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折射的环保理念与环保实践


2014/9/6    热度:233   

  综观人类历史,宗教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各类社会问题的解释与解决中一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佛教中所体现的环保理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从佛教环保理念的思想渊源入手,围绕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等环保理念所涵盖的内容来探讨佛教与其环保实践问题。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我国以来,教义、宗派都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它高度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与人类社会相适应的现实主张与关怀众生的深刻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在环保方面的一些教义和宗教实践,为人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启迪。佛教典籍中丰富的环保思想,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和运用。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也日益扩大。虽然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却无法根治人类自身存在的种种错误认识和已经定型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大背景下,探讨佛教与环保这一命题便显示出其应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下面,拟从佛教折射出的环保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一、佛教环保理念的思想渊源

  佛教环保理念的基础源于佛教中的缘起论。作为佛教的根本教义,缘起论认为一切现象形态都是由因缘和合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切因缘法,此生故彼生,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即一切,人们如果伤及自然界中的生命和一切事物,最终都会伤及自身。佛教教义中的不杀生就体现了尊重生命的精神。这与我们今天提倡保护环境、尊崇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主张不谋而合。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佛教环保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效果,既有历史的贡献,还有现实的示范作用。神州大地,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佛教文化场所,都是环境优雅、景色宜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并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这是佛教四众精心呵护的结晶,既是对佛教独有的环保理念最有力的诠解,也是对佛教生态实践的最好证明。

  二、佛教环保理念的内容

  佛教的环保理念主张“自然环保”与“心灵环保”并重,主要表现在它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三个方面。

  1.自然观

  佛教将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万物都有佛性和自己的价值。佛家自然生态观的具体内容,具有主张无情有性、珍爱自然并注重自然价值等特点。大乘佛教主张一切动物、植物和无机物皆有佛性。禅宗更是认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有存在的价值。基于这一认识,清净国土、珍爱自然就成为佛教的天然使命,这对解决当今的环保问题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生命观

  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报众生恩。佛家生命观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众生平等、尊重生命。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包括人在内的每一个生命个体既不要自卑,也不能自傲。构成整个生命群体的个体生命,彼此之间要慈悲戒杀。《大智度论》就有记载:“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如果触犯杀戒,灭绝人畜的生命,不论是亲杀,还是他杀,都属于同罪,死后将坠人畜生、地狱、饿鬼等三恶道。由此可见,戒杀放生、保护生态平衡及惜福知足的思想是佛教环保的重要理念之一。

  3.理想观

  清净国土是佛教环保理念的理想观。对众生感官和精神都有愉悦的最有代表性的清净之地是阿弥陀佛净土,亦称西方极乐世界。佛经里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体现了佛教徒对理想生态的设定,佛教徒的最高理想就是升人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井然有序,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充满祥和的世界。那里有被称为“八功德水”的丰富的优质水;有众多的树木花草,香气芬馥;有优美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使人身心愉悦而不贪著;还有清新的空气、奇妙多样的鸟类,昼夜六时,出和雅声。由此可见,佛教的极乐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内容,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

  三、佛教的环保实践

  在佛教传人我国2删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徒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即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这集中体现于生活节俭及素食、放生、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活动中。

  佛教的环保实践,不仅有利于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有利于祥和社会、服务人群,同时也昭示出全球生态环保的根本出路,即从我做起,提高认识,人人参与。佛教所蕴含的深刻的环保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挖掘、整理、普及佛教环保理念,必定能够为解决当今生态危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1.佛教极力主张戒杀放生护生。佛家认为一切生命依业受生,过去的生活中可能都是六亲眷属。如今虽然身形、智慧、能力等各不相同,但在贪生恶死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不吃荤食,培养慈悲为怀、报众生恩以及普度众生的情怀,认为这样做会有极大的功德。中国汉传佛教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主张素食,这种优良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对中国民间的素食行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素食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观念,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今天,一些动物种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的肆意捕杀和食用。可以肯定地说,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机会了。

  2.佛教遵循在动植物滋生的雨季结夏安居三月的制度,尤其是中国汉传佛教,有着优良的素食传统。在寺庙中生活的僧人,为了养生强体,他们遵照素食的戒律,自制了许多独具特色又利于健康的饮食。湖北黄梅五祖寺的莲汤,具有养心益肾、补脾健胃的功效。浙江杭州灵隐寺的佛茶,香味浓郁,可以清心养气,可以聪耳明目。“燕窝腰花”等素菜,色香味俱佳,虽为荤菜名称,却是用莴笋、磨菇等素菜做成的,构思新颖,巧夺天工。这不仅有益于净化人心,创造祥和社会,强身健体,还对生态平衡和保护野生动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今欧美各国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素食和动物保护,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佛教提倡文明进香。礼佛烧香,不在多少,旨在向佛祖表达一份皈敬之意,正所谓心到佛知,然而许多人不明此理,以为烧香越多越好,成把成把地烧,弄得寺院烟熏火燎,既污染环境,又易造成火灾,不利于古建筑等文物的保护,因此各寺院大力提倡文明进香,而每次燃一至三枝香即可,同时亦提倡向佛祖献花,以免污染环境。

  4.佛教徒有植树造林、养林护林、栽花种草的优良传统。佛教寺院通常都是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环境清幽。这既是缘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也是出于参禅修道的环境需要。在佛教寺庙的重重庭院中,教徒们广植花木,或植松或种柏,或栽银杏,或培育紫荆、藤萝。有的庭院中,还掘有荷池,叠有假山,既为他们供佛、礼佛、从事其它佛事活动等宗教活动的场所,又为僧尼们提供了一个居住、学习和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正是佛教的僧尼们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无数个寺庙环境。这种备受后人向往的地方,也正表现出佛教对人类心灵的净化和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中积极而特殊的意义。

  这一点,全国上千座有名的寺庙足以为证。坐落在北京市宣武区牛街东面的法源寺一直是人们游览的胜地。过去,文人墨客也常在这里集聚。法源寺除了巍峨的殿堂、珍贵的文物外,引人注目的还有那些古树繁花。寺院四周白皮松、文冠果、银杏树,高耸人云。寺内的丁香和崇效寺的牡丹、大觉寺的玉兰齐名。每至春季,丁香花开,香飘十里,别有一番情趣。

  北京西郊的大觉寺,长期以来,以杏林、清泉和玉兰花著称于世。寺内有一棵银杏树。据说为金代僧人所植。如今树干粗壮,6人方可合抱。此树枝叶繁茂,绿荫如盖,生气盎然。大觉寺外,满山遍野的杏林,绵延十里。花开之时,如烟如霞,艳丽无比。

  还有宁波的天童寺,地处太白山麓的群山环抱之中,古木参天,翠竹环抱,景色十分秀丽。寺前的20里山道,松竹夹峙,晨晖晚霞,春光秋风,四时美景,令人陶醉。

  四川峨嵋山的伏虎寺也深藏在密林之中,华严宝塔亭下,虎泉终年清澈。泉水边生长着我国八大濒危珍稀植物之一的桫椤树,这种树又称峨嵋树蕨,生长在大约1亿7千万年之前。每到春季,伏虎寺周围不但山花烂漫,风景宜人,而且有世界著名的蝴蝶稀有品种枯叶群,成群地飞翔于寺内外,增添了无限光彩。古人有云:“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即形象地表现出佛教对人类心灵的净化和对生态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特殊意义。

  5.佛教徒向来知足寡欲、勤俭理财,这也是佛教一个重要环保思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当今的社会却在极力地激发人们的欲望,通过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地球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这些欲望势必会加速地球资源的枯竭,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到时,人类为争夺资源而发生的战争也将在所难免。佛教的幸福观、价值观教导人们少欲知足,勤俭理财,以此提升人的道德,节省和有效地利用资源,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足者常乐”就是其中的道理。清除污染、美化环境是佛教徒们每天要做的事情。禅宗有一首偈语:“身是菩萨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也是他们心灵的真实写照。人心需要不断地闻法修行而得到净化,环境更需要人们不断地治理与维护而得到美化。佛教徒往往将心灵净化与环境的美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思想和经验应当值得所有人借鉴与学习。

  6.佛教反对暴力,崇尚和平。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战争不断,不仅使许多人长期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无数生灵惨遭涂炭,而且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尤其是现代战争,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各种现代化的常规武器足以将整个人类和整个地球毁灭若干次。一旦世界大战爆发,那么所谓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将成空谈。

  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已给海湾一带的人民造成惨重的灾难,当地生态破坏极其严重。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的狂轰滥炸,仅在一个月内就使大量平民伤亡,数百万人失去生活来源,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而且由于炼油厂、化工厂、武器库等被炸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这种不顾全世界热爱和平人们的呼吁而进行的令人发指的霸权主义行为,对世界的和平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当今,人类的第一任务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佛教向来崇尚和平,历代僧人都在寺庙里修心养性,一向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各种形式的战争,在历史上也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因此,佛教关于和平的教义应该是人类共有的,我们理应大力弘扬与学习。

  四、几点启示

  1.佛教是一个高度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主张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宗教。纵观历史,佛教的环保理念和实践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价值,并已成为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佛教的环保思想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环境保护同样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弘扬佛教理念,关注社会现实,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弘法人才,无疑是将佛教界的环保工作推向新阶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2.人是万物之灵,而破坏生态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自身日益严重的错误认识和低层次的价值取向。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中诸如“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依正不二”、“不杀生”、“护生”、“素食”等环保理念和实践,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以正确的环保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人类应当更多的汲取佛教中丰富的环保思想,弘扬其心灵净化的价值取向。世间万象“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果互生”、“相生相克”应该是我们所能领悟到的。佛经为我们介绍了东方净土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佛国净土,其中有七宝所成之池,八功德水充满,绿树成行,鸟语花香,它们都是由诸佛累劫修行,愿力所成,众生只要行善积德,诵经念佛,愿生彼国,命终即可随愿而至。另外,佛经还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只有众生心清净了,国土也就庄严清净了。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追求,同时也表明了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人们应该对自然环境少一点破坏,多一点美化;多栽几株花,多植几棵树;少猎杀一些动物,节约能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地去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3.佛教有关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实践包含着深邃的生命伦理意义,对于完善现代生态平衡理念,推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大宗教大力弘扬、重视环境保护的优良传统,积极阐发宗教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智慧,组织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这些活动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自发阶段,但体现了中国宗教界对于环境保护的担当与追求,这是值得肯定、引导和支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要解决当今中国的生态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技术和物质的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更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层面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要吸取宗教中有益的生态智慧,发扬宗教重视环保的优良传统,从而进一步发挥宗教在保护环境中的独特作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人多半感情冲动,换句话说,头脑不够冷静,不开智慧。从哪里开?从清净心开。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们今天烦恼很多,烦恼从哪来的?我们的心不清净。心地清净,头脑冷静,这是智慧。用最浅显的话来说,不感情用事,冷静客观,这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辨别正邪、是非、真妄;感情冲动的人,不辨是非,不晓得好歹,佛也没法子教他。佛是顺理智。理智是觉,感情是迷。感情用事的人,一切都顺着情欲,这是迷惑颠倒造业的根源!情欲,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转情识为智慧,转情欲为智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