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钟与道教


2014/9/6    热度:243   

  中国古钟源远流长,从石器时代的陶钤算起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有形、有义、还有声,严格来说,钟不仅有一种声,还有阴阳多种声,而更有趣的是,与这声相和的,是天地间的吟咏和人世间的吟咏,这种大小吟咏相和,居然和谐共存了两三千年的历史,这大概也就是至今人们吟咏相和乐此不疲的一个重要原因。

  钟,在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属金部,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象征地位和权力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由于青铜钟质料坚实和耐腐蚀,数千年来,给我们留下了古代真实的音响、留下了丰富的古钟遗产,它们不分朝代的并存于今世,集历代政治、历史、音乐、民俗、冶炼、宗教等各种文化内涵于一身,形成奇特的中华古钟文化。早在商代,就出现了手执的铜铙,单个的打击乐器,后来逐渐发展成大小不同、成组的编铙。周朝初期,出现了挂在架上的编钟,从而迅速推动了这种乐器的进步。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周朝中期,编钟进入鼎盛,成为一种礼乐器,在文化、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礼崩乐坏”,使得制作复杂、价格昂贵的编钟在战国后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史记》载,秦始皇收天下兵器聚于咸阳销毁,铸大钟数座以表皇权。自那以后,不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皆乐于铸钟,但不为法事,不为报时,专为宣扬功德,显示权贵。

  我国的钟可分为六大类:响器类、乐器类、礼器类、法器类、工艺类和警示类。用于新年贺岁、辞旧迎新的,一般是响器类中的报时钟、更钟,如北京钟楼大钟;用于礼乐的乐钟,如曾侯乙编钟;为炫耀宫廷威严用的朝钟,如乾隆钟;法器类的如宗教用的法事钟,即道教用的法事钟和庙堂钟等。从形体上分类,钟有两类:一类是圆形钟,这类钟的横截面是圆形的,如朝钟、更钟、法事钟属于此类,西方的教堂钟也属此类(西方教堂的钟其撞法与中国正好相反,其是由内向外而撞的);另一类是扁形钟,其横截面为两段圆弧,似两片瓦合成,也称瓦型钟,中国古乐钟属于此类。这些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钟声悠扬,穿透性强。这种钟的早期形态出现于南北朝,而其又源于先秦时期。向上溯源,编钟的前身是商代的铜铙,铜铙起源于铜铃,铜铃又起源于陶铃。而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陶铃多为椭圆形植物果壳状,中空,内有小圆球,晃动发声。由此看出,陶铃起源于植物的果壳,已是不争的事实。又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钟的诠释:“钟,乐钟也,秋分之音,万物种成,故谓之钟。”“钟与种叠韵。”从晃动植物的果壳聆听观娱,到铸造宴乐的铜钟祭天祀地,欢庆丰收,辞旧迎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逐渐成为农业古国的一个传统。而中国的钟文化具有特别的魅力,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的科技成就,而且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期,随着道教的形成,道教也开始有了道钟,作为法器悬挂于宫、观之内。随着庙宇的增多,作为法器的道事钟也越来越多,成为中国古钟的主流。相传唐朝道教鼎盛时期,全国道教庙观琼林,观观必有钟,以后朝钟、更钟就逐步多了起来。“钟声警万里,鼓声惠十方。”神钟,在道教宫观里可说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了,且被道教认为是具有降神除魔之双重作用的重要法器之一,又名法钟、法铃、三清铃、巫铃等。俗说晨钟暮鼓就说明了钟的作用,道众每天的修持也可说是从晨钟开始的。道场法事钟用于祈祷、感化、超度众生。大型道教宫观都建有钟楼,与鼓对称,钟在东侧,鼓在西侧。宫观每天有晨钟暮鼓之仪式,神钟是晨暮各敲一次,以警觉修行人当勤精进,慎勿放逸。《道书援神契》:“古者祭乐有编钟编磬,每架十六,以应十二律及四宫清声。又有特悬钟特悬磬,特悬者,独悬也。今洞案金钟玉磬,又有大钟等,皆本诸此。”经云:晨钟暮鼓,以召百灵,谓壮宫观之威仪,弘山陵之气象,须每日晨昏,不可有误。

  道教宫观开静止静的钟声击法是很有规矩的,早上开静临接报钟先打一躬心中默念钟文:“闻钟声,拜老君,离地狱,出火坑,愿成道,度众生”。接三清时出声念宝号三声:“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一声一击,再紧接着快击十三下,念“太上无极祖混元皇帝道德天尊”,一字一击,毕慢击十四下念:“朔旦(初一开静,三十止静念月晦)洪钟初叩音‘哐’,金铃空谷自传‘哐’”(下同此),“上叩圣神通天耳,下彻幽冥鬼神钦,上祝国祚万万岁,下保黎民皆太平,皇图巩固山河壮,文武禄位得高升,无边世界干戈息,天长地久舜日临,远近善男信女等,增福延寿得康宁,臣等志心皈命礼,不可思议功德尊”,一句一击。毕接击“紧十三”,念文同前,击毕击二翻“慢十四”,念文“洪钟二叩山门旺,道妙法律永长兴,父母师长并道侣,各得咸安受天恩,学道修真皆有分,护持无魔勉力行,黄日日多增长,白雪朝朝润延龄,先天一气来运化,三才气和五行灵,八卦配合阴阳道,迷悟妙省乐圆成,臣等志心皈命礼,不可思议功德尊”,一句一击。毕接击“紧十三”,文同前。毕接击三翻“慢十四”,念“洪钟三叩六道通,历代先灵早超升,战场伤亡生福地,孤魂还乡受祭享,九幽十类悉离苦,早生人天礼圣真,飞禽走兽出罗网,三界四生尽沾恩,风调雨顺民安乐,五谷丰登享太平,云朋良友登道岸,护法神灵保安宁,臣等志心皈命礼,不可思议功德尊”,一句一击,毕落四御交大鼓晚上止静,大钟钟文,“慢十四”同上,“紧十三”则念“太乙救苦大天尊青玄九阳上帝”,一字一击。由此可见道教的道众对钟和钟的击鸣,都是极为崇敬尊重的,认为经常叩闻钟声,无论对于道教的生活秩序,还是礼道修道,都具有极大的功德。

  神钟,平稳庄重,端庄安祥,千百年来作为中国道教不可缺少的一种法器,一般都赫悬在大殿或钟楼的梁上。钟声深沉、洪亮、绵长,才能震撼人心。形大体重的钟基频低,储能大,使钟声深沉绵长。钟声的响弱清浊,与钟体的大小、形体、厚薄等有关。用加入锡的青铜制钟比黄铜和铁制钟声音清脆。钟的下部和钟唇加厚外张,使声音向外辐射能力强,就会使钟声洪亮。所以,大凡具有宗教感染力的道事神钟的钟声,都是由形大体重、钟唇厚而外张的青铜钟发出的。

  在许多著名道教宫观里,高悬的神钟是庄严的质器,它使宫观更加威严。在名胜景点处有了钟,特别引人入胜,因为它雄浑激越,深沉清远,警世醒人,余韵无穷。“一声钟磬万缘醒”,一般游人、香客到了道教宫观都要撞钟三响。为何要撞三响?据说撞钟三响,分别代表福、禄、寿。这里的福指的就是福喜临门,禄指的就是高官厚禄,寿指的就是延年益寿。所以凡到道教宫观烧香礼神的人,大都要撞钟三响,以祈身体健康、福禄呈祥、烦恼消除、善根增长。另也有撞108响之说,至于为何撞108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格致镜原》引《绀珠》云:“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合为108,其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这表明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希望通过神来保佑丰衣足食。另一种说法是,道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道教上称为“百八钟”。

  “岁岁闻钟声,年年迎嘉宾”,每年在岁末来临之际,道教宫观住持都要亲自敲响108响贺岁神钟,在这岁岁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道业兴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中华民族尚“九”,认为“九”最崇高、吉祥、丰富,又无穷无尽。108响钟声,正好是9的12倍,符合修道持学的十二大愿,如道教玄门日诵晚课中说的:“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三愿皇王万寿,四愿国土清平,五愿民安物阜,六愿福寿康宁,七愿灾消祸散,八愿水火无侵,九愿聪明智慧,十愿学道成真,十一愿诸神拥护,十二愿亡者超升”。

  中国古代的钟文化与道教神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正被现代人继承和发扬,从而焕发出新的光辉。破晓的钟声乘着风的翅膀,穿越红尘的迷茫,钟声给后代人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美和科学美的享受。但愿钟声敲开众生的迷悟,消除众生的烦恼,使广大有情闻声解脱、超凡入圣。同时也祈钟声,祷世界和平、风调雨顺;愿国运昌盛和谐、家家小康;庄严华夏,道日永昌……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陀在世的时候,佛弟子每天出去托钵乞食,按着顺序一家一家地乞。不能超过七家,七家都托不到,这一天只好回去挨饿,饿一天明天再来。也不能拣选这个人家有钱,到他家里去托钵。这个吃的东西好一点,那你就有分别心;他没有分别心,他平等地乞食,按照这个顺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