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修养”有三德


2014/9/6    热度:332   

随着信息传播的大众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管理者的行为越来越容易遭到人们的责难,然而他们必须有所作为。管理者如果不是裹足不前,就必须确信自己是在进行正当管理。正当管理不是强力抗辩,而是一种个人修养,需要在履行职责时以“三德”的要求解决问题。

“三德”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关键词,是《洪范》九畴中的重要内容。《尚书•洪范》中对三德的解释是:“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

其一是在中正平和的情况下能正人之曲,故言正直。这里的“正”是动词,即纠正的意思。其二是刚强而能立事,在似乎强硬不可亲近中以刚取胜,故曰刚克。强弗友,是指刚强不可亲的人。其三要和柔而能治,在和蔼可亲中以柔取胜,故曰柔克。燮友,指的是柔和而可亲的人。三德是有德的三种表现,并不是说有三种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一种智慧,即把德演绎成一个涵盖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的指标。

在我们今天看来,三德主要讲得是管理过程中的道德,是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形式践行自己的职业道德,都是在进行正当管理。

正当而又有效的管理的确需要通过个人的修养来完成,但是管理的正当性不是自封的,必须注意客观反映,应当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当客观环境不如意、不理想的时候,不能抱怨环境糟糕,只能反求诸己,进行管理“修养”。

在“个人修养”中练好三德的功夫:首先,正直就是慎独。管理者在既有决策权又有随机处置权的情况下,究竟应当怎么做固然由他自由心证,但他必须保证利益的取舍公平公正,在利益冲突中保持一种中庸的立场。

其次,“刚克”就是勇于开拓。管理举措的实施可能要牺牲局部、暂时的利益,在阻力较大的情况下,管理者应当表现自己的强势,棱角外显。职业道德是一个综合指标,在外界的质疑声中不必标明自己的清明,要用事实证明自己没有徇私,局部的牺牲是必要、值得的

再次,“柔克”就是实事求是。在推行管理举措非常顺利时也不要头脑发热,在合理的诉求面前表现出充分的弹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摩擦、误会或者内耗,但这绝不能无原则迁就,更不能媚俗。

企业管理是实务活动,管理“修养”不是独善其身,必须为相关利益主体负责。管理者无论个人感到如何“青涩”,都必须有所作为。在矛盾中前行,不能置身度外,无论是刚克还是柔克必须有所克,在情况紧急时不能拖延,在强势面前也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即使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也在所不辞。

管理者无论在利益冲突面前怎样平衡,都必须以正压邪,但是这并不是在其中和稀泥。正直与刚克、柔克作为解决矛盾的两类方法,“正”与“克”相辅相成。《说文》释“正”为:“是也,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正”就是纠正,就是制止不正当的行为,纠“正”之后对“一”的坚守就是正当管理。管理者无论采用什么形式进行管理,都必须取得实效。管理者通过自己的“修养”,可以使自己的管理方法更为得当,可以使正直、刚克或者柔克相互渗透,得心应手,从而体现出管理智慧。但这并不是正当管理的目的,正当管理的目的是“有所得”,即为企业创造效益。“有所得”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

我们要通过“修养”不断提升管理境界,因为在坚持正当管理中“所得”之多少,完全对应于我们所到达的境界提升之程度。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 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心里的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天不晓得打多少妄想,这就是心生灭门。生灭心是真心的作用,这里面就有迷、就有悟。悟了就叫“如来藏”,迷了就叫“阿赖耶”。《楞严经》说得好,阿赖耶跟如来藏是一桩事情。为什么叫如来藏?如来就藏在其中。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