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灾难让爱凝聚
2014/9/6   热度:253
前言:大地震震倒了房子、学校,却也震出全球的爱心,但重建之路漫长,如何让爱永续?如何重建心灵?下面我们聆听圣严法师如何带领法鼓山开展救灾工作,分享灾难如何激发他们的愿心与行动力,一起与受苦受难的受灾民众走过灾难。 以我的经验来说,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是救人、救命,安慰亡灵。比如说9·21地震灾情刚传出的时候,我思考着我是个和尚,能够做什么?于是有人建议我率先捐钱,借此号召其它人捐款,因此我向当时成立募款项目的中华电视台提出要捐一笔钱,以此抛砖引玉,获得了广大的回响;接着又有人建议我到灾区,直接关怀灾区民众,因为法师的身分比较能够发挥慰勉的效用,所以我立刻先到新庄,然后直奔南投。 我在第一时间就到了新庄地区大楼倒塌的现场,等待大厦里的人被救出来,给予他们安慰。但是人还没有救出来之前,也要对他们的家人进行安抚,让他们的心不要那么痛苦。然后,对逃离灾区或还在灾区里活着的人,给予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当灾区的灾民缺少食物、饮水、帐篷等物资时,我们立刻就将这些救援物品送进了灾区。 救难的黄金七十二小时过了以后,存活的机会变得很渺茫,因此逐渐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家园重建工作;而第三个阶段,则是成立安心服务站,希望帮助灾区民众能让心安定下来。安心,是长期的工作,9·21大地震发生至今已经过了九年,我们仍然在南投、东势等地持续设有安心服务站。而当时受灾的民众也渐渐地由被照顾变成照顾别人的人,他们之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安心服务站的义工。 2005年我以宗教师的身份出席,出席世界银行在爱尔兰都柏林举办的会议,当时正逢南亚大海啸发生过后。我依自身的经验,提出救灾应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救命;第二阶段是安定,让灾区民众能够有地方住、有东西吃;第三个阶段则是安心,这个阶段需要的时间非常长、非常重要,而且需要专业指导。 在安心阶段,又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心理层面。因为灾区民众在心理上,会陷入忧愁、悲伤或是恐惧的状态,这方面可以由心理咨询专家或是社工人员进行辅导。 第二是精神层面,要让他们有心灵寄托,对于未来不会感到茫茫然,觉得家破人亡后,只留下了残破的家,我们必须要让这些幸存者有安全感。怎么样才能有安全感?就是帮助他们找到信仰,告诉他们无论是佛、菩萨或神都会保佑,只要努力活下去,一定会有前途、有未来。 第三是心灵层面。什么是心灵层面呢?比如说李连杰在南亚大海啸时跟死亡擦肩而过,让他心里产生了一种反应,体认到人生是无常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要为人类做些什么,而这就是心灵层面的成长。许多人到今天还是活得迷迷糊糊,可是从灾难之中走出来的人,往往他的人生观、对世间的看法会有所改变——本来是愤世嫉俗的,对世界感到失望,可是当他从死亡边缘走过来后,他的想法就不一样了,对世界的看法也不一样了,变得对世间有慈悲心,要想办法来帮助人,因为许多人都没有警觉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么脆弱,而自己警觉到了,因此开始呼吁大家要提升自己的心灵层面。这也就是法鼓山正在做的事。 法鼓山虽然是一个小团体,可是全世界只要有发生灾难的地方,我们就会很快地进入灾区救援,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是会全力以赴。然而每个地区有各个国家与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我们怎样走进他们的社会去帮助他们,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现在到中国大陆去救灾,仍然秉持救灾就是救灾的态度,没有其它附带条件。 我一直强调救灾的三个阶段,第一在七十二小时之内是救命的、救人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现在所要做安身、安家与安业的工作;然后准备进入第三个阶段,计划做安心的工作。法鼓山提出六大项的工作目标,将会与中国大陆政府配合进行。 心灵重建是我们的主轴、我们的根本,是我们很有把握可以做好的事,法鼓山人文社会基金会有培训安心义工,希望能结合曾在9·21地震与我们合作的“张老师”组织,培训大陆当地的菩萨们,能够担当与从事安心的工作。可是这一项工作需要有慈悲心、奉献心和长远心,希望有智慧、有慈悲、有愿心的人一起来参加。 心安就有平安,只要心安,身也能安,一个人能安定,会影响全家人跟着安心,家安了,做任何事都能全力以赴,然后我们的世界,就会是非常安乐的世界,所谓“人间净土”,靠这“四安”即可完成,希望大家一起来建设人间净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导的理论方法非常之多,喜欢学佛的这些人,往往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接触到这些经论都欢喜,都舍不得丢开,都想学,这就坏了。学东西不能贪多,标准是依照各人的程度,你选定了这部经,这部经至少你要学五年,你才可以学第二部经。同时学两部经,你学不会,你得不到利益,所以要专。你这五年全心全力专注在这部经上,你会有悟处。用五年时间专注在一部经上,你虽不能够大彻大悟,你有小悟,常常有悟处。常常想着经典的教训,把这些教训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才谈得上修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