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游踪
2014/9/6   热度:228
说到王家大院,很多人都知道,它是时下令国内外游人回味颇多并很想探访的一处大型古民居群落,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之说。 王家大院,是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氏家族住宅群落的综合称谓,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丘陵地带的静升村北端,东眺绵山,西望汾河,三面环山,河谷开阔,可谓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俱佳的风水宝地。 王家大院雄姿 据记载,早在元朝仁宗皇庆年间,有一位名叫王实的年轻人,从太原辗转来到静升村定居后,以农耕为本,兼营豆腐生意。由于为人忠实、乐善好施,赢得了家境的转机。传说,王实刚来到静升村不久的一天,于卖豆腐途中搭救了一位病倒在地的年迈老翁。事后,老翁为谢救命之恩,便在村中给其选了一块北依高丘、南向田园且龙脉绝好的宅基。翌年,王实遵嘱行事,始建宅院。可以说是机缘使然,王家从第十二世、十三世起,家业和人丁果真渐渐地兴旺起来,加之族人中英贤志士外出经商拓业之举不断,至明万历、天启年间,已是“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入清后,王家人更为发奋,康乾嘉年间,族业鼎盛,成为闻名遐迩的三晋望族。 然而,世事沧桑,好景难留。王家盛极一时的辉煌,挡不住时代潮流的席卷,终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走向衰亡。好在这个家族所营造的一片片、一座座古民居群落,不仅留下了一些值得回味的历史话题,而且传给后人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考,王氏家族在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拥有“五堡五巷五祠堂”的占地份额,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上。现在修复开放的是分别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两组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加上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论规模,不及总面积的1/4,但在世人眼里已是“庞然大物”了。著名学者王鲁湘参观后曾如是评价:“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更有甚者,誉称其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华夏民居第一宅”。 王家大院的美,在于它的建筑艺术,在于它的文化积淀。 大凡到王家大院游览的人,一般情况下,几乎都习惯于从高家崖堡(本名视履堡)开始。这是王家十七世孙王汝聪和王汝成兄弟俩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81年)建成的本族最后一座古堡。据说明清以前,此堡所占土地为村中高家所有,且地名亦随高家姓氏谓之高家崖,因此,后来虽被王家造堡征占,但旧地名依然在民间沿用下来。高家崖堡的造型,传说是一只正欲飞舞的“凤”。仔细辨识,虽轮廓有些牵强,但也看得出几分相似。堡内共有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王氏家族现存宅院的精华,尤其在建筑装饰艺术上,被誉为“纤细繁密”之典范。 当驻脚于东门广场时,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古朴高大的三层门楼。那非凡的气势,给人以出其不意的震撼。接着,底层门券洞上方镶有“寅宾”二字的石刻横匾,会紧紧锁定人们的视线。遒劲的笔力,犀利的笔锋,透着浑厚的气韵,让人未开始游程便闻到了这座古堡大院的文化气息。 入门是一条长30余米、宽6米左右的石板坡道,缓缓上去,进入宽畅舒展的马道。这是主人深宅门前的一条主要运载通道,甚或可以说是王家的呼吸之道。往日迎来送往、运输物需等等,都体现了其特有的功能,并显示了主人尊贵的地位和显赫势力。 由东门“寅宾”楼至西门瞻月亭,马道将主人最精华、最尊贵的宅院从外观上展示了出来,确立了建筑主体。北端敦厚宅与凝瑞居门前台阶下的左右,分别对称地配有结实的上马石和拴马石柱。南端是迎门而立的两座大型砖雕影壁(照壁),与两主院的大门虚实对应。其中敦厚宅门前的砖雕影壁,建造考究,工艺精良。正面壁心是“狮子滚绣球”高浮雕图案,顶部兽角四设,壁心上方砖檐下的四周,雕有关于道家故事的连环组图。远近观赏,偌大影壁俨然一件圣洁高雅的工艺品。在两影壁间,建有一座雕造玲珑的垂花门楼,上面书有“自一山川”四字的匾额,为人破题点化:“山景之秀丽此处独佳,胜似仙境琼阁”。与之对应的是南堡门。此门穿堡墙而建,一半筑在平地之下,一半露出地面,与垂花门楼仅3米多长的间隔,由一道小坡连接而可以进出。不过南堡门平日紧闭不开,听说当年王家也只是在婚丧嫁娶或迎接上等贵宾时开开而已。总之在这一条通道的空间中,不仅有建筑物虚实对应的美感,还有建筑风水学和民俗文化的渗透,加之树木花草以及门前大红灯笼的装点,更显富贵华丽,别有情调。 如果换一个角度,辗转往马道最东头的“寅宾”门楼上去观赏,人们会领略到堡内整体建筑的大致风貌。这时眼前除马道远距离的景况外,还可以清楚地看到,马道以北,由低而高,顺依山势,层层叠起且形神的建筑群,与底层建筑形成很大的落差,呈现出蔚然磅礴的气势。颇感奇妙的是,那院落顶端的一道道屋脊,仿佛自然形成的天际线,加之一个个高出屋脊的张口兽头和玲珑小巧的烟囱帽,就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不禁让人感到,这凝固而无声的音乐,也会使人乐此不疲,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律之中。 其次,在这里还可以分辨出堡内院落的基本功能区。以东侧与马道交汇的南北通道为界,西面马道以北的联体建筑群,为主人的核心居住区;东面掩映在泡桐树下的几幢院落为长工院(现为景区的办公用地);长工院落之上的偏西处,是三合二层结构的北门院,由于院内有一棵参天古柏,故俗称柏树院。东北角建有坚固高大的北堡门。据说此门过去是供护堡人员出入用的,但不知何时何故被院主人用砖块封闭,迄今依然保留着原样没有开启。靠西的最高处,可以看到护堡围院的一角,它与主人居住区仅一条通道之隔,远远望去是连在一起的。 然而,不论堡内建制有多少功能名堂,也不论建筑气势有多么壮观,最吸引人的还是主人的核心居住区。 从老大王汝聪的敦厚宅门前开始行进,最先进入视线的是高拔挺立的鸡头门楼。门面为单间,门楼的装饰,以木雕和砖雕为主,木构件上雕有琴棋书画和一些瓶、鼎器皿及花草之类,两侧墀头、盘头上的砖雕图案分别为凤戏牡丹和神话人物。看得出,这些雕刻内容不外乎两层意思,一则表明书香门第,二来含有富贵高寿、避邪驱恶之意。门前台阶之上的两边是一对威武蹲踞的石狮子,虽为镇宅之物,但那盛气凛然的神态,又好像是审视来者的第一道卫士,让人时不时地感到有些难以言状的不自在。 跨入高高的门槛,迎面是一块镶在墙壁上的大型石刻影壁。上面用浅细的阴线刻着一幅江南山水画。图中山石水舟、亭台楼阁、人物树木,应有尽有。曾有人推测说,此为王家的藏宝图,但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任何让人置信的依据,因此也就不再有人理会了。由此西移,便进入前院。这里是主人社交的活动空间。正面如意踏跺之上是接待贵宾的高级客厅,对应的南厅用于接洽来访的普通客人,东西厢房为高级仆人的住所。在这个三面檐廊的四合院里,当数上屋会客厅装饰讲究。屋宇三间七架结构,明间大于次间,每间都装有隔扇门窗,外有帘架,架心依次雕有“指日高升”“岁寒三友”“玉堂安居”木雕图案。厅前檐廊由雀替与额枋组成的三层高浮雕挂落,集吉祥花草、祥云蟒龙、琴棋书画、钟鼎彝尊等艺术图案为一体,不仅表露了主人追求富贵祥和、尊儒治家的理念,而且在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上,给人留下了浑厚而朴实的印象。 从前院进入后院有两个途径,一是出正厅后门,经过一个狭窄的条带小院进入;一是从前院东侧的小偏门出去,绕小巷北边的另一道门(即条带院东门)而入。人们往往选择后者,这样可以顺便观赏“内三外四”七门三院的厨院和南面两厅一院的三元书院。厨院是就餐之所,它将主仆分为上中下3个等级,并且规定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等级的门,在不同等级的餐厅就餐,不可逾越。三元书院是供少爷们读书的地方,厅舍不大,朴实简陋,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是一处很适合读书的僻静所在。 几经转折,再至前后主院间的条带小院,穿过垂花门便进入了后院,这是主人私密性、隐匿性很强的生活区。正面台阶之上前加檐廊的五孔窑洞,是长辈们的住所,东西厢楼一层为儿孙们居住,二层为小姐闺房,主窑二层为祀奉祖先的祭祖阁。如此之布局,反映了封建社会大家庭在宗法礼教制度下的传统伦理观念。然而,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空间里,令人诧愕的是院内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富丽堂皇的装饰。且不说房檐、挂落、额枋、雀替等建筑构件上精湛的雕刻工艺,单正窑檐廊柱下的圆雕柱础石和东西厢房6个天窗的艺术构思就让人拍案叫绝。前者为宫灯型,图案分6个层面,依次雕有鼓、锦、蝙蝠、祥云、草龙、回纹等,创意之奇妙,雕技之精到,出乎常人之想象。后者是六格天窗,融书法艺术于其中,分别用木条拼成各自形体不同的6个“寿”字于中央,两边是“王”字连“王”字不断延续的图案。咀嚼品味一番,让人不得不称道古人的聪颖和智慧。 在正窑和厢窑间隔的东西两侧,都有上绣楼的台阶。由西拾级而上,既可到西绣楼,亦可登上正窑顶层的祭祖阁。游人一般是先去西绣楼目睹闺房之风采,再上祭祖阁。阁中供奉着太原王氏鼻祖王子乔的塑像,很多王姓人来到这里,都要恭恭敬敬地面对宗祖虔诚一番,然后沿院子东侧窄巷子的一个小门进入后通道。 后通道较为宽畅,北与最上面护堡家丁居住的由东而西的3幢围院相连接,可以通过围院各自门前的坡式引道上去。东西各有一道门,出东门通往柏树院、长工院方向,入西门便进了老二王汝成凝瑞居的后通道。 老二凝瑞居与老大敦厚宅的建筑格局及功能大致相同,只是在部分建筑的形式上有所区别。从前面的马道看,明显的差异是大门的设置截然不同。老大官居五品,门楼看似高大,却为单间;老二官高一品,较之老大家,门楼虽低矮一些,然面阔三间,很有气派。再者老大宅居看得华丽张扬,老二宅院则显得含蓄低调,但文化积淀丰富,甚有品位。 为了节省时间不走重茬路,人们游览凝瑞居,惯常是依照景区设置的线路,从后通道倒着往前行进的。 由此穿一过道厅小门进去,是凝瑞居厨院第三院厨房顶层的条带院。西行进入祭祖堂小院。这里唯一的北大厅内,供着本族始祖王实和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兄弟俩的塑像。此3人除始祖王实外,后两位是静升王氏发迹的关键性人物,在王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此院的东门洞或西门洞顺沿台阶下行,便进入了院主人的生活居住区。这时,你会明显地觉得,院子没有老大的后院宽敞,而且还会发现,正面窑洞比老大家少了两孔,东西厢楼底层亦少了檐廊装置。这是为什么呢?据说是因为弟弟不愿意超越兄长的缘故。但这里的氛围会使你耳目一新,仿佛置身于“三雕”(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的画廊之中。环视周围,无论墙基石还是墙壁,无论窗棂还是挂落、柱础石以及两侧绣楼台阶的石栏板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古人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分别筑砌于正窑和厢窑基座上的10块规格相同的墙基石,高1.6米、宽0.6米、厚0.3米,上面依次刻着“五子夺魁”“吴牛喘月”“麒麟送子”“飞马报喜”以及二十四孝中“行佣供母”“乳姑奉亲”等图案。这些雕刻造型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人物神采奕奕,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当游人欣赏到这些脍炙人口的石雕艺术品时,似已忘记了高墙深院的禁锢,领悟到许多的人生哲理,真可谓石雕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举目仰望,东西绣楼的槛墙上,对称地镶嵌着约1米高通槛长的砖雕图案。画面均由4行整齐划一的方形砖刻相拼而成,下面两层雕有玉兰、海棠、菊花等吉祥花草,三、四层以八仙人物为主,间以麒麟、玉兔、骏马等瑞兽。其人物神态,浑厚中透着灵气,古朴中彰显典雅,构图有开有合,繁简有致,精巧大方,各具鲜明的个性特征,烘衬出尊贵门第、万事亨通的祥和景象,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在目不暇接的视线里,木雕一族的窗棂亦显露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从正窑到厢窑,雕有“一品清廉”“喜鹊登梅”“玉树临风”“杏林春宴”等数幅画图组成的窗户小景,画龙点睛,使后室之内有虚有实,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趣味横生。这难道不是清代美学家李渔以“山水图作窗”、以“梅作窗”美学观点在实践中的典型范例吗? 然而,在众多的雕刻艺术品中,更让人惊叹的是养正书塾的石雕门框。 养正书塾在凝瑞居厨院的南侧,出主人生活区和连接前后主院必经的中间小院,沿东侧厨院门前曲径通幽的小巷行进便可到达。在这里,人们会欣喜地看到被誉为国内石刻艺术极品的石雕门框。它是用4块青石相拼而成的。底部寿石盘根,两侧竹竿节节拔高,顶部松竹梅高低错落,交相辉映,上面有一只喜鹊,像是在叽叽喳喳地报着喜讯。构图完整,造型奇特,形神兼备,创意绝佳,颇有明代解缙“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的意蕴。难怪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南方商人愿以一辆红旗小轿车的高价换取它呢。 养正书塾与凝瑞居前院东侧的“敦安”小偏门,仅一步之遥,人们游览时,往往由此进入前院主人社交活动区。院内布局,由于大门开间设置之原因,与敦厚宅前院所不同的是没有南厅,但有两个对称敞亮的耳房,一左一右,与中间的府第门和仪门形成三间两厦结构,加之整体装饰连中有分,分连得体,看上去很有特色。 从凝瑞居出来的下一个看点,是兄弟俩共同所有的桂馨书院。其建筑特点与两主院大相径庭。房屋低矮,阳光充足,院落杂错,连环紧套。外观极其平淡简朴,毫不引人注目。然而,当走进简陋的小门后,却是另外一番天地。对称的“映奎”月洞门和“探酉”月洞门,与门匾刻有“桂馨”二字的正门鼎立呼应,前院十字花径,东西沟通月洞门,南北连接廊亭与后院。在这块幽雅别致的小天地里,南面廊亭下珍存着12块双面书法石刻,称俗“石书”。上面的笔迹出自王家第十五世王梦鹏之手。此人曾是王家举足轻重、德高望重之人物,一生以“孝义”二字闻名朝野,其书法技艺亦颇有影响。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曾评价道:“平淡高逸,无烟火气,即偶临古帖,亦间出己意,超越娴静,如其为人,自是书家上乘。” 由前院到后院正屋,要经过三组三级台阶,寓有“连升三级”之意。后院分上下两院,由一道女儿墙相隔,中央台阶两边紧贴隔墙的望柱为“辈辈封侯”雕刻,底座是浅浮雕“渔樵耕读”四逸图,为简洁朴实的书院涂染了富有教化意味而传神的一笔。不难想象,在这方静谧优雅的环境里,王家历代曾有多少子弟为了一举成名,鱼龙蜕变,经过苦读奋发而企盼金榜题名。因此,作为育人之所,桂馨书院一定为王家赢得显赫的社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桂馨书院“探酉”月洞门,进入花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落西南角西堡门顶上挺拔俊秀的瞻月亭。斗拱叠出、飞檐四挑,登临其上,东可观绵山日出,西可望苏溪夜月,是花院的主要景观之一。穿过垂花门,呈现在眼前的景况,又会深深地吸引游人,那石雕垂带七级踏跺和踏跺之上“叠翠轩”月洞门组成的画面,如同空中的云梯托着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装在月洞门上的4扇小门,半掩半开,又好似浮云遮月一般。此刻,每个人都会触景生情,沉醉于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 登上踏跺,叠翠轩门里是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三孔窑前的檐廊装饰,简洁明快、别具情调,令人赏心悦目、颇感舒适。移步探视,可以看到,在正窑与厢房之间,有东西两个砖券小洞门,东洞门平直通向桂馨书院的后院,西洞门比东洞门高出两级台阶,里面隐藏着一个不大的精舍小院,如果稍不留意,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据说花院和精舍小院过去常年陈设着四季花卉,专供家人茶余饭后赏玩消遣,尤其是僻静幽深、藏而不露的精舍,还是主人怡心养神和著书立说的最佳地方。 此外,在花院大门旁的屋内有一个地窖,明为花窖,实为暗道,是用来防御不测的。一旦堡内被兵燹或歹人围定,便可由此逃走,避过劫难,化险为夷。至于暗道机关,后来的人们都不太清楚,虽说大院已修复开放10多年了,但一直没有深度探掘,留给人们的仍是一个谜。 从高家崖堡西门出来,过石桥,静候人们的是王氏家族的另一座古堡,名叫红门堡。 红门堡本名恒贞堡,为何又叫红门堡呢?这里有一则趣闻。传说恒贞堡内“平为福”院建成之后,院主人王家十六世孙王中极,为图大吉大利,听信阴阳先生,将大门漆为红色,不料有人告发其犯上,惹来了祸端。好在王家朝中有人,消息灵通,在朝廷查办人员到来的前一天夜里,王中极已将大门改漆为绿色,免去了一场祸患。从此,恒贞堡便有了红门堡的俗称至今。 红门堡是典型的北方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体状呈长方形,南低北高,负阴抱阳,四周顺山势高墙壁垒,顶部筑有凹凸整齐的垛口,与城墙一般,最高落差达28米。此堡从乾隆四年始建,历时五十八载堡成。堡内建筑以古代编制户籍的“甲”为单位,共分为4个甲次,有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面积2.5万平方米。 红门堡的建筑古朴粗犷,具有明代遗风。建筑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潜以“龙”的造型。前者将祖姓刻在地面上的做法不多见,大概是期望后人不忘宗祖,或以王姓为荣耀而自诩,甚或还有别的什么含义吧!后者“龙”型是说高高扬起的南堡门楼是龙头,底甲东西对称的两口水井是龙眼,前俯后仰横贯南北的主道是龙身(亦即“王”字中间的一竖),而用河卵石铺就的不规则花纹路面是龙鳞,两侧对应的小巷是龙爪,还有北堡墙曾经与南堡门楼遥相呼应的一株柏树为龙尾。如此以“龙”作为象征,无疑表明了王氏望族作为龙的传人的一种本能心理,或憧憬家业龙腾飞跃,或企盼子孙成龙变虎,或凭借龙的威慑力来渲染宅居的气势等等,让人感到非同凡响,萌生一种神奇而慨然的感受。 游览红门堡,从东二甲与石桥连接的“荷天休”腰门进来,不必打问线路如何走,你可以敞开心怀,按着自己的兴致自由自在地游玩。或踏着“龙爪”行进,到各个院子里观赏,或蹲在“龙身”取景拍照,或先到“龙头”仰视,或攀上“龙尾”鸟瞰。堡墙之上四面相通,可环城堡绕行一周,而尽览古镇静升,尽览四野风光。堡内巷道纵横交错,可任人上下左右来去。 堡内自下而上的一排排院落,对称规整,看似千篇一律,其实千变万化,且多为三进或四进式院落。如果因为时间关系或别的原因不能一一饱览的话,应当选择最具特色的“司马”“绿门”两院一睹风采。 司马院是二甲西巷的第一院。主人为王家十六世孙王寅德。其官职候选州同,称州司马。又因门额有“司马第”之匾,故称司马院。此院在民间还有个可怕的名字,叫妖怪院。据传,主人书院神龛内供奉着狐仙,半夜出巡能歌善舞,并与主人所养之鹿同玩于小园中,有人见后,传之乡里,故而有了妖怪院之说。虽家谱上亦曾有人撰文描述,其实这妖狐之气不足为信。倒是这院落的布局设置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入门是一条狭长的通道,深处方门之上有一座古朴小巧的望月楼,西侧一前一后有两道门,门里连套着4幢院落。曲幽多变,隔连自如。正所谓“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之格局。如此阵势,虽民居中不乏其例,但在王家大院百余幢院落中还是唯一的。别有情趣的是,其中4幢院落的院名,取一院至四院环环紧套、深入递进之意,依次命名为“加官”院、“进禄”院、“增福”院、“添寿”院。这些称谓听来似乎觉得有些俗套,但对当时的主人来说,亦是表达追求功名与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值得回味的是,“增福”院左右墙壁上“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终身可行”的石刻箴言,在教化子孙,不论任何时候都要遵循“律己宽物”这样一个做人的道理,自然亦是世人当以铭记的警语。 绿门院本名平为福院,在三甲东巷,由于大门被漆为绿色,故而有了绿门院之称。主人是前面已提及的王中极,官至布政司经历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宣武都尉。乾隆五十年圣驾临雍,曾赐其黄马褂一件,银牌一面。正因此故,方得以按朝规享用绿色之门。因为绿门是当时朝中一、二品官员才可使用的颜色。因此,前面传说中的所谓为避祸患红门改漆绿门之谈,纯属谬传,不可置信。 绿门院的建筑格局是由东西三路前后二进或四进大小8个方合院组成的。所谓方合院,是指按照周王时以中土为核心辐射四方之四路诸侯方位形势而制定的礼的秩序。方位自天,礼序从人,反映的是天人合一、以礼为纲的传统礼教观念。这种布局尤显特别,极为罕见。举足投身其间,有如置身于万花筒中,不论二进还是四进院落,屋宇栉比,楼堂杂错,院内见厅,厅内见院,院院都有各自的功能,特别是居所的定位,都有主仆长幼的区分,都有严格而不可相悖的规矩。更让人称奇的是,房檐屋面、门里门外琳琅满目的装饰艺术,或木雕、或砖雕、或石雕,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文有武、有仙有道、富贵寿考、四季花卉,件件形象生动,样样趣味横溢。其中,“松、竹、梅、兰”四君子石刻,以花作字,乍看是花,细看是字的表现形式甚为独到,还有精雕细琢的木雕挂落“满床笏”及石雕门枕石“丝绸之路”等装饰物,无一不使人为古人高超的技艺而折服。 现在绿门院与同巷的松竹院、景薰院,已在修复开放之后被辟为中华王氏博物馆,游人可以在欣赏民居建筑艺术的同时,顺便了解天下王氏、太原王氏和静升王氏家族文化的发展历史。 从绿门院所在的三甲东巷出来,顺沿主道(龙身)可上到顶甲花园院落,这是消除旅途劳顿、调节心态的极佳去处。它与人们通常所谓的“后花园”不同,而是因地制宜,易后为前的前园后院布局。有兰桂园、红杏园、隐翠园、童心园4个主题各异的花园,由3个月洞门沟通,形成既独立成章、又连环紧套的格局。园内花红柳绿,小桥流水,池中叠山,鱼游鸟唱。游人至此,往往留连于园中的景观小品而不肯离去。花园后边的院落,均为二层楼房建制,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在前园高大树冠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幽静而雅致,实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 出花园可拾级登上北堡墙,这是城堡的制高点。背后青山连绵,各类树木和灌丛织成的绿幔,层层叠叠,把整个山体遮挡得严严实实。成批成批飞舞在碧波之中的鸟群,不时有叽叽喳喳的叫声传来,让人情怡性悦,心神大展。如果在冬季,适逢一场瑞雪,漫山银装素裹的景象将会幻化成神话般的世界。转身俯瞰,大院全景和静升古镇的风貌尽收眼底。此刻,倘若有一名导游在身边,还会如数家珍地给你讲出与大院毗连的元代后土庙、文庙和文笔塔、文昌阁以及明清五里一条街等众多文物古迹的悠久历史。 在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浮想联翩,发出种种慨叹,更会对王家大院这一气势恢宏、满载文化积淀的“民间故宫”,留下很多思考和念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清净心是好心,我们要存清净心。清净是一定没有污染,什么东西是污染?自私自利是污染,名闻利养是污染,贪嗔痴慢是污染。我们真学佛,要做到心地清净。平等心是好心,平等心是一定没有高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向乞丐托钵,对于乞丐的态度,跟对待国王的态度没有两样。佛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看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佛看一切众生看佛性,这就讲,完全看人家美好的一面。佛性是自性觉,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从这里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