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答:菩萨进步的四种动力是什么?
2014/9/6   热度:887
净界法师答: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 癸二、愿 -------------------------------------------------------------------------------------------------------------------- 扩展阅读: 净界法师佛教问答 净界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净界法师佛学视频在线观看及下载 净界法师佛教讲义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 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这个地方是讲到后面四种波罗蜜多,这四种是方便善巧、愿、力、智。到了七地远行地,就进入到无相行,无相行的菩萨,如果不修这四种波罗蜜多,会在空性当中产生停留,就忘失了增上的力量,所以这个菩萨应该要以假观来增上,第一个增上叫做「方便善巧」。「方便善巧」这一句话的意思,古德解释说:以少功力,成办大果。菩萨能够透过方便善巧,你本来的功德是小功力、一个微小的功力,但是透过「方便善巧」,就转成一个广大的果报,它有这种妙用。什么样的妙用呢?就是「前」面的「六波罗蜜多」,我们搜集很多很多「善根」,这个「善根」当然是智慧,不过这个地方也包括了福德,福德跟智慧的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能够回向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样你能够把微小的功力而成办大果。这个「方便善巧」,在《大智度论》它讲得比较详细,我们作一个补充。《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讲到菩萨的方便善巧,事实上是有二个:第一个是随喜,第二个是回向,方便善巧有二个,有随喜跟回向。随喜就是说,别人修习种种的功德,我们表示随顺欢喜,这样子也能够使令自己的功德增上。在《智度论》当中,龙树菩萨讲一个譬喻:什么叫随喜呢?比如说,你忆念佛菩萨的圣号,你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当然我没有这种功德,那我怎么办呢?我一心称念佛的圣号。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说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是则名为香光庄严。」我这一念心是一个杂乱的心,阿弥陀佛的功德进入到我的心中,我的心中变得有香气了,有少分的功德,这种就是随喜。所以龙树菩萨说:称念佛菩萨的圣号,也是一种随喜。第二个是回向,这个回向就是回小向大,把这个狭小的功德转成大的功德,就是我们这一段经文所说的:「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我们现在创造一个功德,你刚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或者持了多少佛号,这个时候你不要想说要自己受用,你应该要跟大家分享,「共诸有情」,你愿意把这个功德释放出来,跟大家共同受用,回向法界众生;第二个你希望这个功德,不要变成一个人天的果报,「回求无上正等菩提」:这样子,你的功德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展转增胜。不过这个地方,龙树菩萨解释随喜跟回向,他的重点还不是功德增上,他是说:随喜跟回向,为什么在整个大乘的修法当中都是必修的法门?因为随喜跟回向,可以使令一个菩萨心性调柔,堪成大法,能够成就大的功德法。就讲一个譬喻说:就像一个铁,这个顽铁你要把它捏造成器具没办法;但是这个铁用火去烤一烤,它就能够捏造成杯子、碗,变成一个可用的器具。凡夫无始劫这个自我意识、这个我执、法执太坚固,你没有通过随喜跟回向,让自己的心调柔,你没有办法修习大法。所以这个地方「方便善巧」,不但是成就广大功德,也有使令心性调柔的意思。这是我们要增上的第一个修行的法门。
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
菩萨希望要增上,我现在对目前的生命,我觉得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怎么办呢?发愿,你心中应该「发」起「种种微妙」不可思议的「大愿」。发愿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够为未来的生命,栽培一种「殊胜」的因「缘」。所以这个功德虽然没有成就,但是你发这个愿,就容易使令这个功德成就,先把这个因缘准备好,能够「引摄当来」的「殊胜众缘」。我们一般人,如果不看经论,总是会产生一种错觉说:阿弥陀佛很伟大,他是成佛以后才发愿;观世音菩萨也不可思议,他也是因为成了观世音菩萨,他才发这个愿:说寻声救苦的愿、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愿,都是他成就以后才发愿。其实这个是错误的,我们把因跟果颠倒,因为他发这个愿,所以变成阿弥陀佛;因为他发这个愿,所以变成观世音菩萨。所以发愿是一个因相,不是一个果相。你在修行之前,要先想想看:你到底希望来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命?这一点很重要。你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必须清楚一个观念:所有的行为、所有的造作,一定有一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你满意的,所以我们经常活在忧悔当中,我们对现在的生命不满意。如果你对现在的生命不满意,表示你以前没有设定目标,就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你现在的结果,是你以前的造作而变成的;如果你对现在的结果非常满意,那表示你这个人是有发愿的人,这是你设定了目标,然后你完成目标的一个结果。当然过去是怎么样,我们不要再提了;重点是你来生希望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生短暂,生命是短暂的,功德无边,你用短暂的生命,试图要搜集所有的功德,结果一定是一事无成,抱憾而亡,「我生也有涯,功德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则殆矣」,死路一条。所以我们修行要知道:你的生命是非常的无常短暂,到底你今生想要得到什么?当然你想要得到什么,就是你来生希望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要设定一个目标。你有了目标,有二个好处:第一个,有目标会产生人生的方向,有方向就会有动力,你就不会懈怠;第二个,有目标你不会盲目,我们很多的精神体力,都耗损在盲目的修学、没有目标的修学,就根本不知道你来生要什么。所以你有目标,你就用这个目标,来设定你的因地,你到底在短暂的时间当中,你要积集什么资粮,来完成你来生的这个目标?所以我们要知道:菩萨不是等到成就才发愿,菩萨是在因地发愿,所以他才有这个成就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你一定要设定你人生当中的远程目标,你来生希望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好,你这个结果,今生有多少时间可以利用?给你三十年的时间:你前面十年,净罪集资,你什么样的罪障要先忏除?因为这个会影响目标的;什么样的烦恼要先调伏?这样也会障碍我的目标的:前面十年净罪积资。第二个积功累德,哪些功德你一定要成就的?最后临终最后十年的冲刺,你要万缘放下,在最后的晚年,你要冲刺什么?你没有目标,你今生所做的一切,很多的方向互相的抵触掉了。所以我们如果透过规划,其实我们可以让这个修行的功德,创造一个更好的结果。但是因为我们没有目标,往往就把这个功德分散掉了。所以佛陀就提醒菩萨:你要先发愿才修行,以愿导行,这第一个。所以我们要增上,先发愿。
癸三、力
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
当然发了愿,你要去实践。发了愿以后,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产生二种力量:第一个「思择力」,第二个「修习力」。「思择力」就是一种观照,不过这个地方,观照不是观照空观,它是假观。观察你如果成就这个目标,有种种的功德;假设你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会有种种的过失:要把修行的功德跟没有修行的过失,心中要产生明确的「思」惟抉「择」,产生一个强大的意乐,由这个意乐来带动我们的修行,就是行动。我们趋向目标,断恶、修善的时候,才能够坚持到底、绝不放弃,使令这个「六波罗蜜多」朝着目标,产生身口意的「无间现行」。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思择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讲过生命的改变,你要先达到思想的改变,心理建设。如果你立定目标以后,直接就去行动,你缺乏思择,会有什么过失?我们从过去的经验观察自己:你心理上不认同这个东西,你说我要把这个烦恼消灭,我要把贪欲消灭、把瞋恚消灭;如果你没有作好心理建设,你用止观硬压,它一定反弹。你要跟自己沟通:我为什么要消灭这个烦恼?因为这个烦恼会带动很多很多的过失;我这个烦恼消灭,会创造自己很多很多的安乐。也就是说,你心理要产生百分之百的意乐,对这样的修学完全认同,你才能够去对治。佛陀经常把我们这一念心,比喻做牛:牛能够拉车,如果这一头牛,它不想往东,你硬拉它,它牛脾气一定会发作。所以诸位要知道,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时候,你要试着跟自己内心沟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能够说,我不管心中的反弹、我不管你的烦恼怎么样,我就是要怎么样,那你迟早要反弹。所以这个「思择力」就是说,你要先作好心灵的准备。所以为什么所有的修行──意乐,增上意乐,你心中要先认同;有这样的意乐,你去修行,这个烦恼很快就消失掉。为什么你会有意乐呢?就是「思择力」,你很清楚的知道,这个过失消失以后的好处在哪里。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前面发了愿以后,然后产生思择,最后付出行动,这个都是增上的因缘。
癸四、智
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
这个地方是一种智慧,「由前」面的「六波罗蜜多」,「成立」种种的「妙智」。这个地方,「妙智」是由闻思所成的后得智,你能够观察种种的过失,也了解种种的功德──什么是过失相、什么是功德相?这个多闻熏习,产生一种观照的判断。依止智慧,你自己能够「受用法乐」,通达一切佛法,有法喜之乐。其次,你能够观察众生的根机,来度化众生。这个「智波罗蜜多」,也是多闻熏习产生的智慧,对自己的增上也有帮助。总而言之,方便善巧、愿、力、智,这四种都是属于菩萨进步的四种动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对于世间一切文艺要能放下。这些东西,在世间是赏心悦目之事,它能增长人的贪心,增长人的痴恋。所以要放下,不能执着。可以去看看,决定不执着。 一幅名画、一个艺术品、几千年的古董,你家里收藏当宝贝,好了,你那个心就牵挂在那里,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成了。阿弥陀佛来接你,你还挂念古董,那怎么行?那就不行了。所以,学佛的人对于世间一切法不能有爱好,有一样东西爱好,都是你的障碍。我们供养佛像,不要供养古董,为什么?古董会引起你贪恋之心,你那个心常常挂在上面,把佛给忘掉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