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奥莫测的藏传密宗


2014/9/3    热度:574   

  玄奥莫测的藏传密宗
  藏传密宗在解释人体的奥秘、发挥人体的潜在能力、强身、健身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然而,藏传密宗的义理,决非近距离的、近目标的以满足人类对死亡、对病弱恐惧的需要。它是为一种高深的目标——通过某种修习途径,达到灵魂和肉体高尚的境界。如果将修习“藏密”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强身、健身、长生不老的层次之上,那么修持者也许难以真正领悟其内涵、进而最终获得正果的。
  密宗,被确定为“只向少数有'根器’的人,秘密传授的真言密法”——这是极其重要的传承密宗的根本原则。此原则不可打破!
  密宗,是不为外人道的密法。未经导师灌顶、传授,不得任意传习或显示他人,因而,密宗本不该、也不合适作为一个话题,在众人面前谈论。但是,既然许多人将其误解为一种气功,误解为满足对死亡、病弱恐惧的简单需要。既然一些这类小册子已散见于书摊,那么似乎有必要向人们展示佛教密宗的真实内涵,还它以“佛教教义一部分”的本来面貌。_
  不言而喻,密宗在雪域较为盛行。密宗在雪域的发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
  密宗,也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藏语称密宗为“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是相对显宗而言的。显宗为哲理,指通过明显的教理去修证,可向任何人传布;而密宗是指修习一些不允许向外人道的密法,最后获得正果。显宗是为大众设置的,而密宗是为少数有“法器”的人设置的。
  修习密宗教义的目的,是通过广授法师之灌顶,使有“法器”的弟子入密宗金刚乘门,达到完全摆脱生死轮回之苦,进入涅槃寂静的境界,达到自身解脱和众生解脱。
  按照佛教的说法,显宗、密宗是学佛的两种途径、两条道路。但达到的目标、境界最终是一致的。
  密宗起源于古印度。
  公元前1000—500年间,崇拜自然神的雅安人进人、移居恒河流域。在公元前1000—800年间,产生了《夜柔吠陀》及《阿达婆吠陀》,这是原始巫术和咒语的汇集。公元前800—600年之际,为对吠陀经典进行解释,相继产生了《梵书》(旧译为“婆罗门书”,亦称神学书)、《森林书》(为婆罗门隐居森林修行时所用经典)、《奥义书》(奥义,意为“近坐”、“侍坐”,引申为师生对坐所传之秘密教义)。这三部经典为婆罗门教奠定了“吠陀天启、祭祖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见石世梁《佛教密宗释论》)。
  释加牟尼时代,印度社会上已盛行咒术。在佛教的一些典籍中,也记载了当时咒术兴起的情况,如在部派佛教的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等中,既有佛陀释迦牟尼所许持善咒治疗宿食不消、蛇毒、齿痛、腹痛等记载。应该说佛教的早期形态,是相当理性化、哲学化、伦理化、高度表现人类的卓越智慧的。佛教创始人释迹牟尼在世时,主要宣讲四谛(梵文的译音,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为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十二因缘、八正道(梵文的意译,意为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所以,在佛教早期,释迦牟尼并非是以全知全能的圣者形象出现的,而仅是以一位导师、一位哲学家、一位真理追求者的面目出现的。他所教导弟子的,是只有皈依“八正道”及戒、定、慧,才能获得解脱。他在涅槃前嘱咐弟子阿难:你们要作自己的明灯,皈依自己,不要寻求别人的皈依;以真理为你们的明灯和皈依处,不要在别处寻求皈依。
  公元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形成。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教义有了各种发挥。全能的菩萨出现了,有关兜率、东方、西方净土佛国的概念出现了,因而偶像崇拜和鬼神崇拜出现了用种借助“他力”,即依靠神、像、菩萨、本尊之力摄被加持而求取世人愿望的倾向出现了。到了晚期,佛教吸收了印度民间婆罗门教中禳灾、祈福和多神的世俗观念,并结合佛教高层次的教义和理论(如中观、瑜伽、禅空等)而成为有独特地位的思想体系和派别——密宗。一般认为在七世纪中叶《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成立以后为佛教密宗形成期。但对这样一种说法,印度的大乘师和藏传佛教大师的著作中有很多反驳和论证。他们认为,密咒散见于各种佛经。但属大乘佛法核心的成佛径密道理法类《四续部》,佛在世时只传给了文殊、普贤、大势至等大菩萨和根器特优的少数弟子。当时传授修炼方法极密,保密措施极严。故佛示寂数百年间未曾闻世。到了龙树时代,龙村、弥勒、无著等大乘师弘扬在乘教义,曾一度时期只在高智弟子中传习的大乘法在社会大众中得到了普及。密宗教典总称为怛多罗。佛教密宗形成的过程,不能不说是当时“人类宗教心理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类理性和神秘两种心理要求的结合”(李冀诚《西藏佛教·密宗》)。据说,释迦在世时,有位名叫因扎菩提的王子问释迦牟尼佛,如果按显宗修行须多长时间才能成佛?按密宗修行须多长时间才能成佛?释迦牟尼告诉他,如依显宗修行,须要经过三个阿僧抵劫之久(一个阿僧祗劫即在“1”之后加 59个零)才能成佛;如果按密宗修行,有即身成佛的可能。“即身成佛”对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因而人们争学密宗。这心态自然是不难理解的。
  大乘佛教的划时代人物是——龙树。他于释迦涅槃后四至六百年出世,被古人椎崇为无相好佛。一生大布大乘佛教理并宣扬之,在藏文《大藏经》中,译有他的著作118种,其中解释密宗的占51种。他被尊为密宗第三祖。
  佛教由于印度波罗王朝的推崇与保护,既使在伊斯兰教侵入后,仍在东印度一带偏安五百年。这五百年间,密宗兴隆起来。此后,密宗不但在中国传播开来,而且又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成为一派相当强盛的宗教势力,影响中国汉地、藏地文化干年之久,并成为影响着日本、东南亚文化的宗教势力。然而,婆罗门教中属于禳灾、祈福和多神信仰的世俗观念渗入佛教,却也造成了印度佛教的致命伤,使其失去了本来面目而走上巫术、幻术的死胡同,最终在中亚新兴的伊斯兰教军队的进攻下,趋于衰落,已不再有振兴之力了。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则是始于三国时代。此后在公元四世纪,东晋初期,西域人帛尸黎密多罗,将真言咒最早传入中国。在此时期,汉地翻译密宗经典盛行。一些由印度、西域来华的译师、高僧,也多精于咒术和密仪。到唐代时,密宗已盛行一时。著名的僧人唐玄类曾在印度学习瑜伽唯识,回国后传译密法。但是,到公元845年,“会昌灭佛”之后,汉地佛教呈衰颓状态。唐代至宋代,虽还陆续译出了一些密宗经典,个别地方也仍有密宗传法、修法活动,但已影响甚微。学术界一般认为,当唐代青龙寺惠果大师将密宗传人日本后,中国汉地密宗遂失其传。然而,密宗在雪域不但保留下来了,而且有了发展。
  据史料记载,早在松赞干布时期,雪域已有密部经典流传。松赞干布曾从印度请来译师,已译出显、密经典多种。
  最早进入雪域传教的印度佛师寂护,他本人就是著名的瑜伽中观派高憎。据记载,当寂护人入时,吐蕃的一些信奉苯教反对佛教的贵族、大臣大施伎俩,将当时出现的一些自然灾害说成是由寂护带人的。在种种压力下,寂护不得不离开吐蕃去尼泊尔。但他抱负未泯,为能在雪域推行佛教,由他推荐请来了著名的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想通过念咒、幻术这样具有强烈神密色彩和原始宗教气息的密宗,来制服反对佛教的苯教徒,使生活在雪域的具有苯教文化传统的群众易于接受佛教。
  果然,莲花生的奇功,为当时雪域居民所叹服了。人们是在看到密宗奇功之后.才不再犹豫地信奉佛教了。此后,尚有法称、无垢友、施戒、作信恺、作莲密、阿底峡等大师陆续来藏译出《集密》、《集密续》等许多密宗典籍,并传瑜伽金刚界法、大曼陀罗等灌项。密教在雪域得到了一定规模的流传。
  密宗乃至佛教之所以能在雪域保留并兴盛,这是与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分不开的。早在藏传佛教形成之际,各教派就在显宗、密宗上各有自已的侧重和偏向。在宗喀巴之前,显、密曾长期争论,甚至水火不容。宗喀巴在实施宗教改革时已注意到这一现象,他认为显、密二宗应如同鸟的两翼一样。互相帮助而不应该互相轻视、排斥。在修习上映倡显宗、密宗并重)以持戒修德为本,重视对密宗典籍的注释解说、而不专修哪一种密法。倡导在学习显宗的深厚基础上,才能系统修习密法宗旨。宗喀巴对密宗独特见解和所建立的修习次第,使藏传佛教避免了重蹈印度佛教衰落的覆辙。密宗在雪域,经过喇嘛们一代代不间断地传承修习,不但经久未衰,而且逐渐形成了具有雪域特点、藏族特点的“藏密”。传统上,称藏传佛教密宗为“藏密”,是为了区别于汉地佛教密宗和日本的东密。
  密宗在雪域保留并发展起来,这个事实,为人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刻探讨、研究的课题。除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因素外,密宗的发达大概与藏民族在严酷的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有的倾向神秘和信仰神力的心态不无关系。
  而我国宗教界、学术界长期以来缺少对密宗科学的严肃的解释、介绍,则是造成人们对密宗误解、神秘化的原因之一。
  关于藏传密宗的义理,在藏文《大藏经》的《甘珠尔》部的第七类“居”中和《丹珠尔》中的“居”、类中、以及密法总集《大乘要道密集》中基本上包括了密宗经论和修习法的全部内容。后来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又著有《密宗道次第广论》、《密宗十四根本戒释》等和弟子克主杰所著《密宗道次第论》等,又为密宗义理和修习次第补充了内容。
  密宗教义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党”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六大”为宇宙万有,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以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而达到即身成佛的唯一途径是修持。
  藏传密宗讲究修持,强调宗教实践的重要性。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传承等方面,有其独具的特点。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逆运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步骤大致如下:
  首先,每位欲入密乘道者,必先是品行端正的人。按照《大日经》住心品中说法,“菩提为心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即是讲修密宗者必须先发“净菩提心”(即自性清净心)《大日经疏》中说:“此心如幢旗,是修行导者,犹如种子是万德本”。此心是成佛的“因”。同时,还必须具矿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因“大慈悲心”能够辅助各种“功德”滋长。密典中说,若没有此种“心”就没有资格修学密法。
  其次,僧人在进入密宗阶段学习时,还必须拜师。须遵照十种功德选择上师。对于学密宗僧人来说,上师的选择相当重要,它关乎到修持者能否进入顿悟正道,而不出偏差。与此同时,所选择的上师在向弟子敞开心扉之前,也必先观察弟子的“根器、也称“善根”,并以种种考验(有些考验近乎磨难)观察弟子在学法修炼方面是否有“不可遏制”的决心。
  上师经考验确认弟子具备修习密宗潜能和可获“正果”的希望后,方接纳弟子,确立师徒关系,而后,由上师作一次入密门灌顶仪式。灌顶之后,便进入“加行道”的修持,所谓“加行”即“加修”之意。
  加行道修持,是密宗行者入密的“前导”。被视为密宗的“根基”。加行道修持一般有四种,称为“四加行”修法。具体是:四皈依  即皈依上师、皈依佛、扳依法、皈依僧。其中皈依“上师”在藏密中非常重要。密宗强调“视师如佛”,密宗把“上师”(喇嘛)作为修行者修法求道所需的必备条件,密宗行者必须以所谓“九种心”恭敬依止上师。
  正因如此,召请慈悲的上师的仪轨,便是修持的序幕。全师被尊为传承释迦佛祖全部智慧遗产者和真谛阐述者,因而要在莲花台前向上师和佛跪拜三次。莲花台前点燃香炷和酥油供灯。拜师学法者在虔诚地追思佛的恩泽的过程中,诵颂一首优美的诗歌祷文,该祷文反复三次。然后在佛的现现中诵颂一种简单的皈依神咒。这种皈依神咒在加行修炼中须共修满十万遍。
  大顶礼法 也就是五体投地的叩拜。密宗修持中的叩拜比二般信徒的叩拜有所不同。在加行大顶礼法时,修行者同时发出祈愿,发誓奉献自己的身、口、意,与神合而为一。这种叩拜按规定在加行修炼中须修满十万遍。
  供曼陀罗 曼陀罗是梵文音译,意为“坛”、一坛场”。但四加行中曼陀罗供与坛城不同。在此它代表宇宙和万物——中间为须弥山,周围四大洲、八小洲、日、月、如意树、七珍八宝、自然财宝、连同自己的身、口、意和善行功德等,全心全意向三宝奉献。
  按照密宗仪轨规定,此法也须修满十万遍。
  念金刚萨埵百字咒或35佛忏悔文 咒语,在密宗中具有中心位置是不言而喻的。明咒,在印度最早出现于《梵书》和《夜柔吠陀》。早期的《爱多列雅·梵书)5·32节记述:由于“生主”生息宇宙,产生了“唵”字。初时生主由其自身生“热”,遂生出天、空、地三界;随着热度的提高,由三界生火、风、日三光;三光生梨俱、娑摩、夜柔三吠陀;三吠陀出现了三种光明;三种光明化现为三个字:阿、呜、牟。“生主”将这三个字结合起来,得出“唵”之音。于是人们皆唱咏“唵”字。并作为祷诵平安字句之首和结束语“唵,平安!平安人”……如是!唵!”
  此后,“唵”字的意义又被广伸,又出现了十三个字声……
  在佛教的密咒中,多数也以“唵”字开头(读“嗡”之音)。比如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方广大庄严经》卷四中说:“唱唵字时,一切物皆出无我,我所之声”。密宗金刚界陀罗。尼冠以“唵”字,认为诵持“唵”字,可成就法、报、化三身。
  按佛教所说,咒语有五种来源——即:如来(佛)说、菩萨说、二乘说、诸天说、鬼神说。然而以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咒语起源于生产力处于低下水平时的人们幻想以某种咒术来控制自然力的愿望。其来源不外乎:一、承袭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二、吸取当时地方巫师习用的咒语;三、自己的创造。
  密咒,配以手结印契(特定的手势和坐法)、心观想佛尊一共同被称为“三密(意密、语密、身密)。“三密”是密宗的基本修习和实证法。依密宗说法,密宗行者通过“三密”感应,就能使“三业”,清净,三密相应,可即身成佛。
  据笔者所见,藏传密宗如此强调明咒的作用,这很可能是藏传密宗以独具的科学眼光,发现、认识到了声音在物质世界中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并合理运用了这种自然力量。我们知道,声音起源于发声体的震动,其特点是具有穿透力,能够穿过固体、液体、气体。佛教秘密语言——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咒语,正是运用声音震动、穿透力等不可思议的自然力量,在人体内与各“脉穴”点震动、共鸣,并带动内气运行,从而达到意到、声到、气到的效果。使人气畅心爽、心灵舒畅、头脑清晰……藏密咒语(秘密语言)正是出于这种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按照佛教密宗规定,念诵每种神咒的次数,都应在一百零八次和一千零八十次之间,以佛珠计数。一百零八粒佛珠作一百次计算。每咒必须修满十万遍。
  加行道修持的目的,在于通过清心和抑制欲念,达到忘却自我。修行是极艰苦的,从早到晚机械、单调、不间断地修持,如此需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在修持中佛堂是必不可少的场所,法器是必不可少的助物。在一些仪轨中,修行者使用金刚杵和金刚铃,同时手指形成各种意义的手结契印。手印依据修行者尊奉的本尊佛的手印而定,目的是达到与佛勾通。修持时,有时法器急促地响起,那是督促修行者抓住某些摆脱生死轮回之陷阱的难得机会,认真修持,以获成果。
  当加行修持的各项都已修满十万通后,才有资格进修本尊法。按照金刚乘教义的义理,密宗行者仅靠基础的念诵真言、建立曼陀罗等还不能到达“即身成佛”的境界,还必须具有五禅那佛的五种智慧。五禅那佛——即大日、阿闲、宝生、弥陀、不空;五种智慧——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跟所智才如果有了这五种“智慧”,加上导师直接传授指导,那么虽食肉、饮酒、做男女之事,也能达到“菩提”(正觉)。
  藏传密宗保留了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修习的完整形态。密宗所以有这四续部之分,按宗喀巴的说法,是以修行者根机不同、功能优劣而分成四等:一、须多行身外法行者(事部);二、不须多行外法但与内定等量并行者(行部);三、外行、内定两者之中以内定为主者(瑜伽部);四、不须外定而能升起无上瑜伽者(无上瑜伽部)。这可以说是密宗修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实践过程。密宗的学习、修持过程相当复杂、严格,仅“事部”修行,就分十支仪轨。列举如下:
  1.修行处所——包括。先于房中所修;出外沐浴、人佛堂法;著新衣人座、加持供物;守护自身及其处所修法。例轨为预备仪轨。
  2.咒真实。
  3.我真实。
  4.念诵真实。
  以上三仪轨称为“三真实”。
  5.住火静虑。
  6.住声静虑。
  7.声后静虑。
  以上三仪轨称为“三静虑”。“三真实”、“三静虑”既是修行的内容。又是修行的方法.为事部修行的主体(正行)。
  8.修咒仪轨一修“三真实”、“三静虑”时的先行及结行仪轨;
  9.护摩仪轨——修成就及事业时所作;
  10、灌顶仪轨——受菩萨戒、受华鬘、水、冠三种灌顶,为成熟修道之器。
  至于“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仪轨也相当多。其中,无上瑜伽部为密宗最高密法。无上瑜伽唐代不传,因此日本东密也无。而在藏传佛教中,对无上瑜伽部经典仪规的翻译和传承、修炼都远远超过下三部,成为密宗的一大特色。
  当一位密宗行者修满加行修持后,可请上师观察其“根器”,择修一本尊法。如果是大根器者测可于“五部无上金刚大法”即大威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集密金刚、欢喜金刚)中,先择一种而专修。除“五部无上金刚大法”外,还有“三种瑜伽母法”、“文武上师法”、“文殊身法”、“马头金刚言法”、“真如心法”、“金刚摄事法”等八部行大法。藏密还有属于下三部的佛部,莲花部、宝部、揭磨部诸种密法和多种观音法、弥陀长寿合修法、五色文殊法、二十一度母法等,均有事行部和无上密双重修法。
  “五部金刚大法”等属于无上瑜伽,属于成就修持和高级修持阶段。因此,修其中任何一种金刚本尊法,必须由导师再作上密授法灌顶。这种灌顶具体包括所谓密灌顶和慧灌顶。藏密严格规定,未经此二灌顶者,绝对不能做无上瑜伽密双身修法。同时,在修“五部金刚大法”其中任何一种金刚本尊法时,都需按密宗规定,严格遵循无上瑜伽密的修习次第。修无上瑜伽密大体分为两个阶段,通常称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生起决第 是所谓观想佛身,用观想修本尊形象的阶段。藏语称“杰仁”,“杰”。升起,生长之意;“仁”作次第讲。佛教到了密宗时代,本尊、护法以夜叉神的凶恶可怖面目出现,充分体现了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特点,而佛像的种种姿势和标志,又均以佛教教义来说明。生起次第主要修持方法有三等持(止观),即。1.初合等待(或称初行等持)——观想主尊双身无二结合,化现坛场诸尊;2.坛场最胜等持——观想由主尊双身菩提化现坛场中诸尊均已齐全,各安方位,应有尽有;3.事业最胜等持——指坛场圆满生起之后,观想请尊净化刹土之行,等同如来妙行。
  修持者在修持时,手持种子(大米等),手结象征宇宙坛场的复杂契印,一面念诵仪轨,同时观想莲花座上端,从梵文字母韵母生起月轮,声母生起日轮,就中升起本尊手帜,标以种子,从此放敛光明融合圆满,而后升起本尊全貌。这些观想层次,又称五种现觉生次,力图在观想中获得五禅那佛的五种智慧:月轮表从“大圆镜智”现觉;日轮表从“平等性智”现觉;种子、手帜表从“妙观察智”现觉;圆满融合表从“成就所智”现觉,本尊全貌表从“法界体性智”现觉。太玄奥啦!
  在观想本尊时,有粗分、细分两种生起次第。通俗一些说,就是先初观本尊形象,然后细观本尊每一标志。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本尊真实形象像幻影一般出现在面前和梦境,这样密宗行者就如同见到了本尊佛,可与他对话,听其讲经说法,最后把自己的身、口、意修成与本尊的身、口、意合而为一,就算完成了初级阶段的修持。
  然而,在做到运用意念的观想,谈何容易!这是密宗最难修持的阶段。一观想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心空、达到神与人的合一,其过程是凝神、人定。
  凝神,是聚所有杂念为“念,通过观想达到以念止念。如此,方能观空、身空、心空而一切皆空。在这一刹那,大自然的灵力流入体内,人体也融人“五大”、“五智”所代表的特殊境界。
  入定,人定首先要人静,呈现观想状态,心息合一;若有若无,虚无漂渺,感觉身轻如云似气,飘然如腾空而起,身体已空虚消失。入定是密宗一切仪轨和修持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深入智慧、深入光明、深入宇宙意识的境界。修炼者完全与宇宙融为一体,世界已完全成为光明一片,转识为智。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修持,据说修持者感觉气血畅通,头脑清新,精力旺盛,肌肉自然跳动,犹如注入了能量,全身有难喻的舒适轻松之感,静坐数小时,感觉竟如同数分钟……把自己的身、口、意修成与本尊的身、口、意合而为一,也即“成佛”了。
  圆满次第 即修习风、脉、明点(指精液,或内分泌物)等瑜伽。圆满次第是密宗最后的、最高的修习次第。藏语称作“佐仁”,“佐”,意为“完成”,“终结”。“幻身”和“光明智”双成就是圆满次第的最高境界。
  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波罗密多乘人,所修诸法真实离诸(酉戈)论,即随顺法身行相之道,然无修习随顺色身相好庄严行相之道,咒者有之。由是成办利他色声方便,道体上有最大不同,故分二乘。”这段话的意思,据多年来从事宗教研究的石世梁先生解释,是说:单从心理上或思想上去断除偏执与烦恼,固然可以发挥良好作用,但是思想或心理受生理或色身的制约,因此应该注意生理上的修持。圆满次第即以风、脉。明点的修持而求得成果。
  密宗认为人体内有二千七百条“灵热”流通之脉成密宗道次第广论冲讲到人身共有七万两千条脉,其中主要的有一百二十条,尤为重要者有二十四条;最切要害者有三条——左、中、右脉、中脉,藏语“吾玛”;右脉,藏语“饶玛”;左脉,藏语“江玛”。
  密宗视“灵热”为保持寿命之气,而中脉又是人体“灵热”通过的重要脉道。因此,中脉被视为最致命之脉。据密宗讲,中脉为蓝色,贯穿于脊髓中间(这种见解与中医关于督、任二脉之说很不相同)。气与脉是交识的,一般人肉眼难以看到,只有修持者在心静入定时,气脉贯通后,自己才会看到。
  据密宗的见解,中脉贯穿有六个“灵脉莲穴”:
  第一穴,名为持根穴,位于人体前后阴中间,为人体“灵热”之密泉;
  第二穴,为男女根穴,又称生殖轮;
  第三穴,为脐穴;
  第四穴,为心穴,又为“南穴”;
  第五穴,为喉穴;
  第六穴,为慧穴,位在两眉之间,所谓“慧眼”所在,左、中、右脉均在此会合又分离。
  也有一种见解认为,人体气脉为“三脉七轮”。七轮:即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和顶轮;“顶轮”位在第六莲穴“慧穴”之上,又称“无上莲穴”、“千叶莲穴”、“脑穴”、“北穴”,被认为在人的心灵起因处。中脉自此处进达“梵穴”。所谓人体命尽,指识体即自梵穴而出。
  藏密中所谓的“风”,是指风息、气息,遍布体内一切脉道,因其性动,故名为风,共分十种。明点,指精液、血液(或内分泌物)存在于体内脉道之中。约束保持体内精血的物质及其方法叫做实体明点。脉、风、明点三者相互依存,脉如居宅、精如财宝,风心为主人。藏密基本修行原理是让沉睡的“灵蛇”之“灵热力”起于海底轮,逐轮上升,一一自各莲穴穿过,扶摇直上而达千叶莲穴,进入人定状态,而后再散布于全身各部如雨甘露,滋润全身。证得“心灵妙明”大安乐之境……
  在述及藏传佛教密宗时,难免不提到“瑜伽”这个词汇。在此有必要将“瑜伽”及藏密修持中的中阴修法(俗称惨死亡术)、“乐空双运”双身修法等问题作一专门简介。
  瑜伽 梵文的音译,意为“相应”,《大日经疏》说:“所谓相应者,既是观行相应之人也。”
  瑜伽起源于印度。它本来是独立于各教派之外的一门学科,后来被一些古典教派所吸收。瑜伽之学包含两个内涵,一是指特定的印度哲学;二是在此种哲学范围内的各种实践方法。早在公元前800—600年之际,在古印度《吠陀》和《奥义书》等典籍中曾讲过瑜伽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在奥义书时代,瑜伽的含意是依于调息等观行法,观梵我一如之理,以合于梵,与梵相结合。《利论》列瑜伽为孔雀王朝时三个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公元前150年前后成书的《摩河婆湿耶》瑜伽经,开篇即说:“瑜伽是抑止心识活动,因为如此才能使旁观者(旁观者,即指灵魂)保持自己的形态。不加抑制时形态与活动同为一体”。可见瑜伽的目的,在于通过某些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锻炼,达到灵魂与心识分离,使灵魂得到纯净,并使人获得神通。作为究竟和圆满解脱的前奏。
  佛教密宗采取此法,是取观行相应之义。即将修持者身、口、意三业(亦称“三密”)与本尊神的身、口、意视为一体。因而,佛教密宗行者又被人称为”瑜伽行者”。
  佛教密宗与古典瑜伽学,都强调戒、定、慧,但两者各有侧重,古典瑜伽强调外修,佛教则着重修心。凝神、人定,最后达到断灭心识作用,是佛教密宗瑜伽功奇妙之原理基础。据佛教密宗的见解,人类的智慧,是分为四个层次的——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深层意识。而在人类意识的四个层次中,常人最多只能具备前三种。而深层意识,即“深层记忆”、“欲望泉流”,只有密宗行者使用了特殊技巧直接刺激大脑边缘系的深层意识(深层记忆),这就彻底地与人的欲望泉流融合到一起,使你这个“个体”出生以前人类就已积累的能力和经验,被开掘出来,智慧得以升华。佛教到了密宗时代,特别是无上瑜伽部以修中脉、调气息、专注一处为特点,重视外修对内修起的作用,更使瑜伽达到了功理功法上的圆满。
  藏传佛教中的瑜伽功夫,经现代科学实验鉴定,其科学性是得到了肯定的。据实验,密宗修持者在人静状态下,新陈代谢降低、氧气的消耗量也降低。入静时,修持者的大脑其物质成分得到空前未有的恢复和补充,热能增加量大于排出量。在修持者中出现的神秘的轻身腾飞和身子浮起现象,只不过是密宗瑜伽行者修持中出现的灵通现象罢了。
  当然佛教密宗在实施瑜伽的方法上,也重视苦行。实施瑜伽的方法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保持身体健康和舒适,使理智不受肉体影响的困扰;一种认为通过苦行,即通过克制肉体、压制食欲和情感、压制散漫思想而达到灵魂与心识分离、在抛弃一切的同时得到一切的目的。
  据说,释迦牟尼出家后,曾进行多种的寻求与实践以期得到解脱。他曾到王舍城向阿罗逻迎罗摩和优陀迦罗摩子学习瑜伽,但“因他们所示仅以生天为目的。因此辞去,到伽耶城南行苦行六年。他根据'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生火;身体也须清除体液,才能适宜于接受觉悟和知识”的理论,于是实行绝食,安坐不动。'扣紧牙关,以舌顶上腭’,直到两腋汗如雨下,专心入定,完全停止呼吸,在这种锻炼前进之时,听见血液在脑中激流,觉得顶骨好象破裂,腹部犹如刀剖,最后好象被投入火坑一样。他在另一地方苦行吃种子和草度日,逐渐减少食物,直到每日只吃一麻一粟,甚至食用粪便,拔除须发,连续站立,卧于荆棘之上。如此苦行六年,并未能成道,因此放弃苦行,接受牧女送来的乳酪,恢复饮食以调养身体,来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经历四种禅定阶段,最后达到绝对的安稳和平静的心境,既无痛苦也无舒适的感觉,在第四十九天时终于证道成果”(见石世梁《佛教密宗释论》)。
  当然,释迦牟尼所实施的苦行,并非一定是后世人说的佛教密宗。但是佛教密宗依据释迦佛的体验,在实施瑜伽方法上,既倡导通过苦行、压制散漫思想;又注意保持身体健康和舒适,使理智不受肉体影响的困扰。
  中阴静修法 藏密瑜伽“中阴静修法”,可以说是藏传佛教对于死亡的伟大实践。“中阴静修法”,又称死亡瑜伽。在藏传佛教的发展、繁荣时期,有关死亡瑜伽的理论和实践,在各派中不断被继承着,不仅为藏传佛教各派信奉和使用,而且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观念之中。
  “中阴”,是佛教专用词汇,意为间断、中止,着重指死后与转生前的中间过渡阶段。按照佛教理论,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生、死之间存在着相承相合的二重性关系。死是生的前提,死后将重生,而有生便又有死。如此循环木已……。而在生死之间,每个凡人往往根据其前世积德情况,面临六种道路的选择,即“六趣”:地狱、饿鬼、畜生、人类、阿修罗、天神界,获得圆满涅槃的机会是很小的。一个处于中阴状态的人,若想超出六趣,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他除了前世行善积德外,还取决于他对佛学理论领悟的程度和瑜伽师的必要指引。
  这位引导的瑜伽师,必须具备有关中阴的知识和体验,也就是在他活着的时期必须修炼死亡时的诸种幻景与体验,加强他的能力。这样他即可救助濒死的人,以《超度经》超度亡灵,用强大能量(气、风)与死者亡灵进行联通,以念诵的威力召引神灵从关键时刻起化除罪恶,唤起死者的法性,使他顿悟而获解脱;同时也可使自己在面临死亡到来之际,不致于困死亡而中断通往顿悟的修持,而是确保自己处于或醒或睡的状态,口念本尊神的神咒,并清楚地显现本尊神的状态,由它引导直接进入涅槃获得圆满的转生(解脱)。
  中阴静修法,是一种高级修持法。修习此法前,必须具有足够的基础,达到“生起次第”的完成,获得必要的成就,然后进入“圆满次第”阶段的修持。在中阴静修瑜伽开始前,必不可少地要进行火瑜伽的修持(或名拙火定)。即止观集中坚守脉、气、明点,以使脐轮火炽热暖,此炽火于脐轮处沿中脉上升,遍诸毛孔毛端直至顶轮,此时全身都会发暖生乐,身心愉快,脐火湾化顶门中菩提(明点),使之下降遍满全身。这项法门,能使修行者“长命黑发相饱满如月,光彩焕发大力如狮子”(《恒河大手印直讳》),能保持修持者所得到的“资粮”(修行能量)不会因一时失误而损毁。“拙火定”修成后,便依次进入“大幻化瑜伽”、“梦境瑜伽”、“光明瑜伽”等功法的修持,逐渐达到把镜象作真实,把真实看作镜象(大幻化瑜伽);可随意指挥意念入梦或出梦,把梦与现实进行联系、发现、比较,从而悟出幻性的本质(梦境瑜伽)。观想体内光明点与宇宙无数相同的光明点汇合而呈无限大光明的能力(光明瑜伽),达到了的能力,修持者便已具有充分的修持中阴的条件了。
  依藏密“中阴静修瑜伽”的要求,修持者应选择一处“完全黑暗而僻静的房屋或山洞穴窟,他在里面要连续入定冥想四十九天。在此期间内除了上师的外力可与他联系外,不许任何人或物惊扰于他。实际上,四十九天的期限就是死亡时停尸施法的时间,修行者修此功法,完全是将自己想象成一位死者,由此他开始逐步体验到中阴状态中的诸种幻想及其实质,从而获得启发”(见孙林编译《藏传佛教对于死亡的伟大实践——藏密瑜伽“中阴静修法”简介》)。
  据介绍,“中阴静修瑜伽”入定的标志,是强烈的光明体显现。这时,修炼者有一种返回子宫的感觉,通过一个黑洞进入一片明亮温暖的境地;修持者既可在蓝色光明闪现中看到毗卢遮那大佛的面孔,同时每个凡人所面临的六大境域(六趣)均在修持者心中依次显现出来,比如地狱界的灰白色;引导人投生到人类世界的宝生佛的黄光;决定人是否进入饿鬼界的精纯的火元素——光明佛手中的一盏灯或火炬;绿光不时闪现的畜生界等等。对于不断加剧的危险和源源出现的神灵,你不能逃跑,必须在上师的引导下,开启自身自性的“虹光体”,必须加强定力,平静由此产生的愤怒、恐惧。愉悦这一系列感情因素,只有坚持到最后,使那最初的光明体充分汇合了五部佛的五种光明,超越了六趣,使自己圆融于一片美丽斑斓的光体之中,暖热愉悦无比,这时,便被认为达到了获得大解脱的地步,认为可以随意还阳,去做为人超度的瑜伽师,也可就此达到涅槃寂静。
  “乐空双运”双身身修法 无上瑜伽密部的“乐空双运”双身修法,也属圆满次第。所谓双身修法,就是利用女性(明妃、佛母)相伴的双修法。'这种修法,引起了不明真相者种种猜测与非议、有人目之为“性欲瑜伽”,甚至与性力崇拜划等号,这实为一种误见。
  关于“乐空双运”,即双身修法的教义,李冀诚副研究员曾作过这样的剖析:“'乐空双运’是密宗无上瑜伽密的特别修行法、它的'理论’依据是《大日经》和金刚乘的基本经典《金刚顶经》。在《金刚顶经》中说:'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这句话在金刚乘密宗中很重要。从中我们看出它给性力以神秘的色彩和'调伏’的概念,使其成为达到'自性净’的一种手段。”“在无上瑜伽密中,以所谓女性之'明妃’来表示'智慧’,搞'慧灌顶’之类的仪式,都是以此义理而衍生的”。(见李冀诚《西藏佛教·密宗》)
  我所说双身修法不能与性力崇拜划等号,并非是说佛教密宗修持不受古典宗教中生殖器崇拜和性力崇拜的影响。相反,有人认为密宗金刚乘源于印度,它的双身修法和“大乐”思想,来自印度教湿婆派的分支——性力派。该派信徒在祭神仪式上佩戴或手拿生殖器标志,以此象征湿婆。湿婆在印度教中是一个宇宙的破坏力与再生力的神。所以用生殖器来作表征。该派认为宇宙万物均由女神性力而生、于是由对湿婆威力的崇拜,而弓拙生殖器崇拜及女神崇拜两派。印度教性力派崇拜的主神,有难近母、时母、吉祥天女、辨才天女等。后期佛教密宗吸收了这些神,再配以佛教义理去解释,因而形成无上瑜伽密的“乐空双运”的双身修法。
  然而藏密“乐空双运”修持法与印度教性力崇拜本质上是有差别的。藏密在修持过程中强调先观空,然后观想男女之事,由母尊生出,诸佛,复观空。归结到“缘起性空”、“诸法皆空”,同时含有以贪(欲)治贪(欲),随欲转化之宗旨。而天女、空行母皆由心出——即由修持者观想所出。《维摩经》中说:“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智”。盖食色天性,是正常人的生理要求,密宗顺势而导,究其目的,不外有二:1.修炼中脉已达长寿证悟“乐空不二”令其身三密与本尊三密合一,而达即身成佛。而绝非提倡纵欲。可见,藏密双身修法是绝不能与性力崇拜划等号的。
  当然密宗在民间流传,流派较多,不免夹杂一些其它内容,那是属于外道的“邪法”。宗喀巴大师也认为:“……后有甚多不善巧者,纯以己意杂之”(土观·却吉尼玛《宗教流派镜史》)。藏传佛教噶当、格鲁等派对无上瑜伽部的传授极为珍慎,惟恐失之于滥。藏密严格规定,未经上师对弟子言传身教的“密灌顶”和“慧灌顶”,绝对不能作“乐空双运”之双身修法。
  藏传佛教各派在密宗义理方面各有侧重,修习方法上也有同有异。各派在密宗实践中都有自己传统的修习组织、制度和修习次第。如宁玛派以大圆满法为主,认为按照莲花生传播的佛教咒术和密法,修炼圆满便可充满神通。在教义上,将全部佛法分为九乘,九乘中的事乘、方便乘、瑜伽乘、大瑜伽乘、随瑜伽乘、无上瑜伽乘为密宗,合名“真言乘”或“金刚乘”;噶当派以阿底峡的《灯论》为宗旨人灯论》概括了显密要旨及三士道的见解,倡显密圆融;萨迹派以道果法为主,认为修法者断除一切“烦恼”,可得“一切智”而达到“涅槃”境界之果;噶举派以大手印法为主,该派著名密宗行者玛尔巴,曾三次赴印度、四次赴尼泊尔学习密法,回藏后译经传教,独创一派,“噶举货语意为“口授传承”。密教大手印以“乐空双运为道”,运用吐纳、导引等一套类似气功的法门观修,先参证本心体相,用以指导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引至脐端,拙火炽燃,由此产生四种“喜乐”,使心转为“大乐”,达到最高成就;格鲁派在密宗见解上与噶当派相近,该派创始人宗喀巴以阿底峡《灯论》为宗,著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成为格鲁派的理论基础。格鲁派重在以显教理论为基础、集合密宗修正的体验。因而在格鲁派寺院中,显、密二宗之间的协调是以往各派中不曾有过的。对于格鲁派寺院的密宗修习组织、制度和次第,有必要作一细致介绍——
  在黄教寺院中,大都设有专习密宗的礼仓(学院),进行系统的密宗传授、修习。在格鲁派中修习密宗的僧人有两个层次,一为喇嘛举巴;一为阿巴扎巴。
  所谓“喇嘛举巴”,是对那些学完显、密二宗全课程的僧人的称谓;“阿巴扎巴”测是指那些不懂显宗教法或不经过显宗教法修习而直接进入寺院内部密宗札仓修密的僧人,“阿巴”,意思是咒师。为区别进入寺院密宗札仓学习的僧人与世俗阿巴的不同身份,因此也称进人密宗札仓学习的僧人为“阿巴扎巴”。
  作为一名喇嘛举巴,必须先在显宗札仓学完著名五部大论,正班结业后。经导师推荐和本人向当局申请,获准后参加格西学位考试。而要完成五部经论的学习必须勤奋攻读十五年到二十年时间。只有考取格西学位者才被认为完成了显宗方面的修习,具备了进修密宗以求深造的资格。这时,他就可升为拉萨三大寺共同的密宗专修机构——上、下密院(即举堆札仓、举麦札仓)。这是格鲁派先后建立的两个平行独立的密宗札仓、合称“举巴札仓”。在此学习的学员在学业涡德修持等各方面有成就者,有可能被推荐担任“格贵”的职位“;该职任期满后按年资候升喇嘛翁则;该职任满后再按年资候升堪布;举堆、举麦札仓堪布任期为三年,任满退职后名为堪苏;上密院的堪苏才有资格按其年资升任夏孜却结一职;下密院的堪苏才有资格按其年资候升降孜却结。而夏孜却结和降孜却结有资格轮流候补继承甘丹赤巴这一职位。达到这一地位,也就成了所谓活佛,可以转世。但能达到这种成就真是相当艰难啊!不但受到种种条件限制,就是严格的苦修、苦行,也使许多取得了高级格西学位的人望而怯步或半途而废。
  举堆、举麦札仓的修习生活制度很严格,十分强调苦修苦行,既使是有活佛身份的人也不例外。每天四次上殿,最早一殿从深夜两点开始,上殿时无论寒暑都不准穿靴子,赤脚上殿。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有时到法园去修炼,要席地坐在石子铺成的座位上,冬夏如此……
  至于阿巴扎巴的修习生活制度,也是十分严格的。各寺院的密宗札仓教规相当严格。阿巴扎巴必须按《密宗道次第广论》所示的方向,遵循一定的程序,结合修观,以求证验。密宗札仓戒律繁多,比如有些札仓规定:僧人不能穿绸缎;袈裟不准迭皱;不能饱腹;嚼食物不能出声;吃饭必须持钵;睡觉只能曲腿卷伏于一米见方的垫子上等等。
  由此可见,欲要真正理解密宗教义、修炼密法、获得正果,远非轻而易举之事!
  至于在藏传佛教教派林立的格局中其它一些较小的、独立的教派,它们在修习密宗方面也各有自己的侧重。比如息学派以泉边为修炼场所,念诵“泉经”,主修息念断欲、舍身济众法。每位信奉者至少坐够一百零八座泉才算功德圆满;觉宇派以断除人生苦难、生死根源为意境……此外,觉囊派,廓札派、 夏鲁派等,夏鲁派等,在密法修持上各有自己的特点。
  当我们论述藏传佛教密宗修持时,便不能不提到藏传佛教史上的女密宗师——玛吉拉珍。
  玛吉拉珍生活在公元十一世纪。公元1055年她降生在西藏拉切地方一个贵族家庭。由于家庭的熏染和影响,加之玛吉拉珍本人聪颖过人,她的佛学才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显露出来。她十三岁时生母突然去世,十六岁时父亲作古。痛苦的经历使她感到人生的生死无常、虚幻不实,因此决意去寻找一个解脱这一切的真谛。于是她参拜山南约茹扎朗寺喇嘛扎巴、后又参拜印度班智达陀巴扎亚、印度著名瑜伽行者帕当巴桑杰为师,有人认为这位“帕当巴”就是汉地禅宗祖师“达摩”。她从这位大师受惠颇多。并开始研习参修般若经,对般若性空获得不寻常的内证和体验,首创了藏传佛教中独具一格的能断派的先河,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
  众所周知,修佛的终极目的是完全摆脱生死轮回之苦,进入涅槃寂静的世界,成就佛果。然而在印度佛教中,佛却是作为设置在彼岸世界的抽象本体。玛吉拉珍则独辟蹊径,把存在于天国的佛搬运到现实每个人的心中,认为整个宇宙的真谛——佛、空、真如等存在于人的心中,这就将至高无上、超越人类感觉经验的佛与芸芸众生摆平到同等的位置上,使普通人修炼佛性也成为了可能。但她认为现实中的人之所以不能洞见佛性,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即执“我”为实有的,思想、这种“唯我主义”思想,使芸芸众生深陷于痛苦烦恼中而不能自拔。因此必须断除“我执”这个问题上,女密宗师玛吉拉珍运用独具特质的自我静修法——“能断”,去斩断“我执”、“断欲念”。
  这种密法的思想内核,是树立“无我空慧”的般着思想。通俗地解释,就是用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断除厂“有碍魔”、“无碍魔”、“喜乐魔”、“傲慢魔”的智慧)消除混乱错位的“以我为中心”思想。而根除“我执”所带来的烦恼,首先要修习禅定让这颗跳动不定的心缓缓平静下来,然后再去观察体认这颗心、这个身体。通过智慧观见“我”与“我执”的内外一切法没有实在性(事物的善恶、好坏、彼此、大小都不过是人妄执产生,都是由人思想假设而已,并无实在性),通过智慧观见人体的非实有性(身体不过是众缘凑合而成,并非实有),这样,便能悟透一切,由般若空慧断除“我执”,将“小我”消失掉并融合于“自然本性”这个“大我”之中。如此烦恼痛苦便无从生起,成佛的障垢便被扫除,修炼者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能断派修持时,应观想自己的意识通过“顶轮”离开物质的身体。再将离开物质躯体的意识,改变成一个非常恐怖的愤怒空行者。愤怒空行者口吐火焰、鼻孔冒烟、手持弦月状弯刀,将自己的头劈开、砍下,又将自己的身体肢解,放在由头骨组成的三角架上燃烧。自己整个身体(尸体、血、内脏)变成众神饮用的甘露美酒,然后把甘露美酒喂养给意念想象界的饿鬼、畜生、地狱界的众生,满足众生欲望。修持者在奉献供养的全过程后,感知原来认为有实体、有自性的主宰者——我,其实是不存在的,非实有的。这个修持过程,被认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这种密法的修持,一般要求在坟场、墓地、岩石峻岭、荒无人烟处完成相应的仪式,同时修行过程中,还需有特定的、优美的、并具有节律的音律与神秘咒语的配合……玛吉拉珍所首创的独具一格的能断派,确立了她在藏传佛教史上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她被认为是智慧空行母的化身,她的思想影响着继她之后产生的诸如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的教义思想……
  藏传佛教密宗的义理,的确很玄奥、莫测。因此本章以此作了命题。但它毕竟是从人类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它的起源、形成、发展、传播、义理、修持、仪轨、神抵等,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反映。因而我们当代人研究它,应该能够站在一种较为科学的角度,尽力使“藏密”——这一具有浓郁雪域特色的宗教实践活动,得以被准确地认识、挖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天天读经、天天听经,首先要知道,“经”是什么?“经”是佛教教学里面的教科书。我们根据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来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就是修行。我们以读经、听经,来对照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的心行与经典相应,欢喜,要想着怎样保持,不要失掉;心行与经典不相应的,要改过自新,这样读经才叫做修菩萨行,才叫做积功累德。所以,经典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也不是念给别人听的,而是自己修菩萨行唯一的一个标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