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怎样再次变成民众的生命的学问


2014/9/6    热度:218   

  儒家做人以“孝”为本,可现今不孝敬父母的事却常常见于报刊;儒家提倡诚实做人,以诚待人,可现今人与人之间缺少起码的信任;儒家恪守“忠恕之道”,既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一个人即便不能做到尽自己所能积极地帮助别人,也决不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更不可以妨碍、损害别人,可现今助人为乐的现象却并不多见。诸如此类在儒家看来不可设想的事,在现今民众看来,却不足为怪,不必义愤,这足以说明现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民众对儒家的道德已相当的淡忘。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呼吁儒学大众化,就是为了改变民众从情感上疏离和拒斥儒学的现状,使儒学走出知识分子的书斋、走出大学课堂,由少数知识分子谋生之学问,变为广大普通民众认同的“生命的学问”。

  可在有些学者看来,推行儒学大众化是无视儒学的“草根性”,没有任何意义。他们认为,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心理沉淀,儒学已扎根于华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普通民众不自觉的价值认同。这种认识,在我们看来,是以情感代替理性,缺乏根据。首先,认同是以了解为前提的,但事实表明,现代民众恰恰对儒学缺乏起码的了解。我们曾经做过“现代民众对儒学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这次问卷调查,只拟了37道极其简单的题目,其中19个题目是希望了解民众是否具备儒学的初级知识,结果151份有效答卷的统计结果显示,现代民众对儒学缺乏起码的了解是不争的事实:多数老年人不能区分儒家和道家、道教、佛教、基督教;大多数青年、中年人不了解董仲舒、王阳明、王夫之是儒家;就连“孔子是不是儒家”这样的儒学知识,各个年龄段中都有数人答错或不知如何回答。

  其次,认同也应该是情感上的认可,但事实表明,现代民众对儒家基本道德也缺乏真诚的认同。上面那个问卷调查另18个题目是希望了解民众是否认同儒家所提倡的基本道德。但统计结果却显示:对这18个题,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作出认同回答的只有“该不该孝敬父母”、“要不要尊老爱幼”这两题,而其余16道题中,有10道题认同的人略多于不认同的人,有6题不认同的人远多于认同的人,而且认同率与文化水平的高低呈逆向的正比关系,文化水平愈高不认同率愈高。例如对“讲真话有利还是有害”一题的回答,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答错的占总数15.3%,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答错的也只有18.1%,然而高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答错的则分别高达57.1%、50%;再如对“为求回报而帮助别人好不好”一题的回答,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无人答错,初中文化程度的人也只有7.6%的人答错,可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却有21.4%的人答错,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答错的更高达总数的31.4%;还如对“要不要真心待人”一题的回答,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无人答错,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也只有7.6%或7.1%的人答错,可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却有10%的人答错。

  既然现代民众对儒学缺乏起码的了解与真诚的情感认同,那么如何改变这一事实,使儒学走出现代困境,是我们当前谋求儒学大众化所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主张通过世俗化的途径以实现儒学大众化。我们始终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儒学在当代只有经由世俗化才可能实现大众化;而且儒学只有经由大众化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为任何传统学说的现代化都取决于广大普通民众的真诚认同,儒学当然不会例外。

  世俗化乃相对于神圣化而言,是指通过对神圣化的“去魅”回归世俗社会、世俗生活与世俗价值。世俗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挣脱神圣偶像的束缚、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过程。早期的世俗化意味着大胆藐视作为最高的、终极价值的神,以后逐渐固定为一种世俗的价值追求,即将尊重人格、理解人的情感、重视人的日常世俗生活视为合乎人之本性的价值诉求。一言以蔽之,世俗化就是将人由神圣之奴仆变为自由主体的同时,完全承认人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追求的合法性。“庸俗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以追求世俗价值为生活的意义,但它之所以不能同“世俗化”混淆,是因为“庸俗化”消解了人作为自由主体的积极意义,在否定人是神(圣)之奴仆的同时,将人变成了“物”的奴仆,使人因过度膨胀的物质欲望而丧失了自我。世俗化意味着人从世俗层面贞定自我价值,而庸俗化意味着人在世俗追求中丧失自我价值,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所以,主张通过“世俗化”的途径以求儒学的当代发展,决不是提倡将儒学庸俗化,而是为了使儒学端正自己的发展方向,赢得现代民众的情感,融入现代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而真正发挥其现代价值,成为有现代性的“生命的学问”,并对现代民众的现实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问题是,儒学如何通过世俗化的发展真正变成普通民众自己的“生命的学问”。在我看来,要真正做到儒学的世俗化,诸如读经、办书院之类的儒学普及工作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扎实地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是要通过广泛认真的社会调查,充分了解当代民众在知识层面把握儒学的程度、在情感层面认同儒学的程度,从而找到一个使儒学大众化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保证儒学能真正打动普通民众的情感,进而赢得普通民众的认同;另一方面,为了赢得普通民众的情感认同,儒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以“民”为重,则不可以教主的身份训“民”,必须外敛强人之势、内显淑世之态,予现代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同情的理解;其次,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现代民众的世俗要求;再次,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儒家必须清醒地了解,在现代的文化背景下,儒学假如不正视现代人消极的人生要求,不认真解决现代人的种种人生困惑,就不足以与专以解脱人生困惑为宗旨的佛教或基督教抗衡,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起到指导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作用。儒学若不能全面地指导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则儒学走向未来便失去了现实的可能性。这两方面的工作,对儒学世俗化来说,都是重要的,不必分主次,否则,无论轻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儒学世俗化。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个人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微笑处事;言施:说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意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