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培法师答:业的潜力究在那里
2014/9/6   热度:242
业的潜力究在那里——演培法师 如上所说业的分类,不特知道有很多不同的业,且亦知道有无量无边的业,不论业有怎样的众多,都是才生即灭而无常的,业虽生灭无常不住,但是遇到生起之缘,必然会感所应感果,可见未感果前,其业是存在的。跟著而来的问题,就是业的存在,究竟存在那里?是存在于过去?抑存在于现在?是存在于生命内在?抑存在于生命之外?对这问题,如不加以探讨,那就很难说明业之所以为业。弥兰陀王曾向那先尊者提出这问题:‘尊者!业这东西究在那里’?尊者简单的回答说:‘众生所造的各式各样的业,既不存在飞逝的无常意识中,亦不存在生命肉体的某一部分,可是一旦到了适当的时刻,依于精神与物质两者,就会在本身显现 ’。 原来造诸善恶业的生命体,到了一个相当的时期,必然会要灭亡而不继续存在的,但由生命体所作的诸业,并不随著身体的灭亡而灭亡,在未遇缘感果之前,仍是继续存在的。怎么知道?经中佛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以此不亡的业力,一旦遇到缘合时,就会感受未来的新生命,众生的生死相续不断,全凭此不亡的业力。经中佛说:‘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此意。印顺大师唯识学探源,讲到业力存在时说:‘业,虽刹那间过去,而招感后果的力用还是存在。这业力的存在,是身口行为所引起的,是生起后果的功能。业力的存在,就是动力的存在。在这些上,它与种子或熏习,比细烦恼与种习的关系更密切。可以说,业力生来就含有种子的意味’。 业力的存在,可说是没有问题的,亦不容有所疑惑的,因为未来新生命的出现,确是以业为主要的,问题就是现在造业,为什么会感未来果报?这当然由于业力的存在不失。存在不失的业力,究是指的什么?又怎样存在的?佛住世时说法,只是点到为止,并未详加说明,可是到了后代的佛弟子,为了对于群众的教化,为向群众清楚的交代,不得不论究这问题,因而在各派学者之间,你提出你的论点说明,他提出他的论点说明,于是就有种种思想的出现,而且各自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最正确的。现在不妨提出几种来谈谈,看看他们能不能说明业力的存在不失!业是佛法中的重要论题,因为各类不同的众生,所受不同苦乐的果报,完全建立在业力上,所以佛子没有不谈到业。 小乘学派中的有部,曾经说到种种的业,但以无表色为潜在的业力,而此称为潜在业力的无表色,虽说也是刹那生灭无常不住的,但它却是与心俱生俱灭相续而起,所以能相续到未来,招感所应感的果报。可是有人问道:如是无表色,在有色世界(欲界及色界),感果固然没有问题,但是生到无色界去,色法的无表业已经暂时没有,将来从无色界再生有色界时,又以什么为因而生?有部认为色法的无表业,虽说暂时已经没有,但还有业得随心而流,所以无色界天的有情,后来下生欲界或色界时,还可以现起无表业色,以此无表业色,作为生有色界的动因。因而有部学者,虽说身语二表刹那生灭而有间断,意业亦或善或恶或无记的三性不定,但业力却是相继的,此相续的业力就是无表色,有此无表色业,未来感果自不成问题。 从有部流出的经部譬喻师,不满有部的业力说,认为表业与无表业,都是没有真实体性的,怎么可以感未来果?所以他提出心心相续的业力说,以为心心相续的业力,不断不常,才可以从业感果。经部学者以什么为业?毗婆沙论百十三卷介绍说:‘譬喻者说:身语意业皆是一思’。所说一思,是指的思心所。‘不但考虑、审度、决定的思是思心所,就是身体的动作、言语的发动,也还是思心所(发动思)。不过假借身语为工具,表出意思的行为罢了。由作业而重发,就有思种子保存下来。作业虽是生灭无常的,业入过去即无自体,但熏成思种子,随内心而流,心心法却是相续生的......业体是思,熏成思种,也不离心。所以心心所法相续,作业虽久已过去,还可以感果......所造作的业,一刹那后灭去不见,这是不常;作业心与感果心的相续如流,有力感果,这是不断。由业种的不断不常,能完满的建立业果联系’。经部与有部的思想对立:主要在于有部承认有个实体性的无表业色业果,而经部则根本否定此说,认为无表色业不是实体性的色法,而是微细潜在的相续思种子。 学派间的业说,各有各的说法,在此不能列举,只就有部与经部不同之说,略为一谈而已。不过从各派有关业力存在的说明,不难看出佛法业力说,正向种子说的思想进军!所以身心行为活动的结果,必然就熏成业种的存在。印顺大师在唯识学探源中说:‘这存在,是微细而潜在的,相续不断的,未来的果报,是由它引起的。不论它名称是不是种子,已一律具种子或熏习的含义’。如是‘潜在的业力,是因内心的发动,通过身语而表现出来;又这身语的动作,影响内心,而生起的动能。它是心色为缘而生起的东西,它是心色浑融的能力。最适当的名称,是业’。因此,业之所以为业,不能单看成色或心,而是心色缘起所成,如单看成色或心,不能正确了解业。 明白了业力的本质,是由色心缘起所成,然后就要探讨业种怎样得以保持不失,说到这个论题,佛教学派之间,亦有不同说法,说法尽管不同,要仍不出色心。以小乘学派说:有的主张色心受熏而成为业种,如说刹那刹那前色引后色,刹那刹那前心引后心。这在主张无色界有色、无心定有心,似还可以说得过去,但在主张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无心的学派,似就难以通得过去,因无色界无色,将来色法生起时以什么为种子?而无心定无心,将来心法生起时以什么为种?这不是成了很大问题了吗?所以色心受熏为种,是绝对不能成立的。 为此,经部中的先轨范师,主张色心互持种子,就是色法可以任持心法的业种,心法可以任持色法的业种,如是就没有上说的过失!因无色界虽没有色,但是心法有无人可否认的,所以就以心法任持色法的种子,同样的理由,无心定中虽没有心,但是色法有亦无人可否认,所以就以色法任持心法的种子,正因色心可以互持,所以从二无心定出,心识的认识活动,仍然是可以生起,从无色天下生欲色二界,色法同样可以产生。因而我们所说色心互持业种,没有色心无间生为诸法种子的过失!看来此说有其道理,事实上也不能成立!为什么?请看下面分别: 如色是不能执持诸有业种的,因色本身没有执持的功能,进而以唯识说,色是心识之所变现的,假定离开了心识,根本没有色的自性,色的本身尚且没有,又怎么能执持业种?至于说到心识,因诸小乘学派,只承认有六识,而六识有间断,是谁都知道的,在六识间断时,能持种子的心识尚且没有,所持的业种怎么能够相续?主体的心识尚不能持种,与诸心识相应的诸心所法,不能持种更可了知。因诸心所,不但如诸六识是有间断而不相续的,且是依于心识而生起的,从来都是不能独立自在的,怎有力能持诸业种?所以间断的心心所法,皆没有持种功能。 小乘学派对于种子的保持不失,虽有各种不同说法,但没有一法可以负起持种的责任,真正可以负起持种责任的,唯识学家说唯第八阿赖耶识有此胜能,因为它是一类无记的,而且又是恒无间断的,不特在凡夫位上具有能持有漏杂染种子不失的功能,就是到佛果位上亦有持无漏清净种子不失的功用。假定不承认有第八阿赖耶识,那经中说的‘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的心是就没有,因此定要承认有个阿赖耶识。是不是定要有个阿赖耶识,大乘学派中自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如上面之所分析,不能不说唯识学的说法较为合理。 业力是佛教的一个重要问题,亦是佛教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如上所指出的大小乘的各种说法,在他们本身虽皆能够自圆其说,但如以性空者的正见透视,总觉他们并没有解决业的难题,亦即没有正确的说明业之所以为业。业行不失,确是佛在经中所曾说过的,但佛没有说业有它的实体性。印顺大师中观论颂讲记中说:‘依性空正义说,业是缘起幻化的,因缘和合时,似有业的现象生起,但究其实,是没有实在自性。既不从何处来,也不从无中生起一实在性。一切诸业本就不生,不生非没有缘生,是说无有它的决定的自性,没有自性生。一切诸业也本来不灭,不灭即不失。他所以不灭,是因为本来不生。我们所见到的业相生灭,这是因果现象的起灭,不是有一实在性的业在起灭;没有实在的业性生灭,唯是如幻如化的业相,依因缘的和合离散而幻起幻灭。如幻生灭,不可以追求它的自性,也不是实有的常在,是因缘关系的幻在,幻用是不无的。此如幻的业用,在没有感果之前不失;感果以后,如幻的业用灭,而不可说某一实在法消灭,所以说“灭无所至”。诸业不生,无定性空,虽空无自性,但缘起的业,于百千劫不亡,所以又不断。不是实有常住故不断,是无性从缘故不断。行业不失灭,可以建立如幻缘起的业果联系’。根本不需要有个实有自体的保持者。所以性空者的这一说法,是最正确而又最有力的。 进一步说,不但保持业种的实有自体性的东西没有,就是业的本身也是没有实有自体性的,如果以为业力是有实自性的,那就失去业以造作为意的定义。要知业之所以为业,不论是善是恶,都由造作成的,未有不造作而成为业的。设以业是有实体性,那就不能说它从缘生起,而应不待造作本来就有,不待造作本来就存在的,那业是就成为常住的,还谈什么造作不造作?不造作怎么可以成为业?假使不造作已有业力存在,吾人不作恶岂不就有罪业?如真不作即有罪业,是则佛法行者,不断修诸净行,岂不是徒然无益?承认不作而有罪业是如此,不作而有善德自然也是这样。这样一来,持戒的人就是犯戒的人,犯戒的人就是持戒的人,作罪作福的差别自然也就没有,这不是破坏世间的一切善恶好坏,还谈什么由业感果?因此,本于佛说的正义及性空者的正见,认为因果的不断不常,业果相续的不失不坏,惟有在性空缘起的幻有上,才能建立得起来,不然的话,要想说明业果,那是很困难的。中观论观业品说:‘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唯有这样的正视业界,方不致破坏业果。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是讲清净、平等。无论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统统都平等,没有高下之分。无论演那个角色,都是真实智慧,都是幸福美满,都是在普度众生。你看经上佛常常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读诵”是教你每一天要温习,把佛的教训记住;“受持”就是要把佛的教训在生活当中完全做到;“为人演说”,就是表演给人看,做出一个样子给人看。佛教我们作师、作范。人人都作师,人人都作师范,这个社会多美好!这个社会多么吉祥!那个师范不是指学校老师,那个意思太窄小了,也不是专指几个出家人,整个社会上出家人占的比例太少了。出家人要作出家人的师范,在家人要作在家人的师范,从政要作从政人的师范,经商要作经商人的师范,学生要作学生的师范,乃至于乞丐要作乞丐的师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