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四禅八定(二)


2014/9/3    热度:780   

 上一次讲到初禅的发相,第四段辨邪正之相。初禅的境界有邪有正,上一次已经讲完了,可是在这里面就是成就初禅的这个人,有的时候有魔鬼来捣乱的这件事,坐禅的人应该怎么样来对治这件事。上一次讲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讲。上一次讲的一部分,就是关于外面的一部分。坐禅的人应该预备方镜。预备镜子这件事,这个不难,这件事容易办到;再来就是应该准备一个降魔咒,降魔咒在佛法里边,大悲咒是很多人都会念,大悲咒就能够降魔的,但是在《大集经》里边有很多很多的降魔咒,也可以在那里边选一个,把它读得熟熟的,每天要固定的读它多少遍,当然这是说你本身真实是想要深入的学习禅定,你就应该这样准备。说我一天就坐半小时,不准备也可以。预备镜子、预备降魔咒,上一次也提到读《金刚经》的事情,读《金刚经》也能够降魔的,也有这种作用。

 
壬四、不受不着
 
说的这些方法,是在外面需要准备的。再其次就是这个坐禅的人的内心里面应该怎么样准备呢?在内心里面有三种方法来降伏魔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不受不着,这个不受不着,简单的说就是不分别,魔鬼来的时候,他是会现出来一种境界,大要地说现出四种境界。这个魔鬼他来的时候,当然目的就是捣乱,破坏你的禅定的功夫,他的意思现出来一种境界叫你生贪欲心,这是一种;第二种,他现出来一种境界,叫你生愤怒心,这是一种;第三种就是叫你乱;第四叫你恐怖,你心里面怕他,这样子你的禅定的功夫就失掉了。如果你随他转,你真就是生了贪心,或者生了瞋恨心、愤怒心,你心里生了恐怖心,你心里面散乱,不能够相续的寂静住,那么你就是中了他的计了,那就是被他破坏了。
 
这样子来捣乱的时候,这个修行人,这个禅师怎么办呢?上一次谢居士用功的时候,有魔鬼来捣乱,他同他讲道理,也把这个魔鬼降伏了,那么讲道理也是个方法。但是也有的魔鬼不可理喻,讲道理也不行的。这里说第一个方法「不受不着」,简单的说,就是不分别,魔鬼来的时候,无论现出什么境界,你心里面不睬他,简单的说就是不睬他,不睬他,魔王就没有办法。说「不受」就是不接受,你这个心不要接受他的这个境界;「不着」就是同他分开,譬如说有人进来,我们眼睛一看见,看见了,你这个心就分别这个人的相貌,这就是受了,也就是着了,外面的相同我们这个心相合了,就叫做着。禅师在坐禅的时候,魔王现出来种种境界,他种种的境界,种种的相貌,你心里面不着,就是心里面不分别那个相貌,你不执着,心里面无分别住,也就是寂静住,这样子,魔王也没有办法你,不能把你怎么样的,这是一个方法。
 
壬五、以本法修治
 
第二个方法:以本法修治。就是你这位禅师坐禅,你原来怎么样修行的,你现在还继续那样修行,魔王来捣乱的时候,你不要睬他,你还继续按照你原来的方法去修行,也就是能降魔了。假设你原来是观佛像的,观想佛的相好庄严,那么你继续这样观,魔王有什么活动,有什么境界,不要睬他,自然也就能够降魔的,你原来是修数息观的,现在继续的修数息观,不要管那个魔的事情,这样子也是能够降魔的。
 
壬六、以智慧观察
 
第三个方法,以智慧观察,以智慧观察也能够降魔的。这个智慧观察,怎么样观察呢?这是分三种办法,第一种你观察你所见的魔的境界,所闻所觉,所知道的这个魔王的现象都是假的,观察他是假的,不是真的,观察他是空的。像《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按照这个道理去思惟,这个魔王就跑了,他不敢触恼你的,这是一种。第二种的智慧观察的方法,你反观自己见闻觉知的心,你去见闻魔王的境界,这个能见闻的分别心,你观察这个心是因缘所有的,是自性空的,也是假的,你就思惟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魔王就没有办法了。第三个思惟就是双方面的,所见闻觉知的境界,能见闻觉知的境界都是空的。魔界如,即是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你这样思惟这个道理,魔王就不能捣乱了,就是能够伏魔了。这是按照内心,应该这伏魔,这个还是一个最重要的。那么有方镜,当然长方的也是可以,圆的也是可以的,有镜、有降魔咒,你又能读《金刚经》,读《般若经》,内心有这样的准备,那么你静坐,学习禅定还是很安全的,魔王虽然能够来捣乱,而实在是无效的,还能继续会有成就的。这是辨邪正之相。这是证初禅相,分两段,第一段明发相,讲完了。
 
己二、辨支相(分三科) 庚一、释支义
 
第二段就是己二辨支相。辨支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初禅的功德相把它分成这么多,把它合成这么多,前面说十种功德相,现在把它合成几种。这个支字怎么讲呢?支者,别也。支就是总分出来的别,把别合起来就是总。那么什么是总呢?就是禅,禅就是总,把总的禅把它分成几部份的说明,那么就叫做别,就叫做支。就像一棵大树,一个根本,它分出多少支来,类似这样的情形。再其次的说明就是在禅定里面,把这里面几个重要的部分,把它列出来,这就叫做支。
 
庚二、释支名(分二科) 辛一、列名
 
这里面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列名,第二段释义。初禅,它的支一共有五个,五个支,就是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就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这么五个部分。寻伺,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为寻伺,玄奘法师以前的翻译叫做觉观。心一境性,旧的翻译翻作一心,玄奘法师翻作心一境性,义还是一样的。这是列名。
 
辛二、释义(分五科) 壬一、寻 壬二、伺
 
现在第二段释义,什么叫做寻伺呢?寻伺实在说起来也就是如理作意的意思,如理作意就是随顺道理去思惟、观察,这就叫做如理作意,这也就叫做寻伺,就叫做觉观。再分别这个觉观的不同,觉是粗略的分别,大概的分别,大概的这么去观察,那叫做寻。微细的、周遍的、深入的观察,那就叫做伺。也有解释这个寻是引心趣境叫做寻。引心趣境叫做寻,这分两部分,没有得定以前的境界和得定以后,得定以后,你想要入定的时候,要引心趣境,你要引导你这一念心到那个禅定的境界里面去,那就叫做觉,也就叫做寻。心到了那个境界以后,要继续的,要深入的思惟这个境界,那就叫做观。这是这两个字不同的地方。但是这里边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很多的关于说这个禅的地方,他的解释我们看不懂,当然简简单单的就是那样解释,唯有《瑜伽师地论》说得明白,把这件事说得明白。他说这个寻伺是怎么意思呢?是因为我们坐禅的人,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从欲界定进步到未到定的时候,当然这个功夫是进步了,境界又深入了一步,有不同的境界出现了,但是其中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还有烦恼,得未到地定的这位禅师他还有烦恼的,他还是有贪心,他还是有瞋心,有高慢心,有种种的疑惑心,还是有,但是比欲界定的时候软弱了一点。我们一点功夫没有的人,当然我们就是平常的这种境界,心随境界转,有点功夫的人稍好一点,其实好不到多少,但是到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好了很多,但是还是有烦恼,这个贪欲心,这个男女之爱的爱心还是有的,他有,他这个正念就是如理作意这个觉观,这个智慧一提起来的时候,这个烦恼就没有了,很容易的就把烦恼除掉了,不像我们没有功夫的人,这个欲心若来了,很久很久它不离开,很久很久它不停下来,但是得到未到地定这个人不是,他这个烦恼来了,他马上就能停下来,他这个正念一现出来的时候,这个烦恼立刻停下来,但是并没有除掉,他随时还有可能生起,所以他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还要修如理作意。
 
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是一个平常的人,不是佛教徒也没有什么修养的人,他也没有什么欲心,欲心也很轻,也有这种情形;也有的人,虽然信仰佛教,很用功修行,但是他的欲心很重的,这是各式各样的情形都有的。有了未到地定的这个人,假设这个人,不管是在家的居士也好,出家的法师也好,得到未到地定的这个人,他这个时候欲心还是有,虽然是不重,随时还有,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上一次讲,说「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根本这个性,就是贪欲心、瞋恨心、疑惑心、高慢心,就是这些烦恼,这些烦恼,你这样子有烦恼就障碍你得初禅,你就不能得初禅,初禅就不现前。你怎么样修行,只要你烦恼还在,你这个初禅就没有成就。所以初禅能够成就,你一定没有这些烦恼了。上一次说在定里面的境界,感觉身体空掉了,不感觉有身体了,像虚空似的,那么继续的修行,又渐渐的有了身体了,如云如影那样的身体出现了,这就是初禅,是的,这就是初禅,但是你要得到这个境界,一定要没有烦恼,你内心这个贪心没有了,无论什么样微妙的境界,心里面不动了,无论怎么样愤怒的境界出现了,毁辱的境界出现了,不饶益的境界出现了,心里面不愤怒、不瞋恨,心里面还是很平静的、很温和的。这些烦恼去掉了,这个时候,你才是初禅。说外面你的感觉,没有身体之中,又渐渐的出现了如云如影的身体,这是一种感觉,但是内心上还要有这样的清净的功德,你才是初禅的。初禅是色界,不是欲界,你这个人还是欲界的人,但是你现在到了色界的境界了,就是把欲界的这些东西都除掉了,你才是色界,你才是初禅。
 
刚才说是得到未到地定的人,他的烦恼很轻,这个正念一提起来,这个烦恼立刻没有了,但是烦恼没有断,他随时又出来了,还会出来的。你看他好像很容易除掉,好像很软弱,但是还会再来,所以就是未到地定这个人还要继续的修行,不管你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比丘也好,如果你是这样的话,假设是欲心的话,就是得要修不净观来对治。说我是在家人,我不能修不净观,那你就不能得初禅,不过在家居士若有欲的生活,你也很难得到未到地定,也不容易的,一定是要离欲的,没有欲的事,也还要没有欲心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要修不净观,假设未到地定这个人,他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欲心,但是有瞋心,你看他很有修行,他一坐几天不出定也可以,但是有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就是这样情形,就是他这一方面,他就不对劲,那么他这个时候就得要修慈悲观,在禅定里面要修慈悲观,也就是如理作意。这样子,或者时间长,或者时间短,这个烦恼除掉了;烦恼除掉了,那么在这个身心空了的境界,渐渐的又出现了如云如影的身体了,得到初禅了。得到初禅以后,我们上一次讲有十种功德,十种功德的时候,就是心里面欢喜快乐,但是同时他有这个觉观,他有这个寻伺的心理,就是感觉到初禅功德的殊胜。欲界是很污秽的,欲界是很粗略的,色界初禅的境界功德殊胜,他在分别这个境界,那么这就叫做寻伺,这就是觉观。这是觉观这么样解释,这样解释表示在没有得初禅以前,你要有这种觉观的修行,修行得到初禅以后,在禅定里面,还有觉观,还有这样的寻伺的。现成的名字叫做出离寻伺、无恚寻伺、无害寻伺。出离寻伺就是没有欲了,出离了欲的境界,不贪欲了,对于欲界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他得解脱了,不欲,没有贪欲,没有爱欲了。无恚寻伺,恚寻伺是什么呢?这个恚就是欲断其命,想要杀掉他的命,那叫做恚寻伺。现在没有了,无恚寻伺。这个害寻伺是什么意思呢?欲打縳众生,想要打他,想要把他绑起来,想要触恼他,那叫做害寻伺。现在没有,心完全是对于他人有饶益心,有安乐心,我要安乐你,要利益你,不想要伤害的,更不想要断其命的。这个时候在禅定里面,有出离的寻伺、有无恚寻伺、有无害寻伺,这是寻、伺两个字。
 
壬三、喜
 
第三个是喜,喜是什么意思呢?喜,当然我们平常说就是欢喜。发心坐禅的人,你费了很长久的时间,受了很多的辛苦,忽然间得到初禅了,当然是欢喜,这个喜就是这个意思,欢喜。庆悦之心,名之为喜,就是欢喜我现在成功了,得到禅定的境界,心里面欢喜。
 
壬四、乐
 
乐是什么意思呢?恬怡美快叫做乐。喜是有个冲动性,踊跃欢喜,我们通常说手舞足蹈,他这个人快乐得不得了,那叫做喜。说这个坐禅的这个人,得到初禅的时候,当然他没有手舞足蹈,但是心里面很踊跃,很冲动,叫喜。乐就是很寂静的;恬怡是,这个色界四大,色界的地水火风来到我们欲界这个身体的地水火风里面,这两种地水火风一和合的时候,我们有快乐的感觉,这个乐,就是这个乐。喜也是欢乐的意思,乐也是欢乐,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譬喻一个饥饿的人,人很久没有吃饭,很饿,忽然间有人说我请你吃饭,虽然还没有吃,心里就欢喜,这叫做喜。等到真实把这个菜、饭什么东西放到口里面,尝到这个滋味的时候,这时候是快乐,这是乐。所以乐和喜不同,但是它们两个有连带关系。初禅,因为有这个乐的境界才有喜,但是到三禅的时候,就没有喜,光是有乐了,那又不同。所以喜和乐情形是不一样的。得到禅定的时候,当然这个乐已经有了,就是有了,但是分别的说,就是喜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感觉欢喜,但是这个欢喜它不是永久的欢喜,他在禅定里面欢喜一阵子,这个喜就过去了,过去了,心里面这时候就寂静下来,但享受寂静之乐,这是乐。
 
壬五、一心
 
第五个是心一境性。虽然有寻、伺、喜、乐,但是完全是禅定里面,心里面并不乱,说是心还是一境性,心安住在一个境界上,那这叫做心一境性,就是定的意思。
 
庚三、辨分类(分三科) 辛一、对治支(寻伺)
 
就这么五支,这五支若给它分类的话,这五支可以分成三类,寻伺这两部分可以说是对治支,喜乐两支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自体支,或者说自性支也可以,性就是体。对治支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对治就是除灭的意思,把它除掉。这个屋子里面有很多垃圾,我把它除掉,这叫对治。这里说对治是什么呢?就是把欲界的烦恼都除掉,叫对治。这个对治是谁能够有这个力量呢?就是觉观两个支,就是寻伺,寻伺有这个力量,把欲界的这一切烦恼,把欲界的这一切恶业都除掉,那么叫对治支。
 
辛二、利益支(喜乐)
 
对治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你得到什么利益了呢?得到喜乐,得大欢喜,得大轻安乐。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有两种情形,一种就是我们有病了,有病的时候这个四大不调和,我们感觉不对劲,头痛、肚子痛,反正就是难过的境界,等到病好了,感觉很轻松、很快乐、很正常,就舒服了,不那么难过了,这是一个现象。第二个我们没有病的时候,我们做事情,或者是用脑,或者是用体力、劳力做什么工作,做完的时候就有点疲劳,你休息了一会儿,这个疲劳过去了,身体又感觉正常了,有精神了。这个境界我们欲界的人,我们有贪心,有瞋心,有种种的烦恼,我们这个烦恼,他不但就是有烦恼,他也使令我们有一种烦恼以后身体也有一种感觉的,那个感觉在佛法里面说叫做粗重。这个粗重怎么解释呢?无堪能性,就是没有能力了,譬如说我们这个脑力的活动,活动的时间久了,就不能再用脑了,你就得要休息了,不能再用脑了,那就是无堪能性。如果我们现在也不惯走路的人,一下子叫你走一百里路,说我的腿走不动了,一定要坐下来,没有能力再走了,无堪能性,所以那叫做粗重,无堪能性。我们有烦恼的人,种种烦恼的活动,活动的结果,我们身体就有一种无堪能性,有一种粗重。现在若是得了禅定的时候,有这个寻伺,这个对治支,把这个烦恼除掉了,烦恼除掉了,这个粗重也就没有了,没有了,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就是快乐,这个禅定人就是快乐,但是这个快乐实在就是什么?就是你能除掉了欲界的烦恼,你就是色界天上的人了,那么你是色界天上的人,不是这么一句话,就是有色界的色受想行识到你的身体里面来了,所以你就感觉快乐了,这快乐就是这么有的。所以这个利益支就是因为有对治才有利益,才得到这喜乐的利益。这是喜乐两个是利益支。
 
辛三、自体支(一心)
 
自体支就是最后一个心一境性。禅定里边寻伺和喜乐,它都要靠这个禅定才能存在的,如果你没有禅定,就根本没有这回事,也没有喜乐,也没有这个寻伺的,所以它是为主体的,定是为主体的。喜乐也好,寻伺也好,都依附在这个定:心一境性上面,若是把心一境性失掉了,就完全没有了,所以它是为主体的,所以叫自体支。在《瑜伽师地论》上还有一个譬喻说明这件事,譬如我们世间上的人,我们在社会上有个正当的职业,我们去求发财宝、求发财,去做种种的事情,去求发财,那么成功了,发财了,我们这时候享受,这是第二个意思,去求发财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求到了以后能够享受,这是第二个。第三个自在随转,就是你得到的财富,你对于你这个财富,你有自在力,你这个自在力继续的随逐你相续下去的,因为你可以不断的再享受。这个自在力怎么讲呢?就是无障碍,你随时想要享受,没有人能障碍的,那就叫做自在。若是你享受,别人说不可以,你就不能享受了,那就没有自在力,没有自在力随逐你。现在说有自在力,那么这譬喻什么呢?就譬喻你得到禅定,你有了心一境性的时候,随时你可以入了心一境性里面去享受喜乐的,享受这个禅定的快乐的。正好,这个对治支就是求财宝的意思,利益支就是求财宝以后能够受用,心一境性就是自在随转的意思。这是初禅我大略的就讲到此为止。
 
初禅,我上一次讲的时候提过,就是从欲界进步到色界第一个站,第一个境界就是初禅,这一个阶段是最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欲界的人,从无始劫来,我们这个贪瞋痴的烦恼很顽固的。我们说是把欲界的烦恼除掉很不容易的,所以想得初禅就是困难,就在这里,但是我们看佛经上,也有的大阿罗汉,他很容易的就得禅定,那什么原因呢?就是宿世修行过,他修行过,他内心里面有殊胜的善根,他那个善根的力量一发动了,就能消灭烦恼,所以他容易得禅定,若是没有善根,那就不行的。
 
丙二、二禅(分二科) 丁一、明修行(分二科)
 
戊一、明修行方法(离初禅三种方便)(分三科) 己一、不受不着 
 
现在说这个二禅,丙二二禅。二禅可以分成两段来说,第一段明修行,第二段明证相。修行也分两段来说,第一段修习的方法,第二段明中间禅。修习二禅的方法,怎么修行呢?用功这个事,除非是到成佛了才功德圆满,其余的人都是没有满足的,都是有所缺的,都是不足的,所以得到初禅,在欲界的人来说,那只是第一部分的上人法,还有很多的功德要得到,所以成就了初禅以后,还要继续的要修二禅。但是这里边应该知道的,初开始得到初禅的人,他还不是太好,还要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再入定,按照得定的境界,不断的要入定,天天的、昼夜的,还要修习,使令你这个初禅特别的熟练才可以,才能进修二禅。你不能够一得到初禅,还不怎么熟悉就去修二禅,这个不可以的,如果你那样做,二禅也修不成,初禅也丢掉了,那反倒不好。
 
二禅的修行方法,为什么要修二禅呢?因为常常的入定,得到初禅以后,你常常入定,常常入定,你就感觉到有问题了。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用功修行,忽然间得到初禅了,我感觉很满意,但是你常常入定,常常入定,就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就感觉到初禅里面觉观这两个字,这是心所法,不好,不高兴这个觉观的境界,因为一入了定以后,这个觉观是分别,不高兴这个分别的境界。在《大智度论》上说出一个譬喻,这譬如这个人疲乏了,特别的疲乏,他就要睡觉,正在睡觉,睡得很好的时候,有人家招呼他,他心里很不高兴。「譬如人大极,安隐睡眠时;若有唤呼声,其心大恼乱」,他心里面很烦恼,很不高兴。就是这个得初禅的人,常常入定,常常入定,就感觉寂静住,享受这个喜乐很好,但是要去分别就不高兴,有觉观,还要去分别,心里面很不高兴,所以要除掉这个觉观,除掉这个觉观,这是一件事的。除掉,怎么样除法呢?就是不受。入禅的时候,就是不去分别,拒绝这个觉观。当然觉观是自己在觉观,就是自己这时候不觉观,就停下来,这是一个方法。
 
己二、呵责
 
但是你长期的修行,利用这个觉观才成就了初禅的,它也很有功劳的,那么你也成了习惯了。说是一下子不觉观还不是这么容易的,所以说是不受还不够,还得要呵斥,呵斥这个觉观。你自己入在这个初禅里面,你再呵斥这个觉观的不对。说是你这么样分别,能破坏这个禅定的,要呵斥它,呵斥,当然你心里面还寂静住。
 
己三、观行
 
或者观察这个觉观,这个分别心是因缘有的,空无所有的,然后心里面寂静住。常常这样子修行,这个觉观就停下来了,觉观停下来,不但是觉观没有了,连喜乐也没有,心一境性也没有了,初禅完全是没有了。没有了,这个人就变成一个白人,以前他是得到初禅,是色界天上的人,现在是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这个时候,这个修行人心里面要沉得住气,不要顾虑,这时候继续的修行。
 
戊二、明中间禅相
 
继续修行,怎么修行呢?就是你以前得初禅的时候,譬如说由数息观得初禅,你这时候继续的修数息观,一心专精,加功不止,不断的,白天也静坐,夜间也要静坐,这么样修行。忽然间一天心里面又得定了,心里面有了定的力量,但是这里面没有快乐,也没有什么欢喜,没有其他的,光是能寂静住,这个时候,就叫做中间禅,就是初禅和二禅之间的一种定,叫中间禅。中间禅的时候,这个时候出现的时候,没有寻,但是还有伺,没有觉而有观。
 
丁二、明证相(分二科) 戊一、明二禅发相
 
得到了这个中间禅以后,继续的再加功不止的修行,忽然间有一天早晨,或者是晚间,或者什么时候,喔,第二禅出现了,就是身体又有很大的轻安乐,有很大的欢喜心出现了,就像人从黑暗的屋子里边出来看见光明了,豁然开朗,心里面明静不动,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得到二禅了。明证相,证到二禅了。中间禅也名为转寂心,这个转寂心怎么讲呢?寂心就是寂静住的这个心,转寂心就是一心之后,更复一心。初禅是心一境性,到中间禅又是心一境性,所以叫转寂心,但是初禅的时候有喜乐,这个时候没有喜乐,中间禅没有喜乐。到了二禅出现的时候才有喜乐,就是没有觉观,有喜乐,这时候这个喜乐要比初禅更为圆满的,所以那时候叫做二禅。
 
戊二、明支义(分四科) 己一、内净
 
二禅它也有支,它就是内净支、喜支、乐支、心一境性,有这么四支。内净怎么讲呢?字面上说就是内心是清净的,就是原来在初禅的时候,这个觉观,这个禅师不高兴这个觉观,那叫做内垢,就是内心里面有觉观的污垢。现在得到二禅的时候,这个垢除掉了,所以叫做内净。
 
己二、喜 己三、乐
 
除掉就是经过一番的修行才除掉的,除掉了以后,他就得到喜。也得到乐,这个喜乐,字面上的意思,和前面初禅的讲法一样。 
 
己四、一心
 
也有心一境性,讲法是一样,但是比初禅来的深一点。这在《成实论》上说:初禅的定力浅一点,二禅的定力深一点。他说一个譬喻,初禅的定力像花叶上的水珠,二禅的定力如漆漆木,像油漆漆在木头上面,你很难除掉它的,二禅的定力是高过初禅很多的。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我们常说到这个声音是禅的刺,这个声音,我们初学坐禅的人,当然有声音是不行的,这个心感觉不对劲,没有坐禅的味道,若能寂静,这个心就好一点,那么这当然是很肤浅的境界,就是你到了初禅的这个境界的时候,这个声音还是刺,还能够刺你,一有声音的时候,你就从这个初禅出来了,就不能定了。初禅还是这么个境界,到第二禅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你有声音不在乎,到二禅的时候不要紧。初禅的时候还有声音,初禅的时候这个触,这个坐禅的人他得到初禅,你想要叫他出定,我们出家人的习惯,打引磬,你打引磬他就出定了,若是没有引磬,你触他,他也就出定了;二禅不可以,二禅你打引磬也不行,你触他也不可以。说是得到非非想定的人,就是打雷都是听不到的。
 
但是在别的文上说是目犍连尊者,他入无所有处定的时候,那是在四空定里面,入无所有处定的时候,他听到远远的大象在叫的声音,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解释从几种解释,就是目犍连尊者禅定的入出非常的快,非常的迅速,一剎那出定,一剎那能够入定,那么他在听见大象的声音的时候,就在那一剎那出定的时候他听见,他若是不出定,是不听见的,这是一种解释。再其次,初禅的时候,得到初禅的人有声音的时候,他就从定出来,他不能住在定,不能入定,但是得到二禅以后的人,你有声音的时候,他也可能听见,他听见的时候,他可以不出定,因为他那个耳识一听见了,但是第六识不动,这时候就是没有影响他的定,但是初禅就不行,这是一种解释。但是也有说,到第二禅的时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动了,前五识不动,耳识不动,这个声音和第六识就是有距离,就是听不见。这个相,经论说得微细的,二禅的人,声音不是刺了,初禅的时候还有这种境界。这里边还有意思,后文再说。
 
丙三、三禅(分二科) 丁一、明修习(分二科) 戊一、不受
 
现在说三禅,三禅也分成两段,第一明修习,第二明得证。得到二禅的时候,也像得初禅那样子,要常常的入定再练习,常常的练习,练习久了,你这个二禅的定力就更加深了,但是也就发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感觉这个喜不对劲。入了定以后,这个欢喜心很冲动的,这个坐禅的人,这个禅师不高兴这个喜,不高兴这个喜就想要除掉它,那么也是不接受它,就这样的修行。
 
戊二、呵责
 
感觉这个喜打闲岔,喜在扰动,一冲动的时候在扰动他的心,严重了也能破坏这个禅定的,所以现在要除掉。那么他呵斥这个喜的不对劲,然后再静下来,静了一个时候,再呵斥这个喜的不对。
 
丁二、明得证(分二科) 戊一、明三禅发相
 
这样修行、修行,这个喜是没有了,乐也没有了,二禅完全没有了,完全没有了,还继续的修行,修这个禅定。修行一个时期,啊,心里面又得定了,得了定的时候,但是这时候没有乐,光是一个定,那么这个时候也叫做中间禅。还继续的修行,忽然间一天,三禅出现了,就是没有喜,而有殊胜的快乐,这个快乐在《大智度论》上说,说是「圣人得能舍,余人舍为难」,这个快乐,若是佛教徒修行得到圣果的圣人,他若得到这个三禅乐的时候,能把这个乐舍掉,他有这个力量;若是不是圣人,其余的人,「舍为难」,你叫他弃舍这个乐,那可是很难的,不容易,就是凡夫得到三禅想要弃舍这个三禅乐,可是不容易,这表示什么呢?表示三禅乐是最能迷人,能够令人迷醉,舍不得,你说去掉不要这个乐,不行的,舍不得。这表示三禅的乐是最殊胜的,初禅、二禅的乐都不如它那么强大,到四禅以上也没有这个乐,所以在凡夫的世界,最第一的,最殊胜的乐就是三禅的乐,这个乐是最殊胜的。那么得到三禅的时候,这个乐出现了,但是没有喜。
 
戊二、明支义(分五科) 己一、正念
 
三禅它也有支,三禅也是有五支。第一个就是念,正念,这个念字就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我记得清清楚楚的不忘失,这就是念的意思。这里是怎么讲法呢?就是得三禅的人,除掉了二禅的喜的这个境界,他能够明明了了的不忘,叫这个喜不要现出来,叫它不生,叫这个喜不生,明了不忘,那么这叫做念。
 
己二、正知
 
这个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的时候这个念失掉了,这个明记不忘,他忘了,就是这个念失掉了,念失掉了,这个喜又来了,喜又来了,这时候要正知,知道喜来了,要除掉它,这个作用叫做正知。书本上有一个譬喻,说是母牛有一个犊,这个牛犊来吃这个母牛的乳,人想要用这个乳,叫这个牛犊不要吃太多,要留下来一点,就把这个牛犊分开,把它驱逐出去,驱逐到别的地方,你还要在这个地方看着的,不然这个牛犊又回来了,又来吃乳。这表示这个念就是看守着没有喜的这个境界,等到你若不看守的时候,就是没有念了,没有念,这个喜又出现了,出现了,就是要正知,就要把这个喜要除掉,就是把这个牛犊赶走,有这么一个譬喻,这是正知。
 
己三、舍(分三科) 庚一、心平等
 
舍怎么讲呢?就是你继续这样修行,你的功夫深了,就到了舍的境界,这个舍是这样的意思。心平等性,这个平等性就是心里面是平等的,也不掉举、不散乱,又不昏沉,这个时候心里面明明了了而又很寂静,寂静而又很明了的,这时候叫做平等。心平等性,这就是开始得定的时候是这个境界。
 
庚二、心正直
 
心正直性,这个正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得到了心平等性以后,你不需要加上力量,他自然的能相续下去,继续的心平等,他不会忽然间又打妄想了,或者又打瞌睡了,不是的,他继续的心平等,叫正直性,心正直性。
 
庚三、无动转而安住性
 
无动转而安住性,或者心无动转而安住性,就是你得到了正直性的时候,这个正直性,这个功夫就高过心平等性,就是心平等性又进一步了。你得到了心正直性以后,你要继续的这样修行,功夫要再进一步的时候,你心里面很安闲,你不怕有其他的杂念侵入到你心里面,你不怕那个喜再跑进来,「于诸杂染,无怯虑性」,就是对那些你不高兴的寻、伺、喜,那些扰动你内心的那些事情,你不怕它再进来了,「无怯虑」,怯虑就是怕它,不怕了,不顾虑这件事,那么你这个时候心能够无动转而安住性。在心正直的时候,你还顾虑,哎呀,不要有妄想进来,心里面还有这个顾虑,等到心无动转而安住性的时候,就是没有这顾虑了,心里面不动了,寂静而住了。
 
这是初中后,心平等是初,心正直是中,心无动转而安住性是后,初中后,分这么三个阶段,合起来叫做舍。就是正念、正知、舍。三禅这个人有这个舍的功夫,到这么个程度。  
 
己四、乐 己五、一心
 
有乐,有心一境性。
 
具足这么五支,这里面,正念、正知、舍这三支是对治支,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自体支。第二禅也可以照这个意思分类。
 
丙四、四禅(分三科) 丁一、明修习方法
 
现在说四禅,四禅分成两段,第一是修习方法,第二明发相。得到三禅以后也是要不断的练习,不断的修习,使令它更熟悉而更深入。得到三禅以后,常常这么练习,又有了问题,就是不高兴这个乐,人就是这样子。在书本上说,说是有大富贵的人,享受欲乐,他享受欲乐久了,他就厌烦这个欲乐,不享受欲乐了,去享受法乐。享受法乐是什么呢?啊,我欢喜读书,欢喜写字,欢喜画画,或者是亲近宗教,相信宗教,过了一个时期,不,我还是去享受欲乐,欲乐享受一个时期又厌烦了,又去享受法乐,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久了就厌烦。得禅定的人,久了,他也是,他享受三禅的乐,没得、得到的时候欢喜得不得了,不愿意喜,单是享受这个乐,乐享受久了也厌烦,就不高兴这个乐,不高兴这个乐就进一步的来修四禅。修四禅就是要弃舍三禅的乐,要弃舍它,弃舍它的时候,就是他要感觉到这个三禅乐的过失。三禅乐的过失就是使令人能够迷醉。
 
三禅的乐因为特别的殊胜,这个人就被这个乐迷住了,别的什么都不想,不想去得四禅,其他的什么功德我都不欢喜,就是欢喜这个乐,令人迷醉。得禅的这个人,当然我们没有学禅的人,书本上或听人讲,会讲到有四禅,还有四空定,还有三明六通,还有种种殊胜的境界,何况得禅的人,所以他这个心理一方面久了,厌烦这个乐,一方面也愿意再得到更殊胜的境界,所以他就弃舍这个乐,常生厌离心,生厌离心以后,他不能老厌离,他还要静下来,寂静住。寂静住以后又厌离,就这样修行。
 
丁二、明发相
 
修行了一个时期,你不高兴它,就没有了,这个乐就没有了,乐一没有了,所有的其他的四个支:正念、正知、舍、心一境性,统统都没有了,没有了,这个修行人,这个禅师你心里不要慌,还要继续的寂静住,还要再修行。修行,修行,喔,心里面又得定了,这叫做中间禅。得了定,只是定,那么继续的又再修行,或者时间长,或者时间短,就得到四禅了,得到第四禅。
 
丁三、明支义(分四科) 戊一、念清净
 
得到第四禅的时候,心里面特别的明静、安稳,超过前面的初禅、二禅、三禅的。这里边我简单说,它也有支。发出来第四禅的时候,四禅分出来这么四个支,一个是正念,念清净、舍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念清净这个念和前面三禅一个解释,就是除掉了三禅的乐,这个境界他明了,明记不忘,这个是念。
 
戊二、舍清净
 
舍清净,这个舍清净也和三禅那样解释: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动转而安住性。那么就是这里边有一个清净:念清净、舍清净,这个清净怎么讲呢?到第四禅的时候,他没有八种扰乱的事情,那八种呢?就是苦、乐、忧、喜这四种都没有,没有出入息。三禅、二禅、初禅和我们一般人还都有出入息,这一出一入这个呼吸,到第四禅的时候没有这回事。另外这个四禅天的境界,没有水火风三灾,这是八种,没有这八种扰乱的事情,所以叫做清净。念清净、舍清净。
 
戊三、不苦不乐
 
不苦不乐,苦在第二禅的时候就没有了,现在又说,就是总起来说,没有这个苦、乐、忧、喜都没有。这件事简单说就这样也就是说完了,不过应该再多说几句。得到初禅的时候,没有忧,没有忧愁。就是我们人间受五欲乐的人有忧愁,你虽然得到五欲的财富,但是在财富上心里面担忧,有忧,但是得到初禅的时候没有忧,因为他不贪着世间的五欲了,所以也就没有忧了,但是苦还是有的,还有苦的感觉,有苦的感觉就是得到禅定的人,他还没有到色界天去,他还是人间的人,但是他这个时候得到二禅的时候,他苦才除掉。有的文上说的很简单,就说没有苦,究竟怎么没有苦,我们也不明白,但是《瑜伽师地论》就说明白。不平衡,这个火太多,他苦恼,就是有病;或者外边有大火烧,得初禅的人也不行,或者大火、大风、大水,或者是这个身体的地大有问题,这个初禅的人他还有苦恼。
 
到第二禅的人,他说就没有这个苦了,这个文上就是这么解释,再没有多说。但是我们读《阿含经》的时候,这些大阿罗汉,阿那律尊者有个病,他是有神通的阿罗汉,舍利弗尊者,就是佛的第一位大弟子,他也有病的。那么这个说二禅的人没有苦,这个话怎么讲呢?我没有看见有解释,若是我这么分别,就是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人,得四空定的人,得到阿罗汉果有大神通的圣人,只要你是人间父母所生的身体,你都有可能会有病痛,都有这种可能的,在有病痛的时候,你得初禅的人,你有苦恼,若是得到二禅以上的人呢,虽然有病,他心里不苦恼,就叫做没有苦。不过这一段话是我分别的,我没有根据。所以说二禅没有苦,我姑且这么样解释。到三禅的时候,没有喜,到第四禅的时候没有乐。四禅,这四种受,苦、乐、忧、喜这四种受,这样分配。受里面有舍受,四禅就是有个舍受,舍受还存在的,到入无余涅槃的时候,这个舍受也没有了。
 
这是念清净、舍清净这么解释。第四禅有个不苦不乐,这时候有这么一种感觉,也没有苦的感觉,也没有乐的感觉。
 
戊四、一心
 
最后一支:心一境性。这是四禅。
 
丙五、引发胜利
 
底下第五段是引发胜利。引发胜利怎么讲呢?这是赞叹四禅功德的。初禅、二禅、三禅的定力,他们的功德没有第四禅殊胜。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得无上菩提,就在第四禅里面得无上菩提的,有些阿罗汉也是在第四禅里面得阿罗汉果的。得六种神通,得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也都是在第四禅是最容易得到的,所以四个禅里面,第四禅的功德最大,他的力量是最殊胜的,所以能引发胜利。初禅、二禅、三禅也是能得神通的,得到禅以后,可以修神通。在未到地定不可以,不能得神通的,四无色定也不可以,也不能得神通。因为什么呢?因为四禅里面,他有定也有慧,定慧是平均的,所以他的力量大;四无色定,定力深,智慧不够,这样子他的力量就不够了,想要修神通,你在四无色定里面不可以,他不能引发神通,要在四禅里面才可以,所以叫引发胜利。
 
上一次把四禅讲完全了,这以下应该是讲四无色定,但是在四禅里边,从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禅,在这个阶段里面,这个修行人,这个禅师辛苦了一点,因为人从欲界开始静坐,解脱欲界的烦恼是很难的,其中在本身的烦恼能障碍自己,另外还有魔鬼来捣乱的事情,所以这个禅师不是容易顺利的会成就的。当然也有人没有什么事,很太平的就从欲界定就得到初禅了。不管是怎么样情形,到了初禅以后,由初禅到二禅以后,就没有魔捣乱的事情了,魔他不来捣乱了。因为这个修行人对于欲,对于色声香味触没有欲的时候,魔王虽然有心破坏,但是也无能为力了,魔王他失掉了自在力,他不能影响这个修行人了。可是这里边,若不是佛教徒,他没有听闻佛法,没有佛法的信心,这样的修行人,他得到初禅,或者他再进步,二禅、三禅到四禅,或者是到了四空定,他还得回来,他还要回来的,从无色界定回到色界天,或者直接回到欲界来,所以他还是要受到魔王的控制的。唯有佛教徒,假设这样修行,到了初禅生到二禅以后,一定会证圣果的,那就永久的解脱了魔鬼的系縳了,魔鬼是失掉了自在力。
 
  乙二、明四无色定(分四科) 丙一、空处定(分三科) 丁一、释名
 
现在开始讲四无色定。四无色定,在三界里边,欲界、色界、无色界,它是属于无色界的定力的,所以叫做无色定,也是因为这四种定都是没有色法的。欲界和色界是有色法的,都有地水火风的,无色界天是没有色法的,所以叫做无色定。色就是地水火风,但是在众生这一方面来说,有两种色,一种叫业果色,一种叫定果色。业果色就是由自己所创造的业力,得到的果报上面的地水火风,所以叫业果色。这业果色是什么呢?主要的就是我们的脑,当然全身也应该包括在内,但是这里边有长养的一部分。长养就是我们有饮食增长他,滋养他,如果我们不吃饭,当然这个色法也不行的,他就会有问题了,他会变化的,所以也是长养,但是他也是业所得到的果报,如果这个人的业力,我们现在以人作例子来说,得人的果报的这个业力,现在到时候了,尽了,穷尽了,它这个力量到此为止了,就是我们还能吃饭,这个生命也要结束了,所以它也叫业果色。
 
定果色是什么呢?就是你若得到色界四禅,或者你得到无色界的四空定,你得到这样的禅定了以后,你能够随心所欲的变现任何的地水火风的,你心里想要这样变现,那么这样就出来了,他这个色法随这个禅师的定力去变现,现成的色法他能转变。说它现在是一个房子,这个地水火风是个房子,但是这个禅师说这个房子是一个椅子,它就是个椅子,说它是一道桥,像河上面一道桥,它就是一道桥。已经有的,他能转变,没有的他也能现出来,这叫做定果色,也叫做定自在所生色。你若有那样的禅定,你就有这样的自在力,随你心怎么样想,他就怎么样变现,那叫做定自在所生色,也就叫做定果色。定果色这个色法是临时性的,业果色是由开始生存到最后死亡,这一个期里面,时时存在的,定果色是临时性的,他变现了以后就没有了,当然随这个禅师的心意,他的意思认为没有这个作用了,不需要了,他就没有了。现在说四无色定,无色是无什么色呢?他没有业果色,无色界天上的人没有业果色,他有定果色。这是无色定的名字这样说。也叫做四空定,四空定是因为四无色界天的这个人,没有色法,没有物质,没有形体,就和虚空相似的,所以叫做四空定。四无色定是有四种,第一是空处定,第二是识处定,第三是不用处定,第四是非想非非想定,这四种定。
 
第一个是空处定,也叫做空无边处定。因为虚空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叫无边处定。处是什么意思呢?「处」是生长的意思。因为这四种定,在印度的其他宗教,认为这四种定就是涅槃,就是最后的安稳处,永久也不会再失坏的。我们的本师释牟尼佛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四种定,他还是有生死轮回的,没有究竟解脱,没有究竟的安稳的,所以叫做处,有这个意思。这个空处定分三部分来解释,第一是释名,第二是修空的方法,修空无边处定的方法,第三是证相。
 
空无边处定解释它的名字,怎么解释呢?是得到色界第四禅的人,他要再进一步去得空无边处定,这样子情形,他需要把这个色,这个修行人是色界。这种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这个人是欲界里边的人,是人间的人,人间的人得到第四禅了,他要再进一步去得空无边处定,他需要破除去这个色法,破除去色法,他要去思惟这个虚空的境界,思惟这个虚空,这样渐渐、渐渐的修行才能得空无边处定的,所以叫做空无边处定,以虚空为所缘。譬如说这个最初想要得色界初禅的时候,我们原来最初开始要静坐的时候,假设是修数息观,那么以息为所缘,用气息,一呼一吸的这个息作所缘境。我们这个方法若没有错误,渐渐、渐渐,我们能得初禅,现在得到了色界第四禅以后,他想要得空无边处定的时候,他用什么作所缘的境界呢?以虚空为所缘。刚才我说想要得色界四禅,以息为所缘,这是其中的方法之一,不是说完全都是这样子,也有的以地水火风作所缘境,也可以得四禅,倒不是说是唯一的以息为所缘的。得到色界第四禅以后,想要得空无边处定,要以虚空为所缘。
 
以虚空为所缘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得色界四禅这个人,他在第四禅的禅定里边,缘念这个虚空,思惟这个虚空,这样子能得空无边处定的,不是说是在禅定以外,他是在禅定里边。因为以虚空为所缘而得空无边处定,所以叫做空无边处定,名称就是这么个意思。
 
丁二、明修空的方法(分二科) 戊一、明所修之境(分二科) 己一、障境
 
第二段是修空的方法。修行空无边处定的方法,这里分成两个方法,第一段明所修之境,所修行的境界。这个境界有两种,一种是障碍的境界。你想要得空无边处定,他障碍你,这种境界它有障碍的作用。第二种是相成境,它能成就你的空无边处定的境界,分两种。这个障境,什么是障碍的境界呢?就是色法,这个地水火风。我们欲界的人,这个身体的果报就是个色法,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多数都是色法,眼一见都是色法;耳所听闻的声音,声音也是色法,因为这个色法的振动才发出声音的。香,鼻所闻的香,舌所尝的味,身体所觉的冷热的触,这都是色法,都是地水火风的。我们心里面想的有不是色法的,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也是色法。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的多数都是色法,这一切色法就是障境,障碍我们得空无边处定的。我们的心常缘念色法,常思惟这一切的地水火风,就不能得空无边处定的,所以它叫障境,能障碍你。
 
己二、相成境
 
相成之境,相成之境是什么呢?就是虚空,虚空是为这个修行人,这个禅师他的智慧去思惟这个虚空,因为这个虚空而能入空无边处定,所以这个就叫做相成之境,它是能成就你空无边处定的。有这两种境。
 
戊二、明能修之心(分二科) 己一、呵赞
 
第二段是明能修之心。能修行的这个心怎么样用法呢?也是分两段,第一是呵赞,第二是观行。这个呵赞怎么讲呢?就是呵斥它,呵斥它不对,叫呵斥;赞是赞扬,赞叹它的功德。这个修行人费了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精神,很多的辛苦,得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第四禅很好、很好的。现在他要得空无边处定,他就要呵斥这个障境,呵斥这个色法的不对,要呵斥它,这是一个方法。这个色法有什么不对呢,要呵斥它呢?我们人间的人,这个色法,当然主要的就是生命的这个色法,这个身体,我们有这个色法,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我们有这个身体,有饥渴的毛病,要有饮食的问题。有饥渴,还有病,有疾病,有这个身体就有病,这个病实在都是色法,都是有形相的。有大小便利,要到厕所去,这些都不是快乐的事情,也是苦恼事,有疾病,这是一个很大的苦恼,饥渴也是苦恼事。
 
另外在外边来说,还有大寒大热。我们有这个色法的存在,大寒,我们身体也是受不了,太热了也受不了,寒热。刀杖,人若说拿刀来,你心里就不舒服,若拿杖来也是不舒服,有刀杖的困难。有枷锁、刑罚,要到牢狱里面去。因为有色法才有这些苦恼事的。我们这个身体是业果色,是前生的业力得到这个身体,得到这个色法,我们这个明了性的这个心,就在这个色法上存在,存在在这个眼耳鼻舌身意里边,他为这个色法所系縳不得自在,说个譬喻这个身体就好像是心的牢狱,把他困住你不能解脱。我们拿杖,或者拿什么东西来伤害这个身体,心就苦恼,这个色法上面有什么变化,心就苦恼,所以这个身体在这一方面来讲是不可爱乐的,所以这就叫做呵斥,呵斥这个色法不好,这个身体有这么多的过患。
 
赞是赞叹什么呢?赞叹虚空,虚空没有这回事情,虚空没有饥渴、疾病,大小便利的事情,也没有寒热、刀杖的这些问题。虚空这里面很寂静,离诸过患,虚空是好的。这个色法有这么多的问题,这就叫做呵赞,就是得到色界第四禅以后,想要进一步得空无边处定,你要这样子呵,要这样子赞,使令这个心厌烦这个色法,欢喜这个虚空,要有这种心理,这是呵赞。
 
己二、观行
 
第二就是观行。呵赞了以后要怎么修行呢?怎么样修行才能成就空无边处定呢?观就是内心里面思惟,行就是不断的向前进,你要不断的去修行,那么就成功了。怎么样修行法呢?他要有个方便,就是在色界第四禅里边,入到色界第四禅以后,然后思惟这个身体周身的毛孔,周身都有毛孔,思惟这个毛孔扩大,犹如罗縠。思惟这个身体犹如罗縠,罗,实在就是网,也有绵织品织出来的,就是有微细的孔的那样的纱布。思惟这个身体毛孔扩大,渐渐的扩大,像蜘蛛网似的。色法渐渐的微小,渐渐的微细,虚空渐渐的扩大,渐渐的扩大,渐渐、渐渐的这个身体就没有了,这个身体的地水火风就不见了,完全看见是虚空了。
 
我们没有禅定的人,我们去思惟什么事情,有的时候就有困难,不容易,但是有禅定的人,他的心力特别强大,他就渐渐这样想,这件事就现出来了,这个身体渐渐就不见了,就看见就是虚空,能现出这个境界的。这个身体是内色,这个内色,观察、思惟它是空的,然后再思惟外边的房子、山河大地也都是渐渐、渐渐的没有了,都是空了;内色也空了,外色也空了,就是这样子去观行,在禅定里面去修行,这就叫做观行。这个观行里面,我们知道,前面呵赞就是厌烦色法而欢喜虚空,有这样的心理,然后他又能够这样去观察色法,渐渐、渐渐没有了,空现出来了,因为这样观察这个空,而有欣厌心理的关系,这样观察以后会出现什么境界呢?最先出现的境界就是色界第四禅失掉了,没有了。是在禅定里面这样子呵赞,这样子去观行,最初出现的境界就是四禅没有了,第四禅退掉了,退掉了以后,这个人就成了白人,就是没有功夫,心里面就是平常的境界,这个时候这个修行人继续的修行,继续这样子观,观察这个身体是空的,继续这样观。虽然说色界第四禅失掉了,就是不现出来了,但是他继续再修行,还会出来的,出来什么?就是定力还会出现,定力出现这个时候,最初色界第四禅失掉了以后,心里面就是散乱了,等到继续修行,这个定力又出来了,心里面又能定。
 
丁三、明证相
 
我们以前那个中间禅,就是这里还是有中间禅的,色界第四禅到空无边处定之间有中间禅的,就是心里面又能够寂静下来,寂静下来以后还没成功,还要继续的修行,勤加精进。你功夫到了,喔,空无边处定出现了,这就是在这个定里边,不见一切色法,所有的色法都不见了,唯见虚空无量无边的。最初我们这个没有禅定的人,心为色法所障碍所系縳,等到这个时候,他心离了色法的系縳,离开了色法的障碍,寂然不动,安乐自在,就出现这个境界,就像什么似的呢!就像鸟在笼子里边,笼子坏了,这个鸟就是在虚空里可以飞腾自在,说得空无边处定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得初禅的时候,初禅、二禅、三禅,他们都是有很猛烈的快乐、轻安乐的,到第四禅的时候,这个乐没有了,心里面就是不苦不乐,叫做舍受。第四禅的时候,他的心里面是不苦不乐,不苦不乐就叫做舍受,舍掉了苦,也舍掉了乐,是不苦不乐的感觉。空无边处定也是不苦不乐的,也不苦也不乐,是舍受的境界,但是这个时候禅定定的功夫是高过了色界四禅的,更深妙。这就是空无处定的证相,就是这样子。
 
丙二、识处定(分三科) 丁一、释名
 
第二是识处定,识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它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弃舍了空,以识为所缘境,不缘、不观察、不思惟、不忆念这个空了,舍掉这个空,而去忆念这个识,因识而入定,所以叫做识无边处定。
 
丁二、明修行方法(分二科) 戊一、呵赞
 
第二段是修行的方法,第一段也是呵赞,呵赞是呵什么?就是呵虚空,虚空有什么不对呢?人就是这样子,没得到就想要得到,得到以后,久了就厌烦,所以他得了空无边处定以后,他又不高兴这个空无边处定。这个空有什么不好?有两个地方有点问题,第一个空是无量无边的,这个禅师在禅定里面,去缘念这个无量无边的虚空,常这样缘念,他的心就容易散乱,就有可能破坏这个定,他有这个顾虑,恐怕这样常常的缘念、常常忆念空,会令心散乱,会失掉了空无边处定,有这个顾虑,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感觉这个色法,这个地水火风不是个好事,这个空无边处定距离色界定很近,感觉不安全,希望再远一点,所以他就不高兴这个空无边处定,再往前进一步,这样意思。就像人坐船过河,过了河以后,也不要这个船了,他是因为观察这个空而解脱了色法的,色法解脱了以后,空也不要了,这样意思。也譬喻,说是人在盗贼的地方居住不安全,心里不高兴,就要逃出去,逃得越远越好,是这个意思。所以他得了空无边处定,他还要再进一步,说这个空不好。
 
底下说赞,赞是赞什么呢?赞叹这个识是好。空是外边的事情,从外边的法上面得禅定,禅定不够安稳,识是内法,识无边处定这个识是内法,内法比较安全、安稳,所以应该缘念这个识去得定,不要这个空无边处定,这样意思。是赞叹、观察这个识,缘念这个识而得识无边处定是更为安稳的,赞是这样意思。
 
戊二、观破
 
第二是观破,观破这个空。得到了空无边处定,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得到的,也是经过了一番的长时期的修行才得到的,得到了以后,你说不要它,不是那么一句话就能够不要的,也要经过一番的修行的,你要有厌离它的心,然后要作观,就在空无边处定里边来说这个空无边处定不好,心里面在厌烦它,呵斥它。这样观察,观察,这里面分成两部分,一种就是非佛教徒,若是得了空无边处定,想要学习识无边处定的时候,就是呵赞就够了,就是呵赞的方法。若是佛教徒加上了一部分的方法,就是观察这个空无边处定里边,他也有受想行识的,他没有色法,但是有受想行识的。有受想行识,他观察空无边处定的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这个修行人,在定里面观察这个空无边定的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这里边简单的解释,就是用这样的譬喻来增强他的厌离心,加强这个禅师对于空无边处定的厌离心,所以说他是如病、如廱、如疮、如刺,这样的意思。若是用佛法的道理来讲,当然也有道理可讲的,就是我们三界内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只要你没有得阿罗汉果,你没有证圣果,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里面都是不清净的。当然我们在人间的人,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得色界四禅,没有得无色界四空定,但是我们的受想行识里边,可能有那样的种子。因为我们在佛法里面讲,是无始,时间是没有开头的,久远久远劫以来,我们可能是得过色界四禅,我们也可能得过无色界四空定的。所以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有那样的种子,所以我们若是修行,是很有希望能够得到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的。
 
色界四禅的这些禅师也好,无色界四空定的这些修行人也好,他们的受想行识里边,也还有三恶道的种子,他们也有,因为他们无始劫来也是一样的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事,还没有受果报的,已经受了果报的是没有作用了,也有没有受果报的三恶道的业力在里边。所以在那受想行识里边,空无边处定的人入了禅定,感觉很好,但是那受想行识里面有三恶道的罪业在里边,所以说是如病、如痈、如疮、如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很清净的东西。这样子观察这个空无边处定的受想行识,这样如病、如痈、如疮、如刺,厌离心一强了,这个空无边处定慢慢就失掉了,失掉了,他就一心的思惟这个识,思惟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思惟这个明了性的识,他是无形无相的,但是有明了性,有过去的识,有未来的识,有现在的识,是无量无边的,一心专诚的专精思惟,这样子专精思惟,加上厌离空无边处定的关系,时间久了,这空无边处定就失掉了,就没有了。
 
丁三、明证相
 
失掉了,这个时候又是这么一个中间的境界,继续的修行,又能使令心静下来,就是中间禅;再继续精进的修行,识无边处定就现出来了,识无边处定现出来以后,比空无边处定定力更高深,心里面寂静明了,安闲自在的。这就是识无边处定的境界。
 
丙三、不用处定(分三科) 丁一、释名
 
第三段是不用处定。不用处定也分成三段,第一是释名。不用处定是怎么讲法呢?空无边处定以空为所缘,前面那个空处,已经把色法破坏了,有空的境界,空完了,又识的境界,现在把这些都去掉,不用,不思惟,唯思惟这个无所有,因此而得定,所以叫无所有处定,所以也叫做不用处定。这是释名。
 
丁二、明修行方法(分二科) 戊一、呵赞
 
第二段明修行的方法,第一段也是呵赞。空无边处定有个无边,识无边处定也有一个无边。这个修行人,这个禅师现在不高兴去缘念这个无量无边的这种境界,因为缘这个无量无边太粗动,容易使令心散乱,所以又是不高兴这个空,也不高兴这个识,愿意「心于所缘,舍诸所有,寂然而住」。也不依空,也不依识,心无所依,这是安稳处,他欢喜这样子。这样子一方面赞叹这个舍诸所有,这个是安稳处。心有所依,你依于空,或者依于识,都是不安稳的,那么这叫做呵赞。
 
戊二、观行
 
底下是观行。就像刚才说,观察识无边处定里边,他里面的受想行识也是如病、如痈、如疮、如刺,唯思惟无所有,这就是观行。
 
丁三、明证相
 
这样不断的修行,也是,这个识无边处定落谢了,谢灭了,谢灭了以后,继续的修行,心又能够寂静住,寂静住以后又继续的精进的修行,这个无所有处定就出现了,心能离一切相,唯安住于无所有,寂然不动,那么这就是无所有处定。这是第三。
 
丙四、非想非非想定(分三科) 丁一、释名
 
第四段非想非非想定。这个非想非非想定,这在定的力量来说,在三界里边,是最高深的定力。色界四禅,在前面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都没有他的定力的高深,所以这是最后一个定。这一个也分成三段,第一是释名,第二修行方法,第三明证相。第一个释名。这个非想怎么讲呢?非想在字面上说就是没有想;非非想,第二个非就是无的意思,又不是无想,不是想,又不是无想,字面上是这样的意思。事实上是怎么个意思呢?就是他没有明利想,前一个说非想,就是他没有明利想。这个心很明了,很锐利的,这样的想没有;那么他非非想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无想,没有明利想,他有昧劣想,昧就是不大明,没有那么明,虽然有想,而想很软弱,很劣弱的,他这个想很劣弱的,不明利,所以还是有想,不过这个想不是那么强,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是释名。
 
丁二、明修行方法(分二科) 戊一、呵赞
 
第二是修行方法。修行方法还是呵赞,他对于无所有处定,他不高兴,他有什么不高兴呢?他认为这个无所有处定,心里面什么也没有,这个时候这个境界,如痴、如醉、如暗的境界。他认为这个无所有处的境界,就像人很愚痴似的,什么也不懂;如醉,像人喝醉酒了似的;如暗,像人在黑暗的地方似的;还有一个如眠,像人睡着觉似的,没有智慧。呵斥这个无所有处定是这样子,他不如非非想定最为殊胜、最为寂静、最为安稳,赞叹非非想定好,那么有这样的欣厌,有欢喜心,有一个厌烦心。这是呵赞。
 
戊二、观行修习
 
他正式修行也就是这样思惟,思惟这个非想非非想是最殊胜的。我们刚才释名,说他这个想不明利,说他是昧劣想,这是佛的意思,是我们的佛陀这样批评他,但修非非想定的人不是这样想法,他认为非非想定是最殊胜、最好的,不是昧劣的意思。前面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都是有明利想,而这个禅师认为这个明利想是苦恼的事情,心里面去想这个、想那个是苦恼的事,厌烦这个明利想,但是说是要完全没有想,像一个木头,像一个石头也不对,所以他说:非想非非想是最好的。他心就这样子思惟,思惟这个非明利想,也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是最安稳、最自在的境界,他就是这样子思惟。呵斥前面无所有处定的境界,这样子久了,无所有处定也就退下来了。
 
丁三、明证相
 
也有中间禅,继续的修行久了,那么非想非非想定就出现了,这个时候在非非想定的甚深的定里边,最安稳自在,超过了其余的一切定。这个地方在外道里面说,认为这就是到了究竟的地方,是一个涅槃的境界,就是没有生死的境界,但是在佛法里面说他这里边也还有受想行识。非非想定的这个人,他能够破了色界四禅的色,又能够远离了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的境界,把这些的爱着心都除掉了,但是这个非想非非想他本身来说,那个地方是什么呢?那个最微细的那个了知性,就是真实的神,那个真实的神是常住不坏的了,也就是说这就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了。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是《楞严经》上的话。外道修到非非想定的时候,那个非想非非想的明了性,那是真实的神,就是我,所执着的这个我,这个我是不坏的了,永久存在的,这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就是我。外道是这样子,最高深的境界。
 
我们修学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得到殊胜的喜乐,到第四禅乐去掉了,不苦不乐的安稳境界,我们感觉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若是无色界的四无色定,到了由空无边处定到识无边处定,又到了无所有处定,又到了非想非非想定,这与佛法有什么不同呢?这会引起来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到了第三段明爱味等差别里面讲。这个地方还应该说出一样事情来,譬如说我们修行,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进一步得到初禅,得到初禅以后,感觉有问题,就要去修二禅,修二禅的时候,在中间就把初禅失掉了,这样展转由二禅到三禅,三禅到四禅,乃至到非非想定,那么这个人他现在只是一个非非想定,是不是这样子,不是的。就是这个修行人,他到非非想定的时候,他还是能入初禅、入二禅、入三禅、入四禅、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到非非想定的,他还是这样子。他没得非非想定的时候,他只得前面七种禅定,进一步修非非想定的时候,他一定要把无所有定这个爱着心去掉,所以他这样就把无所有处定失掉了,失掉,但是他很容易还会成就。所以这个修行人,按我们这个凡夫平常人的境界,我们今天吃面条,我们明天吃饺子,后天吃白饭,吃饭,我们老这么调动吃,心里很快乐,合口味很快乐。这个修行人他也是,他这时候欢喜入初禅,这时候就入初禅,欢喜入初禅,到二禅,到三禅,享受三禅的快乐,他就入三禅入久了,不高兴就入四禅;四禅不高兴,就到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是这样子。所以得阿罗汉果的人,得三果圣人也能的,就是也是由初禅,他可能这一坐,假设这一坐,坐五个钟头的话,他这一坐,由初禅一直到非非想定,往上进;他还能回来,由非非想定出来,入无所有处定,由无所有处定入识无边处定,由空无边处定入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他能这样倒过来,也能顺也能逆。他还能超,由初禅入第三禅,由三禅就入空无边处定,他能超越。所以刚才我们讲修行的时候,他有建设性,也有破坏性,但是这个修行人他不是那么回事,初开始是那样,他还是这几种禅定完全都成就的。这是四空定这样解释。
 
乙三、明爱味等差别(分三科) 丙一、味禅
 
现在解释第三段明爱味等差别。这个爱味等差别怎么讲呢?我们入了初禅、二禅、三禅的时候,这个禅里面有喜乐的境界,有喜乐的境界,我们就爱着这个喜乐的境界,爱着这个喜乐的境界,这叫做味禅,像吃东西有滋味,欢喜吃。入在这个禅定里面,感觉舒服,感觉快乐,生爱着心,这就叫做味禅,也就是爱味。这个「等」是什么呢?等里面还有第二种叫做净禅,净禅是什么呢?就是入在这个禅里面,入在四禅、四空定,虽然有喜乐,或者是喜、乐、舍这些差别的境界,心里面不爱味,不爱着,没有种种的分别,也不生高慢心。入在禅定里边,我刚才说,就是爱着,这叫味禅,其实不止于爱,就是也有人入了禅定生高慢心,啊,我是能得到禅,我能得到非非想定,你们都不能,我比你们都强,生出这个高慢心。他不一定态度表示出来,但是他的心里面有这样的分别,那就叫做慢。有爱着心,有高慢心,或者是生出来种种的邪知邪见。因为我们没有禅定的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的就是普通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他们若是得到色界四禅,若得到无色界四空定的时候,他能接触到我们没有禅定的人没有接触过的境界,特别的境界,那若有神通就更不用说了,他会生出来特别的一种邪知邪见。这个都叫做味禅。
 
丙二、净禅
 
净禅,这个净就是没有这些事情,他虽然四禅、四空定里面有种种不同的境界,他心里面只是这样安住不动,不生爱味,也不生我慢,也不生种种邪知邪见的,那么这叫做净禅,清净的禅,清净的四空定。但是这个人还是凡夫,就是有的人,他不生爱味,在昨天不生爱味,在今天又可能生起了,那么后天又可能不生了,这是有变动的,所以这个净禅还不是太好。
 
丙三、无漏禅
 
无漏禅,这就是佛法的。他在四禅里边修无我观,观察这个禅定,四禅也好,四空定也好,都是因缘所有的,都是无常的,都是苦的,都是空的,是无我的,他修这个无我观,修这个无常观,就把所有的烦恼都除掉了,把这一切的贪瞋痴、我见都除掉了,他就变成圣人,变成圣人的时候,他入这个禅定的时候,心里面是究竟清净的,那就叫做无漏禅。
 
所以这个明爱味等差别,是有这么三种差别。无漏禅是属于佛弟子所修的,其余的两种都是属于世间的。这个地方,刚才说非非想定,他能够把色界禅,欲界的欲没有了,色界的欲也没有了,无色界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这个爱欲也都能解脱,就是一个非想非非想,那个微细的明了性,寂然不动的境界,和佛法有什么不同呢?就是他没有无我的智慧,他不知道诸法是缘起的,不知道缘起法是无常的,是空的,是无我的,他没有这种智慧。他没有这个智慧,他这个我见就不能解脱。所以经论上说,凡夫能够离开欲界的欲、色界的欲,但是不能够离开我,这个我不能解脱,总感觉还有一个我,所以他不能成为圣人,他不是佛教徒,若是佛教徒,他有无我观,到了非非想天这个禅定里面的时候,他用无我的智慧的时候,他一定是能得阿罗汉果的。
 
但是这里面一个问题,就是刚才说非想非非想定里面,他那个心非常的没有明利想,他心里面很昧劣,不十分明了,而非常的软弱,所以在那一个非非想定里面,不能修无我观的,这个无我观的智慧生不起来的,除非你已经是圣人,可以,你不是圣人,就不可以。那么就是得要在无所有处定这个定里面修无我观,观察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缘起的,是空无所有的,是无我的,就能把非非想定的烦恼断掉了,就能得阿罗汉果了,这是这么一个差别。
 
乙四、总结
 
底下是第四段总结。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我们在欲界,欲界的人是生活在欲里面,眼耳鼻舌身意总是要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的,生活在欲的境界里边。四禅和四空定是另一个世界,是个离欲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这个欲的境界是苦恼,虽然也有乐,乐少而苦多,所以人间是很苦,的确是苦恼。离欲了,到了色界四禅,到了无色界四空定的时候,欲界的苦恼完全解除了,是安闲自在了,就是我们人间的人得到四禅,得到四空定,他这个身体还是欲界,但是他的心是色界,是无色界的境界,不是人间的,他也还是安闲自在。可是如果不是佛教徒,他死掉以后,虽然可以生到色界天,生到无色界天去,但是还要回来,他从无色界天,从色界天还要回到人间来,他不能够究竟的解脱,就像鸟,用绳把它的脚绑住了,这个绳虽然很长,可是飞到尽头的时候,这个鸟就是得要回来了,你不能够自在的远远的飞。所以有爱烦恼,有见烦恼,见烦恼就是我,有我的执着的人,你到了非非想天,你还是得要回来的,你不能究竟解脱,唯有佛弟子,你能修无我观才能究竟的解脱,不然是不能的。
 
在《大智度论》上说两个譬喻,说一个大富盲儿的譬喻。就是一个大富贵家的小孩子,但是眼睛盲了,盲了,他家里富贵的境界他都看不见,他都不知道,他出去乞食,他出去向人家要饭吃,要衣服穿,那么这件事,这是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就譬喻我们在欲界生活的人,享受欲的生活的人,就是这样子。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我们也有过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的,我们心里面有这个种子的,那么这就是大富贵境界,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去把这个大富贵的境界发现出来,不能去得这个禅定的快乐,就去享受欲的生活,就像乞儿去乞食那样子。《大智度论》这样譬喻,譬喻欲乐和三昧乐的不同,当然理智上是这样说,但是事实上当然也不是容易,无量劫来受这个欲的生活,说我们要离欲,也不容易,这是一个。
 
第二个是棉花的譬喻,棉花的譬喻怎么讲呢?是说我们人间这个凡夫的世界,有的人有无漏的善根,能得圣果,得无生法忍的这种善根,佛就为他说出世间的法门,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去修行可以得圣道,但是也有人没有这个善根,或者有而没有成熟,那么这个怎么办呢?佛就给他说四禅、四空定,他依此修行,可以不堕落到三恶道去。我们欲界的人很容易到三恶道去的,若能够修四禅、四空定,就能够超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不堕落三恶道,就像转轮王他的儿子从高楼上掉下来,这个转轮王没有办法,就在地上铺上棉花,那么这个孩子掉下来不会受伤。这个意思,如果没有棉花就掉在地下,就譬喻这个人掉到三恶道去了。所以佛说四禅八定,或者说五戒十善,就譬喻是棉花似的,这样意思。
 
但是我们现在佛教是念佛的法门比较普遍,大家念佛往生净土,比较普遍,说静坐去修禅定的人也是有,不是很多,但是散乱心念佛,也是不容易有成就的,若能摄心不乱的念佛,容易有成就,容易得念佛三昧,就是没有得念佛三昧,因为你常常摄心,你有这个习惯,你也容易往生的,并且摄心,也就是等于修禅的,所以念佛也就是三昧,念佛三昧。我就简单说到这里。
 
我现在讲一个定自在所生色的故事,就把这个四禅八定结束了。定自在色,这是一个特别的事情,当然我们从佛法的这一方面来讲,也容易说佛法是唯心论,色法是心变现的。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叫婆世踬比丘,这个婆世踬比丘,他原来不是比丘,他是个在家人,他的父母是一个很有财富,很不得了的一个人,父母对他也很爱护,由小孩子渐渐长大了,这个小孩子渐渐长大了,他就不会老是在家里,他也离开家各处跑,小孩子都是这样子,跑,结果就来了问题,什么问题呢?在他同住的这个区域,另外有一个伎家,这个伎家,翻译的这个字是个伎家,这个伎家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懂得幻术,变戏法这些事情,或者有马戏团做这种事情的家里头。这个家里头这个小孩子,这个婆世踬,佛在世的时候和我们现在的出家人有点不同。佛在世的时候,比丘出家了不是另外取一个名字的,就是你原来叫什么名字还叫什么名字,他原来就叫婆世踬,出家了还叫婆世踬,婆世踬这个青年人,就是伎家里面看见了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长得面貌很清净,婆世踬看见她了,心里面染着很厉害,这个心就是不能离开,明白一点说,就是爱得很厉害,回家去就报告他的父母,就说某某家有一个女孩子怎么怎么的,要求他的父母给他联络,要同她结婚,他父母说,说这件事不对,因为我们是一个贵族,她是个伎家,是属于贱族,我们不能通婚的。这个婆世踬说这个道理我也是明白,但是我现在这个心不能改变的,就非要同她结婚不可,如果不结婚,我很难再生存下去的。那么他父母也能看出来,说一定要这样子,也就去联络,联络,就派人去联系。那个伎家的人也是这样说,你们是贵族,我们不能和你们通婚,就拒绝了,因为父母爱儿还是要再去联络,联络,这个伎家就提出条件来,说是一定要同我们的女孩子结婚,你要做我们这一行,到我们这一行来,和我们做同一事业,也就是变戏法,做马戏团这些事情,你若同意了,就可以这样子。
 
这个条件提出来以后,婆世踬的父母是不同意的,但是他这个儿因为爱这个女孩子,也就同意了,同意了,就得要去学习,就到这一家来学唱歌、跳舞,各式各样的这些技能,但是人家说学,你要毕业了才能结婚的,不毕业是不能的,那么他就努力的学,这孩子也是聪明人,很快的都毕业了,就学好了。学好了,不能说这样就算学好了,要公开表演的,表演成功了,然后结婚。当然这件事,这个地区的人大家都在传说,都在议论,啊,订出来时间要表演了,大家都来看,这个地区政府的长官也来看,来看的时候,当然表演不是他一个人,还有很多人在表演,这个时候到了婆世踬这个青年到他班了,出来表演,表演得很好,所有的节目完全表演完了。表演完了,但是这个地方的长官忽然间提出意见来,说是你刚才有一个节目叫做空中走索,在虚空里面有这个铁索在上面行,这个节目。这个青年已经从这里走过去了,这就成功了嘛,当然婆世踬已经成功了,心里很快乐,但是这个地方的长官提出来,说你刚才空中走索走的时候,我大意了,没看见,你再重走一遍,要求他,那么他说:好。又重走。那么他又从头走,走到中间的时候,气力不够,精神差一点,心神恍惚,就恐怖了,就没有把握走过去,就在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来了。佛的神通弟子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来了,来了,就在他旁边就对他说,说现在你是要命呢?是要这个女孩子?如果你若想要出家当和尚的话,我保险你安全的过去,如果你还想要这个女孩子,我不管你。这么一讲,婆世踬一想,我如果摔下去,还能娶这个女孩子吗?不,我不要这个女孩子,我当和尚,这个时候,这个目犍连尊者,这个时候,这个婆世踬,立刻地这个境界就变了,空中不是铁索,是平地,是平地,他很安闲、很自在的就走过去了,就没有事了,这就是出家去当和尚了。这个时候,这样讲,他看见是平地,这个平地是什么?定自在所生色,就是目犍连尊者,他这个禅定的力量变现出来这么一块地,但别的人看不见,其他的人没有一个人能看见的,看见还是一个索,而婆世踬他看见就是平地,就立刻的心就变了,他不恐怖了,这是定自在所生色。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出一样事来,我们凡夫有的时候办什么事情,敲你竹杠,威胁你,这圣人也有这个事情,在你困难、危险的时候来威胁你,但是他是慈悲心,你要出家当和尚呢?你是要这个女孩子?来威胁,这个人也算是有善根,所以他就出家当和尚。
 
四禅八定,我就这样讲完了,如果真想要坐禅,我讲的这个还不够,还要多读这一类的书才可以。
 
问:(缺文)
 
答:想要坐禅,玄奘三藏他翻译的《瑜伽师地论》一定要读,第二《摩诃止观》,这是天台宗智者大师讲的,智者大师是在玄奘法师以前,他是陈隋之间的人,他讲的《摩诃止观》和《释禅波罗蜜》。读了《瑜伽师地论》,你还是得要读《摩诃止观》和《释禅波罗蜜》的。《大智度论》是鸠摩罗什法师翻的,也是要读,使令你坐禅的时候,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强一点,坐禅的时候你安全一点。
 
问:修禅定和修止观有什么不同?
 
答:修止观,我们一般的讲法,唯独是佛法,这是修止观。修禅定,通于非佛教的,有世间的禅定,佛法也说禅定,所以禅定是通于佛教、非佛教,是共有的。说止观个名称,唯独是佛法。
 
问:(缺文)
 
答:我们可以修行去得色界四禅,可以得无色界四空定,我们得了,成功了,但是我们还是欲界的人,我们在欲界这个果报,到时候要死掉的,死掉了以后,他就生到色界天去,或者生到无色界天去,是另外有一个地方的,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有地方。但是无色界天不是这么说法的,无色界天,比如说这个得空无边处定的这个人,他在那个地方死掉了,他就在那个地方;他那个地方,他并不是到别的地方去,不是的。那个人假设他在喜马拉雅山,修空无边处定成功了,他也在那儿死掉了,他那个受想行识就在那里,他就在那里生存了,他不到别的地方去的。初禅有三层,二禅也有三层天,三禅也有三层天,四禅有九层天,色界有十八层,无色界有四层:四空定,每一个定算一个天,所以说有四天。
 
问:修到无色定的人,在喜马拉雅山死掉的话,受想行识就留在那边,这个意思是说没有生死轮回?还是有轮回,但是定在那一点上?
 
答:他就是圣人,他也可能还没到阿罗汉果,他若到阿罗汉果,他要到那个寿命完了的时候才入无余涅槃的。若没得阿罗汉果,也不是佛教徒,是在家非佛教徒,他得了四空定,他还有生死轮回,他死掉了以后,他可能来到欲界来,也可能作人,也可能作一个鸟,也可能作一条蛇,不一定,还是随业流转,还是有轮回的,没有跳出轮回。
 
问:(缺文)
 
答:这个痒和我们的痒小小的类似,但是不完全同的,他一痒的时候,周身快乐,周身乐一来的时候,痒并不难过,是周身快乐,得初禅这个人,他就享受这个乐。所以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一心。到了乐的时候,他就在那个寂然不动的时候来享受这个轻安乐,他不出定,他是享受,他享受,他心里面还是寂静的,并不乱,过了一个时候,这个里面,有的地方有提到,有的地方没有提到。譬如这个入禅定的人,忽然间他要去厕所,他就要出定,出定以后,应该做的事情当然还不只这一件事,还有其他的什么事要出定,出定事情做完了以后,他还需要抓住时间,不能懈怠,还要继续入定,随时这样的训练、锻练,他的定还要增长的。初开始得初禅的时候,这个定力还没有圆满。初禅这一个范围内的定还没圆满,他要时时训练,时时入定,要这样子,他不排斥。
 
问:(缺文)
 
答:我刚才说是不能在非想非非想定修无漏观、修无我观。因为非想非非想定,他那个想太劣弱,不能够生起强力的无我观。无漏的智慧,力量很大的,他不适合,要在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这三个定可以,可以生起无漏观,四禅也好,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可以,未到地定也可以。所以未到地定,加四禅这是五个,加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这三个。这八个都可以修无漏观的,唯独非想非非想定不可以。说得到色界四禅,不要修四空定,就在四禅修无我观,得阿罗汉果,或者是修六波罗蜜得无生法忍,去广度众生,也是可以,随这个人自己的好乐也是可以的。得到色界四禅的时候,这个人的能力非常强的,他若想得四空定也不是很难的,也是能,当然也还要一番努力,但不是很难。所以有的地方赞叹第四禅力量是很大的,有很大的力量、很大的能力,想要得神通就是第四禅最好,在第四禅里面修神通,很容易得到。
 
---------------------------------------------------------------------------------------
 
妙境法师佛学文集
 
妙境法师佛教视频专题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这个世间,有些人的生活很幸福,有些人生活过得很苦,命从哪里来的?命是自己造的。如果你造善业,你的命就好,你就很幸福;如果造恶业,你的命就很苦。“吉凶祸福,是自己修来的”,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教我们要自度度他。怎么个度法?断恶修善,念念帮助一切众生,念念帮助这个社会。你存的是善心,造的是善业,你将来的果报不可思议!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