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法各派见地的异同
2014/9/3   热度:397
藏传佛法各派见地的异同
在印度佛学史上存在的自续派和应成派,在藏传佛法各派中也有相应的派别叫中观自空见和中观地空见。宁玛派的唯识大中观见与萨迦、噶举颇为相近。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①萨迦派的见地是“道果见”。就是明空无执或生死涅槃无别之见,也就是所谓道果法。萨迦派的道果法是从因位、道位、果位三者关系的角度去论说的,即因、道、果三者互有论,直指道中有果,道中有因,由此力说因中有道、因中有果、果中有道,因道果无别。所谓因、道、果无别,就是因即道,道即果,由于自己不认识因位时分之佛(即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心就是佛),故为客尘所障蔽,由道位时分中已净冶故,离垢解蔽,而知道其体性,认识了自心是佛,即被安名为果,也就是说证得了佛果。更具体地讲,就是他们认为人心是以清净为本质的,也就是人心就是佛性。或者说,就是不认为只是毕竟空,认为胜义世俗均应有根作为依据。所以承认胜义有即如来藏作为万有之依,即承认真常本性。人现时所以不能认识和觉察,是因烦恼污垢障蔽,即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人通过修持,清除了沾染有心性上的烦恼污垢,这样人也就认识了自心本性就是佛,这就是修持的结果。这个萨迦派所讲的因道果无别或生死涅槃无别的思想,承认胜义有,如来藏是离戏,承认众生有佛性,同宁玛派唯识大中观见中“圆成实性”,在自心的本性空寂中轮回涅槃无别的思想是一致的、相融的。但也有不同点,一是萨迦派把胜义有认为是有形有相的实有,与宁玛派“明空无别”的胜义有不同。二是萨迦派认为现在众生只是有佛因,凡夫的佛性被烦恼荫蔽得很深。故现有的心是识,还不名为智,要从凡夫因位起修,先小(乘)后大(乘),先显后密,通过各种方便才能转识成智。与宁玛派的大圆满果位见,烦恼和菩提无别,烦恼就是菩提的契入见地不同。
②噶举派的见地是明空合一论。即众生本具佛性和心物统一论,与宁玛派的明空无别众生即是佛是相同的。
噶举派的佛法思想是“大手印”思想。其主要思想,一是心性的明空双运性。其意思是众生个体的自心就是佛性,具有佛性的这个清净心性是永恒的,远离“生、灭、住”的,同时,这个具有佛性的心性是“空无自性”的。噶举派说:“心之自性无始以来远离生、住、灭等一切法,蕴、处、界等未被能所二执的分别所染,无我之自性性空周遍于一切法之体性中而住”。即性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因此,它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这称之为“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就是说对于心性的体性,从现象看显现可见,但从本质上看,则空无自性。众生心性的本质不但是空无自性的,而且是光明的,就像清净的天空一样。在噶举派的教义中讲“诸法自性光明故,无始清净如虚空”。这样,‘虚空之自性,即是心的自性。心的自性,即是菩提心。因此,心、晴空、菩提心三者是无二无别的。显然,这种心的自性光明”的思想,同唯识大中观见的如来藏自性清净是一致的。
另一个思想是“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如来藏佛性思想。噶举派说:“心之体性自性清净,然由客尘所障覆,自己之实相由自未能明见,一切皆依烦恼之缘起而有六种苦乐,而呈现为轮回之相。由远离客尘而明见自身之实相,由依靠清净之缘而现证法性胜义之身,其他之显现,则呈现为色身之庄严妙幻。”就是说,众生所以有生死轮回和出世解脱,就是因为有“客尘杂染”和“本净的心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在的关系,而不是内在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关系,而不是平行的关系。因此,“杂染的客尘”是非本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是可以脱离其本净的心性的。所以通过修持去掉客尘,即可得解脱,证佛果。这个思想同唯识大中观见的“妄心陷轮回海,觉性结涅槃果”是相同的。不同点是认为悟明空有层次,低层次的对佛的智德不易显发,还需采取密法修报化身。
③格鲁派的佛学思想主张“由空中观见”,同宁玛派的“他空中观见”,截然不同。格鲁派认为无论胜义、世俗皆是由分别心假名安立,除假名外皆非实有,成立毕竟空说,立缘起理,不许另立实体,不许阿赖耶,不许有自证,不许无外境。即破识有实体。格鲁派认为,所谓“中道见”,即不执著诸法为实有而主张有绝对独立的主宰者,也不认为实无而否认它的存在。如实了知诸法依因缘而有,故无自性,不堕“常边”,也知诸法既依因缘而有,就不堕“断边”。由此见解,不堕二边,故名“中道”。因此,他们把空性理解成非有非无或把胜义谛的“圆成实”认为是堕入常、断两边。他们引用《大智度论》中的话说: “自性成就空之义即是缘起义,此义即:性空义应趋向于缘起,即由自性成就由量所破除之诸中道也。”他们认为所谓缘起性空的中心意思是:由于一切法自性本空,故业果缘起法才能生起;如果自性不空,就不能生起业果等作用。又由于了知缘起之力,才能了知向性本空,因为业果等法待众缘才能生起,所以他的自性是空。可以这样说:由于自性空,才能缘起有;因是缘起有,所以自性空。即“性空即是缘起义,缘起即是性 空义”。由此看出“自空中观见”者,不主张心即佛、心佛不二之佛性本有论,他们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无始以来就被烦恼无明所杂染,故 不可能有清净之佛性。显然格鲁派的佛学思想不 仅同宁玛派的佛学思想不同,同萨迦派、噶举派 的佛学思想也不同。但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格鲁派虽不承认心体本净,说凡夫不可能有本净的心体,更不承认心体是明空妙觉。但格鲁派认为成佛证涅槃即证诸法、法性、空性,为胜义谛。
宁玛、萨迦、噶举都认为见佛性、见自心本性、 本有为胜义谛。在世俗谛上各派均同为缘起性空 论,在胜义谛上看起来两种观点尖锐对立,一主空,一主有,空有之争。实际上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格鲁派的“无实论”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 就是业果所依的问题。应成派以外他宗均承认业果所依必是实体,若不是实体,诸法刹那生灭,所依也随之生灭,那么如何保持业果不失。所以小乘承认极微或五蕴为实体,为业果所依;大乘唯识承认阿赖耶识为所依;中观自续承认意识流(识相续)为所依,而应成派说业果所依亦是依于蕴上唯由分别安名之“唯我”,从而引起我想,我造如是业,我受如是果。因缘和合安立假名,自有业果作用,不须另立所依实体。若先立一个实体,即为自体有,不须现持安立名言即有,破坏唯名假立的缘起学说。那么要问,这个分别心是什么,应成派答复说分别心亦是由分别心安的假名,都无实事。一切法都是由分别心、安名处、假名三者因缘和合安立而生,因缘散后归空,这个假名的业果所依岂不亦随之断灭,如何能保持连续性?说一切法皆分别心安立假名,即使“涅槃”、“胜义”,亦是分别所安假名,这分别和安名处在未安名前又在何处?是否突然而有?分别心安的假名,这能安立者又是谁?诸法变了,分别心是否随之而变。总之,从前世到后世,从凡夫到成佛中间必然有一个不变的分别心作为根子不动,才能保证贯彻始终。所以要承认有一个实体能统摄万有之真性,此性为体,分别心为用,用虽随缘而体不变。“实有为中观之所应破”,但要承认有此真心。万法安立假名者是此心:无明实执是此心;业力负荷者是此心;任持前因后果的规律性而不断的也是此心;悟后转成佛智的还是此心,故摄万法为一心。此真心的特点,是实有,非安立而有。是本分天真任运成就,非是造作。此本性真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现量亲证,不能以比量可以推测,再精细的逻辑,无懈可乘之论证,都推断不出,若不能亲证则凭佛悟经教得知。此真心是万有的总体,或称法界,或称涅槃,均非空无。佛说“涅槃最真实”。《法界赞》中说:“凡是佛所说,宣讲空性义,皆为灭烦恼,非谓灭法界。”有此真心,缘起性空皆能建立,心性空,空是体,体无生灭,缘起即体之用,用有生灭。性空出缘起,缘起归性空,故证佛智有二现(指内心和外境分别存在的感觉),佛智分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所有智缘空性胜义,尽所有智双缘二谛,佛证空性,入空性定,二现沉没,缘起归空,佛从定起,二现起现,缘起又生。由于佛已证空性,了知缘起如幻,能现空双运。但证明佛入空性定,并非无心,出定后佛仍有知,二现前后均是一心,此心不随二现起没变化,故此心是真心。其次,中现自续派许自心有真实成就,属胜义有;中观应成派许无论胜义世俗皆由名言的缘起安立而有,非是实有,而是性空。然应成派亦曾说除去烦恼实执则显出空性,空性即清净心,证清净心即成佛,可见亦是承认有心的,而不是绝对的空。因此正如宁玛派认为:无论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他们的最后的见地无差别。胜义谛是佛的究竟、根本、最后、圆满的了义思想。有些人认为中观应成派的见是偏空而无光明的,所以是自空见。它和他空见的思想是相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生活苦一点好,不会起妄念,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贪恋。贪恋很麻烦,贪恋是大烦恼,你就出不了六道。你要想出离六道,这个六道当中再没有贪恋,你全部放下了,你才能超越。凡圣的差别,圣人他没有贪嗔痴,他有戒定慧;凡夫没有戒定慧,只有贪嗔痴。贪嗔痴,搞六道轮回;戒定慧,了生死、出三界。念佛人要记住,世尊教导我们持戒念佛,经教里头教导我们,佛不在世,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