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次第:心高气傲,读书无益
2014/9/6   热度:288
我们要了解,学习也要重视它的顺序、它的次序。《三字经》上有一句话,“为学者,必有初”,读书它是有次第的,“小学终,至四书”,就是把《小学》这本书学好,接着学四书五经。《小学》是一本朱熹朱夫子编的童蒙养正的书籍,这本书教导孩子怎么孝养父母,怎么尊重长辈,还有整个生活当中洒扫应对之礼。这本书有看过的朋友举手?还不少。这本书距离现在已经快一千年,历史比较悠久,它很多当时候的生活情境跟现在已经有差别了。 而为什么学《小学》这么重要?因为孩子从小先扎做人做事的根基,这个根基扎好了,他读其他的经书,他就不是只有读而已,他懂得要落实在与人相处当中,他懂得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所以这个根基一定要扎。因为这本书离我们比较远,我曾经看过,也只能看个六、七成,很多术语都不懂。后来我翻了《小学》之后又翻《弟子规》,对《弟子规》这本书非常地感动,也非常赞叹。因为《弟子规》是清朝时候编的书,离我们才几百年时间,很近。而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他就是根据《小学》里面最重要的内容,把它抓出它的纲领,编成这本《弟子规》;离我们的生活是完全相应,没有一句做不到,而且也把《小学》的重点都包含进来。李毓秀夫子他编这本书,还是依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一句很重要的教诲,这句教诲提到“弟子规,圣人训”,就是提到“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根据孔老夫子提的这句话,把它举出了七个纲目,编成这本《弟子规》。 所以,我们把《弟子规》学好,就是把《小学》的根基扎好。假如《小学》的根基没扎好,直接读四书五经,孩子读愈多会跟生活脱节。有些孩子经读的很多,但是他会拿着《论语》里面的经句跟爸爸妈妈辩论。有个孩子六岁左右,有一次他妈妈在批评他,他就跟他妈妈说:妈,你有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吗?你假如做不到,你也没有资格说我。他妈妈心里一震,现在都已经用经典的言语在跟我反驳,那再读下去会怎么样? 我有个长辈,她带着她的孙女,那个孙女要叫我舅舅,带到我们家,我爸爸妈妈都在。一坐下来就开始对她的孙女讲:来,我们背英文给这些长辈听。这个小女孩也非常地纯熟,我相信绝对不是只有表演给我们看过,一定是上演不少出了,所以她也很自在。然后她的奶奶就开始问:苹果怎么讲?小女孩说:Apple。雨伞怎么讲?小女孩说:Umbrella。问了好几个都对答如流,突然这个小女孩反问她奶奶一句话,她说:奶奶,书本怎么讲?她奶奶说:我怎么会知道!小女孩说:奶奶,你怎么这么白痴! 孩子假如没有学会做人做事,学的知识、看的书愈多愈傲慢。“傲慢”是求学问一个很大的杀手,傲慢心只要生起来,学问很难有成就。所以《礼记·曲礼》提到“傲不可长”,这些都是以前的圣贤人给我们很重要的提醒。 林则徐先生在他体悟的人生当中归纳了十件事,这十件事就是,假如人犯了这十个错误,那人生是很没有益处的,他说叫“十无益”。第一个叫“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对父母都不孝顺,每天拜神求神明保佑,有没有用?没有益处。“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在家里面跟兄弟相处都不懂得包容,都常常有冲突,这样的人出去外面交朋友,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吗?不可能。在这“十无益”当中,其中两点是针对求学问很重要的提醒,“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所以,他只要有了傲气,学历愈高愈瞧不起人,愈容易伤害别人。“行止不端”,假如他的言语、行为跟圣贤的教诲都背道而驰,那读的书跟他不相应,不得利益。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几千年的圣哲人所留下来的话,我们要很珍惜,要好好拿来警惕;自己不能犯,当然孩子也要尽量不犯这些过失,这是学习的次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你的心是主宰,所以你一生的享受,完全要自己负责任。你怨天尤人,你造的是罪业,所感受的是苦报,是痛苦,不是乐报。孟子教人“反求诸己”,遇到一切挫折、不如意的事情,回过头来想自己,不要想外面的人,与外人无关。业因果报,稍稍有一点深入的话,你就觉悟了,你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肯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别人看得很清楚,你自己也明了。《八大人觉经》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落实了,你真做到了。从前办不到的,现在能做到了,这就是修行;把做不到的改变成能做到,不能容人的,现在学习能容人,这就叫修行。把你不善的行为修正过来,不善的想法、看法、做法全部修正过来了,你的修行有功夫;看到这个人还是不行,还是受不了,你的修行没功夫。修行没功夫,依旧造罪业,你造业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