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杨柳风


2014/9/6    热度:321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诗是宋朝志南和尚所作的。他的生平已经无可稽考,祇知道他是一位擅写山居诗的禅僧,曾于淳熙十六年编辑过一卷《寒山诗集》问世。这首隽永的七言绝诗,描述了禅者在早春和风细雨中经行时那种超然脱俗的心境,不但禅意盎然,而且反映了出家人在山居修行的清苦生活。

「古木阴中系短篷」,精勤不懈的禅者,多数喜欢远离繁嚣闹市,在深山旷野之间盖结茅篷独住。这里没有檀越施主的供养,只有大自然培植的古树,为禅者提供了参天的林荫,成为他们遮蔽风雨的阿兰若处(梵语:aranya意译为寂静无诤的修行地)。

「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是山居者用以攀山越岭的树根手杖。在志南禅师的心中,山中虽然渺无人迹,但遮蔽风雨的古树,支扶身躯的手杖,都是与他朝夕相伴的道侣,成为他禅修的增上缘。

隐居的生活虽然清贫刻苦,但行者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真趣。正如永嘉大师在《证道歌》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修行人愈穷愈能奋发道心,愈富愈会迷失正念。古时有德行的出家人,除了三衣一钵之外,一无所有;虽然物质贫乏,但道心不贫,因为他们的内心蕴藏着无价的珍宝——智慧,禅定,和戒律。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杏花盛开,与点滴的雨水凝聚而飘落,像天雨宝花一样,缤纷而下。但志南禅师不会被这些花雨沾湿衲衣的。这境界仿如《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中所叙述的「天女散花」公案一样,维摩诘室内清净无染的菩萨们,是不会被落花所沾垢的(以下白话意译经文):

「…..在维摩诘室内,有一天女把许多天花散落至诸菩萨及大弟子身上。当这些天花落至诸菩萨身上时,随即纷纷掉散于地上;但当天花落至众大弟子身上时,便都沾在他们的身上,尽管他们用各种办法去抖扫,亦不能去掉天花。」

这时天女说:「…..天花不能沾染在诸菩萨身上,是因为他们已经断除一切分别妄想,因此外界之色声香味触等都不能垢缠他们……举凡结习烦恼已灭尽者,天花一落到他们的身上,便会散掉于地上。」

杏花雨好像要沾湿志南和尚的衲衣,却又未能沾湿 —— 这是譬喻外境不能牵动禅者寂静无染的心。

「吹面不寒杨柳风」,清风在柳枝间迎面吹来,并无丝毫的寒意,因为修道者不为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动,何况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在志南和尚这四句绝诗中,我们会联想到一个隐居的禅者,身披着纳衣,手拿着杖藜,在山林的花雨柳风中踽踽经行,其心湛然寂静,已经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 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中国古人教我们隐恶扬善,看到众生好的这一面,我们要赞叹他、鼓励他;见到他恶的那一面,不说他,让他自己去反省,自己去忏悔,这是养我们自己的厚道。“隐恶扬善”,扬就是赞扬,人家有好的地方要赞叹,见到人家有过失的地方一字不提。我们都能够这样去做,社会的风气必定慢慢会淳厚。作恶的人,有时候也会做一点好事!好事你就赞叹,恶事不提,到后来他会生惭愧心,“你看看这些人对我多好,我做了小小的好事就赞叹,我做那么多坏事,你看他们都不说”,他慢慢会反省,会改过自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