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心主神明”的病
2014/9/6   热度:416
心是藏神的,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的病,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心之官为思”, 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是用于思索的,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就说明心气不足。如果神明特别清爽,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心的输布功能也会特别强大。 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
胃经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见。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意自己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还有一个象,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这是胃经的虚证,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人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乱叫,然后腹部胀痛。
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如环无端”,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经有一条线,胃经走的时候,自然就和心经联系上了,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胃经的病,也会造成心的疾病。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首先会出现“目如无所见”的象,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总是一种恍惚状态;其次,会出现“心如悬”的象,心老是悬空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悬若饥状”,就好像饥饿一样,心里慌慌的,可是“饥又不欲食”,饿了也不太想吃东西,总是心慌,手脚冰凉,就像人低血糖时的症状。还会“气不足则善恐”,如果肾气不足,人特别容易恐惧,叫做“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里总是慌慌的,总觉得后面有人想抓自己。这些都是属于肾经的病变。
这两种病变,都涉及一个层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问题。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和社会背景、工作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习性有关。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养生,老处在一种过度消耗自己元气的境地,就会对胃和肾造成伤害。工作压力大,人就会出现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胃寒过重,整个胃经不通,人就会形成抑郁,最后就发展成狂证,会有点疯狂。这些病症现在一般归属精神病这个层面,但是中医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胃和肾的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人遇到这种病,一般会去找心理医生,先通过心理辅导来治疗。但是中医就认为要先在生理上解决,比如把他的胃寒去掉,把他的肾寒去掉,有可能经脉通畅以后,这些病自然就消失了。
这是“心主神明”的层面,人的心气如果特别足,神明就会昌明;如果心气大伤,肾气大伤,或者胃气衰败,神明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待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生要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沉得住气,是睿智的彰显,是理智的沉淀,是成熟的标志。弯得下腰,是做人要低调,要谦卑,忍人所不能忍。抬得起头,就是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中,都要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的心态,行人所不能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