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金刚乘典籍
2014/9/3   热度:2006
梵文金刚乘典籍 李南 [内容提要] 由于十三世纪时佛教密宗(密教)已在印度本土灭绝,因此,开展曾经大量存在的密教典籍的发掘研究工作,对于了解密教在其发源地印度产生、发展乃至衰亡的状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已刊行发表的金刚乘重要经典的梵文写本进行综述,以期推进佛教密宗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密教典籍 正纯密教 金刚乘 无上瑜伽部 密教(或称佛教密宗)是佛教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高阶段。不少密宗信徒皆将密教视作佛教精华中的精华,认为佛理宝塔的尖端即是密法;他们甚至将密教称作打开宇宙和生命奥秘的宝钥,是促进生命和智慧进化的尖端法门。密宗大师对此也极尽赞美之词,如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说“金刚乘比佛更稀有珍贵”,日本真言宗的创始人空海大师也曾说“整个佛教的终极妙理在于密教”,虽然不免有溢美之嫌,但是密教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密教是公元七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吸收了诸多土著宗教和民间信仰的成分并与婆罗门教等印度宗教相互影响结合的产物。一般认为,密教的发展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杂密阶段、中期的纯密阶段和晚期的金刚乘包括后来分化出的易行乘和时轮乘阶段。密教的初始形态最早可溯源自原始佛教(公元前六世纪至前四世纪中叶)晚期与部派佛教(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至公元一世纪中叶)初期,学界将其称作杂密,指的是初期佛典律藏和经藏所涉及的密术,但并非形态完整的密教。它将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以及古印度其他各种宗教信仰的法术、咒法以及巫术等兼收并蓄,融为一体,为己所用,所以称作杂密。所谓纯正的密教于公元七世纪左右在印度兴起,而晚期金刚乘至十三世纪时便已在印度本土灭绝。有鉴于此,了解密教在其发源地印度产生、发展乃至衰亡的状况,对于曾经大量存在的密教典籍的发掘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纯密教的两部根本经典 由于佛教十三世纪在印度灭绝,印度本土的佛教经典大多散佚。幸运的是,早在公元二世纪后半叶的东汉末年,密典就与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一起开始传人我国,因而汉语佛教经典中大量收集了杂部密教的内容。自二世纪后半叶至八世纪中的近六百年间,汉译佛经里出现了大约一百多部陀罗尼经和咒经。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十八至二十一密教部中,共收藏经轨一千四百零二部,属于密部的经轨五百七十三部,而藏外还有大约六十部。这些经轨多为杂密时期的佛典。 正纯密教的根本经典为著名的《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皆被收入汉语大藏经中。除去浓厚的神话色彩,一般认为,《大日经》编纂于中印度的那烂陀寺或其周边地区,成书的时间约在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最负盛名的传承者为八世纪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而编纂者极有可能便是向善无畏亲授《大日经》的密教大阿阁梨达摩掬多。《大日经》总结了前期杂密的思想和密法,吸收了印度教以及民间宗教的重要成分,继承和发展了晚期大乘佛教的学说。它是密教理论的设计者,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密教本派学说和教义体系。《大日经》率先提出独树一帜的“即身成佛”的教义,高度概括出因、根、究竟的学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日经》住心品)其中,“方便为究竟”,表现了密宗所独有的修行方法和目的。由于密宗极其重视密法之修持,这里特别对此做出说明。“方便”又作“善巧”、“善权”,是指在具有菩提心和大悲心的前提下,为了利乐众生、达到成佛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切技巧、方法、途径、手段、施设等,具体体现为“三密为用”的密宗修行方法,亦即修行者进入瑜伽境界后,需身结印契,口诵真言,心观本尊,这就是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由于众生三业之实相皆源自六大法性的作用,与佛之三业相同,因此修行者修习三密时,其自身的身口意三业受到佛陀三密的加持,获得净除;佛与众生三密融合相应,产生不可思议之功德,遂使此身即可成佛。而“究竟”具有“极尽”、“彻底”之意,此处指觉悟成佛的结果。然而,这句话又引申出另一层含义:只要以成佛、利益众生为终极目标,便可动用一切手段,从而为日后无上瑜伽部种种惊世骇俗的修法打开方便之门。 《大日经》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初步建立了密教的神祗体系。首先,作为密教的最高本尊和最上根本佛,大日如来的密教教主的地位被确立。其次,《大日经》以大乘显密经典为基础,构建了正纯密教的以五方佛为主的神殿。在《大日经》胎藏界的五方佛中,毗卢遮那佛居中,是中方之佛。他身呈黄金色,结法界定印。其他四佛分别为赤白色身、手作触地印的东方宝幢佛,黄金色身、住离垢三昧之相的南方华开敷佛,黄金色身、结弥陀定印的西方无量寿佛,以及呈赤金色身和入定之相的北方天鼓雷音。 《大日经》的神祗体系堪称完备,包括中台八叶院的五佛和普贤、文殊、观音、弥勒四菩萨在内,胎藏界三部十二大院的佛、佛母、菩萨、明王、诸天等共计四百零九尊。它继承了前期大乘显密教的神佛体系,继续将印度教和民间宗教的众多神明纳入密教之中,其中不乏著名的印度教天神,如护法神大梵天、帝释天(因陀罗)、毗纽天(毗湿奴)、阎摩王、辩才天等,彰显出鲜明的印度传统与特点,并为后期密教庞大繁杂的神佛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大日经》是密教理论的设计者,那么《金刚顶经》则最早将《大日经》的理论全面付诸于实践当中。据传,龙树菩萨在南天竺铁塔之内,自金刚萨埵受持《金刚顶经》十万颂,后又传授于龙智和金刚智。但由于金刚智乘船赴唐途中遭遇风暴,致使该部经典大半流失,仅有极少部分得以传译弘布于世。从《金刚顶经》的内容来看,该经成功地总结和继承了前期大乘佛教与密教的许多成果,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金刚顶经》与《大日经》关系密切。从几部《金刚顶经》的汉译本也可看出,该部经典的编纂者深谙《大日经》的内容,《金刚顶经》在教义、学说、仪轨等方面的构建,也深受《大日经》的影响。例如,关于菩提心的教义、关于将毗卢遮那佛作为法身佛和教主的学说以及金刚界密法的组织,都不难看出《大日经》所起的巨大影响和作用。《金刚顶经》最鲜明的特点是突出“金刚”二字,此经最突出的神是金刚神,并以“金刚”之名组织其学说和仪轨,十分注重以止观为主要内容的瑜伽修法。这部经典被称作《金刚顶经》,表示在诸经中最为殊胜。金刚界中的神佛,也大多冠以金刚之名。例如,著名的金刚界三十七尊,包括四方佛各有的四亲近菩萨、八供养菩萨、四摄菩萨等皆是如此。其中,阿閦如来之亲近金刚萨埵更是大名鼎鼎,地位重要。金刚萨埵是密教传法的第二祖,他上承大日如来,下传龙树,才使密教得以传布人间。在此经中,金刚萨埵既以阿朋如来的正法轮身的形象出现,成为曼荼罗中央之主尊;又以阿閦如来之教令轮身的形象现身,呈现三面八臂的降三世明王形象。及至密教晚期,金刚萨埵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达到至尊。无上瑜伽部各派通常将金刚萨埵视作本初佛阿提佛陀,尊崇备至。此外,《金刚顶经》称本宗为金刚乘,阿闭梨为金刚阿阁梨,弟子为金刚弟子,甚至连修行法器都冠以金刚之名,如金刚铃、金刚瓶等。 《金刚顶经》是阐述密教金刚界法门的主要经典。《大日经》只有一种汉译本,而《金刚顶经》有三种:一种为唐代不空译的三卷本《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为所用最广泛者;一种为唐代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723)译出的四卷本《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又称《略出经》,一般认为原本在七世纪末成书于南印度;还有一种是北宋施护所译三十卷本《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 金刚智赴唐后,《金刚顶经》的内容在印度本土迅速扩展,传播地域不断扩大,而《金刚顶经》的传播与发展,促成了正纯密教向以金刚乘为代表的所谓“左道密教”,亦即晚期密教的分化与转变。散见于《金刚顶经》中的大乐(mahasukha)思想,便是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云“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自性清净心皆随染欲而自然存在,因为世间人之五欲本性空,亦即本性清净,本性解脱;以离欲为调伏手段,修持者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清净。若想达到离欲清净之目的,需要通过以染欲调伏的各种途径来完成,亦即“由贪染供养”三昧。根据“事事无碍”的教说,可以衣食供养,可以歌舞供养,也可以五欲所要求的任何方法供养。《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三称,“云何清净法?谓大欲大乐。”此处的染欲主要还是指利用两性关系进行的性修炼,即“大欲大乐”。在晚期密教中,“大乐”即是涅槃,其本性为终极殊胜真理,其状为空与悲或者般若与方便的无二结合,是一切诸佛的智慧体现。“此是一切佛,能转善哉相,作诸喜金刚,妙喜令增长”。人大乐系的秘密法门,即能“成就诸佛自性”,“即身成佛”,甚或“刹那成佛”。 二、金刚乘无上瑜伽部经典 相传金刚乘(无上瑜伽密法)的创始人为八世纪的因陀罗部底(自在慧王)(Indrabhuti),他是乌底衍那(Uddiyana)国王,在西藏初弘密法的莲花生大师为其养子,八十四成就师中为数不多的享有盛名的女性成就师之一罗珂什明迦罗(Lakshmlnkara)为其姊妹。他是使得密教走向世俗化、大众化的第一人,因而被称作“金刚乘之祖”。根据西藏的传说,佛陀曾经在乌底衍那向因陀罗部底王亲授金刚乘教。 现存的梵文本中,因陀罗部底的重要著作有收载于《成就法集》(Sadhan。amala)的某些成就法以及《智慧成就》(Jnanasiddhi)。一般认为,他的著作率先对于金刚乘的主要教义作出概述。《智慧成就》称,修行者仅依五佛之五智(即:大日、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五禅那佛和大圆满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就所智、法界体性智五智)即可达到解脱之境。否则,即便结诵真言咒语、建造曼荼罗也是徒然。若依靠这五佛五智,即使食肉、事女色或行其他各种足以使常人堕入地狱之事,例如杀生、撒谎、侵占他人之物等恶行恶业,也可获得解脱。但这些智慧只有在金刚上师(Guru)的直接指导下才可获得。密宗行者应以此五智观自身及其他一切事物皆为空性,从而达到“即身成佛”的解脱之境。对于妇女,因陀罗部底主张修习者享用出身卑贱的女性,以获得“悉地(成就)”;严禁蔑视妇女,无论她多么低贱龌龊。一位妇女,不问何种出身,只要是金刚的持有者,就应受到崇拜。这一教说特别适用于出自贱民旃陀罗种姓之女子董比伽(Dombika)。因陀罗部底学说中的不少部分构成了晚期密教教义的要旨,为日后金刚乘各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发展方向。他所在的乌底衍那国,不仅成为金刚乘的四大圣地之一,也被称作金刚乘的发祥地。 随着金刚乘在印度的深入发展和广为传布,其自身也形成了一整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经文和门类繁多的注疏文。然而,由于无上瑜伽密法中有许多惊世震俗之处,在深受儒学影响的我国古代汉地不可能被全盘接受,因此汉译佛经当中保存的金刚乘经典数目相对较少。幸运的是,藏文大藏经中保存的金刚乘典籍数量惊人,且十之七八是汉文大藏经中所没有的,这便是著名的《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又名佛部,也称正藏,收入律、经和密咒三个部分,相当于汉文大藏经中的经和律;丹珠尔又名祖部,也称续藏,收入赞颂、经释和咒释三个部分。《甘珠尔》和《丹珠尔》各自包括一集怛特罗(续部,续),即属于密教的经轨及论藏等,前者的怛特罗文集中共包括二十二卷,三百多种经文;而后者的文集中共包括八十六卷,三千多种疏注文献。这确实是一个研究密教文化不可多得的宝库。 关于密教经典的分类,学界一般依照藏传佛教的四部分法,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四部本为对密教经典的分类,藏语译作“续”,有时指代密教的修行次第,后又成为密教派别的名称,并反映出密教发展的四个阶段。(1)事部,相当于初期杂密。事部以事相为主,内容包括持诵真言、结印契、设坛城、观佛、供养诸尊等外在法式,没有胎藏界等严密组织,未作观想等内在意义上的修持。其主要经典为汉译佛经中的《摩登伽经》、《华积陀罗尼经》、《持句陀罗尼经》,以及一些成就法、赞歌等等。(2)行部,与中期正纯密相应。该部以《大日经》系的密典为主要经典,此外金刚部的《金刚手灌顶经》等也属行部经典,它涉及了信徒的内外行动。(3)瑜伽部,也属于中期纯密的范畴。内瑜伽三摩地法门之修持在该部中居主导地位,重瑜伽观法甚于仪轨,故称瑜伽部。《初会金刚顶经》(即《摄真实经》)为其根本经典。(4)无上瑜伽部或无上瑜伽续,系指晚期密教,也是密乘法门的最高阶段。西藏格鲁派将无上瑜伽部分为父续和母续,而萨迦派诸祖与布顿大师认为,无上瑜伽部本身又分为三部,父部、母部、无二部。父续重点讲说修行的方法;而母续则偏重阐述密宗修行所能达到的殊胜智慧;无二是指方便胜慧,不可分离,故无二部重修双运。无上瑜伽密法的修习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生起次第使修习者在心中观想生起智慧本尊,清净身心,从而获得成熟的成佛条件,故又称成熟道。圆满次第教说修习者利用各种殊胜密法,包括特点鲜明的“乐空双运”的男女双身修法,并强调修气、脉、轮、明点为特色的“性瑜伽”的理论与实践,以亲证极乐极智之境界,从而使修习者悟得空性,解脱成佛,因而又称解脱道。生起次第为密教四部修行所共有,而圆满次第仅为第四部独有,并称之为内瑜伽最胜修法,无有超越其上者,故此部被称为无上瑜伽部。 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母部奉胜乐金刚、喜金刚为本尊;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诸尊皆各自拥有大量的“本续”、“疏释”和“仪轨”。如《集密》(即《秘密集会》)、《阎曼德迦》、《毗卢幻网》等属于父续;《喜金刚》、《胜乐金刚》、《摩耶》、《佛顶》、《四座》等属于母续;而《时轮金刚》系经典属于无二续。此外还需指出一点,如前所述,密教尊崇大日如来,视为至高本尊。然而无上瑜伽各部几乎无一例外,皆以前述五佛中的阿閦佛为本尊,或尊崇阿閦佛的各种变化身,如咽噜迦、喜金刚、密集金刚等。阿閦佛代 表五蕴中的“识”,即精神总体,因而处于曼荼罗的中心;而其他诸佛分别代表“色、受、想、行”,处在从属地位,体现了无上瑜伽派对于大乘唯识学说的继承。 近代以来,随着尼泊尔、我国藏区大量梵文贝叶经写本的发现,国内外学界开始重视对于这些写本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对于密教写本的研究工作堪称成绩斐然。这些第一手原始资料的问世及整理工作无疑大大推动了密教学术领域的研究。现将已刊行的金刚乘重要经典的梵文写本综述如下。 (一)《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又称《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堪称鸿篇巨制,超过除大般若经之外的任何大乘经典。有汉藏文译本。汉文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凡二十卷,计分二十八品,北宋天息灾译。藏译本共有三十六品。二十世纪初叶,在南印度发现了该经的一种梵文写本,《圣文殊师利根本仪轨》(Arya—manjusri—mula—kalpa),共五十五品;由印度学者夏斯特里(Ganapati Sastri)于二十世纪初期将其校勘发表。与梵本、藏译本相比较,汉译本所缺内容甚多,例如梵本第五十三品诸王受记品,内容十分重要,却在汉译本中缺失。此品包括一千零三颂,极具史料价值,其中,第六至第三百四十四颂讲述了佛陀传记。此外第三百四十五至第九百八十颂以悬记的形式,讲述了印度各地的王统史,时间跨度从释迦牟尼降世之前直至波罗王朝初期。布顿、多罗那他等著名西藏佛教史家在其著作中常引用这一珍贵史料。 《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成书时间漫长,约为四世纪至九世纪。该经阐述了文殊师利之曼荼罗、图像等仪则,以及印相、护摩等仪式,所述内容极其丰富,几乎囊括了怛特罗所有典型内容,举凡神咒、仪轨、技巧、灌顶、坛场、图像、星相、历史和传说等,无不涉及。经文礼赞文殊师利菩萨,并规定了对度母的崇拜仪轨,湿婆教诸神形象也在经文中出现。此外,这部经在艺术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说明了诸佛菩萨、度母和其他女神及忿怒明王、大威德明王、夜叉和夜叉女等画像的规则,并且讲述各种曼荼罗的画法及将一些抽象思想绘出的方法。 《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具有相对较早的起源。该经明显缺少令人震惊的色情描写及对一切现存伦理准则的蔑视摒弃,说明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刚乘典籍,而是大乘佛教向金刚乘发展的转型之作,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秘密集会》(《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 《秘密集会》,梵名Guhyasamaja—tantra。前编十八章,后编约三十五章。原型约形成于三世纪,而整部经典的完成,则大约在三世纪以后。不少学者认为此经为金刚乘(无上瑜伽法门)的最早经典,属于父部。至于其著者,有人认为是无著,也有人认为是龙树。鉴于无著在著名的大乘经典《大乘楞伽经论》中所使用的优雅语言与此部经的较为粗俗的语言风格迥然相异,故无著为该经作者的可能性不大;而声名卓著的中观派大师龙树生活的年代约为公元二世纪,因此此经若为龙树造,则应另有同名之人。现有梵文原本和藏汉译本。汉译本为宋施护译,名为《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共七卷,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 此经的名称意为秘密的集会或者团体,据说这是一个首次将金刚乘学说引入佛教的组织。此经内容为,传布该经的最初说主为大毗卢遮那如来,住于清净境界,表现为一切如来身、语、意之主。当与他同住一处的阿閦如来加持大三昧耶时,五禅那佛依次从大毗卢遮那如来出现,他们分别代表五蕴,每一位禅那佛皆与一位明妃结合,构成曼荼罗,成为修行者观想修习的对象。该经十分重视禅定之修法,强调只有在禅定中亲见如来,通过如来的力量才能达到瑜伽。该部经文以“金刚”这一术语象征最高的实在,讲述了菩提心的意义,还详述了获得普通与殊胜两种成就的方法。普通成就包括获得种种超人的知识、能力,而殊胜成就为即身成佛,由基于瑜伽六支法的知识甘露获得。若修习上述瑜伽不成,则需修具备特殊技艺的诃陀瑜伽(Hathayoga)。此外,该经还讲述了息灾、钩召、友爱、降伏等六大法(shatkarmani)。 《秘密集会》中不乏令世人惊骇厌恶、颠覆社会与佛教传统行为规范的说教言论。例如,世尊对群神菩萨说法的地方,被象征性地定位于世间的女阴之中。而世尊甚至可以为那些心怀恶意、性情残暴、行为卑劣的人宣讲解脱之道。该经声称诸佛菩萨可尽情享乐。虽然佛教原本主张“非杀”,这部经却允许获取象肉、马肉、狗肉,甚至人肉。佛教的基本教义主张诚信和节制,但是这部经却违犯这些信条戒律,声言为了获取精神力量和神奇悉地,必须与妇女结合,故允许与妇女性交,甚至与母亲、姐妹、女儿乱伦;这部经还允许人们撒谎,甚至侵占他人财产。这些均明确表现出无上瑜伽密法的显著特点。《秘密集会》作为金刚乘最为古老的著名典籍,历来为各国佛教所盛传,其梵、藏注疏为数甚多,较有影响的是九世纪的释迦友(Sakyamitra)或十世纪的龙树第三依照《秘密集会》而写出的成就法《五次第》(梵名Pancakrama),(梵文校勘本于1896年出版,作者为La Vall6e Poussin)而内中的第五双人次第更引人注目,因为西藏双身佛(Yab—yum)的造型产生,便是基于双入之理念。《五次第》本身又有许多西藏注释,可见其重要性。 (三)《大悲空智金刚王经》(《喜金刚本续》) 这部经典是无上瑜伽部母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形成年代约为七世纪后半期至八世纪前半期。1959年,英国佛教学者史内尔葛罗维(D,L,SneH—grove)根据十九世纪于尼泊尔发现的梵文写本,与西藏译本对照后,发表了梵文校勘本和英译本,并附上大成就师甘赫(Kanha)所著的该经注疏《瑜伽宝鬟》(Yogaratnamala)一并出版。该经的梵文写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十一章,第二部分包含十二章。汉译本名为《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Hevajra—dakinijala—sambara—tantra),共五卷二十品,宋代法护译,又作《大悲空智金刚王经》、《喜金刚本续》,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与梵文校勘本大体一致,应属同一来源。而根据藏传佛教的资料,喜金刚经续分《本续》、《注释续》和《后续》。《喜金刚根本广续》号称有七十万颂,据称从七十万颂中摄集五十万颂,又从五十万颂三十二品整理出《喜金刚本续王》第一、二品。第二品为注释续,而第一品就成为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经》中的《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全经为一品十节。 喜金刚(Heyajra)一词,He在梵文语法中是呼格,象征慈悲(即方便),金刚(vajm)象征般若智慧(空)。因此这部经典既教说般若智慧,又教说大悲方便,其汉译题目也冠以《大悲空智金刚王经》之名。此经中以喜金刚及其明妃无我天女(Nairatmya)为中心,组成曼荼罗。喜金刚以无二状态出现,代表佛教至高体。这个术语又特指咽噜迦,以双运的姿势与明妃结合。明妃无我 天女则意指“无我”概念,即佛教人无我、法无我的一切皆空的概念。经文中还描写了诸多佛母天女。为了获得成就佛果的终极圆满,此经讲说了将一系列的曼荼罗、手印、禅定、吟诵真言相结合的修炼方法。文中提到四圣地珈蓝陀罗、乌地衍那、普尔那吉里和迦摩缕波,也提到次圣地。 这部经最显著的特点是讲述了属于圆满次第的身体瑜伽的修持,明确指出人体内有三脉和三十二条脉道。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一《金刚部序品》中,佛回答金刚藏菩萨的相关问题时指出:“彼血脉相有三十二种,是名三十二菩提之心。又此漏法于大乐处总有三种,谓罗罗拿(1alana,左脉)、辣娑拿(rasana,右脉)、阿嚩底(avadhuti,中脉)。罗罗拿者即胜慧自性,辣娑拿者谓善方便,阿嚩底者是中说,离能取所取。又,此三种即是住持不动清净智月。” 这说明,修持体瑜伽时,血脉之相自大悲空智现起,并与菩提心相应。从中衍生出的左脉(罗罗拿)为般若(胜慧智性),右脉(辣娑拿)为方便(善方便),阿嚩底即是中脉,左脉与右脉在此结合,是大乐之居所。三脉皆远离能取所取,为住持不动的清净智月自性,体现了该部的中道之说。左脉(罗罗拿)为“女脉”,代表着女性创造力(sakti)、母、卵(rakta,红),元音系列(alj),与月对应,最后升华为空(sunyata)和般若(prajna);而右脉(辣娑拿)为“男脉”,代表着男性创造力(purusha)、父、精($ukra),辅音系列(kali),与日对应,最终升华为悲(karuna)和方便(upaya)。左脉与右脉结合后,使菩提心沿着中脉上行,最终达致解脱成佛之大乐境界。 这部经典还描述了喜金刚修持法中的阿阁梨、秘密、智慧、第四等四灌顶,欢喜、至上欢喜、止灭欢喜、俱生欢喜等四欢喜和各种、异熟、圆满、无相等四刹那,皆与性体验有关。 (四)《胜乐根本续》 这部经为母续另一部最重要的经典。拙著《“胜乐轮经”及其注疏解读》便是针对此经及其一部注释的梵文写本部分章节所作的整理译注工作。2007年美国的大卫·格雷(David B,Gray)出版了《胜乐根本续》的英文译本。关于《胜乐根本续》,有三种不同说法,即:传说中的十万品的《胜乐广续》、十万颂(一说三十万颂)的《胜乐后续》,以及现存的根本续;但前两部巨著是否子虚乌有,还是早已失传,不得而知。有一点需要指出,藏文秘密经典中有多种《胜乐根本续》的注释本,据布顿统计,共有十一种,大都译自梵文。这些注疏基本都是为现存于世的《胜乐根本续》作疏,可见其重要性。在此,我们权且把这部经作为《胜乐根本续》对待。 《胜乐根本续》共有五十一品,计七百颂,篇幅不算长,但涉及面却十分广泛。纵观此经,通篇都是围绕教说“与吉祥咽噜迦的无二结合”展开,认为吉祥咽噜迦之性等同于佛的三身之性,佛的三身本身就是宇宙,认识吉祥咽噜迦即是认识宇宙之性,而宇宙之性便是“我”之自性。因而获得对于咽噜迦的正确认识便可证悟佛智佛觉,达到解脱。为此目的,这部经典讲述了种类繁多的金刚乘修炼法。具体内容包括:多种多样的曼荼罗的复杂设置以及诸方本尊的迎请,形形色色的灌顶法,各种真言咒语和手印仪轨,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行以及身体坛城的多种修炼,对于本尊咽噜迦、金刚亥母、诸瑜伽母、三十七位空行者的观想供养,二十四个圣地的描述,通过标记加持而识别瑜伽母的特殊性相仪轨,弟子所需持守之律仪仪轨,依靠空行母女友修炼俱生智慧的具体方法,以及有关饮食、护摩的仪轨……等等,还讲述了气、脉、轮、明点、猛厉火和菩提心等瑜伽母续所特有的修炼法。 此经的一个重点,是详述了修行者如何观想自己身体中的曼荼罗(坛城),而为数众多的瑜伽母将现身其间。修行者首先将自己观想为咽鲁迦神,自身即是胜乐金刚坛城。坛城以吉祥哂噜迦和金刚亥母为中心神,他们被四位核心瑜伽母荼吉尼、喇嘛母、碎生母和有形母拱卫。六位神明共同构成了曼荼罗中央的智慧轮。三个同轴轮环绕他们,分别是蓝色的意轮,红色的语轮和白色的身轮,每一轮由八对神明组成。曼荼罗周围由八位怖畏女神护卫,分列于八个方位。这组成了曼荼罗(坛城),而它又被“八大坟场(尸林,寒林)”环绕,这清楚表明了作为悉陀(成就师)运动的首要产物尸林文化的传统。《吉祥胜乐律生大续王》,又名《胜乐生律精要续》,梵名略作Samvarodaya Tantra,是注解《胜乐根本续》的一部重要典籍,但实际上它的内容已比本续更近一步,其中对于胜乐系最为重要的贡献是详细论述了修持体内气、明点、脉、轮等圆满次第的密法以及有关圣地的论说。1974年,日本学者津田真一发表了梵本部分章节的校勘及英译本。 (五)《成就法璧》(Sadhanamala) 这是一部有关金刚乘诸尊崇拜之成就法、仪轨的著名汇编集,包括三百一十二种成就法。1925年至1928年,印度学者巴达恰利亚(B,Bhattacharya)刊布了此书的梵本(Sadhanamala,Gaekwads Oriental Series,N0,26,41,Bar-oda,1925—1928)。根据他的考证,《成就法鬘》的形成年代约为三至十二世纪。书中仅五十五种成就法有作者名,共计四十二人,多为成就师。巴达恰利亚推定,作者中最古远者为大乘瑜伽行派的无著(310~390年顷),最近者为护无畏(Abhyakaragupta,1084~1130)。在《成就法鬟》的各种写本中,剑桥大学图书馆藏贝叶本上标有相当于1165年的纪年,因此似可推知该书的编纂年代为十二世纪中叶。此外,大约在1914年,亨利·玛斯比娄(M,HenriMaspero)曾在我国浙江鄞县普安寺发现数叶贝叶经,其内容相当于本书第二一七、二五二、二五三成就法。另据法国学者罗伯尔·萨耶的《印度一西藏的佛教密宗》一书言,“有一套共包括七本的仪轨手册小书,是用梵文写在棕榈树叶上的(贝叶经),于1930年左右由路易·非诺(Louis Finot)在中国发现。”此书无汉译本,也无同名藏译本。但是在《丹珠尔》秘密部中,有许多成就法与本书内容相应。特别是本书前二百三十种成就法,与《丹珠尔》秘密部中的部分成就法的排列顺序几乎一致。 此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对众多佛教神祗的详细描写,包括每尊神的特征、颜色、种子、音节(bija)及其曼荼罗的形式。但是,这些神祗仅仅存在于崇拜者的想象中,而不是现实里,需要观想禅定,故而为修行者提供了修习方式。在此,大量印度教神明也赫然出现在佛教的神殿中。 本书还提及金刚乘的四大圣地和六大法以及八种共通成就(悉地):宝剑、丸药、眼药、神行、金丹、飞游、隐身和土行。此外,还讲述了有关真言咒语的教义、规定及其神奇威力,说明借助真言咒语之力即可心想事成,无所不能。 这部经典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提供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有关金刚乘诸神的细节描述,而且还蕴涵着密教时期的大量历史文化及怛特罗哲学的信 息。它提供了不少有关当时著名的密教作者、成就师以及真言、曼荼罗和神通法术的信息,十分珍贵。 (六)《道把歌》与《行句》 金刚乘发展到后期,产生了两个新的支派,一支称俱生乘或易行乘,一支称时轮乘。俱生乘没有属于自身的独有文献,该派的不少成就师创作了许多道把歌与行句,以宣传俱生乘的学说教义。这些俱生派诗人将金刚乘的著名经典奉作权威。一般认为,佛教道把歌的形成时期大约在八到十二世纪。在长达数世纪的漫长时期内,这些佛教道把和行句歌诀在印度流行。《道把》是doha的音译,以中期印度雅利安语系之一“阿帕伯朗沙语”(Apabhramsa)记述,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的文学作品的总称。而在佛教道把中,最著名的就是行句(梵语为Carya—pada)。印度学者哈拉普拉萨得·夏斯特里(Hara—prasada Sastri)率先出版了佛教歌曲与佛教道把(Bauddha Gana O BauddhaDoha)之道把集(Dohakosa),收入三十三位著名的成就师的50首诗歌。尔后,师觉月发现并出版更多道把,是由声名显赫的成就师莎拉诃、甘诃和蒂洛巴所创作。罗喉罗(Pandit Rahula Samkrtyayana)也发现和发表了莎拉诃等作者的道把。此外,在现代的印度学学者当中,夏希杜拉(M,Shahidullah)曾出版了道把集、行句的梵文原典,并附有藏译和法文译本,而英国学者史内尔葛罗维也曾出版莎拉诃道把集的英译本。藏文大藏经中的道把翻译更是不可胜数。 道把和行句中所表现的哲学观是中观、唯识和吠檀多思想的混合体,它以生动的诗意形象阐释这些深奥的哲学理念。行句主张至高真理为空与悲相结合的无二境地,具有殊胜大乐之性,亦即俱生(sahaja)之性。 道把和行旬大力传播了俱生乘的宗教观,将其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不屈不挠的批评与抗争精神,不仅对正统的宗教体系及其深奥的学说和繁琐的修行方式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而且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指出唯有俱生乘才是最自然天成、简便易行的解脱之道,并热情讴歌了该教派那些令人惊骇的修行方法。俱生乘提出,至高真理的获得,靠的既不是哲学思辨,也不是恪守戒律,更不是沐浴斋戒、造像拜佛及金刚乘所规定的数不胜数的各种仪式仪轨,而是以最为反传统的方式,通过直觉真谛和修习瑜伽而被亲证。可以看出,俱生乘与金刚乘有着明显区别。俱生(sahaja)一词意为“自然”,“天生”。俱生乘(sahaja—yana)的名称似乎具有双重含义:它之所以是俱生乘,是因为其目标是认识“我”与“法”的至高天性,亦即天生之性,自然之性;另一重含义即俱生乘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去压制人性,主张由人性本身引导人们,从而以最自然的方式使人证悟真理。由于俱生一词本身便含有“自然”之意,自然的即是最简便易行的,故而又称易行乘。 (七)《时轮经》(《时轮怛特罗》) 梵名略作Kalacakratantra,又称时轮密法,为西藏黄教最为著名的经典之一,成书年代约为十一世纪早期。据传,其根本怛特罗的篇幅为一万二千颂,为佛陀涅槃前二年,金刚手菩萨化身为苏旃陀罗王(妙月王)(Sucandra)向佛陀请问得来,是迦梨时代使一切人民获得解脱的救世之道,当时仅在香巴拉(Sambhala)等国流行。六百年后,由于预见到伊斯兰教将于二百年后在麦加兴起而可能毁灭香巴拉国,未雨绸缪,文殊菩萨化身为香巴拉国第一代卡尔基(Kalki)耶舍王,将梵天、湿婆、毗湿奴等印度教徒悉数召人麾下,使其入时轮曼荼罗内,以时轮大密法为之灌顶,又宣说小怛特罗(Laghu—tantra)三千颂,即现在流行于世的《时轮怛特罗》。而后,观世音菩萨化身为第二代卡尔基芬陀利华王(Pundafika),为根本怛特罗作疏,是为《无垢光注》。除去浓重的神话色彩,一般认为,《时轮怛特罗》和《无垢光注》的作者分别为约1040年前后活跃于印度摩揭陀国的两位佛教学者大时足和小时足。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部经缘起传播的神话传说来看,它与印度教的渊源颇深。梵天、湿婆、毗湿奴本为印度教的三大神,毗湿奴教派也流传有关香巴拉国的传说,而卡尔基原本为毗湿奴的第十次化身,出现于迦梨时代末期,化身为骑马执剑、铲除邪祟、恢复正法的救世英雄。《时轮怛特罗》将这些印度教因素纳入密教体系,反映出当时伊斯兰教入侵印度造成的恐怖与混乱之状,同时也折射出佛教试图借助甚至联合印度教等印度诸宗教,抵抗以至战胜来势凶猛的穆斯林入侵者的强烈意愿。这颇有大敌当前,捐弃前嫌,同仇敌忾之势。当然此处还是把佛教放在首位,印度教诸大神及其教派皆为皈依者。 时轮教法主张存在外时轮、内时轮和别时轮这三种时轮。外时轮指大宇宙,即外在的世界,包括四洲、须弥山以及日月星辰。该教法十分重视时间的作用,认为时间循环往复,转流不息,构成岁月的时轮,具有无穷的威力,天地万物皆由时轮创造,又被时轮碾碎而灰飞烟灭,一切众生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迷界之中,宇宙间的成、住、坏、空规律即是外时轮。春夏秋冬、季节月令的变化等皆包括在外时轮内。内时轮指小宇宙,即人的身体,而脉道、轮、明点以及气息的流动也展示在内时轮中。天体(外时轮)与人体(内时轮)都拥有相对应的规律。别时轮讲的是对治方法,因有别于内外时轮,故称别时轮,即是针对内外时轮相对应而提出的对策。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灌顶以及在时轮坛城中修持时轮金刚本尊法的仪轨等等修炼时轮教法,进行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所组成的修观,运用这种方式成就空慧形象的佛身。时轮教法在哲学上重新肯定了本初佛的教义,认为能依宇宙本源本初佛(Adi-buddha)而获解脱;并极其重视身体瑜伽的修炼法,其修行仪轨十分繁复,主要目的即是通过观察宇宙的结构与活动,即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其迁流变化,以主动控制与此对应的人体脉管、轮、气息之迁流变化,以达到究极合一之境界。时轮坛城的主尊为时轮金刚,一般为三首,上身呈蓝色,下身左腿为白色,右腿为红色。除此之外,时轮金刚还具有很多的形象,不同形象有不同的象征。一如金刚乘中所有的双身佛,时轮金刚代表大悲方便,为阳性;明妃为阴性,代表般若智慧,双身即表示阴阳和合,须臾不可分离,表明宇宙间与世间形成的一切规律,因此在时轮教法中,需在修观时观想时轮金刚与明妃的合身。 上师对弟子施以时轮教法的灌顶和修持,必须在时轮坛城中进行,时轮灌顶总共有十一次。灌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灌顶,使弟子获得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瑜伽的资格,身、语、意清净,达到心灵体悟的高层次,以期为达到终极目标做好充分准备。除此之外,时轮教法还涵盖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不仅宣说了宗教学说,还讲述了宇宙生成论、天文历法、人体的生理病理学、气功医学、胚胎学、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堪称研究多种门类学科文化的宝库。 (编辑 刘建) 出自: 《南亚研究 》 2010年2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所谓智慧,是理智的感情;感情,是愚痴的智慧。我们往往感情用事,迷了智慧。我们现在讲理智、感情,你与理智相应就不迷,与感情相应就迷,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要把感情转变成智慧,不要轻易去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是觉,要以理智作主。感情是烦恼的根源,不执着感情,就生智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