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住持和方丈有什么区别?


2014/9/6    热度:289   

 

【方丈】

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称函丈、正堂、堂头。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维摩禅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说;转而指住持之居室。今转申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之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住持】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相传住持一职为唐代百丈山怀海所创。《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住持章〉云(大正48·1119a)∶ ‘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

关于住持的意义,依《禅苑清规》所述,是各处一方续佛慧命;契嵩的《广原教》谓,藉人持其法,使法永住不泯灭,故云住持。此外,又有住持三宝或如《净土论》所谓‘法王善住持’等义。住持有三种职务,即说法、安众、修造等。《禅林宝训》卷四引用密庵禅师之语云(大正48·1037c)∶‘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住持人达此三事,则不被外物所惑矣。’

又,禅宗由于住在寺内的徒众甚多,故各寺均设住持一人,其下另置若干职位。至后世,此住持之称也通用于其他诸宗。

◎附∶《禅林象器笺》〈职位门〉(摘录)

《禅苑清规》〈尊宿住持〉云∶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命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得善现尊者长老之名,居金粟如来方丈之地,私称洒扫贵徒。严净道场,官请焚修,盖为祝延圣寿故。宜运大心,演大法,蕴大德,兴大行。廓大慈悲,作大佛事,成大益利。权衡在手,纵夺临时。规矩准绳,故难拟议,然其大体,令行禁止,必在威严。形直影端,莫如尊重。量才补职,略为指踪,拱手仰成,慎无彻时。整肃丛林规矩,抚循龙象高僧,朝晡不倦指南,便是人天眼目。

《备用清规》〈住持〉云∶佛祖传持,延洪慧命,轨范三界,开凿人天,明句上事,转大法轮。居金粟如来方丈之位,得善现尊者长老之名。入室升堂,告香普说,世出世间,法如法说,行说俱到,名实相当,举古明今,师承有据。或单提直截,对接上根;或设化随机,诱劝中下。成就胜缘,权衡纵夺。致若行道说法之暇,勾稽钱谷簿书,丰俭随宜供众。

修造虽曰世间余事,古今亦号难齐,苟能兼济,斯谓全才。不及此者,竭力运谋,修造尽心,供众安僧。列职任贤,庶毋旷役。斯谓三等住持,良非细事。焚修祈祷,贵在专诚。临众闲居,无宜慢易。丛林之设,老病为先,照拂矜忴,尤须介念。方来高士,加礼送迎,率身以先,无事不办。如密庵披衣夜卧,代先师持戒,克振家声,地藏指石说心,与弟子投机,得大智慧。此皆千古典刑,佛法重任也。

明教嵩禅师《广原教》云∶教谓住持者,何谓也?住持也者。谓藉人持其法,使之永住而不泯也。夫戒定慧者,持法之具也。僧园物务者,持法之资也。法也者,大圣人之道也,资与具,待其人而后举。善其具,而不善其资,不可也。善其资,而不善其具,不可也。皆善可以持而住之也。

昔灵山住持,以大迦叶统之。竹林住持,以身子尸之。故圣人之教盛,圣人之法长存。圣人既隐,其世数相去,茫然久乎。吾人侥幸,乃以住持,名之势之利之。天下相习,沓焉纷然,几乎成风成俗也。圣人不复出,孰为之正?外卫者不视不择,欲吾圣人之风不衰,望圣人之法益昌,不可得也,悲夫,吾何望也。(中略)

《僧宝传》〈黄龙宝觉心禅师传〉云∶谢景温师直,守潭州,■大沩,以致公,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趣长沙之意。公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间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籍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公至长沙。

清拙澄禅师《圣因录》云∶古德住持有三种∶(一)说法,(二)安众,(三)修造。舍此之外,不为住持。昔汾阳感石门排闼,喻以佛法大事,靖退小节之言而起。大觉为九峰一疏而来。晦堂愿见谢公,不住大沩。应庵云∶衲僧家着草鞋住院,何至如蚖蛇恋窟。此皆中古传道名师,可为后世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善知识到哪里去求?愈是真善知识愈谦虚,决定不可能自赞毁他,说“别人不如我,我什么都行”,这种“善知识”古时候没有,现在很多。现在的“善知识”,都是赞叹自己、毁谤别人。我们要晓知道,凡是自赞毁他的,一定不是善知识。善知识都非常谦虚,处处都忍让,不会说是任何场合站在别人前面,要争着出风头。真正修道人,说老实话,他们的态度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极清净的,所以只有我们凡夫去找他,他不会找我们。自古以来,世出世间法,大家都说“求学”;学,是我们要去求的,他不会主动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