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生 死


2014/9/6    热度:209   

普贤菩萨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明眼人看到的是光阴一天比一天减少,换言之,就是更接近死亡了。
  我们的道业,有没有随着时间在进步?唯有真实修持,才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如果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这一生就是空过。纵然念佛修福,也是佛所讲的“三世怨”。三世怨不是好事情,这一生念佛修福,到来生一享福,人也糊涂了:糊涂就再造罪业,再受苦报。大富贵的人家,都是前生曾在佛门里面念佛修福,而不能够了生死的人,在这一世当中,有权有势,胡作妄为,造作的罪业比一般人要重得多。所以我们眼光要看远一点,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是要以了生死为目标的。
  在大乘法里,想要了生死,我们唯一有把握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若要真正做到,就要记住普贤菩萨的话:学菩萨道,修菩萨行。在善财童予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每遇善知识,都请教这两个问题。所谓菩萨道就是存心,我们在讲席里常说:“心、愿、解、行要同佛。”心、愿就是菩萨道,解、行就是菩萨行。
  学佛,就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纵使不能到一模一样,也要相差不远,这才叫学佛。世间有一些人,他是搞佛学,而不是在学佛。什么叫佛学?就是有解无行,只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来研究,而不能照做,他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愿,那就是佛学。有心,有愿的人,他明白多少就会做到多少,这才是个学佛人。所以学佛可以了生死,佛学不能了生死,这是要辨别清楚的。
  佛的经意是融通的—圆融、通达无碍,所以一经能通一切经。不但经意是融通的,世出世间法也是融通的,因为都是从自己真心本性里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同一个根源,没有不通的道理。为什么会有不通?不通就是有障碍,障碍就是迷惑、颠倒、分别、执著,只要能去掉障碍,世出世法都是圆融而通达无碍的。
  观世音菩萨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得大自在。他怎么明白的?由观照而明白的。什么叫观照?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时,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而一切都清楚明白,这叫观照。要是带著一点意思在里面,就不叫观照了。
  “观照”其实就是自性净,就是自性的见闻觉知,所以能够见到真性。凡夫迷失了自性,用的是情识,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叫“情见”,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带着感情”。什么叫感情?就是分别、执著、妄想。带著这些东西的见闻觉知,是凡夫见解。由此可知,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就是佛菩萨的见解,佛菩萨的见解叫做观照,叫做照见。因此用凡夫的见解来修行,是绝对不能超越六道的。
  凡夫很难离开情见,如果用情见去修学,一切法门都不得成就,我们知道,修净土是要念佛的功夫能把情见伏住,才能往生;伏不住,还是不能往生。也就是说虽然烦恼没断,只是暂时伏住,若能在往生的刹那中,烦恼不起现行,就成功了。如果在那时候烦恼起来,那就去不成了。其实,念佛也是观照,会用功的人跟禅家的修学没什么两样,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讲的“都摄六根”,就跟参禅一模一样,如果我们只做“净念相继”,而不懂如何“都摄六根”,那跟参禅还是不一样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 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是讲清净、平等。无论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统统都平等,没有高下之分。无论演那个角色,都是真实智慧,都是幸福美满,都是在普度众生。你看经上佛常常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读诵”是教你每一天要温习,把佛的教训记住;“受持”就是要把佛的教训在生活当中完全做到;“为人演说”,就是表演给人看,做出一个样子给人看。佛教我们作师、作范。人人都作师,人人都作师范,这个社会多美好!这个社会多么吉祥!那个师范不是指学校老师,那个意思太窄小了,也不是专指几个出家人,整个社会上出家人占的比例太少了。出家人要作出家人的师范,在家人要作在家人的师范,从政要作从政人的师范,经商要作经商人的师范,学生要作学生的师范,乃至于乞丐要作乞丐的师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