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心中.口中.行为中
2014/9/6   热度:171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们的行为中」,也就是佛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一言一行的生活中。许多人学禅,目的为了要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而佛在那里呢?佛在每一个人的自性中,佛在每一个人的自心中,所谓:「佛在心中坐,不要蹉跎过」,既然知道佛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便不能浪费时间、生命、光阴,不要糊里胡涂、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那样太可惜了,因此,每一个今天,我们都要好好用功。
有一些人只知道希求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却不知道如何来修行?认为一旦明心见性、开悟成佛之后,便可万事具足,得大自在、有大福慧了,所以老是期待着、梦想着:早一点开悟成佛吧!
还有一些人,知道想求得开悟,但在开悟前,应该做些什么呢?以为大概是拚命地打坐吧!只要坐出名堂来,就能够明心见性、开悟成佛了!这话是没有错,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也花了蛮长的一段时间,在苦行林、在雪山、在菩提树下打坐,那时因为佛法还没有现前,没有人为他说出佛法的道理,所以释尊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摸索,因为没人告诉他:「人人心中有佛」;也没有人告诉他:「无常就是无我,人生有苦,是因为不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能警觉到无常、无我,所以贪生怕死,瞋恨嫉妒,因此无法明心见性。」
但是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佛法,释尊花了那么长时间的代价,开启了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已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们就不必再花那么多的时间。因为现成的佛法,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只要相信佛所说的话,照着来用在生活里就好。所以禅宗非常重视在平常日用生活之中,体验佛法和实践佛法。
当我们皈依三宝,当我们学着用佛法,我们就已经开始走上圆满的菩提大道了。此时已经知道修行佛道的方法和观念,只差自己实践的工夫不够,那我们更要如法修行,依教奉行,就是要受持佛法,继续努力。所以在禅宗的修行者们,就没有像释尊未成道之前那样,要经过六年不断地打坐的工夫,才能明心见性。禅宗认为只要你遵照着佛法去做,随时放下自我的执着,当下就能明心见性。
「佛在自心中」,这是佛祖告诉我们的。因为我们的自心就是佛心,只是因为有烦恼,所以佛性不现前,佛心被烦恼心所遮盖,所以只见烦恼不见菩提。但是我们已经皈依了三宝,已经知道了佛法,心中常念三宝,即与佛心相应。
其次,是「佛在口中」,就是佛的语言,即是智能的语言、慈悲的语言、柔软的语言、安慰的语言、鼓励的语言、赞叹的语言、教化、教育的语言、感动的语言。而我们究竟用的是什么语言呢?如果是学佛法,虽然内心中还没除烦恼、证菩提,可是我们已经知道经典里告诉我们,佛的语言,就是佛与人家讲话所用的方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是不是可以照着去做呢?为什么不能照着去做呢?
很多人是有很多的推托,会说因为自己的烦恼多、业障重,因为自己的心还没有明,智慧之眼尚未开,所以没有办法像释尊以及大菩萨们那样,用智能的语言、慈悲的语言、柔软的语言、安慰的语言、鼓励的语言、赞叹的语言、教化、教育的语言,感动的语言、感恩的语言。实际上,这都是自己在替自己开释、脱罪;我们是应该可以做得到的,但自己就是不想做,也没有意愿做,所以随口而出的,多是粗恶语、挑拨语、妄语、绮语,很少是佛的语言,这是违背了「佛在口中」的原则。
「佛在我们的行为中」,佛在心中、佛在口中,同时佛也在我们的生活行为中。不论是不是已经开悟了,或已经明心见性了,我们学习佛的行为是应该的,所以学佛应该是学佛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身体的行为,经常学习佛的这三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学佛。否则只是学佛打坐,那是学坐,不是学佛,都跟佛法不相应。若要身体的行为合乎佛法的原则,就是要将佛法在我们平常日用生活中表现出来,我们的生活行为,要以四摄六度为准则,全心全力,做到自利利他、利益众生为目的,这才是学佛行、学菩萨行。
如果我们的生活行为不检点,身口意三业没有一定的标准,不仅对自己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对他人也造成许多不方便的困扰和烦恼,并已远离学佛的生活了。我们的身体每天从早到晚,究竟是轻举妄动呢?还是每一个动作都在自利、利他呢?或者是仅仅自利而不利他呢?事实上,如能做到真正的自利,一定也直接或间接地在利他。有一些行动,当下是为了自利,但是影响所及的后续发展,都能使环境中跟我们共同生活的人,乃至于在我们之后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人,也得到利益。
在禅宗丛林里,每天打坐的时间是不多的,工作的时间相当的多。打坐及听开示的时间只有早晚,每天起早待晚,也就是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中夜时分只睡四到六小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农耕的生活,是禅宗自中唐时代百丈大师以后的生活方式。当时禅宗的寺院是在山间,每天是到山上耕作,所以叫作「出坡」;每一个人都应该出坡,上从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下及所有的常住大众乃至沙弥、行者,全体出动,都得工作,没有例外,故称为「普请」。
白天在工作之中,也就是在过着自利利他的修行生活,因为工作是为了僧团道粮的自给自足,同时培养互相支持、彼此合作,大家付出,共同分享的和合精神,以维持道场,住持三宝,正法住世,佛日增辉,所以需要劳务的工作,来作为禅修的生活。
我们看到直至今天,日本及韩国的禅宗寺院生活方式,平日中的工作时间也是蛮多的,在禅堂里打坐的时间是不多。但于一年之中,会打几个禅七,称为「禅期」,又称为「接心」和「摄心」,用来精进打坐,克期取证。
这样的时段,在中国大陆,则有两个:一是在冰冻三尺厚的隆冬,田里的泥土也冻得像石头,这时不能耕作,所以关门打坐,称为「冬安居」,又称为「结冬」。二是在炎热的夏天,火伞高张,太阳强烈,可下田上山工作的时间非常短,要做也只有早上及傍晚做一点点,加上夏季多雷雨阵雨,土中也多虫蚁出没,耕作很不方便,禅众们就有仿佛世古规「结夏安居」的禅修方式。
在印度有「雨安居」,因自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间,为印度的雨季,天天下大雨,依方俗出家人不能到外面游化。而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已从农业社会进入工商业社会,不论冬夏,照样可以在暖气房及冷气房内工作,并且可以夜以继日的工作。
现代禅寺的环境条件、现代禅修者的生活方式,都跟以前不一样了。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型态,为了接引成就大部分的在家居士,是利用周末的休假日来禅寺修行,所以我们有了周日的禅坐会。
至于我们的「禅七」,不论在台湾、在美国,都是配合学校有寒暑假的假期,以及国定假日与周末相接的连休长周末,工商业从业人员虽然没有寒暑假,但他们有自己的年度休假制度,所以鼓励他们将假期用来参加禅七。
农禅寺的法师们是什么时候禅修呢?我们是配合大家的假期进入禅七。我们也举办出家众的菩萨营。平常只有早上、晚上的禅坐。白天我们都在上课、办公、开会,在为道场、为信众、为国家社会奉献而做自利利他、弘法护法的工作。我们也没有一天到晚都在打坐;出家众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把禅法的准则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用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行为中的生活态度,进行禅修。譬如我们的出家众也在拣切菜、洗碗筷、搬碗盘、摆桌椅、扫庭院、开车、擦车、洗车、操作计算机、打计算器、写文章、上课、出版书刊等等工作之时,体验身心一致,体验三业清净,体验佛的悲智愿行。所以虽然跟社会上的一般工作几乎一样,可是我们的存心,不是为了名利物欲的追求,而是为了学佛修法,奉献我们的时间,来做这些工作。我们用这样的修行方式,以成就众生、成就道场,也就是在成就我们自己的菩提道业。
成就众生、成就道场、成就菩提道业,将这三点加起来,就是佛在我们「平常日用中」,这是禅宗常用的一句成语。因为佛在平常生活中,虽然你还没有见性明心,还没有开悟成佛,但已经听到了佛法,就该应用佛法,并且将佛法作为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的依准。这就是「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行为中」了。如果身口意的行为,跟佛法不相应时,必须起大惭愧,至诚忏悔。
禅宗的禅与佛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禅既是让我们明心见性、开悟成佛的观念及方法,也正是修行的目标,因此禅心等于佛心;「佛在口中、佛在心中、佛在平常行为中」,就是禅在我们的平常日用中。古代禅宗祖师们所指的「达摩西来意」,就是平常生活里的佛心、佛言、佛行;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表露着佛的悲智,便是真正的修行。
请问诸位:当你与人家吵架的时候,佛在那里?你在生闷气时,佛在那里?你在与人交谈时,佛在那里?你在工作时,佛在那里?你在休息睡觉时,佛在那里?那时的佛,是被你蒙在鼓里了呢?还是清楚地跟你生活在一起?请诸位不断地品味:禅在那里?佛在那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忏除业障从哪里落实?经上讲得很清楚:善护三业。佛门中有求不应,是因为求的人有业障。业障消不了,是由于缺乏真心真信;若以真心真信去求,就一定会有感应。天天接受佛法的熏陶,可断疑生信、忏除业障。平时忍辱是消业,好事让别人,辛苦自己承担,这个消业增福慧,比什么都快。这一生中,绝对不得罪任何人,绝对不与人结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