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管理思想境界(下)


2014/9/6    热度:286   

五、“执经达权”的管理方法论

在中国古代管理活动中,“经”指基本的管理原则,“权”指随机应变的管理技巧,二者相结合,就是所谓“执经达权”。这里的“执”指“坚持、遵循”,“达”指“通达事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既要坚持管理中那些永恒不变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通晓变化的道理,即知道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左右逢源,无往而不通,把管理活动提升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儒家执经达权的基本原则有四条:适其时,取其中,得其宜,合其道。

适其时,是指要适应时间、地点、具体的条件,而不要生搬硬套,做事若只坚守原则,不知通权达变,必招致失败。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三国里有一个失街亭的例子,就是只坚持了孔子兵法里面做战的基本原则,而没有依据当时街亭之战的各种具体情况做出变通。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也一样,秦国改打赵国,赵王打算起用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当时赵国宰相蔺相如劝助道,“赵括只是读了他父亲留下的兵书,没有带兵打仗的实际经验,更不懂通权达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国四十多万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这也是“纸上谈兵”成语的来历。

关于“取其中”,是指儒家“中庸”思想的原则,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客观存在的道理,在管理中执经达权而取其中,就是既要坚持中正之道又要打破常规。比如关于在推贤用人方面。孟子举例说:舜,管夷,孙叔敖,百里奚,这些治国干才,他们在上任前有的是农夫,有的是泥水匠,有的是盐贩子,还有的是犯人……根本没有什么固定的成长模式,管理者若懂得了这个道理,他也就懂得了“执中有权”的管理思想。

关于“得其宜”,这里的宜是指恰当、合理的意思,儒家的合理就是符合“义”与“仁”,即为合理,但在孔子管理哲学里,“义”与“仁”也有权变,而不是教条的。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他与自己的情人相约于某日某时在一座桥下见面。可到了那一天,河水暴涨,姑娘没有如约前来,而尾生信守诺言,抱住桥柱坚持,等待,结果被不断上涨的河水淹没而亡。

另外一个执经而不得宜的例子是“宋襄之仁”。宋襄是春秋时代宋国的国君。有一次宋国与楚国作战,宋兵已经排列成阵,而楚兵正在渡河,宋国将军认为楚兵多而宋兵少,请求此时出击。但宋襄公说:“不可,因为君子不乘别人困难的时候去攻打人家。”楚兵渡河以后,还未排列成阵,宋将军又请求出击,襄公又说:“不可,因为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队伍。”所以,一直等到楚军准备好了以后,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宋军大败,襄公自己也受了伤。

这里,宋襄公讲“仁”而不合时宜,执经而不知权变。违背了“战争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最大的“仁”、最大的“义”的真理,必然遭到失败。

关于“合其道”,也是一样,在儒家哲学用语中,道具有方法、技艺、规律、事理、学说、道德等多种含义。但不管怎样,即使合其道,仍要知权变。在《春秋》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郑庄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忽,庶子名突。庄公死后,按照宗法原则,理应拥立忽为继承人,但,突的母亲是宋国人,立突对宋国有利,因此,宋国要求立突为国君,否则就要兴兵消灭郑国,并派人将郑国当时有决策权的宰相祭仲抓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祭仲只好接受宋国的要求,拥立突为国君,孔子很赞赏这种权变的行为。

总之,孔子执经达权的管理思想就是要让人懂得管理是实践的活动,是不断地面临新问题。因此,我们在管理中,一方面要把握永恒不变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懂得适时适宜地变通。所谓管理,就是要“管得合理”。适其时,取其中,得其宜,合其道,执经而达权,这就是儒家管理方法论的精髓。

六、孔子的管理层级思想

通过对孔子管理思想的疏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关于仁、义、礼、智四个层级不同等级不同境界的管理思想。但是,他自己没有对此叙述过,他的这一思想是通过老子表述出来的。

孔子管理思想,以仁义礼训为基础,老子很轻视他这一管理思想,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实际上,老子的这一段批驳正好指出了孔子的管理层级思想。

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倡导管理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学说中,他最重视“仁”,他一辈子奋斗不止的愿望是劝导统治者施行“仁”政管理。

什么是“仁”,在汉语中,“仁”是二人合一为“仁”。在古代,二也指多,如果我们能将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一个团队思想统一成象一个人,世界上又有什么事做不到呢?但怎么才能做到多人为一呢?那就是我们必须无私地去爱别人,“仁”者“爱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在孔子看来,如果你爱别人的爸爸象爱你自己的爸爸,爱别人的儿子象爱自己的儿子一样,这管理天下的事就象管理自己手掌中的东西一样那么容易。

所以,孔子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仁”。

但,要施“仁”政,管理者必须先有“仁”人的品格,这就需要“修身”。这就引出了儒学的“圣人、君子、小人”三层境界的人生哲学。“圣王之治”是“仁”政的基础和保证。

其实,如果我们将儒学讲深一点,孔子的“仁”相当与老子的“道”,“义”相当与老子的“德”。

因此,在行为管理中,“义”就比“仁”低了一个境界。“义”即是孔子倡导的“克己服礼”,“义”就是“忘我”、“利他”,就算自己的利益受损,也要顾及他人的利益,这仍是以德为管理基础的思想,只是“义”在“德”的范筹,还达不到“道”的境界。“义”比仁的内涵要窄,但其核心仍是“德治”。孔子说:“以义待人,就能获得感恩;以诚信待人,就可以统摄勇士;宽厚公正,就可以容纳大众;勤勉廉洁,就可以得到上级的信任”,这些“义”理的内容都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不可缺少的。一个管理者若能做到这些,也是值得赞许的。

比“义”又低一个境界的是“礼”,“礼”就是我们现代管理中称为制度、规矩、准则的范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是要讲规矩的,但无论规矩、制度、准则制定得多么的周密,如果人的心理问题没解决,他们总会找得到管理的空隙可钻的。任何管理都是有成本的。“礼”法管理也一样,它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下策之管理。

但,更下策的管理是想凭着个人聪明的“智”去管人管事。他比“礼”的境界又低一级。因为“礼”的管理方法是利用组织,利用制度,利用规矩,利用法律。“智”是利用个人的行为,利用经验,利用人力去管理,这是最愚蠢的管理,最低级的管理境界。


“超级链接”:孔子的管理思想境界(上)

“超级链接”:孔子的管理思想境界(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 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拜佛,身礼敬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心里头想阿弥陀佛,三业恭敬。拜佛的时候心地恭敬,这个恭敬心就是一念不生。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