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总持品第八
2014/9/3   热度:281
总持品第八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
「尔时地藏菩萨从众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观大众心有疑事。犹未得决。今者如来欲为除疑。我今为众随疑所问。愿佛慈悲垂哀听许。佛言。菩萨摩诃萨。汝能如是救度众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议。汝当广问。为汝宣说。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云何不缘生。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法缘所生 离缘可无法 云何法性无 而缘可生法」
地藏菩萨禀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十方诸佛之所赞叹,故世尊叹曰,菩萨摩诃萨!汝能救度众生,是大慈愍,不可思议。
地藏菩萨问言,一切诸法,为何不从缘生呢?换句话说,为何因缘所生法,皆无生呢?
佛以偈回答曰:
「若法缘所生,离缘可无法,云何法性无,而缘可生法。」
佛的意思是,如果法从因缘所生,当然离开因缘便无有法。既然法性无,何故因缘能生法呢?
若法因缘中无,谓法从因缘生不合道理。因为因缘中无法而能生法,则非因缘中亦同样无法,应该非因缘亦能生法。
若法因缘中有,而言法从因缘生,亦不合道理。既然因缘中已有法,何得谓法从因缘生?故知因缘所生法,无生也。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无生云何说法法从心生。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是心所生法 是法能所取 如醉眼空华 是法然非彼」
地藏菩萨言,如果一切法无生,为何佛说法法皆从心生呢?
佛回答言,心所生法,此法性实空也。所生者只是幻相假现。故曰唯识无境,唯识无境者,心外无法也。凡夫不如实知,计着有真实法,而以能取之心,取彼所取之法。不知能取所取,唯是一心。犹如醉眼看空华,以为空华是实有者。心所生法,无性无生,故非彼凡夫执为实有之法也。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如是法则无待。无待之法法应自成。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法本无有无 自他亦复尔 不始亦不终 成败则不住」
地藏菩萨言,如果诸法性空,诸法无生。那么此法则无对待。无对待之法,便应自己成就。怎能说此法无生呢?
当知这是地藏菩萨,故意如此问。因为凡夫执有,易作如是想故。所以菩萨代凡夫而问。若作如是想者,便是执着一切法有,不知一切法空。
于是如来回答说,一切法毕竟空,以诸法无性故。于毕竟空中,无有亦无无。无自与他的对待,亦无无待的自成。亦无始终生灭,亦无成之与败。于此一切皆悉不住,如此空如之法,怎能说是法法自成呢?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无是等法。是法应如。佛言。无如是法。是法是如。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业取。即皆空寂。空寂心法。俱不可取。亦应寂灭。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时 是得心不有」
地藏菩萨随顺佛旨言,如佛所说,一切诸法相,便是本来涅槃。因为一切诸法相,皆如幻空寂。此空寂性,便是涅槃。故曰涅槃及诸法之空相,亦复如是。如是说来,无有如是等一切法,是法便如如不异了。
佛印可曰,不错,无如是诸法,则诸法无碍,是法是平等如如的,这便是空如之法了。
地藏菩萨赞叹曰,如此如如之相,不可住不可取。非是共相,亦非不共相。非可意取,亦非可业取,以无法可得故。非业取者,非身口业可取也。非意取业取者,非身口意三业可取也。
如是如相,即皆空寂。空寂心与空寂法,俱不可取。空寂心法,亦应寂灭。亦应寂灭者,即本来涅槃。
于是佛说偈言,一切空寂之法,此法虽然寂灭,而非断灭空。因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故。因为空性能随缘,随缘现诸法故。
彼心不空时,以心生万法,故曰彼心不空时。然而是得心不有,是心不可得也。是知此心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二空如来藏。空而不空,故具生一切法。不空而空,故一觉常灵。
「尔时地藏菩萨言。是法非三谛。色空心亦灭。是法本灭时。是法应是灭。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法本无自性 由彼之所生 不于如是处 而有彼如是」
地藏菩萨言,此法非是三谛。因为色、空、心亦灭故。此法本来寂灭,所以此法应是空的。
三谛见于《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仁王经》〈二谛品〉第四说:「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故本经云,色、空、心亦灭。
《仁王般若经》,在《金刚般若》以后所说。因为《仁王般若》〈序品〉曾有,「……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故知《仁王般若》,于如是等经以后所说。
天台发挥之空假中三谛,其实《仁王经》之色谛即是假,心谛即是中。天台圆教义称空假中三谛圆融不二,所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即甚合本经之义也。
佛即说偈,一切法皆无自性,皆是依他而起,故曰由彼之所生。一切法皆无自性,依他所生,即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即是本来寂灭。生是空生,灭是空灭,于法无所有。
不于如是处,而有彼如是。虽云「由彼之所生」,但是并非于无自性中,而有彼也。而是彼亦无自性,因为彼亦是依他起,故彼亦如是无自性也。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云何不一。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法住处无在 相数空故无 名说二与法 是则能所取」
地藏菩萨言,若一切法皆不生不灭,为何不说是一法呢?因为不生不灭则不二,应是一法。
当知一切皆悉空寂,皆悉无住。空寂无住之法,不得谓一,亦不得谓二。如果谓一是有所住,谓二亦是有所住。以法无住故,所以非二亦非一。
于是佛以偈宣明其义。法住处无在者,法以无住为住也。以法无住无决定故,所以一切相及名数,皆空无所有。至于「名」「言说」此二与妄想所生之法,皆是妄想心,起能取所取之虚妄见也。
「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不住于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识亦如是。云何诸境界。从识之所生。若识能有生。是识亦从生。云何无生识。能生有所生。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所生能生二 是二能所缘 俱本各自无 取有空华幻
识生于未时 境不是时生 于境生未时 是时识亦灭
彼即本俱无 亦不有无有 无生识亦无 云何境从有」
地藏菩萨言,如此说来,一切法相,非空非有不住二边。但是离边亦不住中,以诸法无住故。既然法相无住无决定,心识当亦无住无决定。既然如此,怎能说诸境界,从识所生呢?如果说识能有生,生一切法,那么此识亦应从生而来。
因为若谓识自不生,自既不生,何能生一切法?若谓识自己本身亦生,识当从生而来。既然识自身尚生灭,何能生一切法呢?若谓识自身生灭,犹能生一切法。那么一切法自身亦生灭,当亦能生一切法了。
若谓识自身不生,云何不生之识,而能有所生呢?
于是佛以偈回答如下。
所生能生二,是二能所缘,俱本各自无,取有空华幻。
所生能生此二者,是由能、所相缘而起。换句话说,能缘所而起能,所缘能而起所。二者皆依他而起,各无自性,故曰俱本各自无。但是凡夫取着为实有,不知其法犹空华之幻现也。
识生于未时,境不是时生,于境生未时,是时识亦灭。
一切法依他相缘而起,既然相缘而起,故一切法皆无自性。缘起无性之法,当体即空。故缘起当体即空,空当体即是缘起。无有生灭,不纵不横。如人照镜,影对即现。既然法无先后,故一切法无生。
如果说境由识生,那么于识未生时,当然境亦不生。于境未生时,当无所了别。既无有了别,请问了别识云何生?是知诸法皆依他而起,各无自性。如是知者,则入圆成实性。
彼即本俱无,亦不有无有,无生识亦无,云何境从有。
彼识与境,本是俱无的。但亦不是有个「无有」。识之与境,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因缘而起,起即是空,空故乃能缘成。如是之法,空如而已,不得以先后生灭目之。
一切法因缘而现,故一切法无生。既然一切法无生,当然识亦无生,怎能说境从识生呢?当知何故一切法无生?以诸法因缘生故。因缘生则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所以知一切法无生。所谓无生者,以诸法无自性也。何故无自性?以诸法因缘生故无自性。所以无生即是因缘生,因缘生即是无生。
「尔时地藏菩萨言。法相如是内外俱空。境智二众本来寂灭。如来所说实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佛言。如是。如实之法。无色无住。非所集。非能集。非义非大。一本利法。深功德聚。」
地藏菩萨言,一切法相如是,内识外境俱空。境智二众,本来寂灭。境者外境也,智者内识也。此二皆依他而起。境以智而现,智以境而起。故境非自有,智非孤立。所以说境智二众,本来寂灭。
此即如来所说实相之法,实相之法,即是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言亡虑绝,不可思议。
如是真空之法,即非集起也。非集者,即无生也。
佛言如是!真空即如实之法,如实之法,无色相不可住。非是所集,亦非能集。非义非大。非义者非阴界入,非大者非地水火风。乃一觉本利之法,是甚深功德聚也。
「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不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九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如尊者所说法义皆空。入空无行不失诸业。无我我所。能所身见。内外结使。悉皆寂静故愿亦息。如是理观。慧定真如。尊者常说。寔如空法。即良药也。佛言。如是。何以故。法性空故。空性无生心常无生。空性无灭。心常无灭。空性无住心亦无住。空性无为心亦无为。空无出入离诸得失。界阴入等皆悉亦无。心如不着。亦复如是。菩萨。我说空法破诸有故。」
地藏菩萨言,诚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功德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九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
七者第七末那识,五者前五识。八者第八阿赖耶识,六者第六意识。九者第九庵摩罗识。
第七末那识执第八识,为内自我。如果第七识不执内自我,则第八阿赖耶便不生。故曰七若不生,八便寂灭。前五识取外境,转至第六意识执为我所。如果前五识不生取着,第六识便无贪染。故曰五若不生,六便寂灭。
元晓大师谓七五不生者,合明二种末那之空。恒行识中,第七是末那。不恒行中五识为末那。
八六寂灭者,合明二种本识之寂。恒行识中,第八是本。不恒行中,第六为本。
第九庵摩罗识,即毕竟空性,故曰九相空无。于庵摩罗识中,「有空」亦空,「无空」亦空,有空无空皆不可得。故曰「有空」无有,「无空」亦无有。
如佛所说,一切法义皆空。但入空无行,而不失诸业。菩萨入空无行者,心无所住而行六度万行也。以心无所住故,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不失身口意三业而度众生也。
菩萨心无所住,乃能无我无我所,亦无能、所及与身见,亦无内外结使。无内外结使者,无根尘烦恼也。内外结使,悉皆寂静。于是根不着尘,尘不染根,故一切愿求之心亦息。如是理观,致慧、定二道,契于真如。
地藏菩萨再称佛言,尊者常说,实如空法,即良药也。「实如」空法者,即「真如」空法也。真如性即毕竟空性,故曰实如空法。诚治众生病之良药也。佛是大医王,知众生病,知众生病因,知众生病对治,知众生病痊已。佛知众生病,故令众生知苦。佛知众生病因,故令众生断集。佛知众生病对治,故令众生修道。佛知众生病痊已,故令众生证灭。其阿伽陀药,即实如空法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因为法性空故。法性空是总说,以下分别解说其含义。
空性无生,心常无生。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二者相因而起。若人如实知诸法性空,则心亦无生。若心不生,则无烦恼集。无烦恼集,则离病苦。
空性无灭,心常无灭。诸法性空,当无生亦无灭。于是不善法不生,善法不灭。于是远离无常,离无常者,则离坏苦矣。
空性无住,心亦无住。诸法性空,当无所住。于是心空,亦无能住。无能住所住,自然无着无染。于是无烦恼集,远离诸苦。
空性无为,心亦无为。诸法性空,则无生住灭三相。于是心亦无三相,而离有为。心离有为,则无无常苦矣。
空无出入生灭,则心无患得患失。于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其性亦空。以阴界入空故,于是心便如如不动,不染不着了。
佛语地藏菩萨言,菩萨!我所以说空法者,非是执空也,而是破诸有见也。
法本寂灭,非空非有。佛说空者,在破「有执」。佛说有者,在破「空执」。为治众生心,故说一切法也。佛恐怕众生闻佛说空,生于空执。于是最后说,我说空法者,为破众生有执故。
「地藏菩萨言。尊者。知有非实如阳焰水。知实非无如火性生。如是观者是人智也。佛言。如是。何以故。是人真观。观一寂灭。相与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见佛。以见佛故不顺三流。于大乘中。三解脱道一体无性。以其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作。无作故无求。无求故无愿。无愿故以是知业故须净心。以心净故,便得见佛。以见佛故当生净土。菩萨。于此深法。三化勤修。慧定圆成。即超三界。」
地藏菩萨言,尊者!知道有法非实,犹如阳焰似水。知道真实法非无,犹如火性生。
十方世界无论何处,只要因缘具足,则火生,因缘离散则火灭。然而火性未生,以火性空故。如果火性自生,应不待因缘而生。既待因缘而生,故知火性不自生。火性亦不灭,因为灭是因缘灭,火性本空无有灭故。如果火性已灭,灭法无更生之理。则因缘再具时,火不应更生。故曰犹如火性。
有法非实,实法非无者,犹真实之法,非有非无也。如是观者,知真如法性非有非无者,是智人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此人乃真实观,观于一相,所谓寂灭相也。佛于《大般若经》说,佛如实观诸法一相,所谓无相。即此意也。
相与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见佛。
相与无相,一皆寂灭,故以空取。空以修空者,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之谓。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便能见佛法身。见佛法身者,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故曰不失见佛。
以见佛故,不顺三流。
依《法华经》申论之,见佛者乃一佛乘也。所谓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故不顺三流者,似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也。《大般涅槃经》云,声闻人不见佛性,得声闻道。缘觉人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萨见佛性不了了,住十住地。故知「以见佛故,不顺三流。」者,简三乘人也。
于大乘中(即一佛乘也),三解脱道,一体无性。以其无性故,曰空解脱。以其空故,曰无相解脱。以其无相故,曰无作解脱。以其无作无起故,于是无求。以无求故,于是无愿。以无愿故,乃知业由心起,若心不生,境法自空。所以修道人,须净自心。以心净故,便得见佛。以见佛故,当生诸佛净土。见佛者,即得念佛三昧也。
地藏菩萨!于此深法,三化勤修。三化者,化度欲界众生,化度色界众生,化度无色界众生也。一旦慧定圆成,即超三界也。
「地藏菩萨言。如来所说。无生无灭。即是无常。灭是生灭。生灭灭已。寂灭为常。常故不断。是不断法。离诸三界。动不动法。于有为法。如避火坑。依何等法而自呵责。入彼一门。佛言。菩萨。于三大事呵责其心。于三大谛而入其行。」
地藏菩萨言,如来所说无生无灭,是因为生灭之法,即是无常。灭此生灭,生灭灭已,即是寂灭,寂灭为常。常故不断,不断者诸法性相常住也。如此不断之法,则离欲界色界无色界,动不动之法。动法者,欲界无常迅速之法也。色界无色界,以长时故,曰不动法。
菩萨对于无常之有为法,如避火坑。而菩萨入三界度众生,那么菩萨应以何等法,而自呵责,入彼一门呢?
呵责之意,下文有解说。入彼一门者,入彼一佛乘也。
佛回答说,菩萨于三大事呵责其心,于三大谛而入其菩提行。
「地藏菩萨言。云何三事而责其心。云何三大谛而入一行。佛言。三大事者。一谓因。二谓果。三谓识。如是三事。从本空无。非我真我。云何于是而生爱染。观是三事。为系所缚飘流苦海。以如是事。常自呵责。三大谛者。一谓菩提之道。是平等谛。非不平等谛。二谓大觉正智得谛。非邪智得谛。三谓慧定无异行入谛。非杂行入谛。以是三谛而修佛道。是人于是法。无不得正觉。得正觉智。流大极慈。己他俱利。成佛菩提。」
地藏菩萨问,何为三事而责其心?何为于三大谛而入一行?
佛言,三事者,一谓因,二谓果,三谓识。如是三事,从本空无。
何故因、果、识,从本空无呢?良以如是三法,皆因缘生故。生属因缘,故其性空。以其性空故,于是有因有果,乃至有识之了别。
如果此三事不空,便各有决定性。若法决定性,便不生不灭,则因不至果,果不待因。若法决定性,便无了别识。犹如明镜体空,方能照物。如果镜体决定有色,便无了别照物之用了。
故《中论》有云:「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
《中论》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既然因、果、识皆空故,不应执着识为自我。故曰此三事空者,非我非真我。云何于此三事,而生爱染呢?观知此三事,系缚众生,令众生飘流苦海。所以菩萨以如是三事,常自呵责,不生爱染也。
三大谛者,一谓菩提之道,是平等谛,非不平等谛。
谛者谛实不虚,谓此三者,真实不虚。无上菩提之道,是平等的。平等者,是法无有高下,无有分别,空如不二也。
二谓大觉正智得谛,非邪智得谛。大觉者,无上正等觉也。正智者,无所得智、无所住智、无生智、真空智也。非邪智得谛,邪智者,乃有所得智、有所住智、执着生灭智、执着有法智。如是邪智,不能得谛实也。
三谓慧定无异行入谛,非杂行入谛。慧定者,证一觉地,入一法界,得一佛乘,一道清净。故曰无异行入谛。杂行者,余杂行也。凡不证一觉地,不入一法界,不得一乘,不一道清净,皆为杂行也。此简凡、外、小乘。杂行者,不入谛实。
菩萨应以如是三谛而修佛道,便入无上正觉也。得无上正觉智已,便流出大极慈。大极慈者,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乃能自利利他俱利,而成无上佛菩提。
「地藏菩萨言。尊者。如是之法。则无因缘。若无缘法。因则不起。云何不动法入如来。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诸法相 性空无不动 是法于是时 不于是时起
法无有异时 不于异时起 法无动不动 性空故寂灭
性空寂灭时 是法是时现 离相故寂住 寂住故不缘
是诸缘起法 是法缘不生 因缘生灭无 生灭性空寂
缘性能所缘 是缘本缘起 故法起非缘 缘无起亦尔
因缘所生法 是法是因缘 因缘生灭相 彼则无生灭
彼如真实相 本不于出没 诸法于是时 自生于出没
是故极净本 本不因众力 即于后得处 得彼于本得」
地藏菩萨言,如是空法,如是无生法,则无因缘。因为若有因缘则不空,因缘义即是生义。故曰如是之法,则无因缘。
当知这是地藏菩萨代众生问,非是菩萨不知。其实因缘无性,无性则空,空则无生。故空法,无生法,即因缘法也。地藏菩萨欲使大众明了,故作如是问。
地藏菩萨言,若无缘法,因则不起,是为不动法。云何不动法,能入如来得无上佛道呢?
于是佛以偈颂回答之。
一切诸法相,性空无不动,是法于是时,不于是时起。
一切法相如幻如化,皆悉空无,故无动无不动。动相与不动相,皆众生执着见也。众生若不执着其见,便不见动,亦不见不动。如是性空之法,不于空时起也。
法无有异时,不于异时起,法无动不动,性空故寂灭。
诸法空寂,本来寂灭,故无有变异。若有变异,便不是空法了,故不于异时起也。既然无异无起,所以无动无不动,以本来性空寂灭故。
性空寂灭时,是法是时现,离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缘。
当性空寂灭之时,以因缘故法相假现。当知性空即是相假,相假即是性空,此是一法,莫作二会。若于性空外觅相假,于相假外觅性空,此人便落边见。
故离执着相为实有的有见,便知一切法本来寂灭常住了。寂灭常住故不缘,以诸缘皆空故,皆唯识现故。所谓「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作缘也。」
是诸缘起法,是法缘不生,因缘生灭无,生灭性空寂。
因为缘起性空,故曰是法缘不生。因缘生灭皆空,故曰因缘生灭无,生灭性空寂。
缘性能所缘,是缘本缘起,故法起非缘,缘无起亦尔。
诸缘性本空,皆唯心所现。本来心外无法,唯是心现。众生妄执自心所现见分为能,妄执自心所现相分为所,虚妄以自心还取自心。其能取所取之「缘」,亦复因缘而起。既然此「缘」亦是因缘而起,故此「缘」亦复性空。以「缘」亦复性空故,故诸法实非以「缘起」而有。换句话说,缘即是空,空即是缘也。故曰法起非缘,以缘即是空,无有所起也。
因缘所生法,是法是因缘,因缘生灭相,彼则无生灭。
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只是因缘,法则非生亦非灭,因为法本空故。因缘所生法,此法空寂,只是因缘而已。是法是因缘者,换句话说,此法即空也。虽然因缘有生灭相,彼法则无生灭。以彼法本空无故。
彼真如实相,本不于出没,诸法于是时,自生于出没。
真如实相,即毕竟空也。故彼真如实相,本无出没生灭也。空性随缘假现万法,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故诸法于是时,自生于出没。自生于出没者,生是空生,灭是空灭。故无生而生,生而无生。无灭而灭,灭而无灭。
是故极净本,本不因众力,即于后得处,得彼于本得。
极净本者,毕竟空也,自性清净心也。因缘无性,即是毕竟空,即是自性清净心,故非因众缘之力而生也。此毕竟空,此自性清净心,觉者非得,迷者非失,处垢不染,修治不净。故曰即于以后得道之时,不过得彼本觉而已。
「尔时地藏菩萨闻佛所说心地快然。时诸众等无有疑者。知众心已。而说偈言
我知众心疑 所以殷固问 如来大慈善 分别无有余
是诸二众等 皆悉得明了 我今于了处 普化诸众生
如来之大悲 不舍于本愿 故于一子地 而住于烦恼」
尔时地藏菩萨闻佛所说,心大欢喜。与会大众,皆无有疑惑。地藏菩萨知众生心已,以偈赞叹说。
我知大众心中有此疑惑,所以才殷勤请问于佛。蒙如来慈愍,分别解无余。
是诸二众等,或谓出家在家二众,或谓男女二众。于此法皆悉明了。我今发心,以此明了之法,普化一切众生。
如来大悲,不舍度生之本愿。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视一切众生如一子者有二义,一者平等视一切众生;二者情重殷切,如人仅有一子也。以如是故,如来入娑婆度众生,而住于烦恼之地。
「尔时如来而告众言。是菩萨者不可思议。恒以大慈拔众生苦。若有众生。持是经法。持是菩萨名者。即不堕于恶趣。一切障难皆悉除灭。若有众生。无余杂念。专念是经如法修习。尔时菩萨。常作化身而为说法。拥护是人终不暂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等菩萨。若化众生。皆令修习如是大乘决定了义。」
自此以下,系流通分。
尔时佛向大众,赞叹地藏菩萨说,此菩萨功德不可思议,以大慈悲救拔众生之苦。
继而称赞功德说,若有众生持此《金刚三昧经》,及持地藏菩萨名号者,便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并且一切障难皆悉除灭。若有众生,无有余杂念,专念此《金刚三昧经》而修习者,地藏菩萨常以化身而为此人说法。拥护此人,终不暂相舍离。令是人等速得无上菩提。
汝等众菩萨,若度化众生时,皆应令其修习此大乘决定了义之《金刚三昧经》。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前白佛言。如来所说大乘福聚。决定断结。无生觉利不可思议。如是之法。名为何经。受持是经得几所福。愿佛慈悲。为我宣说。佛言。善男子。是经名者不可思议。过去诸佛之所护念能入如来一切智海。若有众生持是经者。则于一切经中无所悕求。是经典法。总持众法。摄诸经要。是诸经法。法之系宗。是经名者。名摄大乘经。又名金刚三昧。又名无量义宗。若有人受持是经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诸佛如是功德。譬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思议。我所嘱累唯是经典。」
阿难尊者请问经名,以便后世流通修习。先行赞叹是经为大乘福聚,决定断结,乃无生觉利,不可思议。继则请问经名,及持经功德。
佛回答时,亦先赞叹此经,为过去诸佛护念,能入如来一切智海。如此经典,总持众法,摄一切经要,是一切经法之所宗,此经名为《摄大乘经》,又名《金刚三昧》,又名《无量义宗》。
继说持经功德。受持此经者,即为受持百千诸佛经法之功德,以此经能持诸法故。受持此经之功德,譬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思议。佛言我所嘱累后世流通者,唯有此经。因为此经摄一切法故。
嘱累者,付嘱流通也。若从佛旨得名,则嘱者付嘱,累者烦尔弘扬。若从菩萨敬顺立名,嘱者顶受所嘱,累者甘而弗劳。若从授受合论,嘱是佛嘱,累是菩萨顶受。
「阿难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经。佛言。善男子。受持是经者。是人心无得失。常修梵行。若于戏论。常乐静心。入于聚落。心常在定。若处居家。不着三有。是人现世。有五种福。一者众所尊敬。二者身不横夭。三者辩答邪论。四者乐度众生。五者能入圣道。如是人者受持是经。」
阿难问以何心行受持此经?何等人能受持此经?
佛言,受持此经者,要心无得失,即心无人我是非也。要常修清净梵行。要于戏论,心常不动。徒取名言相,而无实义之言说,名曰戏论。入城邑聚落时,心常在定。若于处家时,心不贪着欲有色有无色有。如是心行,乃可受持此经。
是人现世即得五种福。一者众所尊敬。二者身不横死夭折。三者能辩答邪论。四者乐度众生。五者入佛之圣道。如是之人,能受持此经。
「阿难言。如彼人者。度诸众生。得受供养不。佛言。如是人者。能为众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权实俱演。是四依僧。于诸供养。乃至头目髓脑。亦皆得受。何况衣食而不得受。善男子。如是人者。是汝知识。是汝桥梁。何况凡夫而不供养。」
阿难问,此人得受供养不?
佛言,此人能为众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常行大智者,修无上菩提行也。权实二智俱能演说。是四依僧,上根利智比丘,依于四行,能入圣道。四行者,一、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树下常坐不卧,四、食腐烂药。如是行者,速入圣道,名四依僧。
如是之人,头目髓脑,皆可接受供养,何况衣食等四事供养呢?如是之人,亦是你阿难的善知识,亦是你阿难得度的桥梁,你亦应供养之,更何况凡夫而不供养?
「阿难言。于彼人所。受持是经。供养是人。得几所福。佛言。若复有人。持以满城金银而以布施。不如于是人所。受持是经一四句偈。供养是人不可思议。善男子。令诸众生持是经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若失本心当即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阿难言。忏悔先罪不入于过去也。
佛言如是。犹如暗室。若遇明灯。暗即灭矣。善男子。无说悔先。所有诸罪。而以为说入于过去。」
阿难言,于彼人所,受持此《金刚三昧经》,供养受持此经人,得几所福?
佛言,若人以满城金银布施,不如于是人所,受持此经一四句偈,及供养是人,其功德不可思议。以满城金银布施,其功德犹可思议。受持此经,供养是人,其功德不可思议也。佛说此经时,在王舍大城,故此譬喻,当依王舍大城而言。
善男子!令诸众生持此经者,心常在定,不染不着,不失其自性清净心。若失本心,当即忏悔。若行如是忏悔,即获清凉,无有恼乱也。
阿难言,忏悔先所作罪,其功德力,能不能消灭过去罪业呢?
佛言,如是,其功德力,能除过去罪业。犹如千年暗室,一旦遇到明灯,黑暗即刻消灭。善男子!纵然无说忏悔先所有诸罪,而为说如是忏悔法,其功德力亦入于过去,灭过去诸罪也。
「阿难言。云何名为忏悔。佛言。依此经教入真实观。一入观时诸罪悉灭。离诸恶趣当生净土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是经已。尔时阿难。及诸菩萨。四部大众。皆大欢喜。心得决定。顶礼佛足。欢喜奉行。」
阿难言,既然有如是大功德力,其忏悔法,云何忏悔呢?
佛言,其忏悔法,便是依此经教,入真实观。入真实观者,入实相观也。一入真实观,诸罪悉灭。
入真实观者,便知一切罪业,皆是虚妄所造,虚妄受苦。若转妄心,而依真实,便得诸罪消灭。犹如一灯能破千年暗也。
诸罪悉灭,便得离诸恶趣。因为一切恶趣,皆悉妄心所现也。既离恶趣,便当生净土,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矣。
佛说是经已,阿难及诸菩萨,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等四部大众,皆大欢喜,心得决定真实。顶礼佛足,欢喜奉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出世间法,我们要想做得有成就、做得很圆满,要不断地改进。我们是凡夫,过失缺点一定很多,如果能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把过失缺点改正过来,我们就往上提升了。世间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是诸佛如来,他没有过失,他是真正功德圆满。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何况我们凡夫?第二种是自以为是的人。这种人刚强难化,他以为自己没有过失,绝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他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除这两种人之外,哪个人没有过失?所以我们自己要承认,自己的过失无量无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