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慈善十大趋势


2014/9/6    热度:211   

有人说,此刻中国公益行业的蓬勃繁荣,一如30年前的改革开放。中国公益事业是否能获得腾飞,让我们看昨日,思未来。

从富人慈善到全民公益
中国公益也提速

中国扶贫基金会何道峰在报告中说,“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50%时,就会带来一个国家的公益提速。”中国的人均GDP在2008年首超3000美元,2009年超过了4000美元,2010年城市化率超过了50%,中国公益开始提速,放马驰入全民公益的快车道。从富人慈善到平民慈善,从全民动员到全民自觉,全民公益将使小人物感受到生命价值,见证民间慈善力量的蓬勃。去年12月,在广东举行的全民公益启动大会上,全民公益月捐平台启动,正式向社会吹响了号角。全民公益不只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还需要制度创新和平台创新,月捐平台的标准化、透明化,就开了一个好头。“就像过去30年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希望在未来30年中我们也能够创造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和谐中华的奇迹”,全民公益不只是一个理想,还需要信心、责任和智慧。

社会企业风行
商业与公益的联姻

“如果将传统意义上的NGO称为1.0时代,社会企业或许就是2.0时代的开端。”什么是社会企业,在中国尚且没有一个正式的官方定义,但它已经被视为公益项目突破资金瓶颈的出路、社会发展的第三动力,甚至中国变革的希望。简单的说,社会企业是用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以贡献社会的企业,有时也承担为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的角色。不仅在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上比NGO具有优势,还在于能够通过吸纳受益者的参与,使之体现出自身的价值。2010年,中国不仅有关于社会企业的各种讨论,一些优秀的社会企业也渐渐浮出水面,如残友、乐创意等;各种社会企业创业大赛、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也层出不穷。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投资家进入慈善领域,将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有益的冲击。

家族基金会兴起
传承家族的荣光与梦想

劝募大亨“巴比”组合来华,让参与晚宴的中国富豪开始了解美国的富人的行善方式。随之,一种全新的慈善方式——家族基金会,正在中国悄然开始。
美国大大小小的基金会十万多家,其中家族基金会有八万多个。从卡耐基到洛克菲勒,从福特到凯洛格,从索罗斯到比尔·盖茨与梅琳达……他们的家族基金会推动着20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改良,同时在世界各个角落发挥着影响。家族基金会对社会的改善已渗入了每一个美国人的普通生活当中。

相比行善之心,中国富人更缺的是专业的慈善操作理念。家族基金会相比企业基金会有着更大的发展诉求。随着中国第一代企业家集体慈善意识的增强,家族基金会时代离我们不远啦!2011年中国最大的家族基金会——河仁基金会登场在即。

企业公民
离中国企业有多远

“企业公民”,舶来品大家族中的一员,就像西装刚传入中国时一样,让中国企业觉得穿在身上陌生而又光鲜,比如“抗震救灾,企业公民在行动”,再比如到2010年时已举办到第六届的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论坛。“企业公民”,既然是公民了,就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据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披露,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整体偏低,70%以上的百强企业处于旁观状态。去年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中国制造被“低碳绿色”、中石油大连漏油事件更让人疑问,企业公民离中国究竟有多远?不过,2009中国企业公益指数比上一年高了6.9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学着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虽然近九成都还只是给企业贴金的颂扬书,富士康N连跳的悲剧也迫使企业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公民”这件洋装,或许有一天会像西装一样,成为企业界必备的礼节。

基金会偏向资助型
基金会与NGO进入磨合期

基金会说,“我们乐意给钱但是找不到合适的NGO。”NGO说,“是你们没有能力去找有能力的草根NGO。”基金会说,“你不能要求我把钱给了你就不管你。”NGO说,“别以为给钱就是爷,我们又不是讨饭的。”基金会和NGO这对欢喜冤家,就这样在吵吵闹闹中从蜜月期步入了磨合期。去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国内一些大型公募基金会纷纷尝试从自己做项目的“运作型”基金会转向资助NGO做项目的“资助型”基金会,新获批的两家民间公募基金会也是定位于做资助型基金会,曹德旺的河仁基金会也是如此,可见,基金会将会更多的选择放手与NGO合作,二位必将度过磨合期,成为一对举案齐眉,相互扶持的神仙佳侣。

微公益时代来临
小亦无敌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微公益时代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从“铅笔换校舍”到“天涯网友盖一楼,为玉树捐一元”,从茶缸网的“写一篇微博捐一粒米”到姚晨的“一个粉丝一毛钱”,微公益让普通人从围观者变成参与者,铸就积土成山,同心所向的神话。微公益的意义不仅在于其门槛低、负担轻、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还在于通过影响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形成人人皆公益的社会氛围。因为门槛低,受众广,微公益更容易孕育出创意百变的慈善方式,极富活力。互联网时代可谓为微公益创造了温床,比如微博在2010年的表现,就让人不得不为之喝彩。2011年中国将继续她的微公益之路,公益慈善不仅仅只是基金会和公益组织的事业,微公益润物细无声,已经在不知不觉间,给每一个人发去了邀请函。

政府知退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是行政色彩很浓,公募权被官办基金会垄断,民间组织在注册、筹款等方面都颇受限制,无法大施拳脚。公募基金会去行政化、放宽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管制、慈善还归民间,一直是业内强烈的呼声。上海和深圳率先做出了政府知退的表率,民间组织管理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性创新,破解NGO注册难题、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购买社工服务等等。2010年,各地政府采购NGO服务的行为也多有体现:在世博会上,上海浦东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托管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南京市的养老服务大部分由民间NGO承担;北京市出资1亿元,购买社会公益服务民生类的300个项目等等。“慈善本就属于民间的事,应该还归于民间。”政府知退虽然未成大势,却也让民间组织看到了希望。

公益人才渐趋专业化
职业雷锋亦有门槛

前些年出版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慈善”的解释仍然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从事公益的人占就业总人口的10%,而我国的比例仅是0.7%,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公益从业者就是纯粹的付出和奉献。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骏豪集团主席朱树豪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慈善事业职业化的提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慈善事业应该引入职业化的管理运作模式,只有专业的力量才能带领着中国公益事业走向专业化、透明化和可持续发展。公益行业有潜力也应该成为吸纳社会资源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重要的社会部门。2010年,慈善亟需专业人才,以高薪吸引专业人才,破解公益人才生存困境的声音日渐清晰,南都基金会更是推出了首个公益人才支持计划,慈善事业职业化将是现代慈善的必然走向。

透明为王
慈善是玻璃缸中的鱼

2010年7月8日,由35家公募、非公募基金会共同发起筹建的信息披露网站——基金会中心网正式上线,网站口号“公益行业自律从基金会做起,基金会自律从信息披露做起”,目前已经搜集了2010家基金会的名录和710家基金会的年度报告。之后又开展了“点亮中国,传递大爱”的活动,得到了更多基金会的响应。10月28日的第二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透明再度成为论坛关键词。12月2日,中民慈善信息捐助中心发布了《2010年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对我国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随着基金会中心网打开了第一扇窗,慈善透明化将不断得到推进,最终达到捐款人理性地出钱,基金会透明地管钱,公益组织高效地花钱,而需要帮助的人则真正受益的目标。

“益商圈”融合
公益与商业之恋

如果说社会企业是商业与公益的联姻,益商圈则可以看作是公益与商业的恋爱。长期以来,公益与商业是两个彼此隔绝的社会,做公益的人一旦面临商业环境,就稚嫩如婴儿,而做商业的人,则以为公益不过是好人好事。零点咨询董事袁岳提出“益商圈”的概念,两个领域的人才开始尝试相互交流,彼此了解,打破之前的隔阂。企业与公益组织的合作,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才之间的相互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商业与公益将来是否有幸福的婚姻,得看这场恋爱是否谈得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给我们讲世间的战争,叫刀兵劫。刀兵劫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杀生来的。如果这世间人统统不杀生,就可以避免这一切战争的灾难。所以说战争的灾难是杀业的果报。我们决定不能够杀害一切众生。但是无意当中杀害的,这是过;你有意去杀它,那是罪。所以杀生这一条戒,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世间凡夫,对待佛菩萨是供养;对待一般人,他只是布施。普贤菩萨对佛供养,对一般众生也供养,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心是清净的。 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跟看佛没两样,他对佛怎么礼敬,对蚊虫蚂蚁也那样礼敬。没有减一分,没有增一分,那是普贤大士之德。礼敬是我们自性当中性德的开显,我们能够修礼敬,那是性德的流露。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也可以这么说法;“一分诚敬得诸佛如来一分加持,十分诚敬就得诸佛如来十分的加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