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般若义理的探究 分别解说 二谛


2014/9/3    热度:179   

 分别解说|二谛

   
 
《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出。」
 
智度者,般若也,智慧也。方便亦名沤和,乃方便胜智,亦称权智。导师者佛也,佛为人天导师,导众生出生死苦海,登涅槃彼岸。三世诸佛及诸佛无上菩提,皆从般若出。虽云智度方便二者,而皆归般若。经云,无方便者,是不知般若也。故知般若者,必有方便,若无方便,不成般若。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云:「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般若为实智,方便乃方便智。般若方便,名实方便智;方便般若,名方便实智。方便实智,万用一体,体本不二;实方便智,由体起用,应化万方。故只有方便而无般若,犹用之无体;只有般若而无方便,犹体之不能起用。故般若不借方便,则无以成就功德。换句话说,般若不借方便,则无以度化众生。
 
般若是无分别智,方便是差别智。分别而无分别,无分别而分别。诸法实相,故分别而无分别;实相诸法,故无分别而分别。以诸法者分别也,实相者无分别也。
 
在心曰智,在法曰谛。约智言,则曰实智权智;约法言,则曰第一义谛世谛。了第一义谛,则生实智;了世谛,则生方便智。了世谛第一义谛,则生方便实智;了第一义谛世谛,则生实方便智。
 
般若经说一切法空、无相、无二、无性、无生、无所有、不可得,乃约第一义谛说;般若经说一切法如幻、假有,乃约世谛说。
 
世谛又名俗谛,第一义谛又名真谛。世谛者,为顺世俗之见而说有;第一义谛者,为顺圣者而说空。约此而论,说有为世谛,说空为第一义谛。然法非有无,寄有无以明法,皆方便也。
 
例如虚空,虚空无分别,不可谓有亦不可谓无。若谓虚空是有,请问何处是虚空?若谓虚空是无,请问何处不是虚空?若谓虚空是有,虚空却是无形无相;若谓虚空是无,虚空却是横遍竖穷。无形无相,焉得谓有?横遍竖穷,焉得谓无?故法非有无,寄有无以明法而已。是知说有非是定有,说无非是定无。说有在明非有,说无在明不无,智者知之,于是得二谛。凡愚闻有执为定有,闻无执为定无,于是失二谛。例如虚空本无分别,虽无分别,却是十方无边虚空历然。虽有十方虚空,却空原是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然则说有说无,皆随情而说。随凡情说有,随圣情说无,说有说无皆是方便。既是方便,则知于凡说有、于圣说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方是第一义谛。
 
非有则离有一句;非空则离空一句;既离有离空,当离亦有亦空;有即非空,空即非有,离有离空,当即离非空非有。故离有、离空、离亦有亦空、离非有非空,离四句一法不立,为第一义谛。
 
离有即是空;离空即是有;离亦有即是非有,离亦空即是非空;离非有即是亦有,离非空即是亦空。故离四句就是即四句,一法不舍。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是为第一义谛。
 
如此说来,一法不立一法不舍即一实谛。于凡说有,于圣说空,皆是方便,皆是世谛。为方便故,于一实谛作二谛说。
 
故《大般若经》卷第四百六十二云,说一切法者,是依世俗言说假立,不依胜义说。若依胜义,无如是等分别。
 
空者约性而说,有者约假名相而说。进一步言,性则非空非有,相故现空现有。以空有故,乃名世谛。
 
性不自见,因相而见性;相不自有,以性而有相。犹理不自明,因事而明理;事不自立,由理而立事。是以性无相则不现,相无性则不立,二者互为表里。
 
犹如大海起波,水性不可见,因波而见;波相不自立,因水而立。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波外无水,水外无波。波浪翻腾,无非一水;波澄浪静,依然是水。波浪澄沸,水性不动;然不动之水性,即是澄沸之波浪。水因波现,无动而动;波因水立,动而无动。
 
性相亦复如是。性因相现,无分别而分别;相因性立,分别而无分别。分别而无分别,是佛法身;无分别而分别,成佛报化身。故三世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法出。
 
我们说过,空是约性而说,有是约相而说。由性相故,分别说二谛。其实二谛即归一谛。何以故?性相一如故。佛为度众生方便故,以一实谛分别说二。明乎此者,得二谛;不明乎此者,执空执有、执性执相,皆失二谛。
 
故《大般若经》卷第八十五佛谓须菩提言:「具寿善现!智慧甚深,不坏假名,而说法性。」
 
一切凡夫只知取相,不取有相,即取空相。取有相固然是有,取空相时,空还是有。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夫即以有法,虚妄落入生死。
 
一切诸法,无非因缘而生。既然法属因缘,便无自性,谓之性空。例如人是细胞因缘所成,若实有人,应该离开细胞还有人在。事实不然,无细胞则无人矣。
 
再如家庭是父母兄弟因缘所成,当知家庭性空。若实有家庭,应离开父母兄弟,还有家庭。
 
再如国家是土地、人民、主权因缘所成,当知国家性空。若国家实有者,应无土地、人民、主权,还有国家。
 
一切法皆如此,皆是因缘所生。或者有人说,微尘是最小的本体,当非因缘所生。其实小至微尘,亦不外缘起。微尘若存在,必有十方分,即上方下方、东南西北方,及四维方。若无十方分,即说明微尘不存在。若有十方分,即是十方缘起。
 
所以人是细胞缘起所幻现,家庭是父母兄弟缘起所幻现,国家是土地、人民、主权缘起所幻现。一切万法,小自微尘,大至世界,一皆十方缘起所幻现。既是幻现,当无自性,故是性空。
 
无性方能任缘,任缘而现万法。万法任缘而无自性,即是性空。所以缘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缘起。非是缘起外另有性空,性空外另有缘起。智者见一切缘起诸法,便知是性空,不假方便,亦无渐次。
 
故《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色外空,亦非灭色空。
 
故知一切法无非缘起,一切法无非幻有,一切法无非性空,一切法无非寂灭,此是般若义理。是知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罗蜜;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罗蜜;不得一切法,即得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法性空不可得故,一切法如幻不可得故。诸法性空不可得是第一义谛,诸法如幻不可得是世谛。世谛者,真如随缘起万法;第一义谛者,万法无性是真如。是之谓二谛融通。
 
《成唯识论》之遍依圆三性,依他起性便是缘起,圆成实性便是无性。无性随缘故说依他起,法不孤起因缘而起也。依他而起,起无自性,无性者圆成实也。以无性随缘,能圆满成就一切法自性故。
 
依他起法是虚妄的,幻有的,非真实的。何以故?以随缘无性故。圆成实虽为真实,然其本身即为无性,以无性故方名圆成实。何以故?因为无性方能任缘,任缘方能圆满成就一切法自性。
 
至于遍计所执性,纯是凡愚谬执。凡愚不知无性随缘即依他起,依他无性即圆成实。竟谬执依他起法为实有自性,于是落入遍计执。如果于依他起上离遍计执,当体无性即归圆成实。
 
故于三性中,圆成实为第一义谛,依他起为世谛,遍计执则纯属凡愚谬执。圆成实本即无性,故不可得;依他起幻有虚妄,故不可得;遍计执无明谬执,故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入楞伽心玄义》、《成唯识论》等,复明三无性。于遍计执上明相无性,于依他起上明生无性,于圆成实上明胜义无性。
 
我觉得这是《成唯识论》真正的本旨。譬如第八识名种子识,种子是能生义,致果义。我们要问,种子致果以后,还成不成种?如果致果以后还成种,则应该致果以后再致果,致果以后再致果,致果无尽无止。好比一个众生成佛以后再成佛,成佛以后再成佛,成佛无尽无止。又如稻种生稻以后再生稻,生稻以后再生稻。
 
如果致果以后,便无种子。好比稻种成稻以后,稻种便烂掉了。如果种子致果以后便无种子,然则第八识焉得名为种子识?
 
所以不以二谛明其理,是说不通的。圆成实无性随缘,便是依他起;依他起任缘无性,俨然圆成实。无性随缘而有因果,随缘无性复不失于体。此所谓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也。
 
无性则无生灭,无性随缘则无生灭而生灭;随缘则是生灭,随缘无性则生灭而无生灭。犹水无生灭,波有起伏。水以波现,则无生灭而生灭;波由水成,则生灭而无生灭。
 
无性是无作法,因缘是作法。无性随缘,无作而作,虽作而不失无作;随缘无性,作而无作,虽无作而不失于作。第八识为一切种者,作而无作,随缘不失性也;无作而作,无性能随缘也。故知一切法,不离二谛也。
 
诸法是世谛,实相是第一义谛。诸法随缘有,实相无相,以无定相故,所以随缘能现一切相,故曰实相无相、无不相。无相湛然,即是诸相宛然;诸相宛然,即是无相湛然。犹水性湛然,不碍波相宛然;波相宛然,不碍水性湛然。
 
诸法实相故,相即无相;实相诸法故,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故不取于相;无相即相,故不取于无相。既无能取之我,复无所取之法。无能无所,亦「无」无能无所。何以故?以我法一如故,能所双泯故。所谓理无一二,因一二以明理耳。
 
是知一切法无非实相,实相外更无一法。见一切法即见实相,故曰触目皆道。然实相不可见,以实相无相无分别故。若有见实相者,即是以实相见实相。然则云何见实相?当知不见一切法,即见实相。不见一切相,即见实相。不见一切法有,不见一切法空,即见实相。不见一切法生,不见一切法灭,即见实相。不见一切法可得,不见一切法不可得,即见实相。(见一切法不可得者,仍是有所得见也。)不见一切法和合,不见一切法不和合,即见实相。
 
诸法实相,世谛即第一义谛;实相诸法,第一义谛即世谛。所以一切世出世间法,无非二谛。若入谛理,即入佛法。
 
欲入谛理,莫生有所得见。有所得见,皆遍计所执。离遍计执,悟依他起,便入圆成实。当知圆成实者,实相也。实相者,二谛也。二谛者,一切法也。一切法者,无非佛法也。
 
二谛有是因缘有,非定性有;二谛无是因缘无,非定性无。因缘有无是佛所说,定性有无是外道说。因为定性有是常边,定性无是断边,常断二边不契中道,故非是佛说。
 
我们说过,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无自性有不得谓有,无自性无不得谓无。故因缘有,是无有之有,有表不有;因缘无,是非无之无,无表不无。无有之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谓之妙有;不无之无,无而非无,非无而无,谓之真空。故二谛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故二谛之有是不思议有,空是不思议空。不思议则无名,无名是第一义谛,有名是世谛。进一步言,无名是一实谛,有名是二谛。说名者,用显无名,无名之理,不以名则不显故。所谓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耳。
 
若人不知此义,反执名相为实有,便落遍计执,失乎佛道。佛斥如是之人,如狗逐块。所以佛自言,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字。是知因缘空有,即非空有之空有。既知非空有之空有,即悟空有即非空有也。
 
所以吉藏大师云,无有可有,无无可无。由无故有,由有故无。有不自有,无不自无,有无相依而立,相待而成。有无既然相依而立、相待而成,定知有无二法不存在。假设有无二法相待而存在,不出三种情形:一「有」先存在,二「无」先存在,三「有」与「无」同时存在。
 
假设「有」先存在,必是当「有」存在时,必然无「无」。无无便不成相待,不成相待云何有有?
 
假设「无」先存在,当有「无」时,必然无「有」,无有亦不成相待,不成相待云何有无?
 
假设「有」与「无」同时存在,有与无既已同时存在,何必相待而有?
 
故经云相待之法,假而非实也。
 
依他起性虚妄,亦复如是。若悟依他起虚妄,便入圆成实;若迷依他起为实有,便归遍计执。故于二谛中虽然说有说无,然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斯为佛道。定性有无者,非佛道也。
 
《中论》〈四谛品〉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度一切众生皆成佛。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故,于是说世谛;欲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故,于是明第一义谛。所以佛说世谛是方便,旨在令众生入第一义谛。不依世谛,则不入第一义谛。不入第一义谛,则不能成就无上佛道。
 
凡夫外道二乘,皆因不了二谛故,于佛道中不得究竟。凡夫以苦集二谛,不出生死,是不了世谛;以不知修道证灭故,不得涅槃,是不了第一义谛。所以凡夫不知世谛故,不能离苦;不了第一义谛故,不能得乐。以不悟二谛故,永处六道,不能转凡成圣。
 
佛依二谛说法。于凡说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是实,苦集二谛不虚;于圣说无是因缘无,因缘无是实,灭道二谛不虚。外道则不然,外道说有是定性有,说无是定性无。定性有落常边,定性无落断边。落常落断不契中道,所以说有是错,说无还是错。当知外道说法不依二谛,所说皆不真实。
 
声闻人虽知四谛,但亦不了二谛,故《法华经》云,二乘人于五百由旬险道中,但过三百由旬,止住化城。因为二乘人不了世谛,不起化道不度众生;不了第一义谛,不求无上菩提究竟涅槃。于《大般涅槃经》中佛言:「我往一时在耆阇崛山,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谛,舍利弗等五百声闻于是事中都不识知。何况出世第一义谛?」是知二乘人,亦不了二谛。
 
我们说过,佛说世谛,为令众生入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则能究竟佛道。虽然舍利弗须菩提,亦为菩萨演说般若,但仍不信声闻人作佛,故虽说般若,仍不了二谛。直至法华会上蒙佛授记,方信自己作佛。
 
佛依二谛说法,说一切法不可得。外道不识二谛,说一切法皆有所得。
 
何故佛依二谛说法,说一切法不可得?因为第一义谛即世谛,故空即有;世谛即第一义谛,故有即空。空即有故空法不可得,有即空故有法不可得。所以依二谛说法,说一切法不可得。
 
何故外道不识二谛,说一切法有所得?以外道不识二谛,不知有是因缘有,竟谓有是定性有,有有可得。不知空是因缘空,竟谓空是定性空,有空可得。执有所得有,于是起常见;执有所得空,于是起断见。以常断二见故,起六十二种邪见。
 
吉藏大师作《二谛义》,立「教二谛」及「于二谛」。何谓教二谛?《二谛义》云,教二谛者,有不住有,有表不有;无不住无,无表不无。此则有无二,表非有非无不二。不二二,是理教;二不二,是教理。
 
换句话说,理内是「教二谛」。所谓理内者,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也。
 
有是事,不有为理。有表不有,事以表理也,故曰有不住有。如果住有,则是定性有,定性有则落常边。落常边便非佛教众生之本怀。
 
无表不无,无是理,不无是事。无表不无者,理以事显,故曰无不住无。如果住无,则是定性无,定性无则是断灭空。断灭空则失佛教众生之本怀。
 
有无虽二,但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因缘有则非有,因缘无则非无。故有无虽二,用表非有非无不二。
 
不二是理,二是教。所以不二而二,是理之教;二而不二,是教之理。教以明理,理以立教,教全是理,理全是教,此谓「教二谛」。
 
何谓「于二谛」?于二谛者随情假立也。《二谛义》云,有于凡夫为实,名俗谛;空于圣为实,名第一义谛。
 
故知「于二谛」者,于凡说有,于圣说空也。因「于」字,立于二谛名。云何于凡说有为实?断集自然离苦故。云何于圣说空为实?修道自然证灭故。断集离苦名为俗谛,修道证灭名第一义谛。
 
然若会有是因缘有,有而非有,则无苦集二谛。若会空是因缘空,空而不空,则无灭道二谛。故大乘经云,无苦集灭道。
 
既然如此,是知「于二谛」若落定性有、定性空,则失二谛。若知因缘有、因缘空,则得二谛。故外道迷因缘为定性,佛道知定性是因缘。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法本不二无内无外,凡情妄生二见,见有内外也。
 
所以若有方便悟因缘,则「于二谛」便是「教二谛」。若无方便不识因缘,便离「教二谛」成为「于二谛」。教二谛有名有实,说有是实,说空亦是实,以是实故,能利有情。故佛说有说空皆实,故名曰谛。外道虽然亦说有说空,但不能表道,说有亦错,说空亦错,不能利益有情,故不名谛。
 
所以《十二门论》云,若人知二谛,则得自利、利他、共利。以二谛是入道之基,故能自利、利他、共利。若人不知二谛,凡有言说,皆成戏论。
 
于法曰谛,于心曰智,知二谛者能发于智。了世谛能发方便智,了第一义谛能发实智。发实智能自觉自利,发方便智则能觉人利他。然于世谛第一义谛,偏执一端,则失其利。
 
若于世谛了即第一义谛,发方便实智,以方便实智,方名自利。于第一义了即世谛,发实方便智,以实方便智,方名利他。二谛融通,是具了二谛具发二智,方称共利也。
 
若人于世谛不了即第一义谛,便执着世间起见生爱。以爱见故,不出三界生死。若人于第一义谛不了即世谛,便偏空滞寂,沉无漏入涅槃。故若了世谛即第一义谛,便离凡夫位。若了第一义谛即世谛,便离二乘地。所以具了二谛,便可离二边契入中道。是以吉藏大师云,不知二谛者,不知《中论》。
 
是知二谛相即。世谛是事相,第一义谛是理性,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全是事,事全是理,故二谛相即。《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二谛相即义。
 
无性为第一义谛,随缘为世谛。然世谛缘起幻有,幻有非实,是亦无性。第一义谛无性,故一理空寂不碍万法繁兴;世谛无性,故万法繁兴不碍一理空寂。智者见法相即知理空寂,体空寂即会法繁兴。有无性不碍空,空无性不碍有,是故居有而常空,居空而常有。空有一际,平等如如。
 
生死无性,当体即是无生;无生随缘,便现生死。生死幻现是假,若知其假,便证无生。非是生死外另有无生,当知生死无性即是无生;非无生外另有生死,当知无生随缘便现生死。虽现生死而非有,虽入无生而非无。
 
大圣证之,以清净妙法身,现圆满报身及千百亿化身。虽现报身,实是报法身;虽现化身,实是化法身。纵然凡夫不觉,却亦是常法身常六道,常六道常法身。落凡时法身未减,证圣时法身未增。是知以无性故,二谛相即也。
 
二谛相即,便是空即无量,无量即空。第一义谛是毕竟空,世谛是无量法界。既曰无量,莫作有量会。有人认为无量便是很多,当知多还是有量。故无量非是有也,无量者即是空。空非断灭,当知空即无量。如是则空是有之空,全有成空,故空非断灭;有是空之有,全空成有,故有非定性。
 
是故一生万法,万法归一。犹一水成万波,万波归一水。故空即无量,无量即空,是二谛相即。空于佛智曰正,无量于佛智曰遍知。二谛相即者,佛正遍知也。
 
再者二谛相即者,二谛相成也。第一义谛即世谛,是第一义谛成世谛也。世谛以第一义谛而成,第一义谛外别无世谛。全世谛,全由第一义谛所成。全世谛,即全第一义谛。分分世谛,皆由第一义谛所成。第一义谛成世谛,无欠无余。
 
若知第一义谛即世谛,则知俨然便是世谛即第一义谛。世谛即第一义谛,则世谛成第一义谛。第一义谛由世谛而成,则世谛外别无第一义谛。如是则全第一义谛,无非由世谛所成。全第一义谛,即全世谛。分分第一义谛,皆由世谛所成,无欠无余。
 
何以故?良以第一义谛随缘便成世谛,世谛无性便成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为体,世谛为用。由体起用,用不离体。是故二谛相即,便是二谛相成。
 
同时二谛相即,便是二谛相夺。第一义谛即世谛,则第一义谛全是世谛,既然第一义谛全是世谛,即是世谛夺第一义谛。
 
世谛即第一义谛,则世谛全是第一义谛。既然世谛全是第一义谛,即是第一义谛夺世谛。故二谛相即,便是二谛相夺。
 
相夺即是相成,相成便是相夺,实是一理融贯。
 
第一义谛成世谛时,则世谛显第一义谛隐。故第一义谛成世谛,世谛便夺第一义谛。世谛成第一义谛时,则第一义谛显世谛隐。故世谛成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便夺世谛。
 
例如波全是水,水全是波,一理融贯。但是见波不见水时,则波显水隐。波显水隐,是水成波而波夺水。见水不见波时,则水显波隐。水显波隐,则波成水而水夺波。
 
故知相成便是相夺,无相夺则无相成;相夺即是相成,无相成便无相夺。相成相夺,便是二谛相即义。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都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认为我们自私自利是正常的。其实人要为己,才天诛地灭。比如你为自己,以非法的手段夺取别人的生命财产,到最后被法院判死刑,那就天诛地灭了。而世出世间,古圣先贤都不为自己,天没诛他,地也没灭他,反而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尊敬,且流芳百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对的,只是我们现代人将其意思弄错了。为,是修为的意思,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