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与独修


2014/9/6    热度:210   

为什么一定要“共修”呢?只要够虔诚,难道不能一人随时随地独修、独忏吗?也许,会有人也升起如是的疑惑。

这是由于人的念头总是一个接一个,如野马一般地飘忽、闪动,因此,独修、独忏,则须具足一定的专注以及摄心的能力,行者必须对自身有十足的信心与把握,能够察觉到一己意念、意识的散动、浮想,立即将它收摄回来,回归于当下的忏文、忏仪中。早期,于高雄山寺中的禁足、闭关中,我个人即是采取独修的方式进行《大悲忏》。由于它要求了高度的专注与禅定,因此,并非初修者以初始的散心、浮心便可抵达的。依此,格外需要练就一番修行的工夫与素养。

采取“共修”于初学者格外得力,唯因“木头总是跟著木排跑”。一根木头,可能在汹涌的河面东奔西窜,不知漂向何处;一排又一排的木筏,牢牢绑紧,则可能井然有序,片毫不失地安全抵达彼岸。这便是“依众,合众”的善巧方便。首先,它举行的地点,是一座清净、庄严,而宁静、安详的道场。人们一进入道场,也便自然地摄心庄穆起来。同时,在拜忏的过程中,由于梵呗、唱诵、仪轨不断持续举行著,即使心念偶尔流转、飘忽、岔开了,也不可能完全中断、停止下来。且由于“木头总是跟著木排走”的巨大凝聚力,一个飘闪的妄念,根本敌不过百个、数百个,甚或上千个虔心专注的力量。因此,妄念瞬即打散,又融入强而有力的“共忏”主流中。

由是,你忏悔,他忏悔,我忏悔……集体的氛围,带来相互的震撼与交响;那忏悔,即如一堵气势庞大的洪流般,能够发自心底的,涤净一己内外的垢恶与罪障。

忏悔,唯有在真正的虔诚恳切中,才能发生作用,也才能具体转变身、心。散心浮动,则很难抵达拜忏的效果。“共修”则相对的,以集体的力量,转化了个体所可能有的散乱、疲怠,而能倾全副心意地,达到“拜忏除障”的目的。

这是为什么世界各大宗教都采行类似的集体祈祷、礼拜和诵赞。唯因他人的虔诚,总是能唤醒自我的虔诚;他人的惭愧,也总能提醒一己的惭愧;而他人的善好,也总能激发自体的善好。以致,感应道交,在相互的辉映与激荡中,不仅在情绪上,也在具体的感受、经验上,真真诚诚地检省,也真真实实的忏悔、净化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 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就有出离生死、超越轮回的机会。我们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难了。我们要常常反省:我们失掉人身,来生能得人身吗?来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至少要拿到八、九十分,几个人敢说他来生还能得人身?得不到了!杀盗YIN妄天天干,天天妄语、两舌、贪嗔痴慢,这怎么行?用贪心学佛,用嗔恚心、嫉妒心来学佛,佛门里出功德,你出一万,我出二万,我在你之上,这样的心态,来生不但成不了佛,人身也得不到!佛法自始至终,在功夫上来讲,断烦恼、破执着;成就上来说,开智慧。世间有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肯老实念佛,他天天打妄想,天天生烦恼,不开智慧!他把害当作好,把好当作坏,愚痴到了极处,所以佛在经上这些人是“可怜悯者”,真正可怜!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