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传佛教文化概览
2014/9/3   热度:301
建筑特色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除和汉地佛寺一样多建于名山风景区外,一般依山势而建,形成栉次鳞比、错落有致的壮丽景观。建筑风格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汉放殿宇式建筑,以乐都瞿昙寺最为曲型,多在乐部农区。这种建筑外观类似官署殿宇,组群筑为主,成方形四合院或二至三重院落组合群。建筑的平面布局是一般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左右两侧依横轴张分别以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陪衬,即主体建筑置于中轴线上,附属设施置两侧。各大建筑常用走廊连接,或用围墙环绕,成为封闭性较强的整体,门窗向内。建筑内部,采用传统的木架结构,以木为梁柱,形成封闭性较强的整体,门窗向内。建筑内部,采用传统的木架结构,以木为梁柱,形成间架,分承建筑上部荷载;以斗拱增强结构的稳定与美观。顶式以脊、面构成的不同分为单体和组合两种类型,以庑殿、歇山、重檐等顶式最为常见。一般以筒瓦铺顶,个别殿堂覆盖镀金铜顶,称之为“金顶”,最为尊贵,其次覆盖琉璃瓦,多为绿色,次于金顶。顶之正脊,安装宝瓶、喷焰摩尼(火焰掌)、法轮、金鹿等;垂脊四面为飞檐挑角,挑角上安装有水怪鳌头等饰物。第二种是藏式建筑,为主要建筑形式,见于大部分藏区,它以碉楼式建筑为其外观风格,自成一体。建筑式样以方形作为空间隔定的一般形式,依山就势,以石砌或用土夯筑为墙,下宽上窄,四周或单面开窗,正面建筑稍低,以平顶封闭,形似碉楼。大多建于河谷山间的平缓地带,有的依山而建,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散布四周,多不均称,各种建筑循山顺势,错落重叠,密若鳞栉,远望似多层楼阁耸立,主体建筑雄立其中,装饰精彩,有统一全局效果。墙之上部分为上宽下窄边麻墙和藏式窗,相间布局。边麻墙上,按一定间隔嵌饰铜镜,门帝顶部边麻墙两边,一边、般各镶圆形铜质镏金十相自在梵文宝境,金光闪烁,尤为壮观。回廊以四楞柱托起梁枋挑缘,以砖封檐平项,顶脊置铜制法轮,两侧金鹿,作闻法状。门外石墩,上插旗杆,竖五色梵幡更添藏式建筑特色。门框上书美术体藏文或梵文,殿内四楞柱或圆柱托起整个建筑,或明或暗,数量不等,有不等,有的明柱裹以布套或柱毯,壁面彩绘,中悬彩色绸缎的法幢、柱面幡以及各种佛像唐卜(卷轴画)等,肃穆庄严。第三种为汉藏合璧式,多见于汉藏交汇地带,以塔尔寺最为典型,充分反映出藏汉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这种建筑,一般下部多为藏式,上部多为汉式,各取所长,互为补充。如塔尔寺的大金瓦殿,呈三层重檐歇山顶藏汉合璧宫殿式建筑风格,殿墙、门窗、装饰等皆为藏式,上两层则为重檐歇山戒金顶;大拉让(班禅行宫),是一座由上下左右五个院落、五华门、牌坊等组成的藏汉结构结合的建筑群,正殿为双层藏式平顶楼,墙基、女墙、假窗等均为藏式,而正门五华门及其琉璃瓦歇山顶以及梁坊、斗拱、檐椽脊角、油彩绘画等,均为清代营造手法(《青海塔尔寺维修志》);祈寿殿更是一座精巧珑的典型汉藏结合式建筑,殿形为矩形两层重檐歇山顶建筑,院门、琉璃围墙等皆以汉式艺术处理,殿内又是藏戒建筑结构,柱廓门饰等全为藏戒处理法。再如原西宁市大佛寺,由前院、后院、马房和花园等组成。前院建有山门、经堂、僧舍,后院有一大殿,是呈组两进两侧院的建筑群,其布局风格有明是的汉式特色。大殿为三层空心阁档,重檐歇山屋顶。飞檐起翘,青色筒瓦铺顶,正脊装有宝瓶,两端设有兽吻,下部为藏式大墙面碉房戒建筑,上下汉藏建筑艺术自然结合,融为一体。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给我们,我们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怎么转法?佛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只要把这三句话做到了,你就转阿弥陀佛无量劫当中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把弥陀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这才是世界第一等的聪明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