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它 就不要拥有它


2014/9/6    热度:270   

    农委会林务局日前(2月20日)预告,修订十九年不曾更动的本土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单,新版本名单增加了许多台湾特有物种,以及将若干族群增加的保育类动物降级,如:台湾猕猴、台湾蓝鹊。

 

    其实,依法不论保育类、非保育类,任何野生动物都不能随意猎捕,等级只是标注它们的族群状况,但是,着眼于族群数量之等级划分方式,往往意味着同情心随数量之递增而相形递减,于是,形成某种充满人为操控斧痕的循环平衡:族群濒绝→列入保育类→主管机关更留心取缔→盗猎较为收敛→族群数量逐渐增加→保育降级→盗猎增加→族群濒绝→……。

 

    问题是,某个动物族群该有多少数量,方能维持生态平衡?其衡量标准为何?而且,难以预测的天灾、疫病等变数,造成的族群灭绝,绝非事后可以弥补的。是以,人类自以为是的生态平衡,妄图模拟大自然的奥秘,可能终究徒劳无功,反倒形成种种难以逆料的后果。

 

    生态保育,是人类对于惨遭破坏的环境的一种弥补方式,但是无可讳言,其以数量多寡评断生命价值高低,此之‘物化生命’的价值观,可能难以逃脱‘人类沙文主义’之阴影。因为,这套价值观适用于动物族群,却不适用人类自己的族群。然而试问,有何理由足以论证:人类个体有其主体性,应该予以尊重,而动物个体却没有,故尔可以‘量少就保育,量多就扑杀’呢?

 

    同样以动物为关怀对象,‘动物保护’与‘生态保育’之不同就在此:动物保护,乃出自于同理心,尊重动物‘趋乐避苦,趋生畏死’的强烈本能,而非尊重其对生态的功能性价值。因此,对与人类同样有觉知能力的动物,吾人视其为地球同伴,尽己所能以助其离苦得乐。所以,就动物保护组织而言,越多动物列入保育类名录,应是越符合动物权益的。然而,这终究违逆数量平衡的保育逻辑,而难以为人所接受;毕竟,族群恢复之后的优势物种若过度保护,将可能造成另一种生态失衡。

 

    ‘以数量多寡评断生命价值高低’之价值观,同样也左右着宠物市场的订价策略。不论是野生动物,还是一般宠物,稀有者价昂,量多者价低。走一趟宠物市场,或上网查询宠物交易,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动物,被主人当作赚钱的工具,其中不乏稀有的外来种或本土野生动物。

 

    ‘拥有(或食用)野生动物来取悦自己’,这正是造成生态被破坏怠尽的错误心态之一。例如,台湾民众在80年代自南洋走私上千只濒绝红毛猩猩当作宠物。世界上已灭绝的鸟类中,约有18%导因于狩猎,台湾本土纯种八哥也因为大量捕捉、贩售而几乎看不到了。而且,外来种也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灾害,造成本土物种逐渐消失。

 

    消费者因为‘爱它就要拥有它’,殊不知,这个‘买、卖’的动作,就已经对动物造成了伤害。既然业主要靠买卖野生动物来赚钱,他们鲜少考虑到动物的不舒服、环境适应、医疗管道、供过于求等问题,尤令人发指的是,因动物滞销、老年、残疾,而遭到业主狠心销毁或弃养。再加上买宠物的人,有多少是一时兴起,或情侣间浪漫因子作祟,率性豢养又随便弃养的所在多有。因此可以说,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根本就是对动物长期且循环的虐待。

 

    人类没有权利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食物、工具,剥夺它在大自然生活的自由与权利。真正爱动物的人,不会因自己的私心或虚荣心,而饲养或利用动物的。请思考:如何爱护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伙伴?‘拒吃、拒买、拒养’,就是最简单的爱护动物的方法。因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才是保育动物的正本清源之道。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 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抽烟,有很多学佛的人,甚至于出家的法师,他说:“不抽烟,这个戒条里头没有。佛戒酒,没有说戒烟。”那我们要问,烟对于身体有没有好处?抽烟这个威仪好不好?抽烟会不会让别人起厌烦?事实是抽烟对自己的身体不好,对别人的影响也不好。所以烟要不要戒?佛虽然没有说,要戒。不能说佛没说的,你就可以做。佛没说得太多了,你要懂得佛的意思。“摄律仪戒”,“摄善法戒”,这都要我们自己明白义理,知道哪些是善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善不能做。大家要知道,佛讲的这些戒律,总不能说,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细节全部都讲到!尤其时代不一样,地区不一样。所以大家要掌握到戒律的精神,要触类旁通。譬如戒律里面没有讲抽烟,所以很多人说抽烟不犯戒;现在打电子游戏,这个戒律里头也没有。佛都没有说到,那是不是都可以不要遵守?“摄善法戒”,只要对于自己性德相应的统统要遵守。不是说佛没说,佛没有说也要遵守,为什么?是善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