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自偏,寂寞自豁达


2014/9/6    热度:325   

心远地自偏,寂寞自豁达

 

  豁达是人的一种修养,豁达的人,注重修身养性,性格开朗,深明大义,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不慕荣华,不媚权贵,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处世。豁达的人能够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有助于事业的发展;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心健康;具有吸引人交往沟通的魅力,身边会有更多朋友。

  寂寞的人如果能够保持豁达的心态,那么最终会让自己走出寂寞,并且在寂寞中积累自己的智慧,最终会迎来自己成功的机会,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豁达,那么最终会将自己的内心困在一个角落,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成功。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拥有豁达的心胸呢?陶渊明曾经写过这样几句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谓心远地自偏,说的是人从心里摒除浮躁,   洗去欲望,能够有一个淡然处之的心态,甘于寂寞,这样即使身处闹市,也能悠然自得,能豁达地面对尘世的纷纷扰扰。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问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这就是三省吾身成语故事的由来。故事告诉我们多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独处,以反省自身的对与错,从而在寂寞中提升自我的品行,变得豁达。当我们独处时,会比在喧闹的人群中更理性,对于自己的认识也更全面。三省其身,省一是言行,省二是作为,省三是修养。自省之后,我们更容易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风卷云舒。

  在清朝康熙年间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安徽桐城县县城有张、吴两家邻居,张氏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吴府乃当地望族。张家的老宅与吴府之间有块空地,张氏家人起墙建房’时与吴家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矛盾激化。于是,张家写信到京都,期求在京为官的族人出面处理。结果,时任礼部尚的张大人寄回家书一封,并内题一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信后,经过反思,感到自己当初的言行确实不够理智,于是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家深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两家由此化干戈为玉帛,留下一条六尺巷,传为美谈。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偶尔的小摩擦在所难免,如果大家都针锋相对,到头来也不过是两败俱伤。如果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多想想对方的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过错,那么,以后出门就会多一个笑脸相迎的朋友,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仇人。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缺乏理性的思考,凭着一时的冲动,经常把事情搞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如果人人能够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反省,留一份寂寞让自己多一些反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便没有不可化解的。邻里之间如此,同事之间如此,朋友之间如此,夫妻之间概莫能外。

  寂寞是一种人生态度,能够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思考的人,肯定是具有大智慧的智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假如每个人都能抱持宽大的胸怀,以宽容为“润滑剂”,相信可以减少许多摩擦和纷争。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把一切看得开的人,必将在交友、办事中得心应手。

  一个高尚、有修养的人决不会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去大动干戈,去劳神费脑。当你脱离了世俗的困扰,当你有了一定的文化修养,当你内心世界达到了一定高尚境界,你才能温和友善,宽宏大量,你才会有大海般宽阔的襟怀袒露。

  每个人都将面对整个人生。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烦恼和痛苦可能时常伴随着你。 一般说来,越有所追求,越想干点事业的人遇到的烦恼和痛苦越多。因此,我们每一个有志向的青年人都应该有一个坦荡的心胸,豁达大度去面对人生,发奋追求自己的目标和事业,“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回头”。

  胸怀大志,执着进取,是医治心胸狭窄的灵丹妙药。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 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善知识!念念不间断就是功,心行平直就是德;自修心性就是功,自修身行就是德。善知识!功德必须向内见到自性,而不是藉着布施供养所能求得到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