应该一半现在,一半未来。所以过去没有。
 
现在也是一样,有过去有未来才有现在。那么现在应该叫过去,应该叫未来。我们总不能说现在是过去一半,未来一半。未来也是同样的道理,由过去、现在形成的。
 
这么说起来,过去空的,现在空的,未来也空的。他们说过去是假名,说现在、说未来也是假名。这么说,过去、现在、未来无性,所以经上说三世平等。这种说法也是明空理,用什么办法明呢?用「对待空」。对待现在、未来,过去空;对待过去、未来,现在空;对待过去、现在,未来空││叫对待空。
 
其实「对待空」就是「因缘空」。因缘空用来解释什么比较明白呢?十方世界、微尘,无自性因缘生,空的,这个比较明白。这不是法有分别,随众生的根机而有分别。
 
对待空,就是「依他起」空,这是唯识宗的一个名相。法依他起,怎么依他起呢?过去依现在、未来而起,现在依过去、未来而起,未来依过去、现在而起。你们要是懂的,仔细费点脑筋就知道了。
 
依他起和因缘空,是一样的,不过这当中有方便不方便就是了。依他起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唯识宗称为「圆成实」。怎么称为圆成实?「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实在的一切法性相。无自性,可以圆满成就一切法性相,称为圆成实。圆成实是不是依他起?就是依他起。依他起是不是圆成实?就是圆成实。不可执为定法;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并不「定」是依他起;圆成实就是依他起,也不「定」是圆成实。如果你执着一定有依他起,一定是圆成实,那叫什么?那唯识宗称为「遍计执」。
 
过去、现在、未来假名相续,大家听懂了吧?听不懂的举手我看。好,我们先把它破题。内容留着下次讲。
 
大家看《中论》。
 
「已去无有去  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  去时亦无去」
 
我们首先就要注意,这偈讲的是什么?这一偈讲两项假名:在时间方面,有过去、未来、现在,由未来到现在,由现在到过去,可是这是假名相续。因为没有未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如果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过去就没有,空的。现在是对待过去、未来形成,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就没有现在。未来也是一样,对待过去、现在形成,没有过去、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三世─过去、未来、现在都是假名,没有东西,所以假名相续。
 
对法讲,大至世界,小至微尘,都是假名存在,没有实在的东西。因为世界和微尘,也就是说「法」,这个法是由因缘所成,成之于因缘,所以法没有自性,都是因缘性。没有自性就空,所以法也是假名,假名存在。
 
所以《中论》讲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既然是空的,所以法是假名。《金刚经》也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世不可得,说有三世是假名。《金刚经》又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假名微尘,假名世界。
 
不过《中论》说的这个法是有为法。法有两种:有为、无为。无为没有,他说的这个「众因缘生法」皆是有为。有为法有三相,有生相,有灭相,有住相。生、住、灭三相是有为法。生就是未来到现在,他上面称为「未去」;住就是现在,《中论》称为「去时」;灭是过去,《中论》称为「已去」。总说起来相续假名,存在假名,都是假名,没有东西。
 
所以我们现在先要了解,如果你执着有「已去」,或有「已去法」,错了!我们现在眼见的,都是有为法。三界六道皆有为法,没有。所以经上说,三界如空华,都是众生迷惑执着。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一品开端,外人又问:你上面讲观因缘,说法无自性,求法不可得。可是事实上,眼见有过去,眼见有现在,眼见有未来。由未来到现在,由现在到过去,这里边应该有法啊!
 
所以龙树菩萨回答说:「已去无有去」。论文五字一句,他节省一个字,所以使大家看了不明白。应该怎么讲?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这样大家就清楚了!少用一个「法」,大家看他论文的后边就明白了。
 
有的古德说龙树菩萨的破有纵破、夺破。假设我们用夺破的话,就是三世假名皆空,法无性也空。已去空,法也空,所以「已去无有去」。未去假名相续空的,法也是空的,所以说「未去亦无去」。去时是现在,假名相续,是空的,所以说法也是空的,经文它说去时也无去法。这个夺破,吉藏大师所说的。
 
纵破,顺着众生的说法破。说「已去」已经灭了,所以就没有去法;「未去」法还没生,所以没有去法;离开已去、未去,没有现在,所以「去时」也没有去法。
 
我们再分析,在时间方面,我们说它是对待空。对待现在、未来,才有过去,过去没有自性是空的;对待过去、未来,才有现在,现在没有自性是空的;对待过去、现在,才有未来,未来没有自性是空的。都是归入无自性,这和因缘空是一样的。
 
法是因缘所成,没有自性。要是有自性,不必等因缘成了。所以对待空、因缘空,实在说都是一样。在方便说起来,说「时间」用对待空,说「法」用因缘空。
 
因为世间人迷惑不知,认为法有自性。中国名家惠施,是名家鼻祖。惠施的书,被秦始皇烧掉了,看不到。从《庄子》历物之意上,看到一点点,历物之意上有一句「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其实是错误的概念。用佛法衡量,不对的。至小无内,那么我问:无内的这个至小有没有?没有的话,不要讲了!你打妄语。如果至小无内,要是有的话,就有十方,上方、下方、东西南北方、四维方,我们称为十方分。假使没有十方分,就没有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一定有十方。假使至小要是有的话,可分为十方,它能分为十方,为什么说至小无内呢?
 
同时还有一个道理:十方分拿出一方分来,如果有,还能分为十方;再拿一方,还能分为十方。……那怎么能称为至小呢?所以说,这是世间一般错误的观念。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他这个偈颂,他这个偈颂五字一句,二十个字一偈。假使八字一句,四八三十二,三十二个字是一偈。经上常说一四句偈,就是三十二个字,最多了。《金刚经》上说,一四句偈功德无量,就是说最少的部分就功德无量。
 
我们说过,论先写偈,后写长行。《中论》的长行是别人写的。如果我们把它加个字,加上一个「法」字: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拿世间法说起来,他这个意思,时间空间并论。
 
我们说是「法」和「时间相续」并论,这一偈的意思,假设有人问:「有现在未来过去,应该有法?」这一偈就答了。
 
现在我们应该了解这一偈的意思了,再看下一偈:
 
「动处则有去  此中有去时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时去」
 
如果我们知道假名,空,时间假名是空的,法也是假名存在,空的。假使会用夺破,一眼就看出不对来了。
 
这偈应该说:「动处则有去法,此中有去时,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有去法。」这是外人问,这是难问。
 
按纵破讲,你说已去无有去法,已去已灭了,我承认。你说未去无有去法,未去无生,我也承认。但是有动时,动是现象,这里边应该有去法,所以去时现在应该有去法。
 
世间法说动有两种,移动和变动。其实是一种。我们说仅有移动,没有变动。因为看得见的是移动,看不见的是变动。那是怪你看不见,还是移动啊!假使没有移动,怎么有变动呢?比如衣服不穿,锁在箱子里边,若干年以后,衣服也会烂,我们说它变动了,其实它还是移动啊!微细处,你看不见它移动就是了。
 
因为变动、移动都是移动,我们就知道了,动是现象,有现象移动的,称为动。我们明了上面偈颂的话,就知道了,他有两个执着。第一个有「法」,没有法,什么移动?第二个有时间,没有时间,何时移动?所以说要是彻底明了上面的偈颂,一眼就看出他是错误的。
 
下面龙树菩萨回答,我们看他怎么回答:
 
「云何于去时  而当有去法
 
若离于去法  去时不可得」
 
「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这偈颂就明白表示出来了,那个「去」是讲去法啊!怎么会于去时,会有去法呢?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去时」是「去法」表现出来的,你说去时应该有去法,这是说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去时」,世间法说就是「时间」;一个是「去法」,世间法说就是「空间」。既然有两个东西,去时可以单独存在,去法也可以单独存在。
 
其实世间法把时间、空间分开,那是错误概念。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不相信,我们想一想:如果有一秒钟的相续时间,就是有空间;如果一秒钟都不相续,没有空间。
 
反过来讲,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存在,就有时间。一丝一毫不存在,那有时间?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啊?不过世间人不微细观察不知道。
 
既然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法和相续都是空的,空是一个,那你怎么分别「于去时有去法」呢?你误解,错误的概念!所以他这一偈就说「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明明把它分别为两个了嘛!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要是没有去法,怎么叫去时呢?去时是去法表现出来的,没有去法,怎么能表现去时呢?
 
这种破,吉藏大师称为纵破,因为下面还有夺破。
 
以上讲过三个偈了,大家听明白了吗?有听不明白的请举手,你那里不明白,讲!因为你说出不明白的地方,我才能解释。
 
我再重复一遍,时间相续是假名,过去、未来、现在假名相续,因为过去没有嘛!要是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有过去,那过去是谁呢?现在也没有,要是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有现在。未来更没有了,要是有未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有未来,不合道理!所以过去假名,现在假名,未来假名,三世相续都是假名。所以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世平等。
 
法的存在,也是假名,因为法要是有,一定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因缘生。既然没有自性,所以法也是假名。套一句《金刚经》讲,说法即非法,是名法。所以说,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
 
外人就问了:「已去未去无有去法,对!可是有动啊!动处则有去法。」
 
我们拿以上的道理看起来,他说动就是「法」动,错了!法空的,没有自性。动有动时,亦错了!时间是空的。所以这首偈,此中有去时有现在,我们一看就知道他错了。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怎么会有现在?所以他说「非已去未去」,错了,没有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有去时有现在,错了!既然没有已去、没有未去,怎么会有现在?
 
所以第三颂回答「云何于去时」,怎会于去时,「而当有去法?」去时不可能有去法。你这个意思是把去时、去法分开,它不能分开。「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现在、去时,是去法表现出来的,没有去法,谁表现去时?
 
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再讲一颂。
 
「若言去时去  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时  去时独去故」
 
假使照你那个说法,去时有去法,「若言去时去」,具足应该这么说:「若言去时有去法,是人则有咎。」这个人就有过错了,「咎」就是过错。「离去有去时」,离开去法有去时。「去时独去故」,二者相离,去时自己就有了,这是不合道理的,都是错误的概念,不详细分析,你认为离开空间有时间。
 
空间是「存在」,时间是「相续」,没有存在,怎么会有相续?所以「离去有去时」,是离开去法有去时。「去时独去故」,那么我们换句话说,如果离开去法有去时,两种去:一个「去法去」,一个「去时去」,那不可能的。你想想,空间和时间不分,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一个纵,一个横,不可能「去」有时间的「去」,空间的「去」,不合道理!我们还要了解一点,这上面说的法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我再将这一品的原则重提,你把握住了原则,就很容易懂。
 
先从世间法讲起,世间法讲空间、时间。大家都认为时间、空间有分别,其实没有分别,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以时间相续才有空间。未来相续到现在,现在相续到过去,称为时间。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时间的存在是因为空间,没有存在就没有时间。
 
所以,过去、未来、现在相续,是空的,叫对待空。
 
因为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的,没有现在、未来就没有过去。如果过去存在的话,应该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有过去,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呢?也是空的,现在是对待过去、未来而说。如果是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有现在。
 
未来也是一样,对待过去、现在说未来,所以未来没有,它是空的。它不空,应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有未来,这是对待空。
 
存在性也是空的,东西的存在必以因缘而生,既然是以因缘而生,它的存在完全是因缘,没有法。既然是因缘而生,没有自性,没有法,所以它是空的。我们说法的时候是假名,所以法是假名存在。过去、未来、现在,假名相续,假名就是空,空才是假名。
 
古德根据这个原则发挥,说空的时候叫夺破,说假名的时候叫纵破。夺破就是直接讲空;纵破就是从假名开始入手,那个纵是纵容的「纵」,容许他、容许他那么说,再破他。
 
这个︿去来品﹀就是双说这两个空,对待空和因缘空。一个是说它假名相续,一个假名存在。大家记住这个原则才能懂经文,所以你们看一切《中论》的注疏,他不外乎夺破、纵破。
 
「若去时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为去时  二谓去时去」
 
这个文字,他省掉字了,我们把它加起来,就容易懂了。「若去时有去」,应该是「若去时有去法」,我们明白这一点就容易了解了。
 
去时,时间;去法,存在─都是空的,都是假名。如果去时有去法的话,「则有二种去」,那就有两种去了:「一谓为去时」,一个是去时;「二谓去时去」,一个是去时的去法。这两种去,你如果会错了意,若去时有去,都作时间会,你搞不通。看后边的论文就知道了。
 
这首偈很容易懂,直接翻译过来说:如果说去时有去法,那么就有两种去了。那两种去呢?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的去法。
 
「若有二去法  则有二去者
 
以离于去者  去法不可得」
 
所以第二首偈就明白了。「若有二去法」,去时和去法,两种去法。如果说有两种去法,「则有二去者」,去时为一个去者,去法为一个去者。去者,拿世间法讲起来,代名词,代表去时、去法两个法。
 
「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去法就是去者,去者就是去法。假使有两种去法的话,那么离开去者,去法就不可得了。
 
我问大家,我这么说,你听明白了吧?能不能听懂啊?听不懂的举手我看。好!
 
我再重复讲一遍。「若去时有去」,他的文意是说「若去时有去法」,就有两种去:一个是去时,一个是去法。所以说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法。
 
第二首偈「若有二去法」,因为第一首偈讲的有两种去嘛!一个是去时,一个是去时的去法。如果有两种去法,「则有二去者」,去者是代名词,代表去时和去法。可是事实上,「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去者是代名词,是去法的代名词,所以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
 
大家把脑筋活动开,不要打妄想。佛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不可丝毫有妄想,你打妄想,就听不懂了。
 
「若离于去者  去法不可得
 
以无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第三首偈「若离于去者」,去者是代名词,代表去法。要是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它不代表了,所以「去法不可得」。「以无去法故」,假使没有去法,「何得有去者」?去者是代表那个去法,没有去法,那有去者代名词呢?
 
说到这里,他是把相续假、存在假,说到法与代名词两个东西。他说「以离于去者」,离开代名词,「去法不可得」,那个法就不可得了。
 
「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假使没有去法,去者代表什么呢?所以「何得有去者?」这是说法和去者是一个。后边他连续破,一个也不对,两个也不对。
 
因为你会要从两方面会。从纵破方面会,还容许它,就迷惑了。
 
从夺破方面会。我说去者空,去法也空─夺破了。为什么去者空,去法也空呢?我们先知道,去者是代表去法,去法就空。
 
去法怎么空呢?在时间方面说,对待空;在法方面说,是因缘空。所以《心经》讲,色即是空。既然去法空,代表的那个去者自然也空,所以「何得有去者?」
 
你抓住这个原则就容易懂了,我讲就省事了。你如果抓不住原则,迷惑在里边。我用夺破你不懂,用纵破你还是不懂,那就麻烦了。如果你总是「石头掉进井里边」不懂!那就麻烦了。你不懂,我知道什么原因,无量劫以来,你被妄想障住了,不能做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再看下一首偈:
 
「去者则不去  不去者不去
 
离去不去者  无第三去者」
 
大家运用运用智慧,他这是从那边说?谁知道?答复我。去者是代名词,代表两个─一个时间,一个空间。他这是在时间方面讲,时间对待空,夺破。知道对待空,你就可直接明了了。
 
「去者则不去」,去者是已去,才叫去者。已去是过去。按纵破讲,去者已去,已经去了就不存在了,则不去。夺破讲,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空的,夺破了,所以已去,这个去者就是已去,已去则不去。大家听懂吧!
 
「不去者不去」,拿纵破讲,不去是未去,未去者那个去还没有发生,则不去。「离去不去者」,离开已去、未去。「无第三去者」,这个第三去者是现在去,没有。
 
我们拿夺破讲,已去是空的。过去是对待现在、未来讲,如果没有现在、未来,就没有过去,所以空的。第一个去者就是已去。
 
「不去者不去」,不去就是未来,未来不发生,当然也没有去。因为未来是对现在、过去而说,假立。
 
如果离开去、不去,离开过去,离开未来,没有现在,所以他说无第三去者。
 
我们拿实例讲,现在空,因为对待过去、未来,才有现在,所以它没有。说它是现在,仅仅是个假名相。如果现在不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应该还有现在。
 
或者有人说现在不空,因为什么原因呢?它一半是过去,一半是未来。那么也空啊!一半是过去,没有现在;一半是未来,还是没有现在。现在还是空的。所以你知道两种空,可以作夺破。相续空,时间对待空;因缘空─那就是夺破。
 
容许他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是假名,过去是假名,未来是假名,时间假名相续。法假使有存在,就有十方,上、下、东、西、南、北、四维。既然十方所造成,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法就空。所以我们说法存在,也是假名。
 
所以他说离开过去,离开未来,没有第三者,没有第三去者。换句话说,离开过去,离开未来,没有现在。
 
这个就是因为大家接触的教育,长时间把你熏习坏了!如果说时间、空间你都懂;我告诉你们,离开时间没有空间,离开空间没有时间,你不相信。世间法都迷惑,何况佛法呢?
 
时间离开空间不存在,不存在还有时间吗?空间离开时间不相续,不相续还有空间吗?相续就是时间,空间相续一秒钟,有它的存在。相续千万亿分之一秒还是有它的存在。一点不相续,没有存在。时间也是一样,有它存在,它才相续。存在再小,还有相续。根本不存在,就没有相续。
 
可是大家无量劫以来,习气太重,不懂!我说时间的相续是因为空间的存在,空间的存在是因为时间的相续,有没有听不懂的?善思惟。谛听谛听!无量劫来,你们都被妄想障住。
 
你不相信,我问一问,我讲这么久,在座的还有没听见的,他光是打妄想。
 
「若言去者去  云何有此义
 
若离于去法  去者不可得」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去者去,没这个事实,因为去者是代表去法的,所以他下边就讲「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去者仅仅是个代名词嘛!去法没有的话,代表什么呢?所以说「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
 
这首偈,偏重世间法的讲法,它说什么?上首偈,「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它偏重时间讲。
 
大家就可以联想到了,「若言去者去」,去者是代名词。「云何有此义」,没有这个道理。「义」就是道理。「若离于去法」,因为离开去法,去者没有代表了,所以「去者不可得」。这是约空间说。
 
《中论》之所以难懂,是你把论文会错。它节省文字,你不知道,分不清,混为一谈。要是分析清楚,就容易懂了。为了使大家了解,我再把它连贯连贯,大家看回来。
 
「若去时有去」,应该是若去时有去法,这不是两种去吗?「则有二种去」。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法,就是这两种去。
 
「若有二去法」,若有两种去法。「则有二去者」,去者代表去法的。前面说一个时间去,一个空间去。去者是代表这两个。「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去者代表去法嘛!所以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
 
你要是听懂,赶紧笔记记下来,你再看第二遍的时候,看你的笔记就容易了解了。因为脑筋有一种闪烁作用,突然间懂了,再一想又似乎不懂了,所以赶紧记下来,就有这个好处。仔细听,如猫捕鼠,不可放松。
 
第三首偈,因为他上面后半偈是讲「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所以他一开头接着上面来。「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重复上面后半偈。「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去者是代表去法,没有去法怎么会有去者!
 
下面另起一段了,另外一个意思。这个讲时间方面─对待空。「去者则不去」,去者就是已去,过去。过去则不去,过去了嘛!这是纵破。「不去者不去」,不去是未来,未来怎么会去呢?所以则不去。「离去不去者」,离过去和未来,「无第三去者」,这个第三去,就是现在。
 
大家的观念认为,有过去、未来、现在,其实都是假名相续,所以离开过去、未来,没有现在。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所以现在空。如果现在不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应该还有现在。它空,是夺破的说法。
 
有人说「现在」一半是过去,一半是未来。好!容许你有这个情形,既然一半是过去,没有现在;一半是未来,还是没有现在。还是空的。这是纵破的说法。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因为去者,仅仅是代表「去法」的空头衔。比如讲你叫张三,张三是你的代名词,没有你怎么会有张三?所以说「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
 
现在打铃了,我也好休息了。
 
大家从无量劫来,害在错误的观念上。你执着过去、现在、未来实在,十方世界、微尘也实在。其实过去、未来、现在是空的,十方、微尘也是空的。一个是对待空,一个是因缘空。
 
我说一个深一点的。这个空,佛法叫第一义谛。它怎么空呢?过去、未来、现在假名相续,十方世界、微尘假名存在,叫缘起空。
 
不讲了,再讲你更不懂了。好!下课吧!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这是说去者就是去法,要是说去者有去,那么去法也要有去,就有两种去了。你说去者去,怎么会有这个道理呢?因为离开去法,去者不可得。所以我们就知道,去者是去法的代名词。逐渐逐渐我们可以知道,他这段文的意思了。
 
︿观去来品﹀是讲两个情形,一个讲去法,一个讲去时。
 
去时是空的─对待空。去时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是已去,未来是未去,现在是去时。可是过去对待现在、未来才有过去,所以过去空;现在对待过去、未来才有现在,所以现在也空;未来是对待过去、现在,所以未来也空。时间,三世都空,这是对待空。过去、未来、现在,假名,假名相续。
 
他说去法,那个「法」也是空的。法是因缘所生,我们称为因缘空,所以法也是假名,假名存在。抓住这个要点,就懂这一品了。
 
为了使大家了解,我们再把它重复一遍。从头再看起。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他正应该讲,已去无有去法,他省掉那个「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开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我们知道,法是因缘生,因缘空。已去、未去、去时─对待空,都是假名。
 
别人就问了,「动处则有去」,动的时候则有去。动处则有去,是讲那个去法,这个法一动,就有去了。「此中有去时」,有去时是现在。「非已去未去」,不是已去、未去。非已去,非过去已去;非未来未去。「是故去时去」,现在有去。外人说现在有去─现在有去法。
 
古德有两种破法,说它空是夺破。我们用夺破,破他这一偈。「此中有去时」,现在去,夺破─现在空,法也空,所以没有。古德又有纵破,那是从假名破。现在是假名,三世假名,假名相续。法是假名存在,就可以破了。
 
所以他下面就讲:「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于去时怎么会有去法呢?我们看下文就知道上文「动处则有去」,就是有去法,他省掉一个「法」字。
 
「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离开去法,什么去呢?所以去时,现在不可得。
 
「若言去时去,是人则有咎。」若言去时去,这个人就有过错了。「离去有去时」,离开去法,另有去时。「去时独去故」,那么离开去法有去时,那个「去时」,可以自己去,实在不可能,因为「法」才知道有去时嘛!
 
下面这首偈颂,更明白了。他是说时间、空间两个东西。「若去时有去」,应该是「若去时有去法」。「则有二种去」,那两种去呢?一谓为去时,时间;二谓去时去,去时去法。
 
「若有二去法」,如果有两种去的话。「则有二去者,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可是事实上,去者是代表去法的,所以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
 
「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如果说去法不可得,因为去法才有去者,「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没有去法,去者代表什么呢?
 
下面一首偈。「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去者是已去,不去者是未去。如果纵破的话,「去者则不去」,去者是已去了,所以它不去。「不去者不去」,还没有发生,所以它也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没有第三,第三就是现在。离开过去、未来,没有现在。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所以愈看愈明白了。去者是代表去法的,离开去法,没有去者可得嘛!
 
看下一首偈更明白:
 
「若去者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去者去  二谓去法去」
 
「若去者有去」,如果说去者有去的话,「则有二种去」,就有两种去。「一谓去者去」,一个是去者,一个是去者去。「二谓去法去」,第二个是去法去。
 
你们的脑筋要深入,不可打妄想。因为他讲的道理很微细,稍一马虎,就不清楚。
 
「若谓去者去  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者  说去者有去」
 
「若谓去者去,是人则有咎。」「咎」是过错。如果说去者可以去的话,这个人则有过错。「离去有去者」,那是说明离开去法有去者,那么才说「去者有去」。
 
「已去中无发  未去中无发
 
去时中无发  何处当有发」
 
「已去中无发」,发是动机,动是现象。比方我们平时说,什么事情叫发动。「发」是那个动机,「动」是它的行动,有现象。没有发,就没有动。
 
已去是过去,过去不可得,怎么会有发?夺破,过去空不会有发。「未去中无发」,未去是未来,未来也空,所以无发。我问大家,看大家了解不了解,我刚才说的是夺破是纵破?这个说法叫夺破。
 
已去、未去假名相续,假名无实,所以过去也无发,未来也无发。
 
这种说法是什么破?纵破。把握它的要点。「去时中无发」。「发」是说那个东西。已去、未去、去时是说那个时间。去时就是现在,现在也无发,没有东西去发。
 
微细处这个「发」有生义。我们也可说,过去没有生,没有发生;未来也没有发生;现在也没有发生。何处当有发生?论文简略,我们要会到它的意思。
 
「未发无去时  亦无有已去
 
是二应有发  未去何有发
 
无去无未去  亦复无去时
 
一切无有发  何故而分别」
 
「未发无去时」,既然没有发,所以就没有去时。因为这是从上面的偈颂来的。上面外人不是说「去时中有发」,他说去时中也无发。
 
「未发无去时,亦无有已去。」没有东西发生,没有现在,也没有过去。
 
「是二应有发」。去时是现在,应该有东西发生;过去应该东西发生过,已灭。所以这两种情形,应该有发。「未去何有发?」未来没有发生,怎么有法呢?
 
「无去无未去,亦复无去时。」没有已去,也没有未去。就是讲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亦复无去时」,也没有现在。三世皆空。这是什么破啊?夺破。因为已去过去是假名,未来也是假名,现在也是假名。由于假名,才从未来相续到现在,现在相续到过去。假名无实,换句话说,空的。这种破是什么破法?纵破。
 
这个夺破、纵破,吉藏大师发明的。吉藏大师「假名相续」他说过。你如果抓不到要点,就被已去、未去、去时,搞糊涂了!
 
「无去无未去,亦复无去时。」这是说时间。没有已去的过去,没有未去的未来,也没有去时的现在,因为过去、现在、未来都空。这个说法,夺破。另一个说法,过去是假名,未来是假名,现在也是假名,叫纵破。
 
「一切无有发,何故而分别?」一切无有发,一切诸法因缘生嘛!所以一切法没有,空的,夺破。一切诸法因缘生,都是假名,纵破。
 
「去者则不住  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他这一品观什么呢?观有为法。有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灭相,以上都说过。无为法没有,无为法对有为法而假立,无为法要是有的话,那成有为了。
 
因为外人又问:没有已去、未去、去时,这个法应该有住。可是我们知道法有住没有住?法因为什么没有住?因缘生是空的。这个破法夺破,一破到底了。因缘生无自性就空,所以法没有住。说有法,是假名,有为法都是假名。
 
法是因缘生的,空的,这是大乘的说法,是一乘的说法?大乘。一乘直接会到。小乘不会。
 
「发」有生义,都是说有为法。到这儿就说出生、住、灭三相来了。生住灭,简单说,我们说生灭法,生灭法都是有为法。
 
「去者则不住」,已去没有法住。「不去者不住」,未去也没有法住。我们换句话说,过去没有法存在,未来也没有法存在。
 
「离去不去者」,离开已去和未去。「何有第三住?」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法住。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既然过去没有法住,未来没有法住,当然现在也没有法住。
 
「去者若当住  云何有此义
 
若当离于去  去者不可得」
 
「去者若当住,云何有此义?」怎么会有这个道理?「若当离于去,去者不可得。」
 
我现在考一考你们。谁能讲这首偈?大胆的,会讲的站起来。
 
我们知道,去者是去法的代表。如果去者住的话,离开去法,去者可以住,怎么有这个道理呢?「若当离于去」,离开去法,「去者不可得」,去者是代表去法的,去者不可得,当然去者没有住了。
 
我们不知道,当时有人问或没人问,或者论主他自己说。他说,去者住,没这个道理。如果去者单独可以住,去法不住,没有这个道理。因为离开去法,去者不可得嘛!
 
大家都听明白了没有?你要是明白的话,我们就讲快一点,因为《中论》号称五百偈,事实上有四百多偈。讲得太慢,拖的时间太久。
 
谁听不明白?那一点听不明白可以问。
 
你们谁有听不明白的可以问。你要知道那一句话听不明白。不能举手说我听不明白,那我从头再讲一遍了。
 
「去未去无住  去时亦无住
 
所有行止法  皆同于去义」
 
「去未去无住」。我们把他的字数补齐了,就是这个意思:去是已去,过去,未去是未来,住是法住。过去、未来没有法住,所以他说「去未去无住」。
 
「去时亦无住」,去时是现在,现在也没有法住。
 
「所有行止法,皆同于去义。」「行」,修行,所有修行法。止就是无所住。佛教须菩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止。行止法,引申涵义,我们讲一讲:行是观,止是止,就是止观法门。
 
拿念佛法门讲,行就是不乱,就是那个观;止就是一心。就是一心不乱。再引申涵义讲,行是慧,止是定,定慧等持。再深一点讲,行是照,止是寂,照而寂,寂而照,那是佛了。行是报化身,止是法身。不过他论文的意思,没讲那么深。他说「所有行止法」,就是修行无所住这个法。
 
「皆同于去义」,去义是什么呢?去的时间性,空的。已去、未去、去时皆空。去的空间性,也是空的。已去之法空,未去之法空,去时之法也空。这个破法是什么破?夺破。如果从假名方面说叫纵破。你会到,叫一乘。你说法为什么空?因为它因缘生无自性,要这么说是什么说法?大乘说法。大乘是菩萨乘,一乘是佛乘。
 
以下就破法是因缘生,没有代表者,法也空。
 
「去法即去者  是事则不然
 
去法异去者  是事亦不然」
 
「去法即去者」,你要是说去法就是去者,「是事则不然」,为什么原因?谁知道?你们脑筋要活开。落入有法。去法空,去者自然也空,你如果说去法就是去者,等于你说空就是空,那不成道理,所以他说「是事则不然」。这个破法什么破?去法空,去者也空,是夺破。去法是假名,去者也是假名,这是纵破。
 
「去法异去者,是事亦不然。」如果说去法和去者是两个东西,也不然。谁知道是什么道理?有没有知道的?如果去法和去者有差异,换句话说,去法也存在,去者也存在─落入有法。
 
我们就知道了,去法空,去者也空,怎么会有差异存在?这是夺破。去法是假名,去者也是假名,怎么会有差异性?这叫纵破。所以它说「是事亦不然」。
 
时间快到了,大家有问题可以问。
 
问:前面「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这一偈请师父再解释一遍。
 
答:「去者则不住」,去者是已去。换句话说,就是过去。过去没有法住,所以他说「去者则不住」。因为过去是空的,时间空,法也是空的,所以则不住,没有法住。
 
「不去者不住」,不去是未来,未来是对待空,也没有法住。因为法也是因缘空,则不住,没有法住。
 
「离去不去者」,离开过去、离开未来,过去没有法住,未来没有法住。「何有第三住?」第三住是第三个时间,就是现在,现在也没有法住。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没有现在,也没有法,你怎么说现在有法住呢?
 
懂了吧?
 
大家看《中论》。
 
「若谓于去法  即为是去者
 
作者及作业  是事则为一」
 
这需要从上一首偈开始看起,上一首偈颂:「去法即去者,是事则不然。去法异去者,是事亦不然。」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去法就是去者也不对?去法不是去者也不对?
 
大家看看自己能看出来看不出来?有谁知道?「去法即去者,是事则不然。」这堕于有法。「去法异去者」,还是堕于有法。一切法毕竟空,所以他错。
 
「若谓于去法,即为是去者,作者及作业,是事则为一。」堕入有法。如果你说于去法就是去者,去者是人,去法是业,人是造业者,法是所造的业。那么说它是一个的话,「作者及作业,是事则为一」,就变成一个了。
 
一个有什么不对的呢?人造了恶业下地狱,造了善业升天堂。如果它是一个的话,人就是业,那么应该人不造恶业也下地狱,人不造善业也升天堂,人不念佛也得往生,所以说这个事情是不对的。
 
这和上面的那首偈同样的破。上面那首偈是夺破,此地是什么破呢?此地纵破,角度不同。上面那首偈说空是去法空,去者也空。堕有法,都不对,夺破。这首偈呢?顺着你的意思─法假,这是纵破。
 
「若谓于去法  有异于去者
 
离去者有去  离去有去者」
 
「若谓于去法,有异于去者。」去法和去者差别,也不对,还是堕于有法。要是去法和去者有差别性,那么就是「离去者有去」。这里节省一个字了,应该说「离去者有去法」。「离去有去者」,应该说「离去法有去者」,它有差别性,还是堕有法。
 
诸法要是有的话,不对。要是有的话,法既然有了,你造恶业也有罪,不造恶业还有罪,它有嘛!你造善业升天堂,不造善业也升天堂,所以不对。
 
「去去者是二  若一异法成
 
二门俱不成  云何当有成」
 
这首偈是说去法、去者是一也不对,是二也不对。「去去者是二」就是去法去者假使是二的话,「若一」或者是一,「异」是差异,假使说这个法成功的话,「二门俱不成」,这些都不成立。不成立的原因是什么呢?堕于有法。如果堕有法,法决定有,你念佛得往生,不念佛也得往生,那就不对了。
 
「云何当有成?」没有法成。「云何当有成?」就是说一切法毕竟空,怎么会有呢?因为诸法因缘生,空才能容纳因缘。假使有法,不能容纳因缘了。好比白纸才能写黑字,黑纸不能写黑字了。
 
一切法空才有六道轮回。地狱空,造了杀业下地狱,不造杀业不下地狱,地狱是空的。饿鬼空,犯偷盗下饿鬼道,不犯不下。愚痴,愚痴业造成畜生道,没有愚痴业是智慧者,就不下畜生道,因为它空的嘛!六道皆是这个样。六道本空,我们认为六道有,那是迷惑。所以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往生西方是空的,念佛就得往生,不念佛不得往生。如果往生定有的,你念佛也往生,不念佛也往生,没这个道理。你作生意高兴、不高兴也是空的,赚了钱你高兴,不赚钱就不高兴,高兴也是空的。如果定有的话,你赚钱也高兴,不赚钱也高兴,没那回事!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是去
 
先无有去法  故无去者去」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因为去法,知道有去者。这「去」是去法,因为去法才知道去者,因为去者代表去法的嘛!「不能用是去」,去者不能单独去。是去就是去者去,因为有去法才称为去者嘛!所以不能说去者去。下面它说出来了。
 
「先无有去法,故无去者去。」去者是代表去法的,如果先没有去法,就没有去者去了。所以「不能用是去」,不能有去者去这句话,这是说去法去者相因相待,不能分开。
 
仔细看,他的偈颂有连贯性,上一偈说,去法去者是二是一,都不对。这首偈颂说,因为去法才知道去者,所以不能用去者去。因为没有去法,就没有去者了嘛!
 
大家深入脑筋,心要清净,不要被他搅糊涂了。你现在心不能丝毫打妄想,我就知道,我一看就知道,有人正在打妄想,你听不懂。你一打妄想,有目不见,有耳不闻。耳闻叫聪,目见叫明。一打妄想,没有聪明;没有聪明,没有智慧。所以大家听的时候,心要定于一,一心不乱,才能明白。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异去
 
于一去者中  不得二去故」
 
「因去知去者」,和上面一样,因为去法知道去者。「不能用异去」,也不能用差异的去。上面「不能用是去」,他的意思含有去法、去者是一不可能。这首偈看它意思,有差异也不可能。如果差异的话,「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去」是去法去,去者就是去法。说起来是一个去者不能有两个去,不能有去法去、去者去。
 
是一是二都不成,还是那个意思。这个含有两种破,用空破他叫夺破,用假破他叫纵破。最后两首偈,这两首偈纵破、夺破都有。
 
「决定有去者  不能用三去
 
不决定去者  亦不用三去
 
去法定不定  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  所去处皆无」
 
「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假使决定有去者,是决定有,不能用三去。「三去」是已去、未去、去时,就是过去、未来、现在。决定有去者,去者决定有了,决定有不生,不会再生。既然不生,没有从未来到现在。
 
我们的观念,从未来到现在叫生,也叫来。既然没有从未来到现在,不生,也没有从现在到过去。我们的观念里,从现在到过去叫灭,也叫去。如果你知道一切法空,「空」无来也无去,那是佛的法身;有来有去,业报身。
 
所以《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来无去。如果把「如来者,无来无去」,这句话用在此地,用到《中论》来讲,那句话是夺破。
 
法身,我们大家都有,你不知道。大家都认为你「生」,无量劫以来生生死死,生死不断,是不是?生死是业报身,这个业报身生死。有那个不断才有生死,如果断了的话,没有生死。生死不断,任何人都有不断吧!无量劫以来,无量劫以后,都生死不断,那个不断是你的法身。怎么知道呢?那个不断,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大家都有,那就是你的「如来藏性」。
 
如果你学佛,知道生死是「假」,就会到「不断」了。会到不断,久久地会,就得涅槃。《中论》说,若知世俗谛,生死是世俗谛,则知第一义。不断就是第一义谛,入第一义即便得涅槃。
 
你深深体会,如果你能从生死体会到不断,逐渐可见到生死边缘。这还没证,还在信解的地步,不了生死,久久体会就证了。生死边缘见到,不了生死。好比井里有水,不解渴。用方便,绳子罐子打上来,就解渴了。所以有人问菩萨:「有没有人见到生死边缘,不了生死的?」菩萨说,有。因为什么呢?其力未充。修行不到时候,所以要加紧念佛。
 
所以说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过去、未来、现在,因为它定性有嘛!「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不决定是空,定性空。定性有是凡夫,定性空是小乘。
 
「不决定去者」,如果去者空,「亦不用三去」。我们已经知道,三去是过去、未来、现在,从未来到现在是生,空了怎么会生?空自然不能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叫灭,空也不能灭。所以你说空是有,不对;你说空没有,也不对。
 
为什么说空是有也不对,说空是无也不对?因为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只怪你迷惑不知。《心经》不是说过了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比如外面的虚空,是有或是无?你如果说有,不对;说无,也不对。虚空无形无相,当然不是有;虚空横遍竖穷,横遍十方,当然不是无。
 
再举个例子。好比海里的大海水,海水有没有?水性湿,湿性不可见,既然不可见,就是无了啊?不是。水性不可见,起万重浪,万重浪可见啊,就是有,那就是《心经》说的空即是色。万重浪虽然是有,说有也不对,万重浪都是水嘛!水性不可见就是空,《心经》说色即是空。
 
他这首偈「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决定有,不对。「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决定无,也不对。就是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首偈,纵破。从假相方面破。体会它,怎么体会呢?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这么会叫「会法性」,会到法性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叫法性身嘛!你如果单独会到有,取有相;单独会到无,取无相。都不对!《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
 
下面那首偈,前半偈纵破,最后半偈夺破。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前面他讲去者,去者是代表去法的。现在讲去法,去法定不定,也不用三去─未来、现在、过去。它的道理和去者是一样的,去法定有,则没有过去、未来、现在,定有了嘛!定「有」不能从未来到现在,也不能从现在到过去。定「不有」就是空,空也不能从未来到现在,也不能从现在到过去,所以「去者不用三」。
 
到这儿为止,都是纵破。前面讲去者、去法是法;后面讲的「不用三」,是未来、过去、现在,是时间,都是空的。法方面,我们习惯用因缘空。法有大有小,大叫世界,小叫微尘,都是空的。世界是因缘生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如果不空的话,不必等因缘生了。
 
比如说你,你没有啊!你是空的。你怎么空呢?你是细胞因缘生的。如果你不空,没有细胞你是谁?谁是你啊?你说你有也不对,你空也不对。
 
如果你空,父母怎么能生你?父母生你,没有你怎么能生你?好比鸡蛋里头没有小鸭的成份,怎么能生出小鸭来?所以空不对。
 
有也不对。父母没生你的时候,你在那里?你说我在天边。那既然有你了,何必再生你?什么道理呢?你性本空,无性。无性随缘则有就是生,生随缘而有,没有自性还是空。
 
佛亲身证到,随缘无性空,佛亲证到法身;无性随缘有,佛证到是报化身。如此觉悟的叫觉,所以佛是无上觉。我们大家不觉悟,堕入六道。唉!实在说起来,我们可怜愍!本无六道,我们虚妄受六道报;本无生死,虚妄受生受死。
 
怎么没有生死呢?无性随缘有,无性就无生无死,随缘有就有生死。所以无性随缘有,无生无死就是生死。生死既然是随缘有的,随缘无性空,随缘无性空,生死即无生死。
 
我们大家本来这个样,可惜不知道,虚妄造业,虚妄受报。若佛不说法,我们怎么知道?
 
所以在法的方面,我们多用因缘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时间方面,我们多用对待空。没有时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叫三世平等。
 
怎么没有过去呢?过去是现在、未来的因缘形成的,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怎么形成过去呢?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怎么形成现在?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的,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怎么形成未来?
 
既然这么说起来,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的,你为什么不叫过去是现在?不叫过去是未来?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你怎么不叫现在是过去?不叫现在是未来呢?未来没有,是过去、现在形成的。既然是过去、现在形成,应该将未来叫过去,将未来叫现在。所以时间对待空。
 
两种空,《中论》「吉藏大师」说是夺破。空既然是有,仅仅是假名。比如讲堂空,讲堂是钢筋、水泥盖成的。如果讲堂不空,没有钢筋,没有水泥,还有讲堂,所以讲堂空。讲堂空的,你怎么看见有讲堂呢?那是假相。这个相是唯心所现,你造业是唯心所造。讲起来,还是唯是一心。《中论》不外乎用这两种破法。
 
最后半偈夺破。
 
「是故去去者,所去处皆无」─夺破。「是故」是所以,第一个「去」是去法,应该这么写「是故去法去者」,都是空的。「所去处皆无」,都没有。
 
因为一切法空,才万法繁兴。一切法定有的话,万法就没有了。万法繁兴就是一切法空,正因为一切法空,才万法繁兴。万法繁兴毕竟空,华严称为华严三昧;毕竟空万法繁兴,华严称为海印三昧。

--------------------------------------------------------------------------------------------------------------------

扩展阅读:

智谕法师佛教文集

智谕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 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第一个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修成了,你所得的一切东西不会失掉,“一切法得成于忍”。如果你没有这层功夫,老师教给你东西,教到最后怎么样?你好高骛远,贡高我慢,自己以为不可一世,最后是身败名裂,必然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什么人是法器?就看他的耐心,看他的忍耐。这个人有多大的成就,与他的忍耐决定成正比。他忍耐的功夫愈深,他成就愈大;忍得浅,他这个器小,他成就愈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