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水姻缘话飞天
2014/9/6   热度:734
敦煌壁画中曼妙的飞天究竟是什么来历?这需要回到印度的语境中,去寻觅那些在古老的神话中诞生,数千年来留下了无数奇异美妙故事的“阿波斯罗丝”——天女。 莫高窟“涅槃变”中的飞天(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从汉语中的“飞”和“天”来理解飞天,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 飞天无疑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不过,飞天形象并不仅仅属于敦煌,比如,云冈石窟的飞天雕像也非常有名;进一步,飞天形象也不仅仅属于中国佛教艺术,在印度、中亚、东南亚以及日本,飞天形象也都极其迷人:但凡有佛教艺术的地方,飞天形象必然会出现。 飞天形象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这是一个言人人殊的问题。学界多从印度古代文化中的乾闼婆、紧那罗甚至是金翅鸟等神话形象上追溯飞天的渊源,最常见的说法是将飞天与乾闼婆相关联,认为飞天是“伎乐天”,即“香音之神”或“音乐之神”。 乾闼婆在印度神话中是天国乐师,善于演奏乐器,这与飞天形象有密切的联系,但思考一下,便会发现乾闼婆并不是飞天形象意义的根本所在,因为飞天形象的要义显然在于歌舞,而非演奏。“飞天”之“飞”的意义固然在于飞翔,但这只是汉语言表达中字面的意思,因为佛教中所有的天神都会飞翔,真正使飞天区别于其他天神的显著特征并不在于飞翔,而在于歌舞或飞舞;再者,“天”的意义也不在于“(天)神”,因为无论乾闼婆还是紧那罗,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神,而是半人半神、类似于精灵一类的存在。人们常常从“飞”和“天”的角度来理解飞天,实际上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因为“飞天”的意义并不是在天空中飞行的神,而是天庭的舞女,即天女或仙女。 天女本是YIN荡的水性精灵,被因陀罗带到天庭娱乐众神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梨俱吠陀》中,天女的说法便出现了。天女,音译为“阿波斯罗丝”。从字面意义上说,“阿波”的意思是“水”、“水滴”,“斯罗丝”的意思是“湖”或“池塘”,“阿波斯罗丝”的意思便是“水滴”或“湖泊之水”。因此,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下凡的天女常常在湖泊中沐浴。 从神话生成的角度看,学界多认为,“阿波斯罗丝”的意思是“水生”、“湿生”、“露生”、“雾生”或“云生”,她们不仅是“水仙”,更是与露水、雾气、云雾或云雨相关相连的精灵。我们所熟知的“天女散花”、“霓裳羽衣”、“露水姻缘”、“雨花”或“花雨”等等说法,实际上都与佛教以及印度天女原始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 阿波斯罗丝原本是出没于湖泊草木之间,与树神、蛇神等类似的精灵或小神,缘何升入天庭,成了天女呢?印度极其著名、极其古老的搅乳海神话故事对此做出了解释。说是远古时代,天神与阿修罗(魔)相互战斗,结果是两败俱伤,为了恢复体力,他们达成共识,决定一起搅拌乳海,以便获得能使他们恢复元气的甘露。阿波斯罗丝便是随着乳海的搅动而从水中浮现的美女,但她们出现后,天神与阿修罗却因其水性(YIN荡的本性)而均不愿娶之为妻。于是,天帝因陀罗将她们带到天庭,使之成为众神共有的财产(众神之妻)。她们伴随天庭乐师乾闼婆的演奏,载歌载舞,为众天神带来了无尽的欢娱。 许多有关天女的传说故事,都关涉到仙人即苦行僧 天女也被说成是乾闼婆的配偶,但实际上,她们并不忠诚于乾闼婆,有关天女的传说故事,更多关涉到的不是乾闼婆,而是仙人(苦行僧)。 麦纳迦和兰跋被认为是因陀罗天庭中最美丽的天女。麦纳迦曾被因陀罗派去破坏众友仙人(Vishwamitra)的修行。看到她在湖中裸泳,众友仙人禁不住春心荡漾,爱上了她,后来众友仙人得知自己被因陀罗捉弄,极为恼火,永远离开了麦纳迦。因陀罗又指派另一位天女兰跋去勾引众友仙人,因为已有前车之鉴,众友仙人识破了计谋,将兰跋变成了一块石头。 优哩婆湿是因陀罗天庭中首屈一指的美女,她与洪呼王(补卢罗婆娑)的故事在印度可谓渊远流长。在《梨俱吠陀》中,优哩婆湿是一个既YIN荡又薄情的天女;稍后出现的《百道梵书》中,优哩婆湿则表现出对洪呼王的思念之情;到了公元四、五世纪,古典梵语诗人迦梨陀娑在戏剧《优哩婆湿》中进一步改写这个天女下凡的古老神话,使之变成了天上人间永恒的爱情故事;而以神话故事为主的各类往世书,则将优哩婆湿描绘成了一个著名的妓女,她如此迷人,以至于正在修炼苦行的密特罗和伐楼那大仙人看了她一眼,便神魂颠倒,不能自已而坏了金刚之身。 中国佛教中的夜叉,实际上是天女负面形象的演变 《故事海》等民间故事中,麦纳迦、兰跋等天女的典型特征也不是温柔多情,而是动人心魂的美丽,而且这种美与她们风流的天性、无拘无束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常常使人着迷疯狂,一旦坠入她们的“爱河”之中,便无以自拔。因此,天女也常常被印度耆那教等教派归为恶魔一类的精灵;中国佛教中的夜叉,实际上也是天女负面形象的演变。《楞严经》等著名佛经,常常将“夜叉”与“飞天”相提并论,称作“飞天夜叉”。根据《夷坚甲志•飞天夜叉》(宋•洪迈)的说法,飞天夜叉是唐宋佛教壁画中常见的形象。学者们探讨飞天形象的起源时,多是小心翼翼地对夜叉避而不谈或是直接否定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飞天与夜叉都是印度天女形象发展和演化的结果。 早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诗人马鸣创作的《美难陀传》中就已出现天女的形象,佛教雕塑和壁画也延续着古老的神话,时有天女形象出现,如《因陀罗与天女》、《乾闼婆与天女礼佛》等阿旃陀壁画(公元450至650年间)。不过,在印度佛教雕塑和绘画中,更多出现的是美丽迷人的药叉女,而不是天女。药叉(即夜叉)早在吠陀文献中便出现了,她们与天女本来互不相干,虽然也是半人半神,但药叉主要归属于魔类。后来,尤其是印度各类佛教雕塑和绘画中,美丽的药叉女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她们更多地变成了拜佛向善的精灵,与天女并无二致。 天女的形象逐渐变得世俗而复杂,居所也由天庭变为喜马拉雅山等人间仙境 古老的吠陀文献中提到的天女共有26位,而在史诗时代,天女已经极为普遍了,到了往世书中,天女更是成千上万,其形象也变得更为世俗、更为复杂。她们更多地染上了魔幻的色彩,可以随意变幻自己的形体;她们对赌博和游戏极为热衷,可以凭借自己的魔力,操纵赌博和游戏;虽然依旧不时地与苦行僧发生纠葛,但她们更渴望与人间的英雄、美男子喜结露水姻缘;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们也热烈地追求财富,天女兰跋摇身一变,成了财神俱比罗的儿媳。 在吠陀时代,天女主要与乾闼婆一起生活在因陀罗的天庭之中,但在史诗和往世书时代,她们则更多地与紧那罗、持明、药叉等半人半神的精灵一起,混迹于喜马拉雅山或是其他人间仙境。 “紧那罗”的字面意思是“人乎?”他们的形象常常是马首人身,这表明他们是半人半神或非人非神,他们是财神俱毗罗的随从或仆役,随财神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上;不过,财神俱毗罗的随从,更常见的说法是药叉。“持明”的字面意思是“持有知识者”,他们像乾闼婆一样多才多艺,也像乾闼婆一样是半人半神,但他们既不属于天帝因陀罗,也不属于财神,而是印度教湿婆大神的侍从,也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上。紧那罗的配偶本来是紧那丽,与持明相伴的一般是持明女,和药叉生活在一起的是药叉女,但或许是因为她们在印度神话传说中都是同类,即半人半神(仙),紧那丽、持明女、药叉女也常常与天女混为一谈。本来是天女散花,但在印度大史诗中,极其漂亮迷人的持明女也被刻画为空中的精灵,在天空中为战场上倒下的英雄撒落天花。 现存新德里国立博物馆、出现于笈多时代的浮雕《飞天》约创作于公元六世纪,一般认为它描绘的并非乾闼婆与天女,而是一对持明,其飞舞的姿态飘逸轻盈,围绕在身边的迎风招展的飘带显然更接近敦煌的飞天壁画。不过,与霓裳羽衣的敦煌飞天艺术相比较,可以看出,这里的飘带并没有衣饰或羽化的作用;再者,“飞天”在此,也不像敦煌艺术中的飞天那样,系着华式长裙,而是如同所有印度艺术中的天女那样,一以贯之地表现为裸体形象。 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凯拉萨(纳塔)神庙主殿高塔外壁上,雕刻有著名的飞天形象,但并无类似于敦煌壁画中飞天那种长长的飘带,她们多是扭身曲体,以飞舞的姿态显示出强烈的动感。因此,与其说她们在“飞”,不如说她们在“舞”,这似乎更接近于飞天或天女形象本真的意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纵然是学佛,学了不少年,甚至于出家,也讲经说法,也做了大法师,可是到最后还是沦落在三途,还是要堕在阿鼻地狱,原因是什么?虽然天天读经,虽然天天在讲经教人,自己深入得不够,所以毛病习气改不过来。最大的毛病,就是欲望:一个是“嗜欲”,就是你的嗜好,你的爱好断不掉;一个是“爱欲”。这四个字,就把我们的法身慧命断送掉了。这四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贪图名利,名闻利养,一般人讲的财色名利。经里有明文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有一条都会把你牵到地狱里面去。如果有个三条、四条、五条都具足,你决定堕阿鼻地狱。往生是世出世间法里面第一殊胜,要求往生,地狱根要断掉。不但地狱的根要拔除,三界六道种种诱惑,你都能够不动心,你才有把握往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