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下
2014/9/3   热度:451
卷下 ------------------------------------------------------------------- 智谕法师文集专题 智谕法师佛教讲座专集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不动相。佛言。汝乐说者便可说之。文殊师利言。世尊。一切众生皆得菩提。是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法无向无得。一切众生皆入菩提性中。是故说一切众生皆得菩提。又是菩提非是得相。何以故。众生性即是菩提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菩提名不动相。」
今文殊师利菩萨,以不同方便说不动种性法门。与佛所说,其义是一,而方便不同罢了。
佛以离一切法为方便演说,文殊菩萨以即一切法为方便演说。佛以无相为方便演说,文殊菩萨以无不相为方便演说。佛以空为方便演说,文殊菩萨以无量为方便演说。方便虽然不同,演说义理则一,同为不动种性法门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不动相。
菩萨说法,应先请佛听许。否则佛前径自说法,便有慢佛之过。文殊菩萨自请说法,佛既听许,于是文殊菩萨以不舍一法为方便,演说不动种性法门。
一切众生皆得菩提,是名不动相。众生者烦恼也。这一句话便是烦恼即菩提的意思。既然烦恼即菩提,即是一相法。既然诸法一相皆是实相,所以一切法无向无得。
行人修道,未得果以前曰「向」,得果时则曰「得」。例如行人修八忍八智,修至前十五心无间道时,名初果向。修至第十六心解脱道时,名为初果。
于欲界九品思惑,若断前六品断至第五品解脱道时,名二果向。断至第六品解脱道时,名为二果。
于欲界后三品思惑,断第二品解脱道时,名三果向。若断至第三品(即欲界最后一品思惑)解脱道时,名为三果。
若于上二地(色界无色界),七十二品俱生思惑烦恼,断至七十一品解脱道时,名四果向。若七十二品思惑断尽,至解脱道,证得五分法身,名为四果。
然于一相法中,无分别法中,则无四向四得之分别也。是故一切众生,皆入一相。诸法一相,即名菩提。故一切众生皆入菩提性中,是名不动相也。
再者,此菩提非是得相,因为诸法一相,无能得所得也。
何以故?因为众生性即是菩提性,一切法不二故。所以一切众生皆得菩提,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众生皆成就一切智慧。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无性。无性故入如来平等中。从本已来是一切智慧性。性同故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菩萨言,一切众生皆成就一切智慧,名不动相。
云何为一切智慧?一切智慧者,无分别慧也,空慧也,实相慧也。知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是为一相,是名一切智慧。
知一切诸法,皆归毕竟空,是名无分别智。此无分别智,即名一切智。如果知毕竟空中生无量诸法,是名差别智。故无分别智能知诸法总相,差别智能知诸法别相。
世尊!一切众生无性,无性故入如来平等中。一切众生者,众缘所生也。既然众缘所生,故知是法无性,以无性故,所以一切法无碍。此无性不碍于彼,彼无性不碍此。如此则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事事法法皆悉不碍。即此无碍智慧,名一切智慧。此之一切智慧,不同于小乘偏空之一切智。此之一切智,能于一知无量,犹大海之印百川也。
此之一切智慧,唯佛究极。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增无减,无成无坏。得之者不多,失之者不少,自无始世来,众生本自具足故。所以一切众生,皆本成就一切智慧,名不动相也。
从本已来,此一切智慧性,空、无相、无碍、平等、如如、清净、光明。是故此性是同,故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皆是道场。是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道场者有何义。文殊师利。一切法寂灭相。无生相无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场义。世尊。一切众生不入此道场耶。佛言。如是如是。是故世尊。一切众生皆是道场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一切众生皆是道场,是不动相。
道场者,诸佛成道处,名曰道场。诸佛于此证无上道也。例如尼连河旁,菩提树下,便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一切众生皆是道场者,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也。
世尊问文殊菩萨,云何一切众生皆是道场,是名不动相呢?文殊师利菩萨,反问佛曰,世尊,道场者有何义?世尊回答说,一切法寂灭相是道场义。因为一切诸法,离一切相故。如经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语言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如是之法,即名菩提。故曰一切法寂灭相,是道场义。
一切法寂灭,便是无生,故曰无生相是道场义。
一切法无生,当然无所有不可得。故曰无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场义。
于是文殊菩萨白佛言,世尊!难道一切缘起如幻的众生,不入此寂灭相、无生相、无所有相、不可取相吗?佛印可曰,如是如是,一切众生,皆悉寂灭、无生、无所有、不可得。
文殊师利菩萨言,是故世尊!我说一切众生皆是道场,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无生法忍。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无尽无生无灭性离无性。入平等忍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无生法忍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无生法忍,名不动相。世尊问曰,汝云何作如是说呢?
文殊菩萨答曰,因为一切众生性空,所以无有众生,亦无众生尽。一切众生,本来无生无灭,性离无性。
性离者,性空也,无相也,无生也,无灭也。如《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无相义者,即是佛法义。佛法义者,即是不堕句义。不堕句义者,即是寂静义。寂静义者,即是离义。离义者,即是空义。空义者,即是无系着义。无系着义者,即是实性义。实性义者,即是真如义。真如义者,即是毕竟不生义。不生义者,即是不灭义。不灭义者,即是无住处义。
故知一切众生,无尽、无生、无灭、性离、无性,不过一义异说而已。
既然其义是一,故入于平等无有高下。安忍于如是法者,则知一切众生本来皆是无生。是则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无碍辩才名为不动相。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诸所有乐说于十方界索不可得。所以者何。皆入无碍辩才平等法中故。世尊。诸所乐说自性皆离。无决定故。无所有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无碍辩才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一切众生皆得无碍辩才,名为不动相。
因为一切众生,所有乐说之言语相,于十方界,索之皆不可得。
诸言语道断,言语相空,故于十方觅之了不可得。所谓无碍辩才者,乃深达第一义空理,虽以言语相说,而离诸言语相。以离言语相故,所以演说无滞,称无碍辩。
一切众生凡所有说,其相本空,空则无碍。故曰众生所说,与无碍辩性不二,皆入无碍辩才,平等法中也。
众生诸所乐说,自性皆离。自性离者,无自性故。以众生所说,皆无自性,故与无碍辩平等不二。
无决定故,无所有故。无决定者,以众生言说,皆缘起无性也。无性是无言说,故曰无所有。
总而言之,一切法性空,是故一切法平等。所以一切众生所有言说,与无碍辩才平等如如,不二不别,是则名为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众生皆得陀罗尼。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以众生相能持色声香味触法。以虚诳不实忆想分别取相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陀罗尼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皆得陀罗尼,名不动相。
一切众生以众生相,能持色声香味触法,以虚诳不实,忆想分别取相故。以众生相者,以众缘所生之相也。言一切众生皆取着缘起幻相,以为实有色声香味触法也。不知色声香味触法,皆缘起无性。皆是以虚诳不实的忆想分别取相,执为实有的。
其实众生所取之相,性本空寂。如此空性,于诸佛不增,于众生不减,是故一切众生皆得陀罗尼。是则名为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慈心。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无众生性。从本已来无瞋无慈。得瞋慈平等无分别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慈心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慈心,名不动相。
因为一切众生,性本清净。于清净性中,从本以来,无瞋亦无慈。以瞋性与慈性平等故,无分别故。所以一切众生皆得慈心也。以如是故,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无起无作相。皆入如来平等法中。不出大悲之性。以恼悲无分别故。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
因为一切诸法,性本寂灭,故众生相者,本寂灭相也。以众生迷惑,一念妄动,妄起妄作。其实众生性本寂灭,无起相无作相。既然众生性本无起无作,故与如来性平等。所以说皆入如来平等法中。
既然入于如来平等法中,所以不出如来大悲之性,是故说言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也。以一切法皆悉寂灭相故,所以恼害性及大悲性无有分别。既无分别,所以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是则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众生皆得三昧。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性常定离诸缘故。若众生从缘生知。于缘中生知不名为知。所以者何。诸知念念无常毕竟空故。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皆得三昧,名不动相。
因为一切众生,性常定离诸缘故。一切众生性本清净,故曰常定。唯识无境,缘现如幻,故曰离诸缘。
若众生从缘生知。例如眼见诸色,有诸色,众生方知是青是黄是赤是白。若无诸色,则不知是青是黄是赤是白。故众生辨青黄赤白之「知」,乃从缘而生,故曰从缘生知。
既然「知」于缘中而生,则不应名众生知,而应名「缘」知。因为分辨青黄赤白之知,不从眼生,而从诸缘生故。
所以者何?诸知念念无常,毕竟空故。知从缘生,而随缘转,故此知念念无常。
例如眼见青色时,是青色之知生。再见黄色时,是青色之知已灭,黄色之知更生。再见赤色时,是黄色之知已灭,赤色之知更生。乃至见白色时,是赤色之知已灭,白色之知更生。
众生知一切法,皆复如是。皆是前灭后生,后生必待前灭。如果前知不灭后知生者,无有是处。因为若前知不灭,后知便生,众生应一时俱见一切色。故于生灭不停中,始有众生之知。故曰诸知念念无常。
然而法若生灭,便不存在。何以知之?因为生灭如果「存在」,此「存在」必是不生灭。故知无常,便是不有也。对无常而说有常,既无「无常」,当亦无有「常」。无「常」无「无常」,故曰毕竟空。
毕竟空者,法性也。法性者,等虚空也,无分别也,离性也,无相也。而虚空无局,方能海印一切法。无分别即大圆镜智,方能分别一切法。法性无性,以无性故,方能与一切法为性。无相者实相,实相任缘,方能无不相也。
如此法性,虽海印一切法,而法性不动。虽分别一切法,而法性不动。虽与一切法为性,而法性不动。虽与一切法为相,而法性不动。正如虽然眼见一切色,诸知念念无常,而见性不动。正因为见性不动,方能见一切色也。是谓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也。
最后文殊菩萨说,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世尊。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何以说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呢?因为一切法性平等故,一切法皆以无性为性故。一切法性皆无分别故,一切法性悉不二故。所以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
所以文殊菩萨说,因为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一切法皆无分别,远离分别诤讼故。如实通达贪欲性与佛性,不二不别故。
因为一切法性不二不别,所以贪欲即是菩提。若知贪欲实性,即此实性说名菩提也。
以如是故,所以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诸佛成就贪欲者,即言成就诸法平等性,诸法不二性,诸法毕竟空性,诸法不可得性,如是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说有为法过罪者。安住瞋恚平等性中。通达瞋恚性故。是名一切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动相。
一切诸佛皆说有为法过罪,诸佛皆说有为法虚妄,众生执为实有,以致造诸罪业。诸佛既呵有为法虚妄非为实有,当知有为法性空。瞋恚者有为法也,当知其性空寂。空性则平等,是瞋恚之实性。诸佛彻证诸法实性,是故安住瞋恚平等性中。以诸佛通达瞋恚实性故,所以说一切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愚痴。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能度一切贪着名字众生。安住愚痴平等性中。通达愚痴性故。是名一切诸佛成就愚痴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愚痴,名不动相。
何谓愚痴?何谓智慧?妄执名字相为实法者,愚痴也。若知诸法实相无相,是名智慧。故《般若经》云,众生分别,唯是分别名字。因为诸法无相,无相即不可得,故不可分别。众生诤讼分别,唯是诤讼分别名字相而已。
一切诸佛究极实相,故能度一切贪着名字相的众生。诸佛既究极实相,故曰安住愚痴平等性中。平等性者,第一义空也。故实相诸法,即毕竟空建立一切法也。诸法实相,即一切法皆归毕竟空也。是故一切诸佛成就愚痴,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安住身见性中。于一切法中不退不畏不动毕竟安住。以不住法故。通达知身见无生无起无性故。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
身见又名我见,众生以身见故不出生死。例如人道众生,则以人身为我。由人道转生鬼道,便复执鬼身是我。由鬼道转生畜生道,便执畜生身是我。如是身见犹如罗网,令众生流转六道,不出生死。
不知身见性空,六道无我。假使人身是我,然则鬼身又是谁?假使鬼身是我,然则畜生身又是谁?假使六道中有我,然则「我」应一时俱有六道之身。
人身坏灭,然而我未尝坏灭。若「我」坏灭,便不应转生鬼身。鬼身坏灭,然而我未尝坏灭。若「我」坏灭,便不应转生畜生身。
须知我本无性犹如虚空,随业缘幻现六道身耳。身本无性,亦复随幻现六道。假使人身有自性,自性应不变,焉能更转鬼身?鬼身若有自性,焉能更转畜生身?既然我于六道中轮回,定知我无自性,身亦无自性。故曰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法无所有。
一切法无所有,即是身见真如义。所谓身见无性即真如,无性随缘现六道也。一切诸佛,即安住如是身见性中。
此身见性,平等如如,等同虚空。故于中无退无畏无动,故曰毕竟安住。
云何毕竟安住?毕竟安住者,不住一切法也。如实知身见无生,故能毕竟安住。如实知身见无起,故能毕竟安住。如实知身见无性,故能毕竟安住。
以如是故,说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一切有为法。是邪虚诳不实者。通达邪见性平等故。是故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
云何邪见?于平等法中妄生增见减见,是谓邪见。如《不增不减经》云,有二种大邪见,所谓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于无生法中,妄见生灭,是名邪见。于清净法中,妄见来去,是名邪见。
何故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呢?因为一切诸佛宣说一切有为法是邪见,如是邪见虚诳不实。此即说明诸佛通达一切法性平等、无生、清净、不二。于是亦通达邪见性,平等、无生、清净、不二。以诸佛通达邪见性故,所以说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住处性即是非住处。文殊师利。非住处有何义。世尊。非住处者。退动还相。即是一切凡夫人。一切诸佛安住是贪欲瞋恚愚痴四颠倒五盖五欲平等中。是诸佛安住贪欲性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住瞋恚愚痴四颠倒五盖五欲性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四颠倒有二种,凡夫着有,于虚妄法中,无常执常,苦执为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如是执着,为凡夫四颠倒。二乘偏空,于真实法中,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却执为无常苦无我不净。如是执着,为二乘四颠倒。总之,此二种四倒,皆属虚妄无有实义。
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五欲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三毒者,贪、瞋、痴。
总而言之,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皆悉虚妄无有实性。究其实性,皆清净平等。此清净平等性,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不别。
住处性即是非住处。住处性者,真实义也,亦即无上菩提是。非住处者,虚妄义也,亦即退转、动摇,还入生死等虚妄相是。故经文云,即是一切凡夫人。
一切诸佛安住三毒、四颠倒、五盖、五欲平等性中,而此平等性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安住三毒、四颠倒、五盖、五欲平等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所以一切诸佛以无住心、无分别心、不二心、无取相心,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平等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若有人问汝。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为如来。汝云何答。文殊师利言。世尊。若有人问我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为如来者。我当如是答。善男子。汝先当亲近善知识修集善道。于法无所合无所散。勿取勿舍。莫缘莫求。勿举勿下。莫求莫觅勿愿。勿分别诸法是上是中是下。然后当知。不可思议行处无行处断行处佛所行处。」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如果有人问你,云何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为如来,汝将如何回答?
文殊师利菩萨言,我当如是回答,汝当亲近善知识。怎样是善知识?无我为善知识,有我者为恶知识;心无所住为善知识,心有住者为恶知识;无所得为善知识,有所得为恶知识。
汝当修集善法。善法者,不违法性也。法无所合,无所散,以法性空故。于法勿取勿舍,以法性无所有故。于法莫攀缘莫欲求,以法性清净不可攀缘欲求故。勿举勿下,即勿高勿下,以法性平等离我人相故。于法莫求莫觅莫愿,以法性不可得故。勿分别诸法是上是中是下,以法性离诸相故。
如是近善知识,修集善道,然后当知,法性是不可思议行处,是无行处,是断行处,是诸佛所行处。文殊师利菩萨,于此点出诸法无行的精义。以如是故,于法性中,实无不善法可断,亦无善法可成就。因为真本具,又何所成就?妄本空,又何所断?
「佛告文殊师利。汝如是答者为答何义。文殊师利言。世尊。我如是答者名为无所答。世尊。如佛坐于道场。颇见法有所生灭不。佛言不也。世尊。若法无生无灭。是法可得说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不。佛言不也。世尊。若法不生不灭。不断一切不善法。不成一切善法。是何所见何所断何所证何所修何所得。说是语时虚空中万天子。以天青黄赤白莲华散佛及文殊师利上。皆下礼佛及文殊师利足。而作是言。世尊。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文殊师利名为不二尸利。名为无余尸利。名为无所有尸利。名为如尸利法性尸利实际尸利第一尸利上尸利。无上尸利。」
佛告文殊师利,汝如是答,为是何义?如来欲令文殊菩萨更作深入演说,故有此问也。
文殊师利菩萨言,我如是答,名为无所答。
何故文殊菩萨言如是答为无所答呢?因为法性空,故答而无答。法性清净,故答而无答。法性不二,故答而无答。法性无生无灭,故答而无答。法性不可得,故答而无答。法性不可思议,故答而无答。法性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故答而无答。
既然无答,云何复作答呢?须知无答而答者,是以言遣言也。
文殊菩萨宣说如是甚深之法,深恐与会大众不信不解,有意请佛现身作证。于是上白佛言,世尊!如佛在菩提树下证无上觉时,有没有见法有生灭呢?
须知佛于菩提树下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即是亲证诸法寂灭相也。诸法寂灭,等同虚空,当然无有生灭。故佛言不也。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法无生无灭,可说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不?佛言不也。因为法若无生,则无有成就。法若无灭,则无有可断。
文殊菩萨白佛言,既然如此,则有何法可知可见?有何法可灭可断?有何法可证?何法可修?何法可得?
文殊菩萨说是法时,空中有万天子,散青黄赤白各色莲华供佛及文殊师利菩萨。然后从空而下,礼佛及文殊菩萨言,世尊!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
尸利者,即简称文殊师利也。尸利有妙首义、妙吉祥义、妙德义。
无碍、不二、无余、无所有、如、法性、实际、第一、上、无上,皆称其德也。
「文殊师利语诸天子言。止止诸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诸法是上是中是下。不如汝说。文殊师利言。我者我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愚痴尸利。是故我名文殊师利。诸天子。我不出贪欲瞋恚愚痴。凡夫人分别诸法求过出至到。诸菩萨于法无过无出无至无到。」
文殊菩萨制止诸天子言,诸天子!汝等莫取相分别!汝等谓我是无碍不二,乃至上无上尸利,皆是取相分别。
我不见一切法,更不见一切法有上有中有下。须知若人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云何不见一切法?不见一切法者,于一切法不生憎爱分别想也。以不生分别想故,所以不见诸法是上是中是下。故不如汝等所说也。
文殊师利菩萨言,「我」者,并不如汝等所说,是无碍尸利、不二尸利,乃至上尸利、无上尸利。而「我」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愚痴尸利。因为一切法性空、无分别、平等、离名相故。我与三毒,同一法性故。
是故名文殊师利者,只是假名相而已。汝等不应取相分别,谓是无碍尸利、不二尸利,乃至上无上尸利。
诸天子!以一切法性空平等故,所以我不出贪瞋痴性。而凡夫之人,取相分别诸法,始求超过众生界,出离生死,至佛地,到涅槃。如是分别,皆是取相也。
至于诸菩萨,通达法性空、法性清净、法性平等、法性无生无灭。故不见有超过,不见有出离,不见有至有到。
「诸天子言。菩萨不到十地不至佛法耶。文殊师利言。于诸天子意云何。幻人能到十地至佛法不。诸天子言。幻化人尚无住处。何况从此住地至于余地。文殊师利言。诸天子。一切法如幻无去无来无过无出无至无到。」
诸天子问文殊菩萨言,你说无至无到,难道菩萨不到十地,不至无上佛法吗?
文殊师利菩萨言,于诸天子意云何(应为诸天子于意云何)?幻人能到十地,至佛法不?
因为诸法实相无相,凡所有相,皆是幻现虚妄的。一切法如幻,一切人亦复如幻,当然诸菩萨亦复如幻。既然菩萨如同幻化,幻现则无实,无实焉能到十地至佛法呢?
所以诸天子言,幻化人犹如空花,尚无住处,何况能从此住地,至其余住地呢?
文殊师利菩萨言,以一切法如幻无去无来,所以我说无过无出无至无到。
「诸天子言。汝不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师利言。诸天子。于意云何。凡夫贪欲覆心能坐道场得一切智不。诸天子言不也。诸天子言。文殊师利。汝今贪欲覆心是凡夫耶。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我是凡夫从贪欲起。从瞋恚起。从愚痴起。我是外道是邪行人。诸天子言。以何故。自言我是凡夫。从贪欲起瞋恚起愚痴起。文殊师利言。是贪欲瞋恚愚痴性。十方求之不可得。我以不住法住是性中故。说我是凡夫三毒所覆。文殊师利。汝云何名外道。文殊师利言。我终不到外道。诸道性不可得故。我于一切道为外。诸天子言。汝云何是邪行人。文殊师利言。我已知一切法皆是邪虚妄不实。是故我是邪行人。说是法时万天子得闻是语。皆得无生法忍。各作是言。是诸众生皆得大利。得闻真正金刚语句。何况闻已信解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如说修行。当得无碍辩才一切法中得真慧照明。巧说诸法一相一门。能示众生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诸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汝将来不得无上菩提吗?
文殊师利菩萨言,凡夫贪欲覆心,能坐道场得一切智不?诸天子言不也。
此处所谓一切智者,是谓佛智,非是二乘之一切智。佛之一切智,亦名一切种智。约总相智言,则名一切智。约差别相智言,则名一切种智。
凡夫与贪欲,其性本空。如此空性,焉能坐道场得一切智呢?
诸天子言,汝贪欲覆心是凡夫吗?文殊菩萨言,是的,我是凡夫,从贪瞋痴起。我是外道,我是邪行人。
诸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汝何故作如此说呢?
文殊师利菩萨言,此贪瞋痴实性,等同虚空,十方寻求,了不可得。所以我不住一切法,住此诸法实性之中。以住三毒实性中,故曰我是凡夫,三毒所覆。
文殊菩萨已证贪欲实性,故说我是凡夫,贪瞋痴覆心。
诸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汝何故名为外道?
文殊菩萨言,我终不到外「道」。因为一切「道」,体性空寂,不可得故,所以我不得一切「道」。我于一切「道」为外,故说我为外道。
因为一切「道」皆为幻化,法性空寂,离诸幻化,故于一切「道」为外也。
诸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汝何故是邪行人呢?
文殊师利菩萨言,因为我已证知一切法皆悉性空。凡所有法,皆是虚妄。而一切邪行,亦皆虚妄不实。而其实性,毕竟皆空。我彻证邪行毕竟空性,知诸邪行如幻,与诸邪行不相妨碍,是故我是邪行人。
文殊菩萨说是法时,有万天子得无生法忍。各作是言,今此法会闻法众生,皆得大利益也。得闻如是金刚语句。「金刚」是形容词、赞叹词。赞叹文殊菩萨所说法,能破一切,不被一切所破也。
何况闻已,信解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如说修行?得闻此法,已得大利。何况闻法以后,信解受持读诵?不疑曰信,不惑曰解。承教曰受,不失曰持。看文曰读,忆唱曰诵。信解受持读诵为自利,为人解说是利他。如说修行,意兼自他,是共利也。
若能以此法自利利他共利,当得无碍辩才,于一切法中,得真妙智慧,照明晓了一切,并能善巧宣说诸法,一相一门。一相者实相也,一门者不二法门也。能明示众生,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因为一切法性,皆悉清净平等不二,一相一门故。
「尔时华戏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愿说入音声慧法门。令当来菩萨闻如是法不惊不怖亦知一切音声究竟之性不疑不悔。于诸音声无所障碍。佛言止止。用问是事为。是入音声慧法门。不应于新发意菩萨前说。所以者何。新发意者不能解不能知不能思。若菩萨摩诃萨入是音声慧法门者。假使有人于恒河沙劫恶口骂詈诽谛毁呰。是人不生恚恨。若人于恒河沙劫。以一切乐具供养不生爱心譬如漏尽阿罗汉。一切爱处不生爱心一切瞋处不生瞋心。善男子。是音声慧法门菩萨。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已过心不倾动。譬如须弥山王。」
尔时华戏慧菩萨白佛,请佛说入音声慧法门。所谓音声慧者,知一切音声缘起性空也。菩萨闻此入音声慧法门,知一切音声究竟性空,故能闻诸音声,不惊不怖。当来菩萨者,即将来之菩萨也。
亦知一切音声究竟之性,不疑不悔。一切音声究竟之性者,音声之性毕竟空也。不信曰疑,信而复疑曰悔。不疑不悔者,即深信不疑也。
如是菩萨知一切音声性空,不疑不悔,便能于诸音声,无所障碍了。因为此法门有如是功德,所以华戏慧菩萨,请佛宣说入音声慧法门。
佛言止止,你为何问如此法门呢?要知道,如此法门,不应于新学菩萨前说。因为新学菩萨于此法门,不能了解,不能知晓,不能思惟。
若大菩萨们入此音声慧法门者,假使有人于恒河沙劫,恶口骂詈,诽谤毁呰菩萨,菩萨终不恚恨。若人于恒河沙劫,以一切乐具供养菩萨,以一切音声赞叹菩萨,菩萨终不生欢喜爱乐之心。何以故?入音声慧法门菩萨,知一切音声,性皆空故。
如漏尽阿罗汉。生于三界者曰有漏,出三界者曰漏尽。断见思出三界之阿罗汉,曰漏尽阿罗汉。因为漏尽阿罗汉见思惑断故,所以于爱处不生爱心,于瞋处不生瞋心。
善男子!若入音声慧法门之菩萨,对于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均已出过均已解脱,心安住如须弥山王,不为其所动也。
「尔时华戏慧菩萨复白佛言。愿必为说入音声慧法门。当来菩萨得闻是法门当自知过咎亦教余人。尔时佛告华戏慧菩萨。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唯然世尊。」
华戏慧菩萨,再度恳请于佛,演说音声慧法门。令未来世菩萨,闻此法门,能自知其过咎。云何自知其过咎?若菩萨不入音声慧法门,不知音声性空,随音声而转,于爱处生爱,瞋处生瞋,起无量过咎也。菩萨入此法门,知音声性空,便可自知其憎爱之过咎也。
华戏慧菩萨如是恳请,于是佛听许为说。
「佛告华戏慧菩萨。若菩萨闻贪欲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欲音声生利益想即是不学佛法。若闻瞋恚音声生过罪想。闻离瞋恚音声生利益想。若闻愚痴音声生过罪想。于离愚痴音声生利益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少欲音声生喜想。于多欲音声生碍想。即是不行音声法门。于知足音声生喜想。于不知足音声生碍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若于细行音声生喜想。于麁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若于乐静音声则喜。于愦闹音声则碍。则是不学佛法。若于忍辱音声生利想。于瞋恚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精进音声生利想。于懈怠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于禅定音声生利想。于散乱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于智慧音声生利想。于愚痴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近道音声则喜。于远道音声则碍。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生死见过咎于涅槃见利益。则是不入音声法门。于彼岸则喜。于此岸则碍。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聚落音声生碍想。于空闲音声生喜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若于独行音声生喜想。于众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比丘所行音声生喜想。于白衣所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有威仪则喜。于无威仪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清净行则喜。于不清净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佛告华戏慧菩萨言,若菩萨闻贪瞋痴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瞋痴音声生利益想,便不是学佛法。
因为音声性空,于空中无贪瞋痴音声,亦无离贪瞋痴音声。若于空性而生过罪想或利益想,皆是取相分别,非是学佛法也。
若于少欲音声生喜想,于多欲音声生碍想,即是不行音声法门。
因为音声等同虚空,故无少欲多欲。若于少欲生喜想,于多欲生碍想,便是取相分别,非是行音声法门也。
于知足音声生喜想,于不知足音声生碍想,亦是取相分别,非是行音声法门。
若于细行音声生喜想,麁行音声生碍想,仍是取相分别,非是行音声法门。
总之,一切音声性空,不得于空中生喜想或生碍想,若生喜想碍想,皆是取相分别,不入音声慧法门也。
所以若于乐静、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近道、涅槃、彼岸、空闲、独行等音声,生喜想利益想;若于愦闹、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远道、生死、此岸、聚落、众行等音声,生于碍想,此等皆是取相分别,非是入音声慧法门。若入音声慧法门,于一切行一切音声,知其性空,不生憎爱二心也。
于比丘所行音声生喜想,于白衣所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
比丘所行,律仪清净,无为无诤。白衣所行,不具律仪,互起斗诤。
于有威仪则喜,于无威仪则碍。于清净行则喜,不清净行则碍。皆是取相分别,妄生憎爱,非入音声慧法门也。
「于一行则喜。于杂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欲行则喜。于YIN欲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瞋想则喜。于瞋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痴想则喜。于痴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空则喜于有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无相则喜。于有相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无作则喜。于有作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菩萨行则喜。于声闻辟支佛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一行者,不杂行也。于清净一行则喜,于杂染行则碍,便是取相分别,不为学佛法也。
于离YIN、怒、痴行则喜,于YIN怒痴行则碍,便不是学佛法也。
于空则喜者,偏空也;于有则碍,便不为学佛法。小乘人偏空滞寂,恐畏生死,即非究竟佛法也。
于无相则喜,于有相则碍,即不为学佛法。
要知道于佛法中,非是相外另有无相,而是相与无相,不二不别。如果相外另有无相,则此无相,便是无相「相」。故相即无相,缘起性空故;无相即相,性空缘起故。
于无作则喜,于有作则碍,便不是学佛法也。
上来自空有,无相有相,至今句无作有作等三句,是呵小乘三三昧。小乘人修空、无相、无作三昧,是有所得。以有所得故,仅至有余果证。大乘人修空、无相、无作三昧,是无所得心。以无所得故,能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为有所得,何为无所得?有所得者,心有所住也,取着于相也,分别二法也。无所得者,心无所住也,不取于相也,无分别不二也。以无分别不二故,于是一道清净,入一实谛,证一佛乘。
于菩萨行则喜,于声闻辟支佛行则碍,便不为修学佛法也。
此是呵不得分别大小三乘也,若分别大小三乘,便不入音声慧法门。故《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也。
「若说菩萨过咎。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受业障罪。若说菩萨威仪过罪。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于他菩萨生下想。于己生胜想则为自伤。亦受业障罪。若菩萨欲教余菩萨当生佛想然后教之。菩萨若欲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生心轻恚余菩萨。善男子。无有灭失功德。如轻恚余菩萨者。是故菩萨多欲守护功德善根。亦于一切法中得无障碍慧。当昼夜各三时礼一切求佛道菩萨。」
若人以分别取相心,说菩萨之过咎,便远离无上佛道,亦受业障罪报。所造罪业,能障无上佛道,故称为业障罪。
若说菩萨威仪过罪,则远无上菩提。威仪有四种,行住坐卧也。不以取相心,妄说菩萨威仪罪过。当知菩萨于四威仪中,顺现逆现,均为度生之方便也。
若菩萨于他菩萨生下想,于己生胜想,则为自伤,亦受业障罪。
凡发菩提心修菩提行者,即名为菩萨。前文所说,其他众生妄说菩萨过罪,则远无上佛道,受业障罪报。今言若菩萨于菩萨生分别心下劣心,于自己生殊胜心,亦受业障罪报。故纵发菩提心之菩萨,若自赞毁他,亦受业障罪报也。
若菩萨欲教余菩萨,当生佛想,然后教之。
若菩萨教授余菩萨,亦不应生下劣想,当生佛想。如常不轻菩萨言,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是当来之佛。故菩萨不当轻新学菩萨,当视新学菩萨如佛也。
所以菩萨若欲不舍无上菩提,便不应轻慢瞋恚新学菩萨。若轻恚新学菩萨,便造罪业,障乎无上佛道。
善男子当知,无有灭失功德,比轻恚新学菩萨更重者。是故菩萨多(若)欲守护功德善根,于一切法中得无障碍慧,当于昼三时、夜三时,以殷重心礼敬一切上求佛道的新学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知佛所说义。贪欲音声佛音声等无有异。瞋恚音声佛音声等。愚痴音声佛音声等。外道音声佛音声等。少欲音声多欲音声等。知足音声不知足音声等。细音声麁音声等。乐独音声乐众音声等。此岸音声彼岸音声等。远音声近音声等。生死音声涅槃音声等。聚落音声空闲音声等。布施音声悭音声等。持戒音声毁戒音声等。忍辱音声瞋恚音声等。精进音声懈怠音声等。禅定音声乱意音声等。智慧音声愚痴音声等。」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申述佛所说法之意义。世尊!如我知佛所说义,一切法音声,清净平等,不二不别。贪欲音声与佛音声,平等无有差异。瞋恚愚痴音声与佛音声,平等无异。外道音声与佛音声平等无异。
少欲音声与多欲音声,平等无异。知足音声与不知足音声,平等无异。细音声与麁音声,平等无异。乐独居山林的音声,与乐众居愦闹的音声,平等无异。此岸音声,与彼岸音声,平等无异。远音声与近音声,平等无异。准乎前文,则知远者远于佛道,近者近于佛道也。
生死音声与涅槃音声,平等无异。聚落音声与空闲音声,平等无异。布施音声与悭贪音声,平等无异。持戒音声与毁戒音声,平等无异。忍辱音声与瞋恚音声,平等无异。精进音声与懈怠音声,平等无异。禅定音声与乱意音声,平等无异。智慧音声与愚痴音声,平等无异。
总之,一切法音声,平等无异也。何谓一切法音声?一切法音声者,言语相音也。一切言语相皆假,其性空寂,是故一切音声无有分别,平等无异也。是知欲入音声慧者,应离一切言语相也。
「尔时华戏慧菩萨。问文殊师利法王子。以何因缘故皆等。文殊师利言。天子。于意云何。贪欲音声何者为是。天子言。贪欲声空如响。文殊师利言。汝知佛音声亦复云何。天子言。不出于空亦如响法。文殊师利言。以是因缘故我说二声皆是平等。」
尔时华戏慧菩萨,问文殊师利法王子,以何因缘,说一切音声皆悉平等?文殊菩萨反问华戏慧菩萨言,天子!甚么是贪欲音声?换句话说,甚么是贪欲言语相呢?
华戏慧菩萨言,贪欲音声,贪欲之言语相,其性是空寂的,犹如山中之回响,无有实义。
文殊师利菩萨言,汝知佛之音声佛之名字相,又当如何呢?
华戏慧菩萨言,亦如贪欲音声一样,不出于空,亦如山呼响,如幻非实。
文殊师利菩萨言,我以如是因缘,所以说二种音声皆悉平等。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先世住初发意地。未入如是诸法相时。为起何障碍罪。汝今说之。当来世假名菩萨闻汝所说障碍之罪。当自守护。文殊师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当自说障碍之罪。惟闻之者当有忧怖。然其能灭业障之罪。亦于一切法中得无碍慧。」
于是佛令文殊菩萨,自说先世,住初发意地,未入如是诸法实相时,曾起何障道罪。
初发意即初发心,若以位判,即在初住位,故初住名发心住。入诸法实相,又名见性,若以位判,即登地以上。
佛令文殊菩萨自说先世怎样起障道罪,可使当来世假名菩萨,闻汝所说障道之罪,自己便谨慎守护不犯也。
文殊菩萨既承佛教,上白佛言,我当自说,惟愿闻之者,起忧怖心谨慎不犯。不但能灭其障道罪,且能于一切法中,得无碍慧。无碍慧者,即真空慧也。
「世尊。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师子吼鼓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十万亿那由他岁。以三乘法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树木皆七宝成。其树皆出如是法音。所谓空音无相音无作音。无生音无所有音无取相音。以是诸法之音令众生得道。其师子吼鼓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声闻弟子皆得阿罗汉。诸漏已尽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以正智得解脱。菩萨众亦九十九亿。皆得无生法忍。能善入种种法门。亲近供养若干百千万亿诸佛。亦为若干百千万亿诸佛之所称叹。能度若干百千万亿无量众生。能生无量陀罗尼门。能起无量百千万亿三昧门。及余新发菩萨意者不可称数。其佛国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彼佛住世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灭度之后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皆不复出。」
三乘法者,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也。
空、无相、无作者,三三昧也。
无生音、无所有音、无取相音,即中道第一义法音也。
阿罗汉诸漏已尽,即已尽欲漏、有漏、无明漏,不再入三界也。
舍诸重担,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也。
逮得己利,已得自觉自度也。
尽诸有结,有者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结者烦恼也。尽诸有结,即已尽三界烦恼也。
以正智慧得解脱,以苦集灭道四谛智,而获分段生死解脱也。
及余新发菩萨意者,即及余新发意菩萨。
法住世六万岁,言正法住世六万岁也。
其余文义易解,不赘释。
「尔时有菩萨比丘名曰喜根。时为法师质直端正。不坏威仪不舍世法。尔时众生普皆利根乐闻深论。其喜根法师于众人前。不称赞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但教众人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性即贪欲之性。贪欲性即是诸法性。瞋恚性即是诸法性。愚痴性即是诸法性。其喜根法师以是方便教化众生。众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无瞋痴。以无瞋碍因缘故疾得法忍。于佛法中决定不坏。」
尔时有菩萨比丘名喜根,时为法师。其性诚实正直,其行端正。不坏威仪,戒行清净。不舍世法,度化众生。
尔时之众生,普遍地都是利根,乐于听闻甚深之法。喜根法师于众人前,不称赞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之法,但教人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例如一切法性平等,诸法一性,所谓无性。
此即说明喜根法师所说,大乘法也。是故喜根比丘,为菩萨比丘。
当时众生,皆受大乘法之教化。所以众生所行,皆是无相,故能和合一相,各不相妨,无有人我是非。所行大乘佛道,以无我相故,所以无瞋无痴,以无瞋无痴因缘,于佛法中能疾成佛道疾得无生法忍。于佛法中,能决定不退,不坏清净信。
「世尊。尔时复有比丘法师行菩萨道。名曰胜意。其胜意比丘护持禁戒。得四禅四无色定行十二头陀。世尊。是胜意比丘有诸弟子。其心轻动乐见他过。世尊。后于一时胜意菩萨入聚落乞食。误到喜根弟子家。是舍主居士子。即到其所敷座而坐。为居士子。称赞少欲知足细行。说无利语过。赞叹远众乐独行者。又于居士子前说喜根法师过失。是比丘不实以邪见道教化众生。是杂行者。说YIN欲无障碍瞋恚无障碍愚痴无障碍。一切诸法皆无障碍。是居士子利根得无生法忍。即语胜意比丘大德。汝知贪欲为是何法。胜意言。居士。我知贪欲是烦恼。居士子言。大德。是烦恼为在内在外耶。胜意言。不在内不在外。大德。若贪欲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云何言若垢若净。」
尔时有胜意比丘,亦行菩萨道。其胜意比丘但乐小法,护持禁戒,得四禅四无色定。四禅在色界天,四无色定在无色界天,均未出三界。行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行已如前释。
有一时胜意菩萨乞食,误至喜根弟子家。胜意法师为说少欲知足细行等法。谓如是说法,为有利益语,不如是说法,是无利益语。并且称赞远离愦闹,乐独居之行。
胜意法师,并批评喜根法师之过。谓喜根法师说法不实,以邪见道教化众生。批评喜根法师,是杂染行者。批评喜根法师,说YIN欲瞋恚愚痴是无障碍法。批评喜根法师,说一切法无障碍,是不对的。
这时居士子利根,已得无生法忍。于是问胜意比丘言,大德!汝知贪欲为是何法?胜意法师答言,贪欲即是烦恼也。
居士子言,大德!如是烦恼,为在内还是为在外呢?胜意法师言,不在内亦不在外。
内者内六根,外者外六尘。烦恼若在内六根,则不问有因缘无因缘,六根应常时烦恼。若在外六尘,则六尘应自烦恼,于我何干?所以胜意法师答,烦恼不在内六根,亦不在外六尘。
居士子言,大德!若贪欲不在内不在外,不在十方者,当知贪欲即是无生。若贪欲无生,为何要说贪欲是垢是净呢?若贪欲性本清净,非垢非净,云何能为障碍呢?
「尔时胜意比丘瞋恚不喜。从座起去作如是言。是喜根比丘以妄语法多惑众人。是人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闻佛音声则喜。闻外道音声则瞋。于梵行音声则喜。于非梵行音声则瞋。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净音声则喜。于垢音声则瞋。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圣道音声则喜。于凡夫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乐音声则喜。于苦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出家音声则喜。于在家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出世间音声则喜。于世间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布施则生利想。于悭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于持戒则生利想。于毁戒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
尔时胜意比丘,生瞋恚心,从座起去。于喜根菩萨,暗生瞋恨。
这便是因为胜意比丘,不学入音声慧法门的缘故。彼不学入音声慧法门,于是闻佛音声、梵行音声、净音声、圣道音声、乐音声、出家音声、出世间音声等则喜。若闻外道音声、非梵行音声、垢音声、凡夫音声、苦音声、在家音声、世间音声等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慧法门,于布施则生利益想,于悭贪则生碍想;于持戒则生利益想,于毁戒则生碍想。此皆由不学大乘佛法故。
「是时胜意比丘。出其舍已还到所止。众僧中见喜根菩萨。语众人言。是比丘多以虚妄邪见教化众生。所谓YIN欲非障碍瞋恚非障碍愚痴非障碍。一切法非障碍。」
是时胜意比丘,心怀瞋恨。自居士舍出,还至所止住处。于众僧中,见喜根菩萨。以瞋恚故,面斥喜根菩萨过。谓众僧言,此喜根比丘,以虚妄邪见教化众生。彼谓YIN欲瞋恚愚痴,非是障碍;乃至一切法皆非障碍。此喜根比丘,实是以妄语法,愚惑众生也。
「尔时喜根菩萨作是念。是比丘今者必当起于障碍罪业。我今当为说如是深法。乃至令作修助菩提道法因缘。」
尔时喜根菩萨作是念,是胜意比丘,以谤大乘故,必当起于障碍罪业。为怜愍彼故,我当为说如是深法,为彼作为修助菩提道法的因缘。
「尔时喜根菩萨于众僧前。说是诸偈
贪欲是涅槃 恚痴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有无量佛道
若有人分别 贪欲瞋恚痴 是人去佛远 譬如天与地
菩提与贪欲 是一而非二 皆入一法门 平等无有异
凡夫闻怖畏 去佛道甚远 贪欲不生灭 不能令心恼
若人有我心 及有得见者 是人为贪欲 将入于地狱
贪欲之实性 即是佛法性 佛法之实性 亦是贪欲性
是二法一相 所谓是无相 若能如是知 则为世间导」
上来七偈,在说明三毒性与佛法性,无二无别。同是一相,所谓无相。若人于一实谛法,心生分别,则此人离佛道远,犹天地之隔。
涅槃菩提与三毒性,是一非二。因为一切法性,清净平等无相无分别故。凡夫之人,闻此清净平等无相无分别法,生于恐怖,是去佛道甚远也。
贪欲不生灭,言三毒乃无生法也。何以故?以一切法性空故。以三毒性空,所以不能令众生心恼也。三毒恼心者,皆是妄心所造也。众生心妄生三毒,将三毒还恼自心。
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假使有人生我见心,见有贪瞋痴,是人便是取相分别。若起分别心,便是贪欲瞋恚愚痴,所以是人必将入于地狱。
是故应知,贪欲即是佛法性,佛法性即是贪欲性。瞋恚愚痴亦复如是。乃至一切法悉亦此是。
因为一切法无非实相,实相一相,所谓无相。若能如是知,则为世间之导师也。
「若有人分别 是持戒毁戒 以持戒狂故 轻蔑于他人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但自安住立 有所得见中
若住空闲处 自贵而贱人 尚不得生天 何况于菩提」
若有人分别持戒毁戒,以持戒自狂自大,甚至轻蔑别人,如是之人,不得于菩提,亦不知大乘佛法,但自堕于有所得见中。
当知有所得见,即邪见也。堕于邪见之人,当堕地狱中。
若人但喜处于空闲,以持戒而自高自大,则生天尚不能够,何况得无上菩提呢?
「皆由着空闲 住于邪见故 邪见与菩提 皆等无有异
但以名字数 语言故别异 若人通达此 则为近菩提」
如是之人,不得无上菩提,皆由贪着于空闲处故。因为着于空闲,即是住于邪见故。
当知邪见与菩提,皆是平等而无差异的。故不应虚妄自生分别,分别是邪见,是菩提也。邪见与菩提,性皆清净平等无异,而凡夫之人,徒以名字名数语言相,而生分别也。若人通达于此,则为近于菩提也。
「分别烦恼垢 即是着净见 无菩提佛法 住有得见中
若贪着佛法 是则远佛法 贪无碍法故 则还受苦恼
若人无分别 贪欲瞋恚痴 入三毒性故 则为见菩提
是人近佛道 疾得无生忍 若见有为法 与无为法异
是人终不得 脱于有为法 若知二性同 必为人中尊
佛不见菩提 亦不见佛法 不着诸法故 降魔成佛道
若欲度众生 勿分别其性 一切诸众生 皆同于涅槃
若能如是见 是则得成佛」
如果于平等法中,妄起分别,便是执着见。执着见者,即有所得心。心住有所得,便是贪着,远离佛法。故曰分别烦恼垢,便是着于净见。着于净见,便远离菩提,远离佛法,住于有所得见中。
若贪着佛法,相反地即远离佛法。如果贪着无碍法,此「贪」即为是碍。故贪无碍法者,还要受苦恼也。
若人不取相分别贪瞋痴,入于三毒平等性中,便是见菩提了。因为如实知法性平等,即是菩提也。如是之人,便是近于佛道,速疾可得无生忍也。
若见有为法、无为法差异,即此差异见,即是有为法也。如果知有为法、无为法二性无别,此人必为人中尊。人中尊者,佛世尊也。
佛不着一切见,不见菩提,不见佛法。以不着诸法故,所以能降魔成佛道。
菩萨若欲度众生,便不可分别一切法性。应知一切众生性,与涅槃性,同等无二也。若能如是见者,是则得成佛也。
「其心不闲寂 而现闲静相 是于天人中 则为是大贼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若作如是愿 我当得作佛
如是之凡夫 无明力所牵 佛法湛清净 其喻如虚空
此中无可取 亦无有可舍 佛不得佛道 亦不度众生
凡夫强分别 作佛度众生 是人于佛法 则为甚大远
若见众生苦 则是受苦者」
如果心不闲静,妄生分别,而外表现闲静相,这便不是真实修行,实为人天中之大贼也。此人无菩提,亦无佛法,虽发愿成佛,但仍为无明所牵也。
当知佛法湛然清净,如虚空一般。此中无有可取,亦无可舍。佛是无所得心,故不得佛道,亦不得于度众生;而凡夫之人强作分别,谓作佛度众生也。当知是人,于佛法相去甚远。
一切法毕竟空,既无众生,亦无众生苦。若人见有众生受苦,此人便是自堕众生类,故曰则是受苦者。
「众生无众生 而说有众生 住众生相中 则无有菩提
若人见众生 是毕竟解脱 无有YIN恚痴 知是为世将
若人见众生 不见非众生 不得佛法实 佛同众生性
若能如是知 则为世间将」
众生无众生,而说有众生。众生者,众因缘生也。法既由众因缘而生,是法则无自性。法若自性而有,何必待因缘生呢?
既然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无法。故曰由因缘「众生」者,即是「无众生」也。
徒以言语相而说有众生,故说有众生者,唯有言语相而已。若住如是言语相而说有众生者,则无有菩提也。
若人见众生,是毕竟解脱。如果有人如实见因缘所生之法,是毕竟解脱。毕竟解脱者,毕竟空也。于毕竟空中,无有YIN恚痴。YIN恚痴性,毕竟清净。若能如是知者,是名世间将。世间将者,菩萨也。
若人见众生,不见非众生。若人只见众生相,不知众生性空,便不得如实佛法,虚妄随假相而流转。
当知如实佛法,佛性与众生性,是同一无二的。若能如是知诸法一性,则为世间将矣。
「若人欲成佛 莫坏贪欲性 贪欲性即是 诸佛之功德
若人欲发心 随顺菩提道 莫自有分别 心异于菩提
发心即菩提 知是为世将」
若人欲成佛,莫坏贪欲性。因为佛性贪欲性不二,若坏贪欲性,即坏佛性。若坏佛性,焉得成佛?故曰贪欲性即是诸佛功德也。
若人欲发心,随顺菩提道。如果有人,欲发菩提心,当知自性清净心,即是菩提。不应分别自心与菩提,有二有别。要知道,能发之心,即所求之菩提也。
所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又说:「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
若能如是知者,是为世间将。
「若说外道恶 称佛世中尊 是二说非异 知是为世将
若人求菩提 是人无菩提 若见菩提相 是则远菩提
菩提非菩提 佛以及非佛 若知是一相 是为世间导」
若说外道恶,称佛世中尊。若人分别外道不好,谓佛是世中尊。如是分别,便违背菩提性了。当知佛与外道,只是言说分别,其性本无异也。若能如是知者,是为世间将。
若人求菩提,是人无菩提。若人以能求之心,求所求之菩提,此人则无菩提矣。当知菩提不二,性本如如。若人求菩提,实是以菩提求菩提,故曰是人无菩提。若人以分别心见菩提相,此人则是离菩提甚远也。
须知菩提与非菩提,以及佛与非佛,原是一相,其性无二。若如是知者,是为世间导师也。
「若人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即着众生相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住于有见中」
若人作是念,我当度众生。此人不知众生无相,无相方为实相。以不知实相法故,着于众生虚妄之相。既着众生虚妄相故,是人则不见菩提了。不但不见菩提,同时亦不知佛法。因为此人住于「有」见中,不知一切法性空,一切法无相也。
「贪欲无内外 亦不在诸方 分别是空法 凡夫为所烧
如幻如焰响 如梦石女儿 诸烦恼如是 决定不可得
不知是空故 凡夫为狂惑」
所以贪欲性本空,不在内根外尘及十方。凡夫无智,分别如是空法,于是被烦恼所烧。
当知贪欲性空,如幻化,如阳焰,如山呼响,如梦中事,如不能生产的石女。是知诸烦恼无性,决定不可得。如果不知诸烦恼性空的凡夫,便被此如幻的假法,而诳骗迷惑了。
「若求烦恼性 烦恼即是道 若有人分别 是道是非道
是人终不得 无分别菩提 凡夫畏佛法 去佛法甚远
若不疑空法 是人得菩提」
若求烦恼性,烦恼即是道。若人能求烦恼究竟性,则知烦恼究竟性空。此烦恼空性,即是菩提道也。
若有人虚妄分别此空性,谓此是道,此是非道,此人终不能得无分别的菩提。何故菩提无有分别?因为菩提即是空性,空性岂有分别?
凡夫畏佛法,去佛法甚远。何故凡夫畏佛法呢?因为佛法者即毕竟空是。凡夫闻毕竟空,则起恐畏心,故曰凡夫畏佛法。凡夫以畏毕竟空故,所以去佛法甚远。
如果有人不疑毕竟空法,此人便得证菩提了。
「一切有为法 即是无为法 是数不可得 无数故无为
若以菩提心 自高无所畏 自念当作佛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离菩提宝印 若有但诵经 忆想作分别
不深思义趣 但为贪名利 自念当作佛 必成无有疑
唯贪于名利 读经住闲静 分别少欲行 还为贪心牵
若欲舍远贪 不得远于贪 若达贪实法 是人能离贪
不得法实际 虽长夜持戒 得诸无碍禅 不入佛法味」
一切有为法,即是无为法。何故一切有为法,即是无为法呢?因为有为与无为法,性不二故。
是数不可得,无数故无为。数有二种,一者数量数。数量数者,即一多之数量也。二者色心有为数。色心皆生灭法,故曰有为。此色心二法,如果分别言之,则有阴界入等数目不同。
是数不可得,言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其性皆空,故曰是数不可得。其数不可得,故知即是无为。
若以毕竟空的菩提心,自高放肆无所畏惧,以为当得作佛,是人无菩提。何以故?是人口虽说空,心落有中故。此人无有佛法,远离菩提实相宝印故。
若有但诵经,忆想作分别;如人诵经,不知思惟经义,但为求名求利,只知记取名相,作忆想分别,自己却以为当作佛,必成无有疑,如此便是虚妄的。
自此以下,即呵胜意比丘。
唯贪于名利,读经住闲静。分别少欲行,还为贪心牵。呵胜意比丘如是之行,即是贪心也。本欲舍远贪,却不得远离贪。
若达贪实法,是人能离贪。若能通达贪欲实性,此人方能离贪也。换句话说,若能通达诸法性空,此人方能离贪也。
如果不得法实际,虽长夜持戒,纵然得到四禅定及四无色定。依然不能入佛法味也。
「知法无有性 不坏一切法 不言戒非戒 得脱有见中
以无持戒性 知于持戒法 如是知戒相 终不毁于戒」
知法无有性,不坏一切法。诸法无性,无性则空。以诸法空故,所以不可坏也。于如实空中,不言持戒,不言毁戒,以戒性不可得故。这样方能解脱于有见也。
因为知戒法无性,无性则身口意三业清净。知法本来清净,便知于持戒法了。如是知戒相,终不毁于戒。
「诸佛之法王 法藏叵思议 无量方便力 引导诸众生
以一相法门 令入寂灭道 凡夫闻佛说 无我无有法
一相自性空 不信堕深坑」
诸佛法王,如是实相法藏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法,佛以无量方便力而演说之,皆为度一切众生也。
佛度众生,皆以一相法门,令入寂灭道也。此所谓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以如是故,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也。
凡夫之人,闻佛说无我、无法、一相、自性空之法,便起惊怖。以不信故,堕于苦道深坑之中。
「虽白衣受欲 闻是法不畏 胜于头陀者 住在有见中
现在十方佛 利益诸世间 知法如虚空 皆以得菩提
若有无智者 乐于分别法 闻是实法者 则生疑怖畏
是人无量劫 备受诸苦分」
虽然白衣受于五欲乐,如果闻是法信受,便胜于住在有见中,行头陀行者。
现在十方佛,利益诸世间,皆以知毕竟空法,乃得证于菩提也。
若有无智者,于毕竟空中乐于分别法,闻说此实相法,便生惊疑怖畏。如是之人,当于无量劫,备受诸苦也。
「说是诸偈法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人漏尽解脱。即时地裂胜意比丘堕大地狱。以是业障罪因缘故。百千亿那由他劫。于大地狱受诸苦毒。从地狱出。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若干百千劫乃至不闻佛之名字。自是已后还得值佛。出家学道而无志乐。于六十三万世常反道入俗。亦以业障余罪故。于若干百千世诸根暗钝。世尊。尔时喜根法师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有国名宝庄严。于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胜曰光明威德王如来应供正遍知。于今现在。其胜意比丘今我身是。」
当时喜根菩萨说是偈时,三万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人,漏尽解脱,不再落于三界。
胜意比丘,堕入大地狱。喜根法师于东方成佛,号曰胜光明威德王。
最后文殊师利菩萨说,胜意比丘者,今我身是。
「世尊。我未入如是法相门时。受如是苦分别苦颠倒苦。是故若发菩提心者。若发小乘心者。不欲起如是业障罪。不欲受如是苦恼者。不应拒逆佛法。无有处所可生瞋碍。佛告文殊师利。汝闻是诸偈得何等利。世尊。我毕是业障罪已闻是偈因缘故。在所生处利根智慧得深法忍得决定忍巧说深法。文殊师利。为谁力故能忆如是无量阿僧祇劫罪业因缘。世尊。诸菩萨有所念有所说有所思惟。皆是佛之神力。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从佛出。」
文殊菩萨自述言,世尊!我未入音声慧法门时,受如是苦,受分别苦,受颠倒苦。所以发菩提心者,或发小乘心者,若不欲起业障罪,不欲受如是诸苦者,便不可违拒实相法也。当知实相中,无法无人,无有分别,故无有处所可生瞋碍也。
佛告文殊师利。汝闻喜根菩萨所说诸偈,得何等利益?文殊菩萨言,世尊!我受此业障罪报已,以闻如是诸偈因缘,在所生处,利根智慧,得深法忍,得决定忍。并能以善巧方便,演说甚深法。
佛问文殊菩萨言,文殊师利!是谁的力量,令你能忆如是无量阿僧祇劫罪业因缘呢?
文殊菩萨答言,世尊!诸菩萨有所忆念,有所演说,有所思惟。皆是仗佛神力所致。
何以故?一切诸法,皆从佛出。法虽胜妙,若佛不宣说,便无人知晓也。故曰一切诸法,皆从佛出。
「佛告文殊师利。若得佛十力。若有闻是经者等无有异。若得无生法忍闻是经者亦等无异。文殊师利言。如我知佛所说义。闻此经者得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文殊师利。如是如是。闻是经得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但佛不广说。何以故。不修道不精进者。如是恶人闻说是利则不能信受。」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若佛得十力,与闻是经之功德,等无有异。
佛之十力,乃佛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如来十力功德,与闻如是《无行经》之功德,等无有异也。
得无生法忍,与闻是经者,亦等无有异。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我知佛所说义,闻此经者,得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佛印可曰:文殊师利!如汝所说。但如此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佛不作广说。因为不修道不精进者,闻说是利,不能信受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及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护念是经于未来世后五百岁。当令此经普宣流布皆得受持。魔若魔天不得其便。尔时佛欲护念是法故左右顾视。即时十方恒河沙无量国土六种震动。如是则为护念是经。及十方恒河沙诸佛亦护念是经。说是经时十方国土中恒河沙等无量众生得无生法忍。何况得声闻无学者。何况住学地者。尔时阿难即从坐起。偏袒右肩白佛言。世尊。当以何名此经。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是经名为诸法无行。说是经已。文殊师利法王子。弥勒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华戏慧天子等。一切菩萨众及阿难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及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祈护念是经,俾于末法时期,令此经普宣流通传布,一切众生皆能受持得利。未来世后五百岁,即末法时期也。
此经若能于末法时期,普宣流布。则魔及魔天,皆不能得便。
佛受请已,欲护念是经,于是左右顾视。当即十方恒沙无量国土,六种震动。六种震动者,动、起、涌、震、吼、击,表能苏六道众生也。这便是佛护念是经的表示。
及十方恒沙诸佛,亦护念是经。此表实相之法,佛佛道同也。
佛说是经时,十方国土中,恒沙等无量众生,得无生法忍。佛清净音声,普闻十方。同时十方诸佛,同一佛道。故十方恒沙众生,普皆得益。
十方众生,得无生法忍者,尚且无量,何况得声闻无学者?更何况住学地者?声闻无学,是四果阿罗汉。住学地者,三果以前皆为有学人。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请问于佛,当以何名此经?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是经名《诸法无行》,汝当奉持。
佛说是经已,文殊师利法王子、弥勒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华戏慧天子等,此略引当机者名字。其余尚有一切诸菩萨众,及阿难尊者,天人阿修罗,人非人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些人听经念佛的时候流眼泪,非常地伤感,这是感动。什么原因?是念佛的音声触动他的善根。他会有这个现象,证明他过去生中是学佛的,而且学得很不错。为什么今天流泪?他前一生在修持功夫还差了一点,没去得了;这一生很幸运又遇到了,他才会有这个感动。佛听经的时候会流泪,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慈心清净,踊跃欢喜”。有的时候,我们读经念佛,甚至会有寒毛直竖的现象出现。遇到这个情形,不要害怕,这是触动善根。真正用功,次数多寡,各人不同,会有这个情形,会遇到的。这个经文,突然之间心开意解,忽然明白了,明白的时候就有这个“寒毛直竖”,或者感动地流泪。这种情形是你前世“曾作佛道”,你过去生中曾经是修行人,曾经修学过这个念佛法门,所以你不是凡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