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师的条件及如何发起菩提心的问答
2014/9/6   热度:215
◎信众提问: 第一个问题,弟子如果想依止仁波切为上师的时候,是否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或仪式? 第二个问题,如果想发起坚定的菩提心,是不是要有什修持?同样的,要发起菩提心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有什么仪式? 以上两个问题要请示仁波切 ◎仁波切开示: 首先要不要有一个上师?要不要把对方当做是上师。对上师要有一个正面的看法,对上师要有理解,这个很重要! 不清楚之下,对上师说:“请你当我的根本上师。” 这位上师说:“好,我会把你当成是我的心子。” 没有这件事情啦!因为,主要是对上师的定义要很清楚,这很重要。如果对上师的定义很清楚的时候,那就没有需要透过什么仪式。做仪式,那个不是上师;已经超越任何一个仪式,那个才是上师。为什么没有办法透过仪式呢?因为对上师的虔敬心,不是透过什么仪式。如果对上师没有虔敬心,那透过仪式以后是不是上师呢?也不是。自己会变成一个弟子吗?也不是。因为仪式是一个世俗的事情,就是要登记,要做一个仪式,透过这个仪式来称呼一个人的职位是什么,他的工作项目是什么?他的权利是什么,他的事情有那些?那个都是我们世俗的做法。 上师不能透过世俗的做法来规定。什么是“上师”?上师的意思就是说,无上的意思,没有比这个更好、更高贵、更殊胜的,也没有可以去比较的,这个才叫做是上师。如果我们心中有不造做的虔敬心的当下,上师已经在我们的心中,上师已经跟我们的心合为一,应该要得到的加持就会得到,应该要净化的就会净化,应该成就的就会成就。但是透过这个仪式的时候,不能说是上师,应该说是一个善知识,应该说一个老师,应该说是在修行道路上一个指导的师父。这是可以透过仪式来做的。 对上师的看法,首先要非常清楚。共同佛教里面,我们学 一般我们在共同佛教里面,称呼的善知识是什么?是我们在凡夫的立场,在初学的过程里面,这位善知识有正确的佛法观念、或是教学,可以不断地教导我们、带领我们,这个叫“善知识”。对一个善知识来讲,每一个善知识都要俱足八种的功德,所以善知识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讲到“上师”的时候,层次就更高,为什么说层次更高呢?因为上师不是教导的人而已,而是三宝三根本的代表,三宝三根本的总集。对上师我们有这样的恭敬,这样的恭敬下,在那边我们就得到佛法、知识、教导,那时候就是所谓的上师。 “根本上师”的时候,已经没有“三宝三根本代表”的意思了,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跟上师的精神、上师的成就、上师的体性合而为一的当下,那个是所谓的“根本上师”。 所以密法里头的上师,是由我们的虔敬心来认定。我们认定一个上师的时候,不能够像照镜子一般。我举个例子,我们照镜子,想看到的是自己。如果照镜子的当下,看到的不是自己,是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接受它。但我们对上师的恭敬,不能期待上师的身口、上师的外相、上师的展现是我们想象中的。我们想象的是什么意思?那是我们寻找一个人,他跟我们是可以相处的,他的生活习惯跟我们没有差距。这样做的时候,就不会变成对上师的恭敬,不会是恭敬的心。虔敬的心是因为上师如同佛一般,如果我们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在台湾里面,如果出现了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不要想两千五百年前,而是现在就是佛陀出现的时代。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对佛陀生起虔敬心的时候,那佛陀就不是佛,他是一个王子,他是有修行,他有一些成就。我们可能对他的看法是—很有学问的,很有智慧的,可能比一般人的层次高一点点。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他可能是逃避社会的,可能是有很多挫折的。所以我们对他的看法是透过凡夫众生的根器来看的。当初阿难尊者以及五比丘,对佛是有上师如佛的恭敬,对他们来讲,他就是佛。但是对他的表弟或是没有缘的凡夫众生来讲,他们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他的表弟,对佛陀没有办法生起虔敬心?原因是他没有办法生起恭敬心。因为他没有看到佛的功德及佛的庄严,他看到的都是佛的过失,佛的缺点,也就是他没有看到佛。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佛?因为他的内心没有对佛的尊敬,内心没有对佛一般的恭敬,所以他永远都看不到佛。 在金刚乘里面,上师高过佛的原因是在这个地方。“高”的意思不是上、下的意思。“高”的意思就是说,以我们凡夫众生来讲,真正修持佛法,透过上师的加持,透过上师的指导,透过传承法脉的修持方式,让我们从凡夫的心态来提高成就。从成就的角度来看,上师就如同佛一般。没有比佛高的意思!对我们凡夫来讲,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出现在印度,但是对两千五百年后的我们来讲,我们跟随着有传承的、很俱足的、很有成就的这些殊胜的上师们,具有佛一般的精神。 对上师如果不了解,那你说:“你能不能当我的上师?你能不能当我的根本上师?” 一个人在这样要求的当下,是造作的心境,用造做的恭敬来要求。而答应的那个人也不是那么的诚心,那么的圆满。这只是一个仪式而已,而仪式透过一百次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 你们说,能不能请某位上师当我的根本上师。当不当不是口头上说一说!内心能不能生起恭敬的心很重要。这个恭敬的心不是来自于愚痴,不是来自于贪念,不是来自于任何一个烦恼。我们恭敬的心是来自于“智慧”,就是只有一个清净的心。清净的心我可以给你们一个举例,就像过滤器一样。在家里的厨房我们会装设过滤器,让水可以变得更清净。这些细菌这些污染不会留在水里。对上师的心要像过滤器一样。上师任何外相的变化,任何外相的转变,不能影响到我们的心,因为是有清净的心的关系。有清净的心就能过滤,如果没有清净心的时候,我们对上师的心只能够恭敬。恭敬是什么?恭敬是当对方都是很殊胜的、很庄严的、很特别的、很尊贵的时候,我们会生起恭敬的心。但是这些高贵、尊贵,看到的都是一种外相。透过外相来生起恭敬的话,那这种恭敬随时都会变化。为什么随时会有变化?随着这个镜头变。我可以给你们一个举例。你们应该会去看电影,我们坐在椅子上,看一部电影,从头到底有不同的镜头,镜头有变化的过程,我们的心情也跟着在变化。就是有很伤心的时候,我们心里很难过;很快乐的时候,心里很欢喜;很紧张的时候,心里就很紧张啦!所以说,我们恭敬的心就是这个样子,因为恭敬的心来自于镜头,来自于外境,而清净来自于我们的心。心很清净,不管外境有多少的变化也不会干扰,也不会污染我们的心。不污染的心,才可能得到这个加持,才可能得到传承所有上师们成就的加持。所以说要有清净的心。 “虔敬” 指两个东西,虔是内心的清净,敬是我们身口的礼敬。但是我们的礼敬不能超过我们的虔敬。所以说,我们有虔敬心的当下,那我们就不用透过什么仪式!因为自己有请求的心,有清净的心的时候,他有可能就是这位上师最好的弟子,因为他不是透过仪式,他是透过他的“心”。自己心很虔敬的时候,自己自然而然会靠近这位上师;自己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很多佛法的教导,上师的关心或上师的指导。这个自然而然就会有。自己心不清净的时候,那就不会得到。 所以虔敬心很俱足的时候,上师自然而然就在那边会出现。虔敬心不俱足的话,上师就不会出现了。所以最主要是,像种一个兰花,首先要从它的地、它的根去培养。如果没有从这边培养而我们要求花立刻要开出来,我们想先要看到花才要照顾这个根,是没有这个逻辑的!从根去培养,有一天可以看到这个花。什么是“花”?就是上师的殊胜,上师的庄严,上师的功德以及上师的加持!所以这不用透过仪式。 第二个问题提到菩提心的部份,菩提心是透过一个仪式没有错。透过什么样的仪式呢?心里的仪式,从心里真正地发起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首先要俱足,世俗菩提心如果没有俱足,那我们只能受很多的菩萨戒,我们点很多的戒疤,不代表我们就是菩萨!什么是菩萨?菩萨的意思是说,我可以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我有舍得的心,把一切功德分享给一切的众生。从意念中有没有办法能够交换?如果能够交换那就是最好的意思。 所以说,菩提心可以从上师或善知识处,受菩萨戒;如果世俗菩提心上面具足,我们也可以在那边接受菩萨戒。或者没有这些允许的话,就直接观想十方诸佛菩萨在虚空中,我就从十方诸佛那边发愿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样子直接从十方诸佛那边受菩萨戒也可以!因为菩萨戒的受戒方式不同,所以受菩萨戒需要有个仪式。戒是需要一个仪式,那仪式是从这个善知识,或一个上师,或直接观想,或是在大殿佛像面前,我们直接受菩萨戒,念诵菩萨戒文,这些仪式是一定要有的。 刚才提到的上师,是不用透过这些仪式的,因为上师不是我答应的问题;它不是答应、不是承诺,所以不用透过仪式。但是戒的部份我们一定要透过仪式。就是皈依也好,菩萨戒也好,或是俱足戒也好,比丘戒也好,比丘尼戒也好,这些戒一定要透过仪式。这两者是有所不同的。 刚才问题里头提到要有很坚定的菩提心,这个是没办法由菩萨给我们的,这个是没有办法由佛给我们的!只能做这个仪式,有没有坚定要靠自己。自己行菩萨的道路,有没有那么坚定是很重要的。自己如果不坚定,可能因为是对菩提心不了解,或是对菩提心根本不知道,对菩提心的殊胜不清楚,只觉得就是很好、很殊胜,用这样的心态来受戒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肯定,没有那么坚定! 对菩提心方面必须要去了解,如何发起菩提心?你们看很多论文里面,如何发起菩提心有二十一个举例,地、太阳、黄金、水、湖、山、云等等,就有这样的方式举例,帮助我们对菩提心更能够了解。这些可以从书上去了解,这很重要!不了解的情况之下,你说我要发菩提心,发什么样的菩提心?你发起的这个菩提心是不是只想成就你自己,你也不知道。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去看书,特别要看论文,特别要跟善知识上这些课。对菩提心没有坚定,没有办法维持,可能是对菩提心没有了解的关系,或者是我们行菩提心方面有很多地方可能不是那么如法有关系,所以研讨很重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几乎所有学佛的人几乎都知道自己业障习气很重,也很愿意消除业障,为什么老是消不掉,原因何在?因为他念念都在念自己的业障、念自己的习气,所以他的业障习气只有天天增长而不会消除。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