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二、与戒体的关系


2014/9/3    热度:219   

与戒体的关系

戒律甚深,示佛之行。众生遵戒而行,能度生死大海。苦海无边,戒为舟航。暗夜之中,戒为明灯。故吾人学佛,首应持戒。戒者五乘之通途,三乘之基础,于此可知戒之重要性。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此是世尊成道以来,于十二年中,为无事比丘说此略教。十二年以后,重犯日众,佛始令弟子说佛制之广教,以示行范。(五年已制广教,但十二年后乃重犯。)比丘出家,首须受具,若不受具,即无比丘资格。佛告比丘,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戒定慧为三无漏学。众生生死烦恼,应以戒捉,以定缚,以慧杀。
 
受戒之时,即纳受戒体,戒体之功能,在防非离过。未受戒人,遇境则起惑造业,无所顾忌。受戒之人,境缘现前时,即思应为不应为,凡不应为者,便不造毁犯。如此之行为,便是戒体之功能。如果毁破戒体,便名破戒。所以戒体有防非离过之功能。
 
是知戒体者,对境能起防离之功。既云对境能起防离之功,当然有境则起,境过则息,我们称为作戒体。然作戒体不应常作,假设作戒体常作不息,当是对境亦起作,不对境亦起作。如果对境不对境皆起作,云何谓为防非离过?因为防非离过者,即是对境起防之谓也。
 
故作戒体,必是对境则防,境过则息。正由对境起防,方称为作戒体。是故作戒体,有起有灭。
 
例如违境现前时,瞋恚心便起,瞋恚心起时,戒体便发生作用,令生忍辱心慈悲心。违境不现前,便无瞋恚心。既无瞋恚心,何须防非离过?所以违境不现前时,作戒体便灭。
 
但灭法不应更生,犹如火灭不应更烧,人死不应更活,作戒体既灭,不应更起防非离过之作用。事实上违境现前,作戒体即起,事过境迁,作戒体即灭。如果不灭,便应常作。如果常作,云何谓对境即起?然作戒体虽灭,再遇境缘,便能再起,再发生防非离过之作用。是知作戒体虽息,然息而非灭。以非灭故,境缘再现,始能再起。既然非灭,当是不生,不生不灭,是为无作戒体。
 
作戒体者,用也;无作戒体者,体也。以无作戒体故,作已虽息而非灭;以作戒体故,体虽无作而能防非。无作而作,由体起用;作而无作,用全归体。
 
由无作戒体故,乃有罪福之增长。因为作戒体作已即灭,戒体既灭,是故罪福不能增长。犹如火灭不能继续燃烧,人死不能继续作业。
 
是知戒法以作而有开展性,以无作而有延续性。若以现代语表示,作戒体是戒法的空间性,无作戒体是戒法的时间性。以时间性的延续不断,所以戒法方能应缘无穷。
 
然作与无作,体性相违,作时即坏无作,无作即坏于作,照理说二者不应并存。若二者不能并存,则无「作」亦无「无作」。何以故?以有延续方有开展,而开展便是延续。亦如时空不能划分,时间是空间的延续,空间是时间的开展。时间以空间而延续,空间以时间而存在。所以作与无作必须并存,方能两立。
 
原来作戒体者,无性随缘也;无作戒体者,随缘无性也。以无性方能随缘,以无作故,作戒体方能应缘起用。以随缘正是无性,若有定性,则不能随缘矣,作戒体随缘而有,定是无性也。
 
境缘现前,作戒体防非离过者,是无性随缘之用也;事过境迁,作戒体息者,是随缘无性还归其体也。作而无作,用全是体;无作而作,由体起用。如是乃有戒体之应缘无穷,遇缘即起,息已还作。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缘。世间万物皆有相缘,缘是机遇,缘是达观。二空。空是智慧,包容宽恕,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三悟。悟为慧根,启发心智,世事洞明皆学问。四善。心怀悲悯,心存感恩,积善行,帮助别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应天下之变;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爱天下之善。 南无阿弥陀佛 ​​​​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