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社交凸显家教危机


2014/9/6    热度:296   

春节里,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本是其乐融融的事。可自家孩子在“春节社交”中的表现却成了不和谐音符:到别人家见了长辈不喊,自己家来了小客人不让,只注意自己的需求,不懂一点礼节。春节还没过完,记者在采访中就听到了不少家长诉说在春节期间由于自家孩子不懂礼貌,常常令自己陷入尴尬处境。孩子在“春节社交”的不良表现凸显了家教危机。其实,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不仅会令家长难堪,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和身心发展。使孩子学会以礼待人,这是家长们该为孩子上好的必修课。

危机一:孩子缺乏做客待客之道

雷老师夫妻两个人都是教育工作者,同学聚会时,孩子上蹿下跳,十分调皮,根本不听招呼。自己吃完饭后不顾父母还在吃饭聊天就吵着要回家看动画片,雷老师为了孩子的失礼十分恼火,打了孩子一巴掌。没想到孩子竟然当场耍赖,躺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雷老师的妻子当着同学的面就跟雷老师争吵了起来。雷老师跟记者说,虽然自己是老师,在家教方面他觉得自己是失败了,为了避免孩子再破坏聚会气氛,他们甚至不带孩子参加亲友聚会了。

现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想怎么吃怎么玩,没人跟他争。如果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和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品质,那么孩子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意识中。

危机二:孩子缺乏传统文化熏陶

韩国人的爱国热情是举世闻名的,他们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靠枯燥的说教,只有学会做人,才懂得如何爱国。尊老爱幼、尊师敬长、对客人彬彬有礼,在韩国教育中体现得尤其充分。韩国幼儿园的教育形式多样,但最初的教育是从礼仪开始的。韩国幼儿园都有专门的礼仪室,里面有韩式家具、传统的民族服装等。礼仪课则包括如何向长辈问候、小朋友之间如何打交道、吃饭时的礼仪、过年过节走亲戚时的礼仪、向老人敬茶时的礼仪等。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文明,可是对于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相比邻国,我们就缺乏得多。

腊八要吃什么?春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守岁?记者在采访中调查发现孩子对春节的熟悉和认同程度还比不上圣诞节和洋快餐。

虽然在长沙娶了媳妇,孩子也5岁了,可一想起春运的拥挤,直到今年张坚买了辆赛欧,才第一次带着孩子回家过年。孩子在老家成了最受宠对象,跟农村的表弟表妹们玩,虽然也有争执的时候,也是别人让着他。但是几天过后,乡下小亲戚们都不愿意跟张坚的孩子玩了。一打听,张坚的孩子不仅十分霸道,口里还老是说“你们乡下人怎么怎么”,伤了那些孩子们的心。到了除夕祭拜祖先的时候,张坚的孩子把爷爷也得罪了。他看到爷爷率领众亲戚一本正经地烧香拜祖,觉得十分滑稽,竟然在一旁哈哈大笑起来。张坚临走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我当初把你们都教育成才了,你不要比我都不如。”

良好习惯平日点滴培养

好习惯要在平时点滴培养。“做客要坐姿端正;接茶时要起身,双手端住茶杯;吃点心或吃饭不要专挑好吃的,不要狼吞虎咽;席间不能把碗筷弄得叮当作响;下席时要把碗筷放整齐;临走时要向主家告辞,走出大门要三步一回头,不要把屁股一扭匆匆而去。”这些话我们这辈几乎从小被父母念得耳朵起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的方面虽然没必要那么注意了,但是谦让的美德也不能丢。

教育专家提醒,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有礼貌的,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当有小客人时,让孩子大方地拿出玩具大家一起玩。客人走时家长可以让孩子一同送客。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让孩子在回访中体验礼貌的回应是很实际的礼仪练习。在家长指导孩子按了门铃之后,要和孩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直到主人开门。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摆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回原处。有的父母对自己孩子宠爱有加,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为适应自己的孩子而竭力改变周围的世界。记者在春节中就遇到这样一位亲戚,带着4岁的孩子到别人家做客,屁股还没坐热,对主人家的摆设就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把一些易碎的东西都往高处搬,理由是孩子很调皮,怕把人家的东西打碎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 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祝愿大家新的一年总是心怀善心、说善语、做善行,消灾积福增智慧,平安吉祥行好运,阿弥陀佛,明华合十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