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法王关于道果法的开示


2014/9/3    热度:833   

萨迦法王关于道果法的开示

萨迦派道果法简介
藏传佛教萨迦派法主崔津仁波切著
奥色那若敬译



道果法祖师毕鲁巴(一译“毕哇巴”)出生于印度一个王室,自幼即具有很多殊胜的特质。尊者观轮回是苦,故舍俗出家,进入当时著名的那烂陀寺修行。尊者最初学习显宗教典,并接受续部的教法(密法)而修持。(因)尊者的学识名闻遐迩,故于其上师圆寂后即继任那烂陀寺的住持之位。尊者日间于寺中勤于讲辩著之事,而实际上长期秘密修持密法。然而,虽经过极长时间之秘密修持,却没有明显的进境或证悟的验相。毕鲁巴遂觉得可能自己没有修持密法的缘分,于是决定专注于传授显宗的教法。

就在已如此决定后的当晚,尊者现见了金刚无我姆。金刚无我姆对尊者说:“你的决定是错误的!我就是你的具缘本尊,你必须继续修持密法。”以此现见无我姆之缘起,毕鲁巴尊者决定继续秘密地修持密法。稍后尊者即于净观中现见了全部的金刚瑜伽姆坛城之相,并领受了喜金刚的灌顶。此后连续六夜,尊者得到了殊胜证悟。第一夜,尊者即证悟初地(菩萨的果位),证悟了究竟实相。随后每夜证悟一地,直到证得六地菩萨的果位。尊者成为一位大成就者后离开了那烂陀寺,显示了很多神变,降服了诸多外道。很多人只因听闻尊者之圣名即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尊者为佛法作出了极大贡献。

尊者有无数的显宗弟子和一般弟子,但克利什那巴和东毕巴是尊者极密窍诀的主要传人。为利益前者,尊者传授了“金刚语”的教法。这个极短的教法涵盖了全部三藏教法与金刚乘的精华。如同从牛奶中提取酥油一般,此金刚语法门以窍诀的形式概括了经部与续部的全部主要精华。这个法传给了其近侍弟子克利什那巴,并由克利什那巴传给诸弟子。这个教法如是依次传给了五位印度的大成就者,第五位名为嘎雅达拉,他曾多次来藏地,并把这个法传授给了大译师卓弥洛匝瓦(卓弥译师)。卓弥译师是藏地接受道果法传承的第一代祖师,他有多位具极高证悟的男女弟子。卓弥译师的传法方式是分别传一般续部的解释与窍诀。对那些听受一般续部的法的弟子他从不传窍诀,而对听闻窍诀的弟子也不传授一般的续部法。其弟子中得到最重要的传承的是色顿昆利,他得到道果法,依之修行得到极高证悟;后传给章通绰巴。章通绰巴是位隐居的瑜伽士,在众人面前示现为一个帮别人种田的农夫。他曾经应承别人种好几块地,然后分身无数。他把道果法传给了昆氏家族出生的伟大上师——萨迦巴(贡嘎宁布)。

道果法传承



昆氏家族据信为色界天人的直系后裔,因缘成熟时,他们觉得有必要降生于人间,于是有三兄弟从天界降落人间雪域藏地的高山上。其中一位降落在西藏,这一支就叫“净光族”。后来他们与当地的罗刹鬼通婚,于是纯净的智慧与无明就产生了矛盾,因此得到了“昆氏”的名称,一直传到现在。早期的昆氏家族成员是苯波教徒,后来昆?那噶罗西达成为莲师的弟子。莲师赐予他很多教法,事实上他是藏地最早的受比丘戒者——七觉士之一。当时挑了七位藏人试着出家,看看藏人能否受持出家的戒律。所以后来昆?那噶罗西达出家是藏地神圣的寺院传统之始。无论如何,他是莲师的杰出弟子,而且昆氏家族的后代在很长一段时间也都是宁玛巴的大成就者。到了衮却杰布的时候,他们觉得有必要另外开创一个教派,所以他们把以前的所有教法伏藏起来,开创了萨迦派。第一座萨迦寺院始建于1073年,创建者就是衮却杰布,伟大的上师萨迦巴贡嘎宁布的父亲。

昆?衮却杰布从卓弥译师那里得到密法的传承,而贡嘎宁布直接从他父亲那里得到喜金刚的密法,从章通绰巴得到窍诀。一开始章通绰巴有些犹豫,但后来得知贡嘎宁布是他的金刚兄弟衮却杰布的儿子时,即非常欢喜地将道果的修法窍诀倾囊传授。他传法给贡嘎宁布时曾授记,此法应保密18年而不能对任何人泄漏。十八年后,喇嘛萨迦巴贡嘎宁布可以将法写成法本或传给弟子,因为直到那时,他才成为此法的法主。因此萨钦贡嘎宁布在十八年里完全保密,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道果法的名字。在这段时间里他修学并掌握了这个教法。喇嘛萨迦巴(贡嘎宁布)是文殊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诸佛智慧与慈悲的总集化现。究竟上说,他早已成佛;但从我们凡夫的角度来看,他示现人身并通过修道而成就。

在那十八年中贡嘎宁布曾示现病相并忘记了好多教法,因当时还没有成文的法本。当时严格地依靠口耳传承,而他的上师又已经圆寂,故此他非常担忧。当时密法是在高山或大森林里秘密地修持的,轻易不外传。他想即使再去印度也是很难再找到这么宝贵的教法了。他就猛励地祈请,于是上师章通绰巴现身在他的梦中并赐予了教授。就这样贡嘎宁布忆起了很多他已忘记的教法。另一次在他的禅修洞内祈请的时候,上师章通绰巴再次现身并赐予了精华教授。在又一次祈请后,道果法的始祖、从本尊处直接得到此法的大成就者毕鲁巴显现在萨迦的山上。

在禅观中,毕鲁巴身后的大山被他的身体覆盖,他说:“这块土地是我的。”然后给贡嘎宁布传授了全部道果法和许多窍诀。于此,伟大的上师萨迦巴贡嘎宁布拥有了全部的佛陀教法。他将这些法传给了他的儿子与弟子,并被传承至今。这就是道果法起源的简略介绍。

萨迦派五祖都是昆氏家族的成员,萨钦贡嘎宁布的儿子是索南兹摩、索南兹摩的侄子是萨迦班智达、八思巴法王是萨迦班智达的侄子。

道果法的内容


道果法十分殊胜,包括的内容也是浩如烟海。虽然是一种教法,(但是针对不同根器弟子)实修之路可有很多。对于渐根弟子,可以从小乘起修,而后修大乘、密乘。另外一些弟子(指顿根者)因其自身根器和往昔宿缘,可以直接修正行。因此也有极多不同的传授方式。通常把道果法分为两部分:前行和正行。

前行部分包括在“三现分”的教授里。“三现分”包含了基道果。基指有情众生,因为业力与习气,有情众生眼前是迷乱之相,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所见境。瑜伽士与已进入佛门并具有一定禅修体验的修行者具备觉受之见。经历了道上的修持而证得佛的果位后,即具备了佛的一切功德与清净之见。故“三现分”即是指不净之见、觉受之见与清净之见,由此划分前行部分。

前行:

道果法之中,如同所有佛法传承一样,一切乘法、一切法源与一切誓言之根本,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是否皈依三宝也是区分佛教徒与外道信徒的标志。前行部分的禅修中将皈依的修法分为三步:

1、 皈依、发心
2、 正行
3、 回向

为更透彻地理解皈依的含义,需分下列五点:

1、 皈依之因
2、 皈依之境
3、 皈依之道
4、 皈依之利益
5、 皈依之法

1-3,关于皈依之因,我们或因恐惧、或因信心、或因慈悲心而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的对境为佛、法、僧三宝。在大乘中,“佛”指具备三身之功德者:法身、报身与化身。法或教法引导我们走向证悟。僧宝指的是已得不退转位的大菩萨。我们皈依佛、法、僧三宝即以佛为导师、法为道、僧为道友。

4、 根据经论,皈依具有无量的功德。如皈依的功德有形的话,整个大千世界也无法容纳得下。
5、 皈依之法有共同法和不共法,以后再慢慢讲。

不净之见:

三种前行思维之法:
1、 轮回是苦
2、 无常与暇满难得
3、 因果不虚

首先讲解不净之见乃是为了发起出离心。佛祖释迦牟尼在初转法轮时先讲解四圣谛:苦、集、灭、道。第一圣谛即轮回的本质是“苦”,第二圣谛揭示痛苦之源,第三圣谛“灭”谛说明一切最终归于寂灭的真理,第四谛“道”指明证得解脱需要靠修道。为了解脱痛苦,我们必须先了解痛苦的本质,好比要治病就必须先知道病是怎么回事一样。因此必须先了解第一圣谛:“苦”谛。我们就从了解轮回之苦开始。

1、轮回之苦

轮回之苦分为三种:苦苦、变苦和行苦。

苦苦指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痛苦,比如肉体上的痛苦或精神上的焦虑。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道)里的众生对“苦苦”有着极深刻的体会。三善道的众生是苦乐夹杂,但究其实质这种夹杂也是没有的,三善道的众生体验的痛苦和三恶道的众生体验到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已。但我们都在感受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我们也会感受到“变苦”:一切以因缘所成之法均为无常,而无常之法均伴随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人生也犹如外器世间四季变化一样充满变化。年轻人会变老、大家族会离散――每件事物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第三种苦是所有事物的相对性本质。我们通常划分为“快乐”、“无别”等等感受其实都是和其他的感觉相比较而言的,实际上这些相对的感觉里并不存在快乐。三界轮回之中无论善道恶道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快乐。因此虽然我们暂时会有种种苦乐的感受,但实际上,我们这些体验是根本不值得去执着的。就好比饭里面掺了毒药,不论是美味佳肴还是不好的饭菜,掺了毒药就是有毒的。因此,为生起出离心,道果法第一部分强调观想轮回痛苦。

为了(使行者)完全生起出离心,教法中对痛苦,特别是对地狱道与饿鬼道的痛苦有很细致的描述。整个世间分为六道:三恶道是地狱、饿鬼与畜生道;三善道是指人道、非天(阿修罗)、天道。但总的来说轮回之中根本没有一个可执着之处。

为生起从痛苦中解脱的紧迫感,我们必须把这第一步基础打好,也就是了解痛苦的各种原因和类别。


2、生死无常、人身难得

前行的第二个修法是暇满人身难得。作为凡夫众生,由于往昔的业障习气,我们的所见是不清净的,这些不清净的显现是由于我们自己所作造成的。因此从这个不净的三有中解脱的唯一途径就是修持圣法。而为能够修持圣法,我们首先必须获得暇满人身。

能够获得暇满人身的机会是极其稀有的。要投生到人道,首先必须积聚善因——比如作善行,特别是纯粹的德业,还要有其他的助缘,比如布施和清净的发愿等等。而聚集齐这些善因也是极其难得的。放眼当今的世界,看看那么多有各种宗教信仰的人里,即使是那些修持佛法的,大多数只不过是外在表面上修行罢了。因为暇满之因难得,则得到暇满之果亦极其难得。再从难得之数的角度来看,如不仔细思维,好像人还是很多的;但如果仔细思维,在一间屋子里是很容易算出有多少个人的,但在同一间屋子里到底有多少其他生命,比如昆虫,是根本无法数得出来的。所以相对于所有有情众生来说,人的数量还是非常少的。从人本身的特点来说,人身已经极其难得,而要排除那些“无暇”、“不圆满”等不利的条件,或者说具足“暇满”就更是难上加难!所谓“暇满”就是要生在有佛出世之时处、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诸根具足、信正教等等。单从这几个条件就可以看出值遇佛法是多么的难得!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暇满人身是比如意宝还更为珍贵的。如意宝是所有物质财富中最宝贵的,一旦我们拥有它,它就可以随时满足我们在物质方面的一切需要,比如饮食医药衣服等等。但是如意宝并不能赐予我们一个好的来世、帮助我们解脱或证得佛果。但有了暇满人身和精进修行,我们不但可以获得更好的来世,还可以自我解脱甚至证悟成佛。我们不但要从道理上了解人身的价值,更要切身的感受暇满人身极其稀有难得,比如意宝还要珍贵。如果已经具备了这么宝贵的条件,一旦失去岂不太可惜了吗?如果我们不能善加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真不知道一旦失去了何时才能再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具足这些顺缘的时候好好修持。

在其他派别的教法里暇满难得和无常是分别教授的。但在道果法里这两者是合在一起的。我们当下具有的暇满人身是无常的,既然万法都是无常,我们的暇满人身当然也是一样。佛经里说,对诸佛最好的供养就是思维无常,因为只有认识到无常我们才会远离各种执着。只有努力思维无常我们才会精进修持,才会在精神旅途上不断努力。思维无常是对治痛苦的良药,是帮助我们最终证悟究竟实相的助缘。

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我们拥有的这个人身的寿命是不确定的。我们知道人尚未出生就可能会死,可能一出生就死,也可能在还是婴儿时或青少年就夭折,如此类推(人随时都会死)。而且就算我们有个确定的寿命能活多少多少年,但也很难讲就一定能活到那么长,因为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这就好比一盏酥油灯随时都可能被突然刮来的一阵风吹灭。同样道理,我们现在拥有的暇满人身,即使是年轻力壮,也随时会受到内外各种障碍的影响。任何事都可能发生,人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会死。因此,我们不但要修法,还要抓紧时间精进地修持不要懈怠。

3、因果法则

第三个前行修法是业因果法则。这是佛陀教导我们应如何做如何修持而教授的不共的教法之一。一切我们所见所感受到的,以及我们的生活质量都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这部分教法分为两部分:如梦观与业报观。

如梦之见――有时也称为“珍宝观”。如同在梦中我们的体验和醒着的时候一样,但一觉醒来,我们在梦中看见或感受到的东西就全都消失了。在这个如梦观里能观与所观是分别出现的。所有有情都有这种体验,这是我们所在世界的特点。

业力之见――每个有情众生因其各自业力不同而有不同的所见。比如说,有些众生痛苦小一些,有些痛苦多一些等等。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自己所作业力都和我们如影随形。善业与恶业就好像我们种下的种子,因缘具足的时候它就会成熟结果。

我们的行为分为恶业、善业与无记业。由贪嗔痴所发的行为为恶业。如果一棵树的根是有毒的,那么由它所生长出来的花和叶子肯定也有毒。同理,由贪嗔痴而作之一切行为均称为恶业,是造成今生与来世一切痛苦之源。

业分为三种:身业、语业和意业,由此支分为十不善业。非由贪嗔痴而造作、由爱心和慈悲所引发的行为称为是善业。好比一棵树的根是药材,那么这棵树的其他部分也是药材。同理,任何非由染污心而生发的行为称为是善行。善行能为今世来生带来快乐。

最后还有既非善业也非恶业的行为,称为是无记业,比如行走坐卧。这些行为不会产生恶果,所以强于恶业;但它们也不会产生善果,因此比不上善业。学会把无记业转变为善业是很重要的。

如果想要摆脱痛苦,那就必须戒除恶业。我们必须戒除恶因:如果我们放纵自己造下恶因,就不可能期望得到快乐的果报。因此一定要断恶行善,哪怕那些再细小的善恶也要谨慎抉择取舍。有如一滴滴水终将汇成大海,哪怕极细小的善行也能积聚成很大的功德。对于那些非善非恶的无记业,我们要学会通过实践菩萨行来转变我们的发心。同时通过精进的修持来转变那些恶业。

以上是关于道果法第一部分:不净之见的简要介绍

下面是关于这部分特别是不净之见的问答:

问:决定此生或来世果报何时成熟的因素有哪些?
萨迦法王:这要看行为的本身。有些业报是此生就会成熟的。如果对境、行为、发心都很猛厉的话,果报很快就会在此生成熟。有些行为会在下一世或几世之后才成熟。因果定律深妙难思,凡夫是不可能说得清的。

问:萨迦班智达对把达不到最高的圆满次第的法称为是“大手印”持批评态度,能否请您联系藏传佛教其他宗派就此谈一下您的看法?
萨迦法王:实际上萨迦班智达从未说过不能用“大手印”这个词。任何修法,不一定是大手印,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去修,都不可能得到什么结果。如果我们跟随正确的上师、通过正确的途径、按照正确的方式去修,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结果。萨迦班智达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依照智慧方便双运的正确方式去修。“大手印”指的是我们通过禅修体验到的俱生智慧。

问:请您解释一下“业”的概念以及它与因果、功德的关系?
萨迦法王:实际上“业”这个词的意思是行为或行动――也就是我们之所作。我们今生所经历、体验的是我们过去所作的因的结果。别人不能让我们痛苦,也不能使我们快乐。造成我们快乐或痛苦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作的因。主要的因就是我们自己行为。我们自己的行为造成了结果和果报。


觉受之见

道果法的第二部分是觉受之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同觉受之见,第二部分是不共觉受之见。

共同觉受之见

共同觉受之见是指大乘行者的共同觉受。这些大乘行者依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而修持禅定,从而产生一种体验。首先为生起这种觉受,行者必须修持慈心。要修持慈心行者首先必须观修轮回痛苦,而且必须努力从这些痛苦中解脱。于是行者生起追求个人解脱或个人涅槃之愿。我们必须观修诸蕴聚集为无常。如同无薪之火会熄灭,我们获得涅槃时,痛苦的根源――诸蕴聚集也会消失。但是,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目标:我们进一步深思就会发现这并非究竟目标。为自己解脱而修行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这就好比我们不应该在很多家人还处于痛苦中时自己找个清净的地方躲起来。如果是个好人、善心人就不应该满足于这样的清净,而应该大胆的和家人一起承受痛苦。

我们相信自己现前的意识里面存在一个连续性(相续)。既然我们这一世的身体来自于父母的身体,我们的意识必然来自于和我们自己现在能感受到的心同质的意识。从出生到老年,虽然我们的意识不断变化,但心相续保持不变。所以,心相续是无间的,只是同一相续显现为各种形态。从这也可以推出心存在于我们的肉身形成之前。而且心也不会随着我们死亡而被烧毁或埋葬,它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故而,无法说某一特定相续是从何时开始的。从无始以来至今我们就在三界轮回里沉浮:我们不断的出生、死亡、不断的变成另外一个生命形式。因此我们相信无始以来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亲友。所以舍弃其他有情众生只追求自己的救赎不是我们修行的正确目标。我们修行过程中的每时每刻都不能忘记其他众生。

我们开始培养自己的慈心的时候,应该牢记每个众生,即使是最可怕的野兽都有种慈爱的天性。即使是可怕的狮子也疼爱它们的幼崽。我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慈爱之心,但不是完全拥有。所以我们必须从比较容易生起慈爱心的对象入手――比如自己的母亲、亲友――开始培养慈悲心。一开始可以从我们现有的慈爱心入手,然后试着令其增长。接下来我们可以试着把慈爱推广到那些比较难施以慈爱的对象,比如我们的敌人。我们视某些人为朋友、某些人为敌人或无关的人,其实这些都是自己的人为区别,我们要试着去转化这些分别念。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和这三种人都曾做过亲友,有了这个认识,知道所有众生都曾作为我的亲友而给予我无尽的关爱,我们就可以对所有众生生起无分别的慈爱心。我们要希望所有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生起慈爱心之后我们必须发悲心。方法就是关注一个受苦的众生,希望他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这里和我们修慈心时的观修方法一样,也是先从相对容易的对象开始,渐渐扩展到相对比较难的对象,最终以一切众生为观修对象。

在慈心、悲心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修菩提心。为了把自己从轮回里解脱出来,必须切断轮回之根,也就是我执。最然从胜义上说“自我”并不存在,但因为如前面介绍的“珍宝观”的幻觉,我们还在造业,因造业而被束缚在生死轮回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生起摧灭引发一切痛苦与幻觉的我执的菩提心。欲摧灭我执,必须修持两种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压制我执,胜义菩提心则彻底地消除我执。

世俗菩提心分为两部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为一切众生证得究竟的佛果而发心称为愿菩提心;不但发愿,而且为证悟成佛而实际修行即是行菩提心。这就意味着进入“道”而且进行修持。在发了愿菩提心后所作的闻思修等即为行菩提心。从开始修行那一刹那起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摆在与他人平等的位置,这种平等心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一直习惯于认为自己和他人是有很大区别的。不管我们多么地关怀他人,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我执习气还是极为顽固的。即使在我们认为自己正在关怀某个人的时候,其实我们还是更多地关心自己,我执就是如此的顽固。因此为断除我执必须坚持修行与关怀自己一样关怀他人。这样我们就会渐渐习惯这种态度,进而能够逐步做到为了其他众生放弃自己的欢乐、利益和其他好处,再进而开始把众生的痛苦与痛苦因拿来自己承担。如果以前我们这么做过的话早就已经成佛了。但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只关心自己,从未为他人着想过,哪怕这样做带来的只有更多的痛苦。正因如此我们要修自他相换,从一般人开始,扩大到敌人这样的比较困难的对境,直到对所有众生修自他相换。通过这样的修行可以积累功德,祛除自私的想法并消除我执。

下面我们谈谈广大的菩萨行。世俗菩提心只是通过压制我执而暂时克制染污习气。所以习气并没有被消除,未来因缘具足的时候又会重新萌发。因此为彻底消除我执,我们必须修持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指胜义实相,一切现象的真正本质,这是凡夫所不可思议的。很多哲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们为何一定要过这样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一定有这样的观念?所以产生了许多的哲学派别,比如有部、唯识、中观等等,这些派别各自还有许多支派。

有些初学者觉得很难理解对母亲、家人和朋友生起慈爱之心,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破碎的家庭、吸毒、冷漠的家庭关系等等问题。我们传播佛法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痛苦并引导他们趋向究竟证悟。因此要因材施教。诚然,在这样一个末法时代想要实践慈悲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要按照上师传承下来的心髓去修,这些教法精华有着不共的加持力。即使我们无法全部加以修持,即使只修其中一小部分也对我们有极大帮助。佛陀的教法如大海一般深广,即使我们只能接收一小勺那么多,对我们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而且,需要爱心与仁慈是人类的基本本性,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法、通过教法和实践尽一切努力来培养这些美德。我们要通过各种方便法门来实践菩萨行。

清净之见

在续部教法中把这个“清净之见”称为是究竟实相,“同时生起的俱生智慧”。“同时”意为果与因同时生起――果不可外求。因此,“果”并不是我们向外可以寻找到的东西,实际上它在我们的心内。因为因果同时产生,因此每个人都具有佛性。

如果我们精进修持,每个人都能成佛。从世俗谛来说,我们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才能成佛;然而必须要知道,在我们的因位的心相续和究竟证悟的相续之间有一种连续性,举盛秽物的铜痰桶为例,当这个痰桶盛着秽物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铜本身也是肮脏的;如果把这个痰桶融化做成铜饰品,人们可以戴在身上炫耀,别人也会很羡慕,好像这个铜被彻底转化了;再进一步,把这个铜融化后铸成本尊像,人们对着它顶礼膜拜赞颂祈祷,这个铜就更宝贵了。实际上这块铜的性质从未发生改变。这块铜做过痰桶、装饰品和本尊像。它的外表或外观发生过变化,但铜的内在本质从未发生任何变化。同样,本然的基,我们的心的本体,就是佛性。所有现象的本质何时何地都无不同。

通过修持,通过智慧与方便消除无明最终使我们证得佛果。

经过觉受之见的阶段,渐渐消除了无明,内在智慧增长,就获得了清净之见。佛就是净除了一切过失或无明以大智慧证得清净之见。就如人从梦中苏醒就不会再沉迷在他的梦境中一样,已完全从无明幻景中清醒的人也不会再有不净之见。他们也可以见到我们的所见境,但是却是完全清净的,通彻的,一切都在境意无别之中,一切都在清净见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是学觉悟,我们皈依三宝,第一个就是皈依觉,觉而不迷,觉就是佛。怎么觉?放下就觉了。《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什么是迷?不放下就迷了。由此可知,觉跟迷定义在此地。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