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家庭聚会 修补亲情学分


2014/9/6    热度:217   

 “星期四晚上是我们全家一起补习的日子,但是,我们补的不是英文,更不是数学,而是上禅修班。”这是一个来自佛化家庭的国二女孩周记。 对于“补习”这件事,孩子没有怨怼、没有不奈,每个星期甚至还欢喜期待如是一场另类家庭聚会。 身为父亲的拓福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武顺说,“这就是佛法的好。”
 
  事实上,在体会佛法甚深微妙的精义前,同多数人般,黄武顺对拜佛、礼佛也有着一知半解的存疑,不明白除了一份“求”心切切外,一次次参与庙会赶集;一次次俯身、跪拜及起身的动作,究竟还具有何种意义。

一张海报铺展学佛因缘


  1995年,一家人在台南文化中心不经意瞥见中台禅寺普佛精舍即将开光洒净的海报,“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一看到惟觉老和尚的照片,竟然就开始不停地掉泪。”黄武顺的妻子叶碧香说,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奇妙感。 于是,夫妻俩相当有默契地在“一定要去”的念头下,带着两个女儿参加了洒净法会,会后且皈依惟觉老和尚。

  黄武顺提到当年因缘,还透露了一段趣闻轶事。 原来,在皈依后为了潜心向佛,彼此协商后,计划于家中设一安住身心、方便用功的佛堂,然而,向来习惯自修的他们,由于鲜少与道场接触,在不认识任何法师情形下,只好恭敬地捧着经书,自行完成洒净仪式。

当下做了便是初心诚可贵


那天,两个人一起于佛前跪拜,如如实实念了四十九遍“大悲咒”。 黄武顺笑说,为了确切诵完四十九次,事前,他先悉数数了相当的白米,然后,每念完一部,就将一颗白米移至他处,就这样,经过两个半小时,四十九颗白米全然移位后,夫妻俩才顶礼起身。
 
  直到如今,每当有朋友听闻此段往事,总是对两人的“老实”大加赞叹。 佛法说,“人在那里,心在那里”,修行学佛,就在细微处断恶修善,如是百炼千锤,才得彻见湛然本性。 想当初黄武顺和叶碧香于并无旁人的佛堂中能够安守一念恭敬礼拜的清心、静心,只为圆满洒净仪式,那念“当下做了便是”的初心,实是成就今日佛化家庭的菩提种籽。
 
  1999年,和合因缘促使叶碧香和黄武顺开始前往普思精舍上初级禅修班,四年多来,住持法师从最初的见裴师到现今的见来法师,在佛法点滴薰修下,他们终于明白,修行学佛首要条件就是觅得大善知识,否则,人云亦云地随众,难免有盲人相携入火坑的危险。 至于拜佛、礼佛,其实是藉由外相的放下身段,去除内在的我执,于俯身、起身间,思惟佛菩萨过人之处,进而内化为师法典范。
 
  “上禅修班前,对佛法的了解实在是皮毛之见,甚至还把佛经当成是小说来看。”深入听经闻法后,黄武顺说,他慢慢体会到佛法其实是很生活化、很实际的学说,而非如外界所想是玄而上的化外事,好比佛经上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这句话,应用在日常中便是相当受用的珠玑法语。

随缘消旧业善缘令增长


叶碧香说,学佛前,夫妻俩可以因为争执而持续冷战数日,现在,一遇意见不合,当下便提起正念一想,“事情发生了就是果报,既然已经是果报了,再吵也没有用,所以,无论善、恶都要放下,莫再造另一个恶因恶业。”这样念头一转,时日一久,透过不断地反观觉照,使得彼此冲突次数日渐减少、程度愈形减轻、时间与日缩短,黄武顺说,“这就是走上对路后,让修行有了进步!”
 
  不仅如是,一对宝贝千金看着父母的管教方式从二话不说的严厉,转成“观机逗教”的沟通,姊妹俩竟也欢欢喜喜地接触佛法。每个星期四晚上,就在户长黄武顺带领下,一家人分别到精进禅修班和儿童禅修班体验一场身心皆畅然的SPA 课程,然后,就在明星皓月高挂于空的回程路上,言说着彼此开怀悦然的心得。
 
  在家庭观念日渐式微下,智慧如黄武顺和叶碧香这样的父母,从佛法中觅得了治家宝典,于是,无论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上,皆相逢了“一村又一村”的好风景。 如斯一本宝典,绝非深山古壑才能寻获,相不相信,念头一转,可就让你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惊叹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 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今天的社会,人与人都讲究利害,有利就是朋友,可以往来;没有利就对立了,就是敌人。这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这不是人法界。人法界,佛讲得很清楚,人人都能够修行五戒十善,这是人法界。佛经上讲真正发大菩提心,舍己为人,为一切众生服务,那是菩萨法界、阿罗汉法界。所以作为佛的学生,我们自己想想,是不是真的学佛?你真的是佛菩萨的学生,那你就得学佛菩萨,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佛法是爱的教育,慈悲的教育。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更好,要感化他,把恶人变成好人、把坏事变成好事。绝对不是说这个人不好,我们就不要他、开除他,这不是教育。怎么样把不善变成善,把迷惑变成觉悟,这才是教育。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