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百年发展历程


2014/9/6    热度:253   

  “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已近百年。其间,无论是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还是印顺法师乃至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尽管名称上有些变化,但是人间佛教的核心思想并未改变,那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适应现代社会、提升现代社会的佛教理念。

  太虚大师

  最早提出“人生佛教”理念的是太虚大师。20世纪初,针对当时佛教某些腐败行径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太虚大师毅然担起佛教革新的重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在致力于整理僧伽制度实践的同时,努力回溯佛法本源,以寻求推进佛教革新的根本性依据。最迟在1915年,太虚大师就找到了大乘佛教之源:人乘法,主张通过提倡五戒十善,使佛法深入民间,以改良社会、政治、风俗(《人乘正法论》)。1920年,太虚大师又提出“圆觉之乘,不外大智慧、大慈悲之两法,而唯人具兹本能”。“唯此仁智是圆觉因,即大乘之习所成种姓,亦即人道之乘也。换言之,人道之正乘,即大乘之始阶也”(《佛教之人生观》)。1921年,太虚大师进而认为,当今之世 “下者可渐之以五乘的佛法,除恶行善,以增进人世的福乐;中者可渐之以三乘的共佛法,断妄证真,以解脱人生的苦恼;上者可顿之以大乘的不共法,即人而佛,以圆满人性之妙觉”(《论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同年,针对不少佛教徒偏于厌世,昧于大势的情势,太虚大师指出:中国“从来为佛教徒者,大都只知‘享受福乐’或‘静定理性’为果” 。“无论重理解,或重证悟到如何圆妙,都只空想,不成事实,至近代乃更厉行。一般知识阶级中,或认佛法为达到本体的哲学,或则但认一句禅谜,或则但守一句佛名,或则但以佛的经书、形象、数珠、木鱼、蒲团等项为佛事,而不悟盈人世间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不知一切有益人群之行为皆佛之因行” 。他大声疾呼:“吾人学佛,须从吾人能实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习。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行为主义之佛乘》)。以此为理论基石,太虚大师开始构建“人生佛教”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大略可分为四大方面:

  第一,契合真理的人生佛教。按照他的观点,那种以为佛教的真理与特色,“唯在解脱生死的小乘”,大乘佛教并非佛法正统的看法,对佛教的危害最为严重。佛法的根本精神是在解决生活问题而非生死问题。

  第二,契合时机的人生佛教。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佛教应当暂置“天”、“鬼”不论,从追求人生之完成而至发展为“超人生,超超人生”;“涤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于各个时代背景基础上建设“趋向无上正遍觉的圆渐的大乘佛学”。

  第三,人生佛教的目的。人生佛教的目的,则重在于人间改善与法界圆明“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修学菩萨胜行,“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

  第四,人生佛教的层创进化观。第一层为“无始无边中的宇宙事变”; 第二层为“事变中有情众生业果相续”;第三层为“有情业果相续流转中之人生”;第四层为“有情流转中继善成性之人生”;第五层为“人生向上胜进中之超人”;第六层为“人生向上进化至不退转地菩萨”;第七层为“无始无边中之宇宙完美人生——佛”。太虚大师认为: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并非如流俗习惯误解为玄虚而渺茫的。具体说就是,“佛教,并不脱离世间一切因果法则及物质环境,所以不单是精神的;也不是专为念经拜忏超度鬼灵的,所以不单是死后的。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地向上进步,才是佛教的真相”。所以,人生佛教正是体现了佛教的本质。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探索,直到太虚大师圆寂前夕,终于为中国佛教界建立起一套“人生佛教”理论体系。但是,囿于当时的主客观环境,太虚大师的这套理论体系,每当进入实践,往往就会受挫。尽管如此,太虚大师开创的“人生佛教”事业,在其后继者的弘扬下,已赢得了中国佛教界越来越多僧侣的认同,并将这种理论变为一系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社会实践。

  印顺大师

  印顺大师(1906-2005),是太虚大师的学生、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理论的坚决拥护者和当代台湾佛学大师。20世纪40年代末,印顺大师进入台湾后,一直以弘扬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理论为己任。他对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理念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印顺法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一文中说:“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他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佛法,只可说发见,不像世间学术的能有所发明。因为佛已圆满证得一切诸法的实相,唯佛是创觉的唯一大师,佛弟子只是依之奉行,温故知新而已。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佛是我们所趋向的目标;学佛,要从学菩萨行开始。菩萨道修学圆满了,即是成佛。如泛说学佛,而不从佛的因行──菩萨道着力做起,怎能达成目的?等于要作一毕业生,必定要一级一级学习起,次第升进,才能得到毕业。学佛也就是这样,先从凡夫发菩提心,由初学,久学而进入大菩萨地,福慧圆满才成佛。菩萨道重在实行,不单是赞叹仰信究竟的果德就成,而要着重在学习一切菩萨行。”印顺大师在他的佛学思想中,从五个方面继承了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理论:一是同样直仰佛陀,“不属于宗派徒裔”;二是认同菩萨道是佛法正道,菩萨行是人间正行;三是中国佛教应有世界胸怀,“不为民族感情所拘弊”;四是拥护净化社会,建设人间净土目标;五是赞成佛教适应现代社会,关怀社会,进而提升社会(《游心法海六十年》)。

  可以说,大乘佛法,印顺法师主张性空,兼摄唯识与真常。 “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针对重鬼神的中国佛教而提出的。“人间佛教”则是印顺法师以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势异常严重,也严重影响到中国佛教,所以不说“人生”而说“人间”,希望中国佛教能脱落神化,回到现实的人间。

  因此,印顺大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从两个方面对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理论有重要发展。

  第一,他把太虚大师由做人而成佛的论点扩展为严整的体系。印顺大师指出:“人间佛教”的第一个出发点是现代“人”而非死人、鬼神,是由“人”出发浩浩荡荡地向菩萨、佛陀的境界前进。“人间佛教”的理论原则是“法与律合一”,“缘起与空性的统一”,以及“自利与利他的统一”。“人间佛教”所适应的时代倾向是“青年时代”,因而要重视青年工作;是“处世时代”,因而要入世“传播法音”,以利益人类;是“集体时代”,因而僧团组织“要更合理化”(《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居士也“可负起弘扬佛法的责任”,但应有健全的组织,以入世为导向(《教制教典与教学》)。人间佛教的修持“应以信、智、悲为心要” 。

  第二,他在基本继承太虚大师“基佛世之淳朴,握持马鸣、龙树、无著之一贯大乘”的理论前提下,进而提出“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以龙树为菩萨典范,但须防梵化之机),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的取向(《印度之佛教》)。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理论,经过印顺大师的发展,其教理依据已立于磐石般不可动摇的根本之上,厥功甚伟。

  赵朴初

  赵朴初(1907-2000年),是当代杰出爱国宗教领袖、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青年时代,在中国佛教会从事佛教社会公益事业时,便结识太虚大师,并受到器重。1947年3月7日,太虚大师于圆寂前10天,在上海玉佛寺召见赵朴初,“以所著《人生佛教》一书见赠,勉余(即赵朴初)今后努力护法”(《挽太虚》)。赵朴初没有辜负太虚大师的嘱托,即使在解放后前三十年的特殊形势下,也尽力护法。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定和实行,赵朴初开始公开提倡“人间佛教”理念。1981年,他撰写的《佛教常识问答》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上发表,其最后一节即是“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198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赵朴初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提出将“人间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获得了广大佛教徒的拥护。此后,赵朴初不断发表言论,对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理念进行阐释,并使其简明平易。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提倡菩萨行;二是学佛要从五戒十善做起,由四摄六度扩充,进而得大解脱、大自在,达到永远常乐我净的境界;三是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佛教常识问答》)。

  赵朴初的最大贡献是将“人间佛教”理念放在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强调了“人间佛教”理念的普遍意义,并积极地实践于大陆佛教的恢复与弘扬。主要表现在:首先,将“人间佛教”理念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方针,这对于中国佛教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次,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佛教协会不仅在培养继承发扬“人间佛教”理念的僧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开拓了佛教教育事业的新局面”,而且还创办与出版了一批以弘扬“人间佛教”理念为宗旨的佛教书刊,使“人间佛教”理念的宣传普及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第三,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积极支持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和救济工作”,在回报与关怀社会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中国佛教四十年》),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

  世纪之交,赵朴初逝世后,在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下,广大佛教信众继承赵朴初老会长的遗志,继续以“人间佛教”理念为指导思想,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不断加强自身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积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正确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猛精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忏除业障从哪里落实?经上讲得很清楚:善护三业。佛门中有求不应,是因为求的人有业障。业障消不了,是由于缺乏真心真信;若以真心真信去求,就一定会有感应。天天接受佛法的熏陶,可断疑生信、忏除业障。平时忍辱是消业,好事让别人,辛苦自己承担,这个消业增福慧,比什么都快。这一生中,绝对不得罪任何人,绝对不与人结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