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与死」
2014/9/6   热度:203
随笔禅话 ◎秦孟潇
青年人和老年人因某些事情得不到解决,而走上自杀的道路。越是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这种现象越为普遍存在,诸如日本、美国等国家最为显著。社会学家包括政治家、宗教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等,都无法解决这社会问题。
有人问我:「佛教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我回答他们说:「佛教的教义,可以说,是专门解决『生与死』的重大疑难问题,诸如生,从何而来?死,从何而去?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其重点就是解决『生』与『死』的根本大事。」
一个真实修行人,他能掌握自己的生与死的主动权!可以知道自己「时之将至」,并为自己后事作出相应的安排,特别是密教的喇嘛上师这等圣人,能预先知道来世命运的一切,诸如生往何处?父母是谁?都能预先写在「保密」的遗嘱中,一清二楚。在显教的高僧大德中也是一样,把握自己的生死命运,事例确实不少。
何谓「超度」
佛教提倡孝道,教人知恩图报。可是有时想报父母恩时,子欲养而亲不在,该怎么做?佛就教人用超度的方法,所谓超度是超越空间的遥远感应力。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做得到,而要集合众人的力量。佛教说明三世因果,亦有解释生命流中的六道轮回,人死后随生前所做的善业或恶业,往生天界或转为人,亦会沉沦地狱为饿鬼、畜生。超度法会,为使孝子贤孙对过去父母尽孝道之机会。在法会中,若能为先人敬立牌位,怀诚恳思念之心,经过法师们的群体念诵力,这种善的意念,将会通过上天乃至地狱,直达受超度者的心中,如已登天上或转人身,其心立即会受感应,原为善心者,更充满善的倾向。如未发善心者,会即发善心,凭此善的动力,作善行受善果。如先人不幸在苦界中受苦者,其心亦会受感应,顿时忏悔所作之恶业,恍如茅塞顿开,化恶意为慈爱、化暴戾为柔和,可得转苦为乐,脱离苦海。用至诚心,立位纪念,以超度法会之力量为去世者增善除恶。
「功德」含义
「功」指做善事,「德」是指福报,两者互为因果。「德」即「得」,修功有所得,所以称「功德」。佛门给予对佛教有贡献者以「功德」之衔。比如,称供养僧人,方便寺院的施主为「功德主」,有行善之德的人,赞叹为「功德无量」。
「功德」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靠时时、事事积聚起来,「功德」需要积累而成。由少至多,称作「积」,由低至高,称作「累」。「德」不积不崇,「功」不累不大。一个人做一二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劝人多行善,以善待人,也是「积功德」之举。
佛度众生,功德最大。几乎所有的佛经,都要赞颂佛的功德。佛的功德被称作「功德聚」。《涅盘经》的颂词是:「如来无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广宣说」。《浴佛功德经》的颂词是:「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祇因诸佛功德无量,世人都欲求其保佑,以祈赐福。
要得福就要供养佛。《三藏法数》说:「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无量义经》说:「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芽。」总之,遍种功德田,能收获福果,多积功德,多做好事。这是佛经劝人向善的宗旨。
慈悲精神
有信众提出疑问:「家里有蟑螂、苍蝇、蚂蚁、蚊虫,乃至老鼠一类害虫,该怎么办?是不是也『放生』呢?」
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来,确实使对方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好了。在佛经上也有类似的例子:当比丘(和尚)们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于是比丘释然。这个例子是说为了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清理打扫,目的不为杀伤虫类,因此,不算杀生。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祇能以打扫,清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殖。如果环境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
佛家倡导戒杀的目的,是发扬慈悲精神,消除暴虐的嗔恨心!对于弱小的生命,能够减少伤害的机会,是慈悲的表现!如果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
若能对弱小生命有不伤害的心,推而言之,更不会伤害到人的生命了。人与人之间缺少慈悲心,以致造成无视生命的价值,一切祸害无有间断,便是人类不得安宁的根源所在。
贪念不实
有位年青人懂得佛理,能说会道,经常出入佛堂,跟四众佛弟子非常和睦,予人的印象不错。他是个生意人,嗜财如命。自从信佛以后,有了较大的转变,但尚未能根除贪念。
他对「六合彩」有极浓厚的兴趣,每逢星期二、四两天,必定会往马会去买彩券,所谓风雨无阻。有一次,他填好了一张六合彩的号码,忘记去买了,这天下大雨,狂风不息。他家住半山区,然而没有私家车,出入不方便。为了未能买进六合彩,弄得心神不定。这样大的风雨,应该放弃了。可是他贪心顿起,心想如果摇出来的六个号码正好是自己买的,那该有多大的损失啊!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怎样也定不下心来,为了止住自己不安的心,走进房里去参禅打坐,仍打消不了买六合彩的念头,他想还有半个多小时了,再不出去买,就丧失机会了,他终于乘的士去买了。结果并未中奖一场空!可谓贪念不实,顿成泡影。
儒释两教
佛家讲「五戒」、「十善」与儒家讲「五常」、「八德」相参证。印光大师说:「言戒善者,五戒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YIN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五戒全持,不堕三涂,恒生人道,此与儒之五常大同。又说: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指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此与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可见,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一贯强调的「五常之德」,而印光大师以佛家「五戒」参证,乃上述儒佛均以「孝道」为本的展开。在其后来的《道德丛书序》一文中,则进一步指出,近代以来,欧风东渐,举中国圣人所立之法而悉弃之,以学泰西之新文化。而变本加厉,废经废伦,废孝免耻……则人道几乎息矣。于是有心人世道人心之人,群起而挽救之。或提倡佛学,或著述善书,无非欲人咸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敦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以自明其明德,而止于至善之地。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道德观。
禅定功力
由「凡人」到「成佛」整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禅定」,没有它发挥积极作用,「凡人」是无法达到「成佛」的境界。
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总括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练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
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禅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有人要问:为甚么要修禅定?因为常人处于复杂的社会中,没有「定力」的人,心猿意马,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好像狂醉的人对事物的好丑是非,都失掉辨别的能力,我们「散乱心」正是这样。虽然,有些人知识丰富,有一定的较高的判断能力,但毕竟不是从禅定中出生的智慧而终有所蔽;好像风中点灯,虽能发光照物,也仍是模糊不清。有禅定功力的人,能彻底洞悉万事万物的实相,这叫做「禅定波罗蜜」。
金山宝物
金山寺是禅风很盛的古剎丛林,故历代高僧辈出‘该寺始建于晋明帝时,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计有八十一代方丈。金山寺藏有国家一级文物,非特殊情况,一般人是无缘分见得到的。在金山观音阁藏有「周鼎」、「铜鼓」、「玉带」、「金山图」四宝。先说周鼎,它是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距今二千七百多年。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几经转手,一八四八年被湖北省叶志生赠送金山寺收藏。还有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八分,径一尺五寸七分,重廿三斤八两。传说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为炊具,作战时可擂鼓,又名「诸葛鼓」。再有玉带,传说是宋代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斗智慧,回答不出佛印的偈语,输给金山寺作镇山之宝。据说金山寺方丈佛印正在打坐,东坡闯入禅房,佛印说:「学士此间无坐处。」苏东坡说:「愿借四大为座!」佛印灵机一动,便和东坡打赌说:我有一问,请你回答,如答不出,将玉带留给金山寺。东坡恃才欣然答应。佛印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哪里坐!」东坡一时竟回答不出,祇好将玉带解下,金山寺遂作为镇山之宝,直传至今。
谈《白蛇传》
提起金山寺必然会想到罗曼蒂克的带有「仙」、「妖」色彩的爱情故事,这是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一段婚姻破灭的悲惨故事,宛似东方情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金山寺与爱情有甚么瓜葛呢?在中国城乡谁都知道《白蛇传》的故事:「许仙遇到了艳丽而贤淑的白娘子,他俩倩影不离,恩爱异常,过着双宿赋居的幸福生活。偏偏又撞到了金山寺方丈法海老和尚,识破白娘子是一蛇精变为人形,故阻止两人相恋,许仙在法海和尚劝导下,躲在金山寺修道不肯返回家门。白娘子为了挽救许仙,同婢女小青青结伙一批蟹兵虾将,水满金山寺,玩尽一切神通法术,终于无法破除法海和尚布下的『袈裟铁围阵』,几个回合下来,白娘子、小青青败阵下来,钻入『白龙洞』窜逃往杭州雷峰塔去了」。这段「人」、「蛇」相恋的爱情故事,迷惑了不少观众,是很有影响力的爱情故事。而今金山寺依然在,还有深不可测的「白龙洞」在,并塑有「白娘娘」、「小青青」的石雕像,英姿飒爽。你会有甚么遐想呢?
——摘自:《香港佛教》月刊557期
2006年10月出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细心地观察,一般随业受生的人,到三恶道是多数,到三善道是少数。我们认真反省一下,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我们起心动念,多少个念头是善的?多少个念头是恶的?那个恶的念头要是多,我们在三恶道住的时间就长久。念念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善念;念念都为自己打算,这是恶念。我们众生起心动念,总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所以我们不要问别人,我们冷静地反省自己,就知道将来自己随业流转到哪里去。古德告诉我们,三恶道是众生的故乡,那儿住得久;我们到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没有多久,又要回去了!我们想想,这个话是有道理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要积极地修净业。我们知道,纵然是修善业,也不是个办法,我们无始劫以来,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太多了,这一世能控制,难保下一世还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这又堕三途,所以不修净业,不求往生,确实没有第二个办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