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无欲“小国寡民”如此之美
2014/9/6   热度:220
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普希金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故事的寓意积淀着人类的生态良知。故事可以被视为一个四幕剧:金鱼出现之前,渔夫与老太婆在大海边的生活,金鱼出现后与渔夫建立的关系,关系建立之后渔夫与老太婆的生活发生的变化,最后金鱼及渔夫和老太婆所得到的一切的消失。如果把渔夫、老太婆和金鱼分别视为人与自然的象征,那么这个故事折射着人类生态良知的反思和自嘲。 渔夫网到金鱼之前,他和他的老太婆生活在大海边,已经生活了三十又三年。三十又三年象征着自认有限而又久远得无法追忆的人类历史。那是一个漫长、寂静的原初生态时期,人类在无知无欲中享受着它的田园抒情。在这个漫长时期,渔夫和它的老太婆安静地生活在他们破旧的泥棚里。“老头撒网打鱼,老太婆纺纱结线。”大海、泥棚、打鱼、织布,这是一个诗意的寂静的田园生活组图。这也许就是梭罗来到瓦尔登湖边,亲手搭建木屋,把生活必需品减少到最低限度,努力穿越思维的索道重返自然时,所追寻的原初田园生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与自然构成和谐的整体;朴实、简单、知足,这是这个整体图景的底色,天、地、人以自然、有序、链条式的生存结构循环运转,这是这个整体图景的背景。渔夫与大海同属于一个规律,渔夫依赖大海而生存,渔夫和大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统一体,自然万物之间在真实地感受彼此的存在。在这抒情诗的田园生活中,和谐生活在于对自然及简朴的自然生活的真实、有力、互动的审美体验。 人既然属于它的自然,便是自然整体图景中的一个成员。哈佛大学生态批评学者劳伦斯·布依尔说:“从历史的角度看,田园常常会激活绿色意识”,田园是“更自然的一种生存方式”。绿色意识离不开“并生”和“为一”的整体内涵,是对从自然中产生的和谐亲近的审美感受的向往和回归。然而是什么打破了人与自然这种整体依存关系?是什么把人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剥离出来,走出了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把自然作为认识对象,并开始了主客体对立的理性认知关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细心地观察,一般随业受生的人,到三恶道是多数,到三善道是少数。我们认真反省一下,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我们起心动念,多少个念头是善的?多少个念头是恶的?那个恶的念头要是多,我们在三恶道住的时间就长久。念念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善念;念念都为自己打算,这是恶念。我们众生起心动念,总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所以我们不要问别人,我们冷静地反省自己,就知道将来自己随业流转到哪里去。古德告诉我们,三恶道是众生的故乡,那儿住得久;我们到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没有多久,又要回去了!我们想想,这个话是有道理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要积极地修净业。我们知道,纵然是修善业,也不是个办法,我们无始劫以来,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太多了,这一世能控制,难保下一世还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这又堕三途,所以不修净业,不求往生,确实没有第二个办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