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百千人俱。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复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人中大龙一生补处。」
此是证信序,证明此经真实不虚,以六种因缘以为证明。
「如是」者信成就;「我闻」者闻成就;「一时」者时成就;「薄伽梵」者说法主成就;「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乃处成就;「与大苾刍」下,是众成就。此六种因缘具足,证明此经真实不虚。
如是,佛如是说,非结集经人所说,谓系佛所说真实不虚,足可凭信也。
我闻,此经乃佛金口所说,是我亲耳所闻,无错谬也。
一时,为佛说经之时。
薄伽梵,译为世尊。《佛地论》举六义释之,即自在义,炽盛义,端严义,名称义,吉祥义,尊贵义。是说法主。
室罗伐城,即舍卫城。逝多林,逝多系太子名,亦翻为祇陀太子。林属逝多太子所有,故曰逝多林。给孤独园,园乃给孤独长者献佛者,故曰给孤独园。
与大苾刍众百千人俱。出家受具足戒之男众名苾刍。释有三义:一、乞士。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如果只乞食不乞法,便同世间乞儿,不名苾刍。二、破恶。苾刍出家受具,须破杀盗YIN、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七支恶。三、怖魔。苾刍出家受具,佛眷属增盛,魔眷属减少,故魔恐怖。大苾刍之大,有大、多、胜三义。大者,谓此等苾刍,于小乘有学人中,德望俱尊。多者,谓此等苾刍,博通内外经典。胜者,谓此等苾刍,知见殊胜,胜过九十六种外道。如是苾刍众,有百千人俱。
皆是大阿罗汉。阿罗汉乃声闻极果,译为应供、杀贼、无生。回小向大者,谓大阿罗汉。佛亦称大阿罗汉,然佛过无不尽、德无不圆,与声闻大阿罗汉不同,佛称大阿罗汉者,于生死、涅槃二边无所着,名无生;断尽五住烦恼,名杀贼;福被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等九道,名应供。
诸漏已尽,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尽,已得解脱出三界也。约因言,烦恼为漏;约果言,生死为漏。此等大阿罗汉,见思烦恼已断,分段生死已了,故诸漏已尽。
菩萨具足称为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故菩萨译为觉有情。觉者上求佛道,有情者下化众生,故上求下化是菩萨行。
摩诃萨译为大,菩萨摩诃萨,乃地上菩萨,如是菩萨摩诃萨无量。
人中大龙,是赞叹词。一生补处,是等觉位。
「尔时世尊在一树下。于胜妙座加趺而坐。于大众中普为人天。演说自证微妙之法。所谓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
尔时世尊正在树下为人天大众说法。演说自证微妙之法,即无上菩提。佛证无上菩提名自觉,以无上菩提方便化众名觉他。佛证无上觉,系自性圆显,不由他得,如是方名「无上」。若由他得,以上还有师,岂得谓无上?故曰演说自证无上微妙之法。是故当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人性中自具,不须外求,自性以外,并无一法可得。自性圆显,便名成佛。自性被烦恼业所障,便名众生。佛是已圆显自性之众生,众生是自性未显之佛。佛已如此成佛,众生当来亦必如此成佛。
初中后善文义巧妙。无上菩提,即实相一谛,亦曰一佛乘。佛以大悲方便,将一乘教法方便说三,乃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声闻法曰初,缘觉法曰中,菩萨大乘曰后。三乘法皆一佛乘之方便说,一乘开则为三,三乘合则为一。虽以一乘法方便为三乘人说,而三乘人不知。声闻人谓佛说声闻法,缘觉人谓佛说缘觉法,菩萨谓佛唯说大乘法。其实佛说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故初中后善,文义巧妙。
纯一圆满,即一乘教法也。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系赞此一乘教法。
「尔时憍萨罗国王胜光天子严驾侍从。出室罗伐往逝多林。欲礼世尊恭敬供养承事亲近。既至林所下车整衣诣大师处。遥见如来坐于树下为众说法。颜貌端正调伏诸根。意乐寂静住增上定。人中龙象如师子王。亦如牛王如善智马人中最上。如白莲华如池湛寂。如妙高山安处大海。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妙金幢形色充遍。亦如白日千光晃耀。如盛月轮众星围繞。」
尔时胜光天子,严驾往逝多林,欲礼世尊。遥见如来坐于树下,为众说法。见佛端严而坐。调伏诸根,意乐寂静,谓佛三业清净,定慧巍巍。
住增上定,增上者谓定力殊胜也。人中龙象下,叹佛庄严如师子王,亦如大白牛王,如善智马,人中最上。又如白莲华,白莲华梵文芬陀利,此华出阿耨达池,人间无有。又如池水湛寂,赞其希有也。
如妙高山,安处大海。妙高山即须弥山,此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出海八万四千由旬,胜过一切诸山。
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下,总赞佛端严无比。三十二相者,一、足安平,二、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根满足,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生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深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肉髻。
八十种好者,一、无见顶,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垂轮,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净,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之和悦,三十九、面广而好,四十、面净如满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狮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如鹤,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
以上可详见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另《大正藏》第三十册,《菩萨地持经》卷第十〈菩萨地持毕竟方便处建立品〉第五,亦总明八十种好,谓咽上二十好,咽下六十好,请读者参考。
如妙金幢形色充遍下,总赞也。
「时王见已生大欢喜。身毛遍竖得未曾有。灌顶大王有五盛事。所谓如意髻珠白盖白拂。宝履宝剑悉皆弃舍。着常人服从以大臣。安详正念诸根寂静。偏露右肩整理衣服。曲躬合掌至世尊所。礼佛双足布上妙华烧众名香。为供养已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时波斯匿王见佛相好光明,生大欢喜。天竺国王即位时,以牛角盛四大海水,而灌其顶表示祝贺,故曰灌顶王。此处即指波斯匿王也。王即舍其如意髻珠、白盖、白拂、宝履、宝剑。换穿常人服饰,由大臣陪同,徐步正念,曲躬合掌至世尊所。礼佛足已,上香供养。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时胜光王从座而起。如常威仪合掌向佛。作如是言。惟愿大师。开悟于我。善教于我为国主法。令于现在恒受安乐。命终之后当生天上。乃至菩提善心相续。佛告大王。善哉善哉。当一心听甚为希有。孰能致问求胜资粮。当顺法行蠲除恶事。何以故。大王。若王大臣。舍其善法行恶法者。于现世中人所轻鄙。不敢亲附咸生疑惑。常见恶梦多有怨家后生懊悔。命终之后堕地狱中。大王。若王大臣。远离恶法修善法者。于现世中人所欣仰。皆来亲附不生疑惑。常见好梦能除怨敌无复追悔。命终之后得生天上。乃至菩提证真常乐。」
时胜光王请问于佛,为王治国之法。俾令现在国泰民安,恒受安乐;命终后当生天上,乃至菩提成就佛道,令此善心相续。
佛先赞叹,然后解答。孰能致问求胜资粮,言若有人致问于佛,求于胜资粮,则当顺善法,蠲除恶事。
如果国王大臣,舍善行恶者,于现世中,人所轻鄙,皆不敢亲近,而生二心疑惑。彼行恶事之国王大臣,亦常见恶梦,多诸怨家,生后悔心。命终后,堕地狱中。
大王!若国王大臣修于善法,于现世中,人皆亲附,彼国王大臣不见恶梦,常见好梦,能除怨敌。命终生天,乃至成佛,证真常乐。
「大王。譬如父母怜爱诸子。常愿安隐令无恼害。遮其恶行劝修善业。大王。为天子者亦复如是。于诸臣佐乃至国人仆使之类。咸以四摄而恩育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时彼人王。能于国界广作如是大饶益已。成就二种利益之事。云何为二。王如父母爱念无差。国人如子并怀忠孝。」
大王!譬如父母爱儿,常令安乐无恼,止恶修善。天子爱其臣佐人民,亦复如是。皆以四种摄法,而恩育之。四摄法者:一、布施摄。以布施为方便,摄众生归道。二、爱语摄。言语真实,利益众生,令生欢喜,摄众向道。三、利行摄。菩萨化众,令离恶行善。四、同事摄。菩萨乘大悲愿,降同众生,令其离苦。菩萨导引众生,德业增进,示与己同,令众得乐。
时彼国王,能作如是饶益者,则成就二种利益事。一者王如父母爱其国人,二者国人如子忠孝其王。
「复次大王作天子者情怀恩恕。薄为赋敛省其傜役。设官分职不务繁多。黜罚恶人赏进贤善。不忠良者当速远离。顺古圣王勿行刑戮。何以故。生人道者胜缘所感。若断其命定招恶报。」
复次大王,作国王者,应情怀恩恕。情怀恩恕者,心存恩厚宽恕也。薄赋敛、省傜役,赋者田税,敛者税收,傜者国家征人民之劳役,役者国家征人民之兵役。
设官分职不务繁多。以官多必扰民也。
黜罚恶人,赏进贤善。黜者摈除恶人,奖赏劝进贤善。
远离不忠良者,顺行古圣王之仁政。勿行杀戮之刑,因为众生生于人道,皆过去善根胜缘所感。故若断其命,定招恶报。
「大王。常当一心恭敬三宝。莫生邪见。我涅槃后法付国王大臣辅相。当为拥护勿致衰损。然正法炬转正*轮。尽未来际常令不绝。若能如是依教行者。则令国中龙王欢喜风调雨顺。诸天庆悦丰乐安隐灾横皆除率土太平。王身快乐永保胜位。福力延长无复忧恼增益寿命。现在名称遍满十方。外国诸王咸共赞叹。某(其)国天子仁让忠孝。以法教化拯恤黔黎。于诸国中最为第一。我等今者咸当归伏此大法王。舍身之后得生天上。受胜妙乐乃至菩提。」
前说世间为王行政,应为善去恶,顺古圣王,勿行刑戮。今言恭敬三宝,莫生邪见。佛灭后国王大臣辅相等,应护持佛法,点燃正法炬,转正*轮。
何为正法?《金刚般若》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为正法;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是为正法。故于相离相是为正法。《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语言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云何修习正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修正法。
佛嘱胜光天子,国王大臣,应尽未来际,护持正法。若能如是,则国中风调雨顺,灾横皆除。率土太平,率土是全国境内太平也。全国太平,则王保胜位,福力延长。现在即名闻十方,外国诸王赞叹。
「某」国应为「其」国。天子仁让忠孝,以正法教化人民。拯恤黔黎,黔黎即百姓。于是四方归伏,诸国中第一。舍身后生天上,受胜妙乐。乃至菩提,乃至成佛也。
「复次大王。一切诸法体性空虚无常灭坏。譬如有人于夜梦中见好园圃。山河人众茂林清泉。堂舍楼阁皆可爱乐。及其睡觉一无所见。」
复次大王!一切世间诸法,体性空苦无常灭坏,如幻皆假。譬如有人梦中所见,及其睡梦觉醒,一无所见。
「大王当知。所绍王位及以寿命。诸有胜乐自在尊贵。五欲欢娱象马车步。父母兄弟男女妃后。所有国人乃至臣妾。金银珍宝衣服饮食及诸库藏。命终之际悉皆弃舍。此等众事皆是无常灭坏之法。事难保守体是动摇终归离散。可怖畏处能生苦恼。无我我所亦无主宰。常应观察勿为放逸。」
大王当知,王位寿命,自在尊贵,五欲之乐,象马车步四种兵,父母兄弟及诸妃后,国人臣妾,金银珍宝,衣食库藏等,皆无常灭坏之法,事难保守,命终之际,终归离散,皆当弃舍。
可怖畏处,言世间无常终归灭坏,能生苦恼。
大王当知,诸法无我、无我所,亦无主宰。众生执着有我,而生主宰想,不知于生死中不得自在,实无主宰。
大王!常应如是观察,勿为放逸。
「复次大王。譬如大树初生叶华次当结实。果既熟已渐当堕落。青叶次黄后悉零坠。终至皆尽唯有空树。其树干枯有大火至。炽然猛焰不久烧尽。」
大树喻,仍说明世间无常。
「复次大王。譬如日月有大威力具大光明。能令黑暗悉皆除尽。此亦不久终归磨灭。大王。如是当观无常无我灭坏之事应生怖惧。而作国王当以法化勿行非法。常修众善不随恶行。」
复次大王!日月虽明,亦不能久,终归磨灭。日照昼不能照夜,月照夜不能照昼,昼夜无常不能常明。
是故大王!当观无常,应生怖惧。既为国王,当以正法化世,勿行非法。当修众善,不随恶行。
「复次大王。譬如四面各有大山从四方来。坚固一段无有空缺。上陵大虚下磨地界。于中所有草木丛林及诸生类。无一飞走能得免者。无有壮夫而为拒敌。亦无能以咒药财物可令回去。大王。人间四山亦复如是谓老病死及以失势。大王。老若来时令人衰悴疾病若至能生苦恼。死期现前必当命断。势若失时灭其威力。」
复次大王!譬如四面各有大山,山势起伏,一段段坚固而无空缺。下从地起,上摩太虚,表其高也。所有草木丛林、飞禽走兽,无不依山而居,此者表其广也。壮士有力,不能拔山;咒药财物,不能令山避去。
大王!人间亦有四山,即老、病、死、失势。老则令人衰悴,病则令人生苦,死则令人断命,失势时则灭其威力。大王当慎观察,老、病、死、失势四山,人所不免。慎勿放逸,当勤修道。
「复次大王。如师子王骏疾多力爪牙锋利。入鹿群中随意取食无能为碍。此诸兽类被他所愶无有自在。大王当知。一切众生被死箭射。无有豪强无归无护。命欲断时。骨节离解血肉干燥。口不能言手足撩乱势力都尽。涎唾便利遍污其身。眼等六根悉皆闭塞。喉中气逆饮食不通。念念之间后识将尽。无始时来生老病死。苦海流转随业而去。即于此时命根将断。随所作业皆悉现前。」
如狮子王胁迫群鹿,诸兽不得自在。众生为死所逼,亦复如是,诸豪强不免于死,死神至时,无归无护。众生命欲断时,骨节离散,血肉干竭,口不能言,手足纷乱,涎唾便利污身,六根渐坏,气逆不能饮食,念念之间神识不继即将离身。当尔之时,被无始时来生老病死诸苦,随业流转。此时命根将断,一生所造善恶业,皆悉现前。
「琰摩(魔)使人甚可怖畏。黑暗长夜无能违逆。出入之息溘然而尽。独行无侣所向慞惶。舍此人间趣于后世。将坠大坑入深暗处。惟涉险道无复资粮。业风所吹不知前路。尔时厄难无别归依。于此时中随业受报。」
琰摩应为琰魔,阎罗王也。
阎罗王所使鬼卒,甚可怖畏。一堕阴曹,黑暗长夜无能违拒。出入息溘然而尽,入于阴间,独行无侣,亡者所向慞惶,舍人间趣向后世。大坑者,地狱也,将堕地狱深暗之处。亡者死后,惟涉险道,无复资粮。业风所吹,迷失前路。尔时唯有厄难,无归依处,随业而受报也。
「大王。有陀罗尼名曰胜幡。若人先时曾受持者。于生死中能为善伴共相救护。大王善听。我今为说。呪曰
南谟释迦牟奈曳 怛他揭多也 阿罗帝三藐三勃陀也 怛侄他唵 苫苫 萨婆波跛 钵罗苫末泥去莎诃」
佛说胜幡陀罗尼。
「佛告大王。此陀罗尼诸佛所说于日日中清净澡漱常诵七遍。有大威神能为救济。如遭极寒遇炎火聚。如大热时得清冷水。盛夏寻路逢好树阴。如渴遇清泉。如饥得美食。如病蒙咒药又复遇良医。如怯怖人得强壮伴。大王。如是有福之人临欲死时。有好瑞相而为导引。大王。于此时中唯有善法。共相护念为作归依。惟此陀罗尼善能救济。是故大王。常当日日诵此神咒。能得消除一切罪障。复能生长无量福因。当善观察无常灭坏究竟空无。于死门中生大恐怖。以善化世莫行恶法。常修福业起大慈悲。何以故。然于此身常所爱护。供以名厨上妙饮食。随时偃息无忧自在。虽受如是殊胜之乐终归不免。临死之际饥火来逼乏食而死。」
佛告大王!此陀罗尼,诸佛所说,日日常诵七遍,如极寒遇火,热时得清冷水,夏日路逢树荫,渴遇清泉,饥得美食,病遇良医良药,恐怖时得强壮伴。
大王!有福之人命欲终时,现好瑞相而为导引,此时唯有善法为作归依,唯此陀罗尼善能救济。是故大王!当日日诵此神咒,能除一切罪,生无量福。
当善观察世间无常灭坏毕竟空无,人生毕竟当死,于死应生恐怖。所以应以善法化世,莫行恶法,常修福业,行大慈悲。
大王当知,若只知爱护此色身,名厨饮食,以自在故,得随时偃卧安息。虽受如是种种安乐,终归不免一死。临死之际,乏食而死。
「复次大王。所着衣服皆是微妙。迦尸白叠锦绮绫罗。凉燠顺时任情受乐终归不免。临死之际。委卧床席回转随人。垢腻萦身衾裳沾体。能令见者生可恶心。」
复次大王!所着衣服甚好微妙,迦尸白锦绮绫罗。迦尸系一种竹名,可能是一种名贵的竹器。白是白色的细毛布。锦绮绫罗,此土皆有。
凉燠即冷暖也,冷暖适时,任情受乐,终不免命终。临命终际,委卧床席,任人摆布。秽物遍体,令人生恶。
「复次大王。平生之日澡浴严身。涂香末香种种庄饰。熏香遍馥顶系花鬘。设受如此上妙乐具终归不免。渐将变坏复本形状臭秽现前。澡沐涂香并皆虚设。」
复次大王!生时澡浴涂香,终不免一死。死时臭秽现前,澡涂等于虚设。
「复次大王。多处内宫婇女围绕。管弦代发歌舞随情。以乐送时不闻忧事终归不免。死苦来迫怀怖而终。」
复次大王!生时内宫婇女,声色随情,以乐打发时间。然终不免一死,死时怀怖而终。
「复次大王。所居宫殿种种庄严。户牖疏通寒温适节。畅情终日受乐通宵。室燎明灯多诸婇女。疏笼散馥名花遍布。七宝庄校所卧之床。毡褥重敷并安偃枕。恣意而卧无复忧劳。及其业尽终归不免。身亡之后送往寒林置之空野。尸骸烂溃脓血横流。骨肉分张人皆鄙贱。被诸狐狼鵄枭雕鹫之所飡食。悲哉此身卒至于此。」
复次大王!所居庄严,受乐通宵,明灯婇女,馥郁名花,七宝庄校,枕褥安适,恣意而卧。然业尽命终,送往寒林。骨肉溃烂,被狐狼鵄(鸱)枭之所争食。悲哉!此身卒至于此。
「复次大王。嘉晨令节严驾出城。往诣芳林纵情游赏。象马车步前后陪随。意乐乘骑无不遂念。诸臣侍从雉扇严仪。幰帐高悬复持金盖。鼓乐并奏铃铎和鸣。人皆敬奉如天帝释。若福命尽琰摩使来。收录精神将至王所。随分判断无能免者。惟有残骸置之于地。父母妻子及以国人。咸共悲号推(椎)胸懊恼。灵舆送殡诣彼尸林。或烧或埋或沈于水。飞禽走兽鱼鳖鼋鼍。闻其肉气争来飡食。骨成尘粉与地无殊。大王当知。一切众生禀识之类悉皆如是。终为无常之所灭坏。体难保信念念迁移。诸烦恼身无可爱乐。谁有智者不生厌离。」
复次大王!佳节良辰,严驾出游,四兵随从,臣侍严仪,幰帐高悬。车有围幔者曰幰。复持金盖,其伞盖以金严饰。铃铎和鸣,大铃曰铎。人皆敬奉,如天帝释。
一旦福尽命终,琰魔鬼使骤至,阎罗王随其罪分判断,无可避免。惟留尸骸,父母妻子国人,咸共悲号。「推」胸懊恼,应为「椎」胸懊恼。送往尸陀林,或烧或埋或沈于水中。禽兽鱼鳖,争食其肉。骨成尘土,与大地无异。
大王当知,一切众生,悉不能免,终为无常灭坏。此身难保,不可信赖,念念迁移。所以此烦恼身,无可爱乐。有智之人,其谁不生厌离?
「是故大王当观如是身为患本无常所随。镇被死王之所驱逼。知是事已当为法王。不应恣情起贪瞋痴行于恶事。何以故。大王。我不说有愚痴。凡夫于五欲境色声香味触。恒多积聚常乐亲近。如是之人能生厌足。大王。谁于欲境能发厌心。谓贤圣人起胜智慧。现在前时方生厌足。渐当远离证妙涅槃。」
是故大王!当观身为患本,为无常所随逐。镇者,常也。常被死神之所驱逼。
故知此事已,莫恋世王,当为法王。法王者,不为情念所驱使。所以不应恣情起贪瞋痴,行于恶事。
大王!我过去不是曾说凡夫愚痴吗?凡夫染五欲境,色声香味触。不知修善,常乐积聚亲近五欲。如是之人,若于五欲境,能生厌足生厌离心,则为贤圣。谁于欲境生厌离心,谁便是贤圣人,起胜智慧。如果五欲境现在其前时,能生厌足心,当渐渐远离五欲,证妙涅槃。
「尔时胜光天子。闻佛为说安隐自身。长保国位利益含识。名闻十方当得生天受胜妙乐。深心喜庆得未曾有。合掌恭敬一心瞻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我今顶戴常愿流通。举国诸人皆令诵习。」
尔时胜光天子,闻佛为说可安乐自身,可长保国位,可利益有情,可名闻十方,可生天上之道,心大欢喜,合掌白佛言,世尊!如来为说妙法,我当顶戴流通,亦令国人诵习。
「佛言善哉善哉。大王。前世修因今受胜报。得为天子所愿随心。当如说行勿为放逸。时胜光天子及诸大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礼佛而去。」
佛赞善哉,谓胜光天子,前世修因,今受胜报。当如佛说而行,勿为放逸。
胜光天子及诸大众,皆大欢喜,礼佛而去。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