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之地——丹斗寺


2014/9/3    热度:367   

  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之地——丹斗寺
  在佛教历史神话中,有一个十分迷人的故事,传说古印度有个迦毗逻卫国。国王膝下无子,后来他祈祷诸神及山川,夫人终于怀孕,满十月生下一个太子。太子长大后,常好布施。一次,他把国王的心爱之物——一头力大无穷的白象施与敌国。国王得知后十分恼火,一气之下把太子发配到万里以外的檀特山十二年。后来,人们便在太子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今天的丹斗寺。
  丹斗寺也叫丹斗谢吉杨关寺,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科下村以南5公里处,据藏传佛教史籍记载,该寺约建于九世纪末,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中一座古老的佛寺。公元841年(唐会昌元年)藏王朗达玛禁佛后,拉垅-华吉多杰为了恢复佛教,用箭射死了藏王郎达玛后,逃到丹斗寺一带避难数年。民间传说,华吉多杰跑到这一带,看到前有黄河咆哮奔腾,一泻而过,后有山峦崎岖险峻,树木参天,野兽出没,认定这天然屏障是避难的好地方,便决定在此“丹斗”(藏语:住下来之意)下来,寺名由此而来。从公元913年开始,开创藏传佛教“后宏期”的著名人物,喇勤·贡哇饶赛和西藏僧人藏饶赛、约格琼、玛·释迦牟尼等在此地闭关修行,授徒传教多年。在《西藏佛教史略》中写道:“他(指喇勤)在那里授徒传教,成为这一带很有名的僧侣,使丹斗寺也因此成了安多地区的一个佛教中心”。《化隆县志》记曰:“丹斗寺在塔尔寺、佑宁寺未兴起之前,就在青海地区颇负盛名。在明代,西藏各派到内地朝贡的人员,都到此寺朝圣拜佛,甚至长期居住。三世达赖索南坚措也曾在此寺闭关修行多年。”
  丹斗寺几座佛殿散落在一条山沟里,规模不大,峡谷两边石壁陡立,似刀削斧劈。分别建于悬崖峭壁之中,有的则依天然岩洞而成。当我们踏入第一座“龙王殿”,整个建筑就以其天然形成的地势很巧妙地把建筑物镶嵌在岩洞中。柱、梁上龙凤飞舞,栩栩如生。入正门,四大天王体形魁梧,各持凶器,相貌狰狞,相对而坐,令人望而生畏。再往里走,正殿里三尊救世主佛又是一副慈祥的面容,刚才的那种恐惧感顿飞九霄。绕过正殿往里,一座只有一人多高的小宝殿,显得小巧玲珑,新颖别致,龙王神就供奉在这里。平时,谁也不能看到龙王神的尊容,只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那天才打开门让人们朝拜。第二座佛殿就是在传说中太子全家住过的地点上建立的。建筑造型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布局和谐,结构新颖,四面壁画令人注目。塑造的太子佛像手捧佛经,仿佛在默默诵经,大概在为众生超度吧。太子妃则端着盛有野果的盘子侍奉太子用膳,公子、女儿采着野花戏于两旁,一举一动,形象逼真,人物比例调配适宜,显得十分和谐。这几尊佛像充满着人间真情,十分感人,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他们在流放期间,过着卧则草蓐,食则果窳的艰苦生活。“阿吉达”佛殿是钟鼓楼式样的建筑物,前边是两重飞檐,后靠陡峭的岩壁,造型独特,别具匠心。登上楼顶,极目俯瞰,使人头晕目眩。看着这一座座宏伟壮观的殿堂,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呈现出了劳动者独巨匠心和无限的智慧才能,我们不禁为劳动人民的这种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惊叹万分。
  丹斗寺在藏传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一直是整个藏区信教群众向往的佛教圣地。清晨,当湛蓝的天空布满彩霞的时候,整个寺的上空便香烟缭绕,久久不散。清脆悦耳的铃声及僧人们朗朗的诵经声飞出古刹,回荡在空中。当最高的一座峰顶被朝辉映红的时候,虔诚的朝圣者便右手转动经筒,左手拨动念珠,磕着长头,沿着仅有的一条小道进入第一座佛殿虔诚祈祷,祝愿祖国昌盛,人民幸福。
  这就是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之地——丹斗寺。(作者:王淑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就不报怨吗?对,学佛的人是明白人,知道业因果报,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这有前因,你得把原因找出来,明白之后,你就不会怪他了。一般的原因是什么?总的来说,一定是妨害他的利益,今天人讲的名利,所以他造这种业。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