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决定高度
2014/9/6   热度:251
三国时,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人蒋琬年少好学,聪明过人,加之器宇轩昂,人长得也精神,在当地老早就很有名气。不过他第一次纳入刘备的法眼,却事与愿违,跌了个不大不小的跟头。 那时蒋琬投笔从戎,追随刘备入蜀,因为年纪轻,资历浅,只得到一个相当于秘书性质的佐史差使,后来出任广都县县令。放一般人身上,这么年轻就做了县处级的官,应该很高兴了,但蒋琬却不以为然,觉得大材小用了,内心里甚是委屈,整日里闷闷不乐,还常常借酒解愁,对工作就不怎么上心。 这一天,刘备在诸葛亮的陪同下到各地视察,恰巧经过广都,走进县衙一看,这位蒋县长沉醉不醒,桌案上没有处理的文件堆积如山,布满了灰尘。刘备勃然大怒,治理蜀地,正需要整顿政风,当即就要下令将蒋琬就地正法。诸葛亮急忙拦住了他,说:“主公不记得当年的庞士元吗?” 刘备困守荆州之时,有“凤雏”之称的庞统(字士元)来投,刘备嫌他长得丑,没看上眼,多有慢待,后来才发现他满腹经论,正因为采纳了他的计策,才得以入主西川。诸葛亮觉得眼前的蒋琬特别像当年的庞统,就劝刘备说:“蒋琬是栋梁之材,而不是百里之材,为政以安定百姓为本,不能光看表面做的怎么样,请主公明察。” 这番话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刘备还是有些将信将疑,但丞相的面子不能不给,于是免了他的死罪,官职却一撸到底。不过经过这件事,蒋琬因祸得福,进入了最高领导人的视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蒋琬一步升天,到中央任尚书郎,成为了国家权力中枢的一分子。 蜀国后期,诸葛亮病重,国家内忧外患,谁能接替宰相之位,将关系国家的安危,人们私下里不免多有议论,公认最有可能的莫过于杨仪和蒋琬二人。经过对比,大家觉得杨仪的希望更大,因为先主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对杨仪非常赏识,先是任命他为尚书,而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二人同为丞相参军、长史,但每次随行,杨仪总是负担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论为官才能,杨仪都在蒋琬之上,杨仪也认为诸葛亮之后非己莫属,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蒋琬后来居上,笑到了最后。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杨仪的失利,却成就了蒋琬的成功呢?除了治国理政的才能之外,蒋琬在胸襟和气度方面,显然更胜一筹。 杨仪气量狭窄,自负狂傲,在军中经常与蜀国另一位重要的将领魏延发生争执。诸葛亮病逝,遗令杨仪处理后事,他趁机诛杀了魏延,并且变本加厉,夷灭三族。由于杨仪心性严酷等原因,后来没有当上宰相,杨仪深深不忿,居然说:“当年我如果举军投魏,哪会像今天这样!”此事被费祎知道后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此后杨仪依然心理极度不平衡,以待罪之身上书诽谤,且言辞激烈,终于被朝廷问罪收押,落了个自杀身亡的结果。 反观蒋琬则气度恢宏,待人处世心胸开阔,特别有容人之量。杨戏为宰相府的东曹掾,他在与顶头上司蒋琬谈话时,没有一点面含微笑的恭敬之态,不懂逢迎,甚至对蒋琬问他的话,有时也心不在焉地不作回答,好像没有听到一样。侍卫单镐与杨戏有过节,便悄悄对蒋琬说:“您身为大司马,位崇言尊,连陛下也要谦让几分,而府中杨戏官不大,架子却不小,竟然连您讲话也爱理不理。对这种人若不治罪,岂不过于宽容?”蒋琬一听,没有丝毫怒色,反而耐心解释说:“杨戏这个人,我是了解他的,他从不违心恭维别人。我说的话,也不可能句句在理。他要赞许我吧,又不是他的本心;要反对我吧,又宣扬了我的错误,所以他就默默不语了,这正是他的耿直之处。”单镐听后感动地说:“您真是虚怀若谷,雅量过人!” 后来杨戏碰到姜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多次借着酒劲,对姜维冷嘲热讽。姜维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找了个借口把杨戏贬为平民,直到老死都没能重回朝中。相比之下,更可见蒋琬的容人之量。 府中督农官杨敏是个口无遮拦的人,有一次私下里与人闲谈,抨击蒋琬,说他“作事昏乱糊涂,跟前人没法比。”这一诽谤领导之辞很快被报告上去,主管法纪的官员请求对杨敏追究治罪,蒋琬却明确表示反对,“前丞相诸葛亮神武赫然,威震八方,功盖寰宇,我怎能及他?我确实不如前人,这是实情,不必追究。”后来,杨敏因犯罪下狱,众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谁知蒋琬心无芥蒂,不怀成见,杨敏得以免除生命之忧。 正因为蒋琬具有常人所没有的度量,因此在他为相期间,心存大局,用人之长,以静治国,蜀国基本上没有人事上的重大矛盾和纷争,上下同心,保证了全国的安定。 如果说才能像是单枪匹马的作战,气度则以宽阔的空间,凝聚起团队的力量,所以一个人有才能,更要有气度,其成长的高度,常常是由他的气度所决定的。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学佛,不是不用功,是真用功,为什么没有进步?或者说为什么进步那么慢?都是业障在作祟,这是第一个因素;冤亲债主来找麻烦、来障碍,这是第二个因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