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贵平和情贵淡泊——传奇人物梁漱溟的修身养性之道


2014/9/6    热度:331   

【梁漱溟个人简介】

出生于1893年10月18日,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受泰州学派的影响,他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一生充满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一生不断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气平情淡是修身的一项功夫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5岁。在他心脏发生停跳现象,医生紧急抢救时,他仍然头脑清晰地说:“我需要安静,需要休息。”梁老先生一生坎坷,90岁以后,生活仍能自理,天天锻炼,用脑不息,甚至重登讲坛,著述不辍。

1986年,有关团体评选梁漱溟为健康老人。对90岁以上的老人,主要标准是:生活上能自理,能单独行走;智力上能阅读,能交谈。梁漱溟先生超过了标准。他能读,还能写;他交谈自如,还能登台讲课。这一年,他94岁。

梁漱溟老人能这样健康长寿,是不是自幼就底子厚,身子骨很棒呢?不然,梁先生小时候身体虚弱,好静不好动,经常生病,老一辈曾以为他会夭折。10岁那年,看上去只有六七岁的模样。

他认为人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梁先生精通佛学、儒学经历了种种磨炼,兼容并收佛家、儒家的养生之道。他的座右铭是:无我为大,有本不穷;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梁先生说:“一个人遇事动不动就气盛、发怒,势必肝火攻心;如气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则又积气于内腑,两者都伤肝劳神,有损健康,所以说,气平情淡自长自消,算得上是人生身心锻炼的一项功夫。”

生活习惯则应该少吃多动

1974年江青演出“批林批孔”的政治闹剧,81岁的梁漱溟老人毅然拍案而起,作两个半天计8小时的长篇发言,呼吁对孔子要一分为二,不能全盘否定。这一行动招来长达1年的批判斗争,然而,他精力充沛,坚持场场奉陪。批判会中间休息时,他依然旁若无人,在政协礼堂的前厅练起拳来。

在生活上,梁先生从19岁就开始就素食,不沾烟、酒,坚持近80年;后来又因未曾真的出家,素食之外还加食牛奶、鸡蛋。但一切肉食荤腥仍半口不沾。再可口的饮食,也适可而止,吃七八分饱。少吃,多动。

梁先生天天早睡早起,定时运动。他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打拳和走路,每天早起,哪怕在白天开会、写作、读书的间隙,都要运动多次。85岁以前,他经常出户锻炼;90岁以后,则主要在室内活动了,每天清晨5点醒来,先在床上做操:伸腰、蹬腿、转动颈脖,然后吸气、呼气、屏气,50分钟后下床活动,每天在读书、写作的间隙,依然在室内散散步,或打打拳。

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思考问题

一向颇为严肃的梁漱溟在家里亦不苟言笑,在两个儿子的记忆中,父亲的确很少开怀大笑,但是他并不是一位古板的人。

他爱好和人讨论,也爱好书法。但他最大的爱好却是思考问题。

大儿子梁培宽对此印象颇深:“父亲当时做乡村工作的时候,大家一起谈到各自的爱好。有人说喜欢下棋,有人说喜欢旅游。问到他,他说,我的乐趣就是思考问题。我要有时间的话,就要思考问题。他常对别人说,你看我最闲的时候,其实是我最忙的时候。你看着我坐在那里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其实我的思想已经跑得很远很远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有思想,而且本着自己的思想去行动的人。

因为思考问题,梁漱溟经常失眠。脑子一开动起来,很难刹住车。后来到北大教书,因为失眠,他还向学校提出过辞职。每隔一段时间,梁漱溟会躲起来安静思考、潜心推究。

梁先生生前说“活到老,学到老”,还应该加上“思考到老”。越进入老年越要坚持多读、多想、多写的习惯。

有人慨叹,一个入世的知识分子是很难保持自己的心境平和的,他会呐喊、激愤、忧伤、痛苦,而这常常不免伤及他们的身心,影响他们的个人生活,甚至使他们短寿。像梁漱溟这样,一辈子都直道而行,却又能活到95岁的高龄,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存的奇迹。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 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冤亲债主来磨炼,看看你还会不会起心动念、会不会有分别执着,没有这些人来磨炼,你怎么知道你心清净、平等?所以顺境、善缘磨炼我,看我起不起贪恋,会不会动这个念头;逆境、恶缘磨炼我,看我会不会起瞋恨心、会不会有怨恨,这些都是磨炼。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